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作家研究1、生平 事迹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
2、,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
3、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逝世,卒谥文忠。2、思想 精神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
4、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
5、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3、作品 创作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
6、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
7、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
8、,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4、价值 影响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
9、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二)课文解读1、课文内容 主旨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2、结构特点 艺术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
10、据。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本文布局非常严密,通篇围绕着成败由人这个中心来阐述、论证、发挥,条理清晰,次序井然,欧阳修布局文章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3、表现手法 技巧作为宋代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欧阳修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论写说理文或叙事文,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使人们自然而然接受
11、了他的观点。伶官传序就是体现这种特定艺术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前人认为欧阳修这篇史论性的序言最得司马迁史记的精髓,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就一篇说理文而言,本文最突出的就是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
12、,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4、语言运用 特色(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又猛然一升,“
1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于此戛然而止。(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章没有估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14、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5、作者情感 评价伶官传序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酣畅淋漓的情感,觉得它是一篇至情的文字。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
15、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训练筛选主要
16、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3、文化目标:理解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四)教学重点 难点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五)教学过程一、我们都知道项羽这个人物,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的一生,引起了后人许多感慨。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古代很多人都认为盛衰在于天数,那么一个人或一个朝代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作者简介三、解题1、关于“序”2、课文背景四、朗读课文,正音五、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进行初步理解,2、然后共同翻
17、译全文,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与特殊句式。3、有感情地诵读。六、课文分析1、文章的体裁。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3、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4、文章写了李存勖的什么故事?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6、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7、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8、齐读第四段,理解第四段的内容和作用。七、写作目的问: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八、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开门见山、反问句)论据:庄宗得失天下908年 23岁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得天下(15年)912年 27岁 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失天下(3年)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 41岁 身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历届考编试题及答案
- 单词认读测试题及答案
- 确保设计成果一致性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实施方案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考试信息获取技巧试题及答案
- 对应课本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考试知识应用分析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中的创意思考与活动设计试题及答案
- 专科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高纺织品检验的效率与准确性试题及答案
- 江门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全国各省市邮编对照表
- 行政区域代码表Excel
- 《试种一粒籽》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 YS/T 837-2012溅射靶材-背板结合质量超声波检验方法
- 烧烤类菜单表格
- DB11∕T 583-2022 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
- 酒水购销合同范本(3篇)
- 海康威视系统图标
- 印染厂管理手册
- 保洁服务岗位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 《字体与版式设计》教学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