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_第1页
论文--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_第2页
论文--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_第3页
论文--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_第4页
论文--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田金秀 河北省满城县大册营镇中学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作者:田金秀 河北省满城县大册营镇中学 电话)【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展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操作性原则;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动画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引用故事创设情境、尝试错误体验创设情境。【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原则

2、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注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需求;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作者旨在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和方法

3、进行探索。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1、展示性原则。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2、发展性原则。指构建的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功能。因为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

4、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该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情感信息。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结构性原则。指情境的构建及其所揭示的知识应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因为结构化的情境最易转化,为认知结构提供心理空间。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使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

5、一,相互促进。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1)边长是4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3)边长是1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4、操作性原则。情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情境不仅

6、有语言的解释、说明,而且有文字、图形的揭示;不仅有逻辑思维的支持,更有形象思维的配合,有助于形成和丰富学习的表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和法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

7、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 在七年级可能性和概率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向上或正面向下,你可获得者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8、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和直

9、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 (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 (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 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同学们出题考老师,并请数学课代表作好记录。内容包括:多边形边数、内角和、外角和。不管多边形的边数有多大,

10、我都能一口气报出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度数。这时,学生情趣十分高涨,说出的边数一个比一个大,但我仍能一口气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对同学们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就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学习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计算方法后,再叫数学课代表报出刚才记录的多边形的边数,叫同学们报出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度数,看看是否与老师的答案相符。 3、利用图片动画创设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播放一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如在七年级下

11、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引入: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图片:故宫、天坛。图片:飞机、汽车。图片:风筝。图片: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图片:中国民间剪纸。组织学生讨论: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部分完全重合吗?又如在八年级上册常量与变量中我是这样设计: 播放一段flash动画乌鸦喝水。画面生动活泼,歌曲悦耳动听。刚上课的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我提出问题:聪明的乌鸦发现哪些东西不变?哪些东西在变?学生发言很活跃,积极性很高。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

12、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事先为每组准备好四根木条让学生动手拼成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大家手中都有四根木条,选择其中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有几种摆法? 学生活动:分组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师:我刚才看了一些小组的摆法,大家都能积极思考。下面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如下图形: 师:引导学生思考:能组成三角形的有几种情况? 生:能组成三角形,有两种即a、c、d和b、

13、c、d。 师:那么不能组成三角形的又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即a、b、c和a、b、d。 师: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如何? 组1:动手测量。我们测量得a=5cm,b7cm,c12cm,d15cm,能拼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a+c17cm大于d,b+c19cm大于d,所以我们猜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组2: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因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两种情况中,a+b12,正好等于c的长度,a+b12,小于d的长度,它们都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要构成三角形较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觉展示自己的成

14、果,真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引用故事创设情境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故事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提问: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通过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15、,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6、尝试错误体验创设情境 是教师故意创设思维“陷阱”,使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发现自己的错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现问题的方法。在习题课中,对于学生易错的问题要创设纠错情境,可以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引导其他同学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以为戒。 如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纠错活动。 欢欢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医术精湛。他到我们班级来看望大家,我们正在上习题课。分解因式:x2-y2+4x-4y。 贝贝是这样做的:原式(x-y)(x+y)+ 4(x-y)。 欢欢说:“因式分解是化为因式积的形式,而你做的仍是和的形式。这是由于对因式分解概念理解不清所致。” “那我这道题做对了吗?”晶晶问。 欢欢一看,晶晶写的是“x2-x2+4x-4x2 (x-1)-4(x-1)(x-1)(x2-4)”。 “你将多项式先进行分组,形成公因式(x-1),这是对的,但提取公因式后就大功告成了吗?请你想一想,后一个因式还能分解吗?” 晶晶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明白了,分解还不够彻底。” 针对大家出现的问题,欢欢提出了几点建议:(1)理解概念;(2)分解彻底;(3)提全公因式;(4)不要漏项;(5)注意符号。总之: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