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倡导启发式教学_第1页
语文教学应倡导启发式教学_第2页
语文教学应倡导启发式教学_第3页
语文教学应倡导启发式教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教学中应倡导启发式教学一语文教学的现状1 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 教师充当课堂上的主体者, 知识以注入式传授给学生,如同向一个空桶里灌水,满堂灌、满堂问充斥整个课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只记答案,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 这正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所说: 小学语文课本有二三百传神动情的课文,学生自己读,很多篇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可是一经教师左分析, 右提问,引导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 往教案划定的圈里钻,他们学习的兴趣全无,甚至厌学。小学生本来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想、爱向小伙伴说自己的发现,可是临到命题作文,

2、抓耳挠腮,搜索枯肠,言不由衷,甚至在无可奈何之下说假话。长此以往,阅读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作文,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只会划一地思维,划一地表达,悟性、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了。这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2 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了与时俱进,语文教学正在推陈出新,不断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改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课改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课改以来,我们取得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喜人。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对课程标准的误解,甚至现在还有不协调的音符在重奏。譬如,变传统教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跟着学生的身后转;变以前的满堂讲、满堂

3、问为学生无节制的自主、放任,天马行空学生“自主” 了,随波逐流; 课堂热闹了,沸沸扬扬。我们还应该深钻课程标准,领悟精髓,走出误区。二语文课倡导启发式教育的意义1 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现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 我们再是因循守旧, 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就会被时代淘汰。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们应该让学生扎实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不光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其读书学习的能力。2 课程标准的要求所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

4、教学。”可见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推广,使它真正落实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3 语文教学规律的所需。语文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面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可见教师的启发、 引导十分重要, 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自读自悟, 培养自学的能力和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三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愤" 、" 悱 "

5、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 " 愤" 、 " 悱" 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四启发式的一般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遵循四字方针,即是“激、启、授、梳。”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具体落实这四子方针。(一)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刚开始,教师应该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手段有许多,比如:朗读表演,语言描述,播放课件,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设置悬念等,为学生提供文字、图象、声音等,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1 朗

6、读表演型。这种激趣适合散文、古文、古诗类文章。上课开始,老师朗读或背诵相关的散文、古诗,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一位老师在上古诗别董大时,课一开始,他为学生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声情并茂,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诗的意境中。2 语言描述型。这种激趣适合的文章比较广, 可以是记人的、 可以是写事的、 也可以是描景的、状物的甚至说理性文章均可以运用,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创。比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大灾之有大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在地震灾害面前,一对父子作出了怎样感人的事迹。”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们也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 “同学们,

7、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 8.0 级大地震,让我国受到了巨大损失。当然,这种自然灾害我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有些灾害我们是可以避免的, 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发生的灾害一样, 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3 设置悬念型。这种激趣适合科普性、说明性文章。 (当然其它的文章也可以采用)比如讲鲸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急着思考,寻求答案。学生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创设情景,达到了“课伊始,趣以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一个好的开始,等于

8、成功了一半。(二)启。相机引导,起开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帮助、点拨,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在这该人环节上,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课堂提问。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本质。 提问要注意技术与方法, 可以归纳为“六忌六要”:、忌多,要把握重点。在训练重点上问,在教材难点上问,在关键词句上问,在重点内容上问,在字词句篇上问。、忌虚,要落到实处。问得太简单,学生索然无味;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畏。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9、”使学生一跳够不着,不跳不甘心。、忌直,要启发思维。要通过感受引出结论, 才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忌浮,要具有深度。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应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开拓新知,使理解达到应有的深度。、忌乱,要逐步深入。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忌糊,要铺路搭桥。提问要给学生一条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维定向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未知内容,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问题。当我们通盘考虑课文,设置的问题就会高质量。提问要找好切入点,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开学校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文时,整篇文章仅仅提了三个问题: 这个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10、?现在的村庄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三个问题沿着文章的思路, 抓住主要线索,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思路。2相机引导、点拨要及时、适度。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 " 导" ,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 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 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 " 导 ",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在上坐井观天一文,文中的小鸟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 “你弄错了。”青蛙说:“我没有弄错。”小

11、鸟和青蛙谁说得对?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生:小鸟说得对。生:青蛙说得对。师: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生: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的很,小鸟在天空中飞得高,看到的天当然是无边无际的。生:青蛙在井里坐着,它看到的天当然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说得是真话、实话,也应该是对的。师:(点点头)有道理。还有什么补充吗?生:我想对青蛙说,你别老在井底了,快跳出井口来吧!生:我要是青蛙,一定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有多大。声:我要是小鸟,就先帮助青蛙跳出井口,再背着它飞到天空中,让它开开眼界。师:你们说得真好。再想想,假如青蛙随

12、小鸟跳出井口,飞上天空,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 想象和创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是以老师的主观意识, 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关系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问题,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位教师的课堂引导为我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三)授。解惑讲授,破除疑难。以前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荀子曾说过: " 我尝终日而思焉,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 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而有豁然开朗之感。 如教伯牙绝弦 时,教师应该讲解当时的背景, 让学生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懂得俞伯牙做出惊人主动的原因, 了解俞伯牙 “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 的落寞。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了(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