![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9/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1.gif)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9/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2.gif)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9/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3.gif)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9/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gif)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9/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4316d93a-66a5-4d7f-89db-c09a4794391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一般来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立的。因为神话几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小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小说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
2、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至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大幅度的变形等等;而后者则与“大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小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小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文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之间,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相比较而言,西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则走了一条与中国小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文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小说是欧洲长篇叙
3、事文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史诗,第二代是中古传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东西方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史诗,在西方文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15000余行,是一部巨型史诗,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文学角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小说可谓旗鼓相当。正因
4、如此,西方人喜欢用“史诗”来衡量和评价小说。中西小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小说就是作为“大历史”的一种补充的“小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自有小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而在西方,小说这种文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分明确地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文类,它
5、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而达到艺术创造的文类。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小说观念的支配下,中西小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国侧重“再现”,西方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小说的“再现”方式。而西方小说家由于确立了小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而一般都能从创造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其叙事方式因此也就显得十分自由灵活。(节选自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
6、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材料二: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小说家,确实是以“真实”为其创作的最高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心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部缘由则是从17、18世纪开始的文学内部对真实性之追求意识的日渐强化,从而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历史新刻度。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真实性”内涵及其实践价值,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比如19世纪现实主义强调文学描写的真实性,那么文学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区别对待?这里涉及对文学的真实和虚构的深度解说和理论阐释。
7、“现实主义实际上也依旧是致力于游戏形式的文学和艺术,这种游戏意在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之物的外表和感觉。此种虚构在十九世纪的进程中成了标准的小说模式,我们仍然认为这些小说是伟大的,经典的。”“虚构”乃是艺术之创造,亦是艺术“求真”之途,虚构是最能呈现文学的艺术品质的元素,“求真”和“虚构”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矛盾的统一。现实主义的虚构表现得特别隐秘,“虚构”技术和手法的要求也更高(如福楼拜、契诃夫等)。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和结晶出逼真的效果,才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艺术真谛;唯有达到逼真之效果的虚构才更显其艺术技巧之炉火纯青。现实主义追求镜子般的真实,也并非对生活的直陈;真正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文本,每
8、每借助高水平的虚构技巧创造出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沉浸于“信以为真”的“真实性”情境中,达到审美预约乃至“游戏”的效果。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方面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其成功的经验至今仍未过时。(节选自蒋承勇“说不尽”的“现实主义”)【注】这里所说的“游戏”是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观念。文学游戏与玩具游戏的区别在于文学中用来模仿的符号系统语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这并未否认小说与神话间的联系。B. 西方小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传奇,这一过程中
9、都很注重虚构。C. 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方小说注重从创造角度表现生活。D.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中追求真实,是源于时代特点与文学自身的特点。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B. 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小说,但从某种角度看也限制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C. “三言”“二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人物的现实生活。D. 处理好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学达到
10、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B. 诸子散文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文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小说。C. 三国演义总体采用编年体框架,又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用列传写法。D. 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足以形成一种情节模式。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高明
11、的骗子”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叶明之的遗书张建春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黑洞洞的牢房里了。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叶明之发现了一双眼睛,一眼不眨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叶明之还是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一句淡淡的笑。眼睛躲避了下,闪烁地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叶明之第二次见这双眼睛时,是在第二天的中午。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
12、是来送牢饭的。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被按在了地上。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口,死肯定是唯一
13、的一条路。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死的准备。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活物,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喊一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梦哭。但不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自黄三。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走开了。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多少眼中有了些喜色。是为叶明之吗?叶明之没向深处想。叶明
14、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些一点就明的道理。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俩人都心照不宣着,一人说,一人听。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向死里欺负。刚刚恢复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下半夜,叶明之真正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
15、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眼里,闷闷的。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黄三说:你梦中喊一人,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应是自己的爱人加同志。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出了口气:牢底坐穿吧。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壶酒。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黄三忍不住落泪了,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
16、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没有,一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自己心的怦怦声。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无影无踪消失了。黄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她,又被黄三捂回名字的人。她满脸泪水,问黄三:他留有遗书吗?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选自百花园2021年5月,有删减)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 面对黄三的躲避,叶明之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一边试探,一边拉近与黄三的距离,传达革命思想。B. 黄三说“我也在坐牢”别有深意,此处“坐牢”并非指身体被折磨,而是指精神受到折磨。C. “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看到叶明之再次遭受酷刑后,看似是内心不忍,实则想要借机劝降。D. 小说结尾意蕴丰富,既交代了标题“遗书”的具体所指,也寓指革命前景向好,深化了主题。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用“眼睛”代指黄三,和哦,香雪中用“北京话”代指列车乘务员的修
18、辞手法相同。B.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运用比喻修辞,形象描写了叶明之在狱中受酷刑后身体受到伤害的情状。C. 小说采用插叙方式介绍了叶明之被捕的过程,使情节更加完整,也为后文“她”的出现埋下伏笔。D. 小说的段落相对短小,一方面加快了叙事节奏,另一方面也便于转换叙述对象,推动情节的发展。8. 文中三次出现叶明之的“笑”,分别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9. 作者用大量笔墨写黄三的眼睛,请简要分析其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
19、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
20、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以骞度之,大夏去汉西南万二千里,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21、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盛言滇大国,足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B.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C.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D.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
22、奴/不欲移徙/1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随骞报谢士 不敢弯弓而报怨B. 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C. 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卒以
23、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D. 则为匈奴所得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骞审时度势。汉军将匈奴军队驱逐到大漠以北后,他建议朝廷联络乌孙,共同抵御匈奴,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B. 张骞随机应变。他带人到达乌孙后,乌孙王态度谦和恭敬,却一直没给予他明确答复,他便派副使向别国联络。C. 张骞善于推断。通过与大夏
24、人谈话,他分析身毒距蜀地不远,如取道蜀地出使大夏应便捷安全,得到皇帝认可。D. 张骞不辱使命。他与使者们寻访去往身毒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与滇国的交流之路,皇帝重视滇国,重新经营西南夷。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2)“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14. 张骞认为汉可以招乌孙东迁的依据什么?请分条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村五绝(其五)苏轼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
25、生马少游。次韵子瞻山村五绝(其五)苏辙贫贱终身未要羞,山林难处便堪愁。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桴自在游。【注】后汉马援素有大志,堂弟马少游却劝他说,做人何必胸怀大志,徒然自苦。后马援出征,在未开发地区毒气熏蒸的环境中,看到高飞的老鹰被感染掉入水中,想起堂弟的话。桴:类似木筏。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窃禄”是苏轼的自谦之语,首句表达了诗人在其位却未能尽其力的羞惭之意。B. 变“我”为“汝”,苏轼自问丰收之年为何而愁,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C. 苏辙诗
26、标题点明这是按照苏轼诗韵脚作的唱和诗,两首诗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呼应。D. 两首诗风格迥异,苏轼诗器宇轩昂不失浪漫旷达,苏辙诗冷静客观充满殷殷深情。16. 清代诗人赵翼有言:“一典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请分析这两首诗的用典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_,_”两句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两句对国风小雅作出了评价,并表明离骚兼有二者的特点。(3)“杜鹃”,因鸣声极其哀切,成为凄凉、哀伤象征,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
27、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出县城便是沙漠。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 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见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
28、,苇草飘扬出来,(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王维实在是 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 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
29、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 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扑 温厚 缠绵淡雅 铺展
30、0; B. 扫 温暖 缠绵悱恻 铺展C. 扑 温暖 缠绵淡雅 延伸 D. 扫 温厚 缠绵悱恻 延伸19. 依次填
31、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百年来抖动寒风中 策马扬尘,慷慨赋诗B. 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洒泪悲叹,执袂劝阻C. 在寒风中抖动了千百年 开怀畅饮,把酒言欢D. 千年之后在寒风中抖动 望眼欲穿,黯然神伤20.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
32、辞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面两种曾经在歌德身上产生过辉煌效果的高尚品质,是我们按照自我教育,应当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的。一是不断奋进的人生态度。歌德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远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他的一生就是对这条箴言的实践过程,其中宁愿在错误、危险和觉悟中摸索前进也绝不无所作为的精神,正是歌德为历代后人所颂扬的现代精神。二是感情与理智的平衡。歌德的生活与创作一贯基于感性和直观,对抽象思辨抱着疏离的态度。但是,他不但没有把敏感和多情发展成为沉迷与狂放,而且处处讲求节制。他更教导世
33、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像大海一样包容和持重,而在于像火山一样爆发。用通俗的话说,人逢顺境要节制,逢逆境则要忍耐,亦即保持感情与理智的平衡,这是可与各国智者的教诲相印证的。21. 上面语段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建议,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2. 上面语段中提到了两种高尚的品质。在文学长廊中,有很多人物具备这样的品质,也有一些人与这样的品质相去甚远。这让你联想到复活悲惨世界或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哪一个(类)人物?请就其中一种品质,谈谈你对所联想到的一个(类)人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晰,200字左右。四、写作(60分)23.
34、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问卷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比如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看到美景只会拍照或说“真美”等,不会使用成语或修辞。有人认为,年轻人这种“失语”现象跟互联网时代的氛围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语境有关系,比如用表情包聊天,复制别人的观点等,这些便捷手段让人的思想越来越简单;也有人认为,思维惰性才是语言贫乏的根本原因,“常常思考应该怎么去表达,自觉去积累和运用的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人说,传统教育方式下,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很少,这会导致很多人成年后更加“不善言辞”班级里举行关于“你失语了吗”的讨论会,现场有全班同学、老师及
35、部分学生家长。请你任选一个身份,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联想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宿构,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19 分)1.(3 分)C(“始终”“再现历史真相”错)2.(3 分)B(A 项“永远难以逾越”错。C 项“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错。D 项“决定性因素”错)3.(3 分)C(A 项强调的是小说家的来源,而非小说来源。B 项强调诸子散文与小说的联系。D 项
36、强调神话与小说的联系)4.(4 分)首先提出观点,中西小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同;(1 分)然后通过对比论述,具体分析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起源于史传,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2 分)最后总结中西小说在发展中的两个不同影响。(1 分)5.(6 分)说作家是“骗子”,是就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而言,小说创作基于事实,但并不强调真人真事,相反注重创造与想象;(3 分)而“高明的骗子”则强调了虚构技术和手法的高水平,作家能够创造出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信以为真”,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3 分)(二)现代文阅读(16&
37、#160;分)6.(3 分)C(“看似内心不忍,实则想要借机劝降”错)7.(3 分)C(“为后文她的出现埋下伏笔”错)8.(4 分)是面对黄三的恐惧和慌乱,他用“笑”来传达善意,有安慰之意;(1 分)意识到自己保护了战友且没有破绽后,感到安心;(1 分)是完成使命后的坦然赴死,也透露出对黄三转变后的欣慰。(2 分)9.(6 分)眼睛鲜明体现了黄三的内心世界,从恐惧、慌乱、不敢对视到没有躲避、将叶明之看了个遍,体现了黄三从害怕、不理解到逐渐接受和认识,进而崇敬、留恋的心理变化,侧面表现叶明之的精神感染力量。(3 分)
38、着力写眼睛符合叶明之的观察视角和关注重点,他通过观察黄三眼睛的变化来判断其心理与变化,体现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斗争经验。(3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20 分)10.(3 分)D11.(3 分)B(A. 答复,回访;报复。B.完全,详尽。C.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被;作为)12.(3 分)B(“态度谦和恭敬”错。)13.(8 分)(1)一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们,大部分都与该国使臣一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每句 1 分,
39、共 4 分)(2)“汉朝与我国相比,谁大呢?”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疑问。因为道路不畅通,他们都各自做一方的霸主,不知汉朝的宽广辽阔。(每句 1 分,共 4 分)14.(3 分)乌孙兵力渐强,不肯再事奉匈奴。浑邪王过去的辖地空旷无人,乌孙人依恋故地,可以移居。贪图汉的财物,可以用丰厚的礼物拉拢。(每点 1 分,共 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15.(3 分)D(对苏轼诗风解读有误)16.(6 分)两首诗都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借用典故曲尽其妙。
40、苏轼诗化用马援典故,以马援身处险境才想起堂弟劝诫之语,既传达出对自己身处险境的担忧,又表明趁危险未到及早辞官归隐的想法。(3 分)苏辙诗没有直接劝阻兄长,而是借用论语典故,以“南海波恶”暗示政局险恶,其归隐之愿很难实现,以此委婉表达劝诫之意。(3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7.(6 分)(每空1 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1、或者: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18(3 分)A19(3 分)B20(4 分)运用比喻手法,将沙漠比作大海,将阳关古址比作海边的礁石,将群山比作冰封凝固的海浪,(2 分)形象写出了沙漠一望无际、群山负雪重叠绵延的特点,又写出凛冽北风中阳关古址的寒冷之态。(2 分)(二)语言文字
42、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21(3 分)(一处1 分,只写序号、修改错误不得分)序号: 修改:在“自我教育”后加“要求”(或者把“按照”改为“进行(通过)”)序号: 修改:将“而且”改为“反而”序号: 修改:把“不在于”“而在于”后面的分句内容颠倒过来22(7 分)(观点明确并有简要阐释 2 分;举例恰当,能围绕观点夹叙夹议 4 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1 分。)示例一:感情与理智的平衡是一种高尚品质,它使人在热烈的情感下保持克制。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感情上他极度抗拒服苦役,但当他发现商马弟被误认为是自己而被指控为苦役犯时,理智让他艰难地选择了自首,再次被捕服苦役。他的老对手警长沙威,如恶魔般追捕他,在感情上他是极端痛恨沙威的,但当有机会置其于死地时,他却理智地选择了宽恕。面对两难的选择,冉·阿让用理智克制住恣肆的情感,维护了精神和道德的洁净。他用高尚的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考试时的思维方法与应变策略:试题及答案
- 敏捷开发工具选型试题及答案
- 信息技术市场竞争分析试题及答案
- 软考IP地址规划技巧试题及答案
- DevOps实践及其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2025关于协商工资调整合同劳动范本
- 公司效率提升与战略风险管理的协同思考试题及答案
- AI与机器学习入门试题及答案
- 2025湖南工商大学横向科研课题合同签订仪式
- 2025年VB考试新动态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气密性试验检测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力公司电气设备维护手册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
- 服装店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 国人毛孔粗大表征研究及护理指南 2024
- 质量信得过班组培训课件
-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CB、JL用表全套)
- 铁路信号技师技术总结
- 洗瓶机推瓶机构设计计算说明书+运动简图+运动循环图
- DL∕T 707-2014 HS系列环锤式破碎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