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_第1页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_第2页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_第3页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_第4页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一: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要素学习资料:上好一堂语文课,应从分析、研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反思等诸多要素入手。(一)教学设计要素分析新课程下,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是对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优化。因此,教学设计是达到教学理想化的关键一步。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评价这五个要素。从目前教师的实际来看,应把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1关于教学目标设计在进

2、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当割裂开孤立地运作。教学目标既是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对“统一”的目标,也要兼容那些“非预期”的、在活动中生成目标,以及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目标。2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得到体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情感

3、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二)教学环节要素分析1导入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导入环节应当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在上课伊始,运用新颖的刺激和引人入胜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指向新的学习课题,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使心理活动集中于要掌握内容;二是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把它作为“引子”过渡,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学生业已形成认知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

4、简洁性。2主题探究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问题是核心。但是现在的探究教学中,很多“问题”不具有充分的探究性,因而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哪些问题是有利于探究的“有效的问题”,怎样呈现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3强化巩固怎样强化巩固呢?一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用、在“用”中学;二是精选一定数量的习题,巩固性的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总结课堂教学总结的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激发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

5、新。(三)教学行为要素分析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1讲授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必须正确认识言语讲授,不是不要讲授,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讲授必须重视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与重组,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不能一下子都“倒”给学生;要运用绘声绘色的形象语言唤起和构造学生的表象;要从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入手,联系学生熟知的事例与经历;要打破那种“静听的教育”,变“独白”为“对话”;

6、要言明而不言“尽”;要力求做到针对性、严密性、启迪性、趣味性、确切性。2对话对话强调师生的相互解释、相互交流、共同体验、共同发展。其氛围是:放松、坦诚、平等、和谐与合作;其状态是:敞开、接纳与共享;其本质是:心灵的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的碰撞与创造的展示;其话题是:教材内容或学习内容;其结果是: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话的形式有: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互动对话、师生互动对话。对话既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保证学生在对话中的自主和独立,反对教师对学生的话语霸权,又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作用。3互动师生的互动应该是主体“我”与“你”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对“共

7、同文本”的理解为中介进行的对话,师生通过对话达成“共识”或“共视”。在互动之中,课堂成为学习者的“精神场”,所有的人都在交流、在欢笑、在表演、在思考、在争辩、在给予、在索取、在书写、在创造,使师生焕发生命活力。课堂互动的类型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互动。4演示演示是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和动作示范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演示的最大特点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5指导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8、指导、练习作业的指导、自主活动的指导、阅读的指导,等等。指导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辅助,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行为从呈示走向指导,指导行为成为教师实现任务的主要方式。(四)课堂管理行为要素分析课堂管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课堂管理不仅仅是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建设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课堂管理更倾向于引导激励取向。其界定是: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

9、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新课堂的管理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1分组合作分组合作包括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前者可称为“同质分组教学”,后者可称为“异质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即将一个班级学生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组,即小组成员为同质。在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一般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合作学习是将一个班级学习按异质方式组成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个别化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资质禀赋、学习习惯、认

10、知风格都不完全一样,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追求的统一性,很难满足同一课堂中学生的各种需求。真正的学生自学意味者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不同的材料”。3激励强化激励和强化是在课堂管理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管理手段的总称。激励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成长的一种课堂管理行为。强化是指随着人的行为之后发生的某种结果,会对之后这种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那些能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强化。4调整调整是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教师应不断分析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

11、,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同学,善于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5评价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评定,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策略、过程、与人交往以及身心发展的评价。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评价。赏识性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爱。教师要用具有提升学生素质的赏识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的要求学生尽善尽美。(五)课堂教学类型要素分析课堂教学有很多类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欣赏课、综合课、实验课、实践课、活动课等。现代化

12、的教学拒绝模式化,但并不拒绝模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动态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常见的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自学辅导式一般程序为: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总结。2问题引探式一般程序为;巧设问题引导分析深入探究检验评价。3情境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六)教学策略要素分析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教学策略既具有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又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1 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依据

13、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明确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升华。可采用表演性任务、调查性任务、竞赛性任务、交际性任务等方式。2随机进入所谓“随机进入”,是在教学中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3最近发展区

14、“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

15、过程。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应该留心于观察“最近发展区”,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4问题切入所谓问题切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种情境,找到一个问题,寻求一个突破口,使问题得到解决。在重点处切入。在难点处切入。在矛盾处切入。在空白处切入。5创新创新教学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注重主动探索。注重发散思维。注重学有特色。那么,究竟怎么上好一堂语文课呢?一要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

16、内在统一。具体地讲,在备课与上课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而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以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要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要体现知识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题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题并被主体所

17、内化的。因此,不能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四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多选择情境教学法、感悟法、欣赏法等;数学重在分析、推理,重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因此就选择比较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方式;思想品德重在价值辨析、情感体验、行动强化,因而多采用体验、辨析、情境等方式;理化、自然重在实验操作、科学探索过程、科学方法,因此常运用发现法、实验法等。五要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三个方面。师生互动“动”在哪里?要在学生的需要处互动、在学生困惑处互动、在

18、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六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七要关注学生智能的多元性教学中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八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一切评价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

19、是否完成的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教师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1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若干层次。比如:背景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知识:了解朱自清的概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

20、妙。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以上只是从内在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分层,这要比原先的“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平实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具体和清晰多了。但是,由于这个目标只是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描述,不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还要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即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而内在心理变化,如:感受、领会、理解、欣赏、体验、热爱、尊重等等,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评价。对此,格朗论提出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方法很有借鉴意义。这种方法是列举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目标,以对内在心理目标的具体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

21、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浸透整合)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搜集阅读有关资料,陈述朱自清概况与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游杂记等;会读会课文中16个生字新词(外显行为表现)。理解:理解生动传神的“背影”,细节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诵读课文,找出描写行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重点动词美感的理解(外显行为表现)。综合: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内在心理变化)。诵读,默读课文,依据课文顺序找出最令你感动的文字,并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其中应有“父亲”怜子亲自买橘的过程,发言者善解人意的真实真切,尤其是作者面对“父亲”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的深层原因(外显行为表现

22、)。运用:掌握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反复朗读、默读、齐读课文,找出四处“背影”的描写和作者三次“落泪”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应有“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情感的真挚”、“事情的真实”、“观察的仔细”等(外显行为表现)。这样,将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就非常具体、明确,既能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的引导作用,又便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只局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还很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发展起到创生作用。所以,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活动:体验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和真情真感著真文的写法(内在心理

23、变化)。选读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可以将上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付诸运用,此时师生若能在一起回忆各自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并满含着情感进行讲述,将会使师生沉浸在浓浓的父子深情中,然后再选择那些铭记于心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则能达到认知、情感、技能都能得到发展的层次的教学目标。再如:学习了卖炭翁,让学生写炭被抢走了以后;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写郦道元2009年再游三峡;续写皇帝的新装;改编麦琪的礼物剧本,等等,都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以上介绍的目标分类理论对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应当考虑到语文学科知识自身的体系特点,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文化传统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国情,不能

24、生搬硬套。2 教学目标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学习程度。 教学对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即说明教学目标是针对谁提出来的,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说明一个学程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形成怎样的技能,产生哪些行为等,这是目标的基本成分。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必须用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描述行为的方式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内容。例如:“描述的特征”、“解释的含义”。表现行为的条件条件是学习者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它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

25、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包括环境因素、人文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 因素等。学习程度教学目标中的程度指出了学生成绩的最低水准,并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它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在什么时间”、“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记住主要部件名称”、“至少正确解答的题目”。在一条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程度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因为,教学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强调特定的条件。例如:“背诵课文第三小节”。教学中达到的效果不必都用定性或定量的词来精确地表达。例如:“能运用绚烂、锐不可挡等词语造句”,由于教学面对特定的班

26、级和学生,只要不是特别强调某一部分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对象,就没有必要写出来。3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全面设计教学目标。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这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但在具体的每节课时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明确可见的小知

27、识单元及能力要求点,每一个教学点应当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 “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由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很难用行为术语来描述,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不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

28、点、态度、情感目标只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用可观察到的表情作为评价的依据。正确处理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目标实施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应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中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下限)和最高标准(上限),使教学目标不至于偏低或超标。教学目标的上限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标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指导作用。4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草率盲目就是指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参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

29、觉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如: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这样,未免显得空洞模糊。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如果笼统模糊则无法落实。停留在认知层面。学习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既然它是预设的学生学习结果,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位教师教学鲁迅的风筝,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提问题、定

30、目标。在学生提出的几十个问题中,教师发现“教材中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压迫者?”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于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且从课文中找论据,写发言稿,进行辩论,最后又让学生以漫谈风筝中的“我”为题整理发言稿写篇文章。这样教师没有讲读课文就结束了教学,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为主体,辩论激烈,最后写的文章大多都很有质量,教学效果特别好。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会制定学习目标,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指定,一旦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其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不需要教”的教学理想境界就会实现。二、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光法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

31、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其中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学习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载体,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是生

32、活中无时不在的。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不要膜拜于语文课本之下,将课本与生活隔离,要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资源体系。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已掌握的、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的方法、情感体验等,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4的探究成果,将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

33、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对文题的多角度构思、立意等。三、教学导入教学导入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的第一步骤。教学导入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和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甚至是一种教学技能存在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案例:斑羚飞渡的教学导入在讲授斑羚飞渡时,斑羚的故事吸引并打动了我,我精心准备了新课的导入。我找到了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教学光盘。这是山东省一位女教师的教学实录。我选择了其中斑羚跳跃的FLASH动作画面。播放开始后,我用深沉的语调做画外音:“这就是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这就是动物在面临种族灭绝时表

34、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我的话音还没落,只听见下面就有同学窃窃私语,还有很多同学对视着笑。默读课文开始了,有一些同学并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而是直接找到了描写斑羚飞渡的那一页,他们想急于知道斑羚究竟是用什么方法飞渡的。整体把握了情节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斑羚,镰刀头样的哪些行为打动了你?作者的哪些语言感染了你?”学生们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较为全面,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只能重新回到文中去找,对于句子的感悟也不是很深刻。初一班的这节失败的语文课刚结束,我就来到初一班的教室,很真诚地和学生对话。我说道:“同学们,斑羚飞渡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我被动物世界这悲壮的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可是上节课在初

35、一班上得却很不成功。我用动画画面导入新课,可能分散了他们的思维,破坏了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我希望同学们帮助我重新设计一个导课的方法,能够让同学们带着敬佩感动的心去感受文中那悲壮的一幕。”第二天上课前,课代表把同学设计的导语方案拿给我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精彩的设计出自初一学生的思维。下边我们列举其中几例。1 先让同学回忆:你有过让小动物的某种行为感动过的经历吗?简单谈谈你的感受。然后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斑羚的世界中去,目睹他们面临种族灭绝的生死存亡时的壮举,一定会让我们再次感动。2 有感情地朗读斑羚跪拜这篇文章,把学生带入被感染的情境中。然后引出新课:藏斑羚的母爱着实让

36、人动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斑羚飞渡,我们一定会为它们的伟大品格所感动。3 你见过彩虹吗?雨后的彩虹是那么美,给我们无尽的遐思和畅想。今天,当你读了斑羚飞渡后,你一定会领略到从未感受到的彩虹之美,相信你的思绪不会再飘飞,你会把自己的沉思定格在这彩虹的悲壮之美上。我选择了第三种设计作为本节课的导语,并加上了“彩虹之美,究竟悲在何处,壮在何处,美在何处”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们的思维立即进入了活跃的状态。一堂课紧紧围绕“悲,壮,美”来探究斑羚的精神,体会作者赞赏的情感。案例评析:教师在初一班的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是偏重形式。这也是教学导入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多媒体为现在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我

37、们运用多媒体时应注意是否恰当。此案例中的FLASH画面,形象地演示了斑羚飞渡的方式。但决不能演示出那一时刻的“悲壮美”,即使是用真的斑羚去表演,也没有文学语言的描述给读者带来的意境更有意味。画面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斑羚飞渡的形式感受,却远离了飞渡这一壮举的心理体验。此案例中选择的FLASH画面导入新课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感动的情境中去。画面虽然注重了直观性,但改变了本节课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而在初一班的教学导入,从策略上讲,让学生设计导语,这一教学行为不仅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而且更好的发挥了主体性的主动作用和潜能。从教学

38、导入这一环节讲,更注重了针对性和趣味性原则。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阅读经历体验和能力特长喜好来设计导语,激发了学习兴趣、参与热望。从学生设计的导语看,设计导语的过程,还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综合与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师生交流。从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导语的处理看,学生准备的导语也可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师生共享。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过分渲染,主次不分。一位教师在讲授空城计时,大讲特讲诸葛亮,从“躬耕南阳”到“安邦天下”结果占去了十多分钟时间,冲击了本节课的重点。多媒体运用不当。如:案例中的斑羚飞渡的教学导入,事业动画画面不但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缺少目的性,偏离中心。如:木兰诗的教学导

39、入,如果从木兰生活的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导入,虽然和故事的内容相关,但偏离了本课中心,甚至影响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缺少沟通,教师自我陶醉。我们在听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在导入时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或慷慨激昂,或情谊绵绵、泪光莹莹,但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样的导入缺少了和学生的沟通,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的总体设计就像文章的总体构思,课堂的布局就像文章的结构,课堂的迁移就像文章的联想,课堂的教学方式就像文章的表达方式,课堂的目标就像文章的主题,课堂的生成就像文章的神思奔涌。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章学的特征,从风格到语言都可以用写文章的原理指导课堂教学,提

40、升教学的艺术和水平。(一)课堂的设计 写文章拿到一个题目要进行总体构思,一般要先考虑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同样,上一堂语文课也要根据“教什么和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来进行教学设计。“写什么”是写作内容和主题的确定,“教什么”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怎么写”是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怎么教”是教学技能和理念的综合体现。 例如,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在“伟大”和“悲剧”之间要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悲剧”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伟大”是揭示的主题;“悲剧”是教学的基础,“伟大”是教学的深化。“怎么教”?宜以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探究课文中三处叙写斯科特一行牺牲的“悲剧”经过,探究在“悲剧”之中

41、蕴含着的伟大精神。有了这些通盘考虑,教学的总体蓝图已经形成,也就基本决定了教学的成功。而我们可以断定,作者在构思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时,也不会脱离写作规律,去脱离“悲剧的内容”而空谈“伟大”。这即是写作构思与课堂设计的共同之处。 怎样运用写文章的构思思维指导课堂教学设计呢?在教师看来,首先应该掌握作者的思路写什么,怎么写,其次考虑课堂的生情、学情怎么教,怎么学,然后为二者找到切实可行的契合点。原则是读懂作者,贴近学生,构建知识,突出主题,激活课堂。(二)课堂的结构 1开头和结尾 写文章重视开头和结尾,结构严谨的文章一般都首尾照应。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学习吆喝这篇课文,开始时教师请学生模仿

42、了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课堂充满着生活气息。然后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问学生:“在叫卖声中你喊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我喊出了做生意的内容,我听出了市场买卖的信息。”等学习了吆喝全文后,领略了旧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后,学生沉浸在京腔京韵的民俗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古朴、原生态之美。读到结尾一句“现在北京城还剩一种吆喝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教师这时再追问学生:“难道你只听出市场买卖的信息吗?”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全文传达了作者对民俗民风依恋的心声,表达了要拯救民间文化的感情。”这样,结尾的补充就深化了开头的教学。 讲课开始有伏笔,结束有照应,蓄势充分,整堂课教学就能浑然一体,

43、像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一样。 2环环相扣 写文章要使结构紧凑,经常使用环环相扣的方法,尤其议论性的文章,常常论证严密,无懈可击。教学环环相扣,也同样会使知识严密,互为印证,融会贯通。 例如,学习了隆中对之后学出师表,可以将相关句子相互诠释,互为印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表现出远大的抱负,为什么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呢?有远大的抱负,为什么还“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样的问题具有思维的跨度,能使教学环环相扣。(经学生讨论得出: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说他的才能好、自负,表现出远大的抱负,只是时逢乱世,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退隐躬耕而已。出师表

44、中诸葛亮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着重说自己在乱世中以保全性命为重,表达对时世的不满,并且没有圣明的君主,纵有才能也不愿效劳,这表明了对先主三顾茅庐的感恩的情感。情感一致,前后并不矛盾。) 这样的教学前后相扣,能够相互印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巩固了知识,教学显得严密而不松散。 3上下过渡 文章中好的过渡如行云流水,能使读者渐入佳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过渡组织自然也十分重要,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 学习课文那树,教师在小结时启发学生:“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处理树与交通的矛盾?”一学生说把树移走,一学生说将马路绕过去。教师继续启发:“要是树也不移走,马路也不绕

45、弯,有没有办法呢?”这一问着实煞费了学生心思。一学生终于想出了好点子:“造立交桥,在树顶上跨过去。”另学生马上质疑:“不行,这样会闷死大树!” 教师引导:“到底会不会闷死大树?下一课地下森林断想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这篇课文。”过渡水到渠成。既具体形象地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又为预习地下森林断想打开了洞口,透进了一缕阳光,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自然而巧妙!(三)课堂的联想 文章要写得内容丰满、主题深刻,常常要运用联想;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联想能丰富教学容量,发掘教学深度,并且培养迁移的能力。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探究“桃花源”的生活就要运用联想。“现实中有桃花源的生活吗?”回答这

46、个问题可用两个时间角度探究,即陶渊明的生活年代和我们的生活年代。陶渊明生活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东晋末期,作者虚构“桃花源”,显然表达了对美好社会向往、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够回答这一层,已经读懂了文本,但这还是肤浅的认识,应该运用联想,读出文本主题的时代性,因此对第二个时间角度的探究更为重要。 在课堂上,经过探究,首先认为当今“桃花源”生活不存在了:从“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到淳朴的民风,再到安居乐业、人人平等、慢节奏的生活在如今的现实中很难找到。随后,认为我们的生活比“桃花源”生活好得多:各类电器齐全,通讯设备先进,交通发达,高楼大厦林立。最主要的,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桃花源

47、”人只是为自己生活得好,“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比“桃花源”人胸怀更广阔!读进文本到读出文本是阅读的跃进:读出文本,主题才会鲜活;读出文本,阅读才有价值;读出文本,古文才有生命力。从文本到生活,全在于联想的功夫。(四)课堂的教学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文章写得灵活,洒脱;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也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气氛活跃。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记叙的时候是作者对人和事来龙去脉的交代,一般选择自主探究的方式,以适宜学生进入文本;说明的时候是作者对复杂事物的解说,一般选择合作交流,以适宜学生统一知识;抒情的时候是作者情感的抒发,一般选择朗读,以适

48、宜学生表达情感;描写的时候是作者形象的创造,一般选择观察形象,以适宜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例如,课文大雁归来具有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这“三性”融合在文本之中。知识性表现在对大雁生活习性的说明,如大雁春天南飞,大雁飞行是偶数的,大雁爱吃玉米粒;大雁的生活习性散见于全文。对这些内容,课堂学习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较恰当,如要求学生找出大雁的生活习性,互相交流,以获得知识。 形象性表现在对大雁活动情景的描写之中,如描写三月大雁来临时,运用了拐来拐去、穿过、低语、穿行、问好、盘旋、扇动、滑翔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课堂学习宜采用多媒体画面展现,让学生观察形象,推敲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49、培养形象思维。 抒情性表现在作者介绍大雁生活习性、描写大雁活动情景时都带着一种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种感情渗透在全文。如描写大雁春天飞来的情景时,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说“我们的大雁飞回来了”;在描写四月夜间的大雁叫声时,一句“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呜叫”,流露了喜爱、保护大雁的感情。对这些内容,课堂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比较恰当,采用个别读,集体读,让学生从中感悟细腻的情感。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活泼有生气,妙趣横生,与写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五)课堂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启发人、教育人的思想表达。课堂教学也有主题,它不只是对课文主题的传达,而主要是指课

50、堂教学诸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教育思想。课文的主题要通过教师课堂的艺术加工、营造、发掘、综合等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学生。 例如,在对课文再塑生命主题的理解中,有人认为“再塑生命”只是沙莉文老师的行为,沙莉文老师给了海伦第二次生命,是“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赞扬了沙莉文老师的育人精神。而根据全文表达的内容看,这样的理解有以偏概全之嫌。从全文来看,海伦是一个对生活有独特感受、对大自然有独特洞察力的人。她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有着可塑的内质条件:一缕水就可以唤醒她的灵魂,一阵花香就让她觉得自然的美好,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让她联想到更多的概念;她对生命有着正确的认识,热爱生命,不愿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平,她要塑造自

51、己的生命。如果没有海伦渴望再塑生命的内因,沙莉文老师的种种教育行为的外因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可见,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而海伦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这样理解更全面,有助于更正确、更深刻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所以,后者的文本意义更大,更能教育学生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学生也更需要树立这种塑造自我生命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思维从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引导到海伦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既正确把握了文本主题,又突出了育人的主题。在课堂教育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教育也应该是显著的。(六)课堂的生成 写文章有了总的构思,并不代表有了写作的全过程。写作过程中,作者在感情

52、的起伏、灵感的召唤下,随时会有意外的内容和妙语在笔下流泻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神思奔涌,洒脱飘逸。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生成。 在学习狼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学生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屠夫不同时扔出两个骨头以摆脱狼的跟踪?”这个问题属于发散性思维。教师马上表扬了这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同时脑袋里思考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于是灵机一动:“如果是抛两块骨头,文章应该怎样写?大家写写看。”学生很快说:“屠惧,投两骨,两狼得骨止。”教师又引导:“狼得骨就止,表现了狼什么本性?”“贪婪!”“贪婪的狼,吃完了骨头会怎样呢?”“还会一起追赶!

53、”“那文章应该怎样写呢?”学生继续写,有的说:“两狼尽吃而又至。”“这样下去结果会怎样呢?”“复投之,骨已尽矣,两狼并驱如故。”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对狼一样的敌人不要有侥幸心理,不管投一骨还是投两骨,结果它都足要紧跟屠夫,必须用人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它!这个教学环节生成了三点:对文言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对内容的创造加工;对主题的深入发掘。教学组织像散文一样放得开,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出现了民主开放的学习情景。课堂的民主开放是一种理念,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创造都有可能在民主开放中生成!它像写文章一样,只有形成了风格,才有特色,并且日臻完美。 课堂的生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必须让学

54、生有足够的能量释放空间。四、主题探究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最低的要求是准确、快速捕捉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那么,什么是文章主题呢?主题即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核心。理解文章的主题,也要在探究上下工夫。1主题探究的目的培养学生自立,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主题探究,让学生主动获取文本及相关信息,主动分析、整合获取知识,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能够和同伴交流探究结果,倾听同学对主题的个性理解,拓宽个人思维。互助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探索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习惯。对已接受的文本信息,:如情节、人

55、物,包括每一个细节,小到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从中探究出流露作者主观倾向意图的内容。培养学生欣赏的态度探究主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作者是用哪些内容和技巧把意思表达清楚,把感情表达充分的过程,更多时候是对作者的认可和欣赏。培养学生怀疑的精神。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文本的某些情节和写法产生疑问。怀疑之后,继续探究,去伪存真。这一过程,无论是肯定了自己的观点,还是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都会使学生有很大进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在交流合作时,彼此间往往产生不同意见。怀疑对方意见是否正确,就要探究其原因,寻找根据。这样,形成了怀疑探究怀疑这种良性循环的思维轨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主题的过程,

56、是学生个体阅读的过程。探究的结果也往往融入了个性化的思想,有时甚至流露出个性再创造的痕迹。如在探究斑羚飞渡的主题时,有位同学提出,在赞美斑羚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指出人类的无情、残忍。唤醒人们学习这种精神的同时,也让人们懂得与动物和谐相处。主题探究的方法:主题探究是阅读的关键,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如果说阅读的过程是整体把握具体品味总体归纳的话,那么,主题探究同样需要这三个阶段。整体把握,贴近作品、走近作品。作品往往寄托着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倾向,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个性意识,首要的是搜集、整理好作者材料及写作背景资料。这些可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具体品味,走进作品。有很多文本的主题很含蓄,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57、不一定就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就要求从篇章布局、文法辞采等方面细致品味,才能读懂文字的言外之意、章法的弦外之音,才能透过文字去体味作者情感,去把握文章思想。总体归结,走出作品。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项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所以,还应从作品的全局出发,站在语言表现方法的角度去审视所探究的文本,总结各种技巧的运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甚至继续探究作品中表达不当的地方。探究时设计一些和名家商榷等相似的环节,搭建再探究的平台,达到走出作品外探究作品的高度。主题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必须改变有很多教师在探究前就已经把主题暗示给学生,致使学生的思维 受到暗示,制约了探究的空间,没来得及探究就差不多有结论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应该成为探究的先行者,应该熟练把握教材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多地预设探究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教师应该扮演两种角色,一方面要求自己站在高处,站在远处,统令探究的全局,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