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_第1页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_第2页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_第3页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_第4页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人教实验版五四制【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及模拟试题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方法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三. 教学重点、难点:1.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

2、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课文,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模拟试题模拟试题】一. 积累1. 下列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绯红(f i) 诘责(j)虐待(n)深恶痛疾 ()B. 禁锢(k)馈赠(ku) 污秽(su)诚惶诚恐(hung)C. 不逊(xn) 黝黑(y u)炽热(ch)颔首低眉(hn)D. 滞留(zh) 折戟 (j) 徘徊(hu) 长吁短叹(y)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璀璨 托泥带水 粗制烂造 黯然失色 B. 真谛 盛气凌人 风云突变 心旷神怡C. 犀利 冥思瑕想 郁郁寡欢 油光可见 D. 轩昂 海誓山盟 翻来复去 不可名壮3.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

3、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2)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东西。(3)水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4)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A. 训练稀罕唤起支配B. 经验奇怪唤醒掌握C. 训练稀罕唤醒支配D. 经验奇妙唤起支取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政府打击力度的加大,各类犯罪案件如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揭露出来。B. 闻一多先生凭着目空一切的雄心壮志在探究华夏文化典籍的路上越走越远。C. 他以油嘴滑舌的口才在全班赢得了“铁嘴张”的雅号。D. 敬畏自然 ,顾名思

4、义,就是告诫人们对自然要有敬重畏惧之心。5. 下列句子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白天这条小巷也少人,更何况晚上?走在小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便油然而生。B. 他十五岁就加入南下打工潮,闯荡风雨五十载,荣归故里,欣然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是家乡好啊。 ”C. 对于人生中的痛苦与挫折,我们要用“不以己悲,不以物喜”的旷达来自励。D. 毕业了,同学们更多地应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赠别,豪迈地说一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 语文素养6. 古诗文默写。(1)长风破浪会有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 ,到乡翻似烂柯人。(4) ,身

5、世浮沉雨打萍。(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6)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7)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 ! 。(8) 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按要求答题。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去吧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 ,

6、作者徐鲁,有改动)(1)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急促 B. 高亢 C. 舒缓 D. 低沉(2)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三. 文言文阅读狙公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

7、公卒馁而死。注释:注释:狙:猴子。部分:布置,分派。赋什一以自奉:强收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加鞭箠:用鞭子打。 “箠”同“棰” ,也指鞭子。假于彼:假,指假借,依靠, “假于彼”指依靠他。破栅毁柙:砸毁栅栏和笼子。馁:饥饿。8.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赋什一以自奉”的“以”字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策之不以其道 C.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夫不能以游堕事9.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求草木之实 实:果实 B. 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种植C. 众狙皆悟 悟:明白 D. 相与伺狙公之寝 伺:侍候10. 翻译下列句子。(1)旦日,

8、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2)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11. 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A. 狙公每天早晨率领猴子们到山中去寻找草木的果实。B. 狙公每天都用鞭子抽打猴子,目的是训练他们,让他们听话。C. 猴子遭打,被驱使,最终出走林中。文章喻示一个道理:被奴役者只有反抗才有出路。D. 狙公不愿劳动,靠猴子来养活自己,最终饥饿而死。文章说明一个道理: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四.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 1216 题。聆听植物的心声 古老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他们在砍树或锯树枝之前,会做上一段祷告,以此来请求树木原谅。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居民

9、的这种传统习俗,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植物也有语言的一种依据。 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对植物进行最新声学研究后发现:人采花时,花朵会“哭泣” ;人摘黄瓜时,黄瓜会“尖叫” ;甚至连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看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似乎还真为民间的传统提供了佐证。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恩海默说:“20 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了。 ” 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例如在虫咬叶子时,

10、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呔。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哟的方式。 ” 德国德雷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反而听不到。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这种

11、气体的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相互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迷。12. 文章开头叙述印第安人的传统有什么作用?答: 13. 文章第段中引用施特恩海默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答: 14. 细读第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现象反应结论叶子被虫咬动物受到伤害15

12、. 从目前研究进程看,科学家认为植物之间是通过哪两种方式来沟通和交流的?答: 16. 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平时的积累,你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写出其中三种。答: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 1720 题。棉花糖保存的秘密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长久保存我们的幸福与美好的感受,就像能够长久保存棉花糖,让它蓬松、甜蜜、有光泽。如果,我们可以。小时候最喜欢和父母去动物园游玩,那时坐落在圆山的动物园很狭窄,每种动物都给囚在笼中,郁闷地发着恶臭。我到那儿去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总有卖棉花糖的小贩,推着脚踏车载着简易的制糖机,往孩子聚集的地方来。我喜欢看他制作棉花糖的过程,先将粗粒

13、糖倒进去加热,不久就可以嗅闻到馨甜温暖的焦糖气味,那被我解释成一种幸福的气味,每一次嗅到便觉面颊微酸,有欲泪的意想。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烘热的糖变成一片片,薄纱似的从机器里飞出来,小贩取来一枝细木条,将它们一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一大球雪白的、蓬蓬的、飘着香气的棉花糖。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啃食棉花糖的经验,我的整张脸埋进去,用力咬一大口,棉花糖迅速在嘴里融化成些微糖霜,惊异中一咽口水,吞下去了,就这样,没有了。我感觉到惆怅,盯着期盼好久的棉花糖,原来是这样的,好像还不如冰糖呢。那时同学教我把冰糖含在嘴里吃,咯啦咯啦,一块冰糖有时可以吃一个上午。也有同学请我吃方糖,含在嘴里真是甜得头皮都要飞走了

14、。第一次的惆怅并没能使我失望,我仍是棉花糖的拥护者,有时突发奇想,不如就这么擎着不吃,欣赏它的形状与气味也是好的。然而,我的如意算盘很快被打散,风吹与日晒一点点侵蚀了它,它萎缩变形了,蜷成一堆并流下黏黏的糖汁,终究是送进垃圾桶的命运。长大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谈起刚刚结束的恋情,曾经期盼了那样久,曾经以为是天造地设的契合,却仍是结束了,仍是过去了。朋友了解地笑起来说:“是啊,不就像是棉花糖一样吗?”就像是棉花糖一样,对于棉花糖的企盼与迷恋,大约是每个人童年共有的经历吧,那样的憧憬,那样的失落。长大以后,我们仍在人世间寻找自己的棉花糖,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想像。我们的心曾是粗颗粒的蔗糖,未经雕琢烘焙的时

15、候,既没有气味也没有形状。然后,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触动,我们被热力煎熬,既喜悦又伤痛,但是很甘愿。有时接近我们想接近的人或情感的时候,会觉得一切并不如想像的美好,但我们仍擎着一枝变形的棉花糖,既不忍丢弃,又不想品尝。许多人在这样的过程里全盘否定了棉花糖和幸福,认为它们不过是梦幻虚构的东西,一点都不真实。而我质疑的是,真实的世界里难道容不下甜蜜浪漫的梦想吗?我知道棉花糖令人失落,但,假若我获得了制造棉花糖的方法呢?我并没有保存棉花糖的秘术,可是我知道如何在旧梦醒来以后,再追寻新的幸福与美好。17. 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有关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小时候作者对棉花糖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16、) 答: ; 长大以后,在寻找“自己的棉花糖”的过程中,作者对自己的情感经历产生了什么感觉?答: 18.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棉花糖对儿童的吸引力? 答: 19. 文章标题“棉花糖的秘密”中的“棉花糖”指什么?答: 文章第一段中,两次强调说“如果,我们可以”表现了什么? 答: 作者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啃食棉花糖的经历?答: 20. 作者制作“棉花糖”的方法是什么? 答: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17、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1. 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又为下文的“_”埋下伏笔。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 。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和“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

18、:_23.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_24.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_25.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答_2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_阅读课文吆喝 ,回答下列问题。27.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8.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9. 文中还有一些起到这种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30. 请你谈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31. 阅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

19、语,写在下面。清早卖早点的_ 32.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文中的哪一句是相互照应的?(2)这一段表现出作者对吆喝声怎样的感情? 五. 综合性学习(12 分)33. 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写成一个语段(不少于 50 字) 。原句:沐着春风,迎着太阳,望着云,心情立刻轻松起来。34. 阅读空城计选段后答题。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

20、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 15 字)(2)从选段内容看,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危急情势?请分点说明(至少两点) 35. 名著阅读本学期要求我们阅读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 ,相信同学们都已读过,并为其中的故事所深深吸引。那么请回答下列

21、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 。 请任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 、 。 作品中你喜欢的一位人物是: 。你为什么喜欢他? 六. 写作36. 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任选一题,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题目一: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挺胸冲刺的瞬间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奇迹;印度洋海啸在巨澜突进的瞬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老师在课堂上微笑的瞬间鼓起了你举手的勇气;妈妈在床前抚摸的瞬间让你进入了幸福的梦乡瞬间,展示的是结果的辉煌,隐藏的是过程的艰辛;显现的是力量的迸发,蕴含的是情感的积聚。瞬间创造历史,瞬间凝聚永恒。善于捕捉和感悟生活的瞬间,人生才会变得丰富而精彩。请以“ 的瞬间”或

22、“瞬间的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二:“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温柔的话送耳旁。总有一个声音为我带路,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我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黯然无光。 ”这是歌曲心中的太阳的歌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心中的太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主题自选。【试题答案试题答案】一. 积累1. C 2. B 3. C 4. D 5. A二. 语文素养6. 略7. (1)C, 2 分。 (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唯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

23、缕恩师情。 ”1 分;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1 分;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1 分;计 4 分。三. 文言文阅读 8. A 9. D 10. 略 11. C四. 现代文阅读(一)12. 引出“植物也有语言”这个话题。或者:证明植物有可能有语言。 (2 分,意思符合即可)13. 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或:植物也是可能有语言的。或:植物的语言最终有可能会被破译。 (2 分,意思符合即可)14.(1)释放出一种激素。 (2)释放出内啡呔。 (3)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

24、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或: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 (每空 1 分,意思符合即可)15. 声音(或者:高频声音)和能量(或者:光) 。 (2 分,每点 1 分)16. 如:(1)大胆的科学设想(2)广泛的科学研究(3)深入的科学研究(4)勇于实践的精神(5)科学技术的发展(6)雄厚的科研力量(7)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等。 (3 分,每种 1 分。答出上述 7 种条件中的任何 3 种即给 3 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二)17. 小时候作者对棉花糖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 期盼(企盼、迷恋、憧憬) ;失望(失落、惆怅) 长大以后,在寻找“自己的棉花糖”的过程中,作

25、者对自己的情感经历产生了什么感觉?答:不忍丢弃;不想品尝(喜悦又伤痛)18.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棉花糖对儿童的吸引力?(4 分)答: 制作过程、气味、状态(形状) 、颜色(雪白) 19. 文章标题“棉花糖的秘密”中的“棉花糖”指什么?(2 分)答: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想像(2 分) 文章第一段中,两次强调说“如果,我们可以”表现了什么?(2 分)答:表现了作者希望永久保存幸福与美好感受的愿望及对愿望不可能实现的遗憾与无奈。 作者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啃食棉花糖的经历?(2 分)答:因为热切期盼后极度惆怅的体验让作者很难忘记。20. 作者制作“棉花糖”的方法是什么?(4 分) 答:不断创造、追寻幸福与美好的感受。21.(1)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22.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23.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