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_第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_第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_第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_第4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

2、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9.古诗三首1.自主学习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理解古诗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自主、合作、探究。感情朗读。10.青山处处埋忠骨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3.有所感悟。2自主、合作、探究11.军神1.学会生字新词。2.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3.学习课文受到熏陶和感染。2课前阅读、自读自悟、合作交流12.清贫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3感受方志敏的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精神1自主阅读、放手交流、培养能力习作:他 了1.选择恰当的话题,写清让他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事物。2.把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经过写下来,把 陶醉时的样子写具体,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4.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2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交流探究,掌握写法。自评互评,学会修改。语文园地四1.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2.了解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3.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

4、累古诗。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借助

5、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1. 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

6、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二

7、、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4)学生齐读古诗。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问题交流: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

8、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9、)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

10、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11、兰终不还。)(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1.同学们,古代战

12、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

13、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1.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

14、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2.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

15、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二)导入1.(出示音乐 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

16、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点名读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

17、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五)渲染主题1、

18、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六)课外拓展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七)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

19、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从军行,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题。)二、简介作者

20、,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

21、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2.了解背景。(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2)教师范读两首古诗。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指名学生大声读诗题注释将晓指快要天亮,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理解诗题。(1)小组交流,说说从题目上能获得哪些信息。(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

22、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秋”)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秋夜将晓”)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出篱门”)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感”) 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

23、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谁能根据以上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人不能安睡,夜晚天刚刚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外,以解除烦热和心头怅触,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3)谈话过渡:“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题目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

24、句。四、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指名学生读注释三万里河指黃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1)指名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2)拓展交流:我国有哪些大河?(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珠

25、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2. 指名学生读注释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1)交流对华山的了解。(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中国黄河50景”之一。)(2)知识拓展:我国有哪些“岳”?(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

26、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3.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仞大约是2.3 米-2.7米之间。(2)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写法吗?“危楼高百尺”形容楼很高。“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白发三千丈”形容头发很长。(3)古诗中的夸

27、张。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种愉悦的新奇感受 ,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注伦送我情”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象,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

28、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喜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成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

29、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种崇高的美感。4.理解“摩”。指名学生读注释摩天碰到天。(1)说说自己的感受。(极言华山之高。)(2)组词语加深对“摩”的理解。(摩天大厦、摩天轮)5.全班交流,说说对整句诗的理解。(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6.教师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悲愤、 气愤、痛心) 7.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8.谈话过渡: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

30、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 指名学生读注释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1)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宋朝是怎样对待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的?(这些百姓是宋朝遗留在金人统治区的,他们已经被遗弃了,被遗忘了。)(2)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2. 指名学生读注释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1)课件出示有关影视的片段,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胡尘”。(2)从“胡尘”一词,你感

31、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3.指名学生读注释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理解“泪尽”。(1)“泪尽”的意思是什么?(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2)结合全诗和自己阅读的有关资料,说说对“泪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吗?(“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3)从“泪尽”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一样,年年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失地,有年年失望。)4.通过“望”和“又”字来感受人们的心情。(1)你觉得这里的“望”有几层含义?看。沦陷在金人占领地

32、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希望能亲眼看到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盼望。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从“又”字你感受到什么?(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失望。)你知道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失望了多少年吗?(65年。)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在这65年里宋朝统治者都在做什么?(在唱歌,在跳舞,在喝酒在寻欢作乐,在醉生梦死,在忘乎所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宋朝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知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互相交流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

33、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6.教师小结: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经受历程长久的折磨,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六、交流古诗,朗读品味。1.谈话引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爱国诗篇,这些诗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民族的

34、独立和解放努力奋斗,抛洒热血。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的最喜欢的一首爱国诗篇分享给大家。2.分组交流,选取名篇。3.代表发言,交流分享。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熟读成诵,并试着默写。3.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板书设计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山河壮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遗民泪尽 喜欲狂 放歌纵酒南望王师 山河破碎 忧国忧民 归心似箭

35、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本课

36、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10.青山处处埋

37、忠骨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难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8、激发兴趣。(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

39、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40、)五、小结。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1.感受丧子之痛。(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请大家

41、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交流并指导朗读。“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

42、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4)小结引读。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2.体会抉择

43、之痛。(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4)交流并指导朗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5)小结引读。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

44、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45、)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出示填空:作为主席,他多么想(),

46、多么想();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不能()。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的!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

47、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板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接到电报:痛失爱子(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 普通的父亲(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超人的胸怀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讲

48、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1.认识“沃、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个

49、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板书:(板书:军),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

50、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注意:(1)多音字“晕”:yn(晕倒)yùn(晕车)(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2.了解人物:(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2)刘伯承呢?川东支队的将领。(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中拒

51、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1.让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冷漠)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惊疑)(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

52、的要求是(生说: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于是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学生交流:吃惊、平静。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忌吗?在他的平静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出示多媒体):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1.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

53、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2.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此刻却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3.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1)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

54、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2)在沃克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5.同学们,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第17自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烈的疼痛?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

55、痛。)“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啊!)“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1.学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么?(数刀数)(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与之前“冷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名字刘伯承。2.指导学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说说感想。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敬佩的,赞美的感情)。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吗?(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还称赞他什么?(军神)3.从哪还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