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古诗鉴赏复习策略_第1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古诗鉴赏复习策略_第2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古诗鉴赏复习策略_第3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古诗鉴赏复习策略_第4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古诗鉴赏复习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写作规律到鉴赏技巧古诗鉴赏复习策略古诗鉴赏类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目的必考项目,考察的内容为: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赋分为8分。虽然学生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阅读和鉴赏诗歌,进了高中以后又逐渐加大练习的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但是大部分同学的鉴赏能力还是薄弱,解题时力不从心,得分情况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组织答案的能力以及准确表述答案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一些鉴赏技巧,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答题的习惯,只有做到这三点,学生才能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2、现在,高考总复习方面的资料层出不穷,其中有关古诗鉴赏类阅读的解题方法和知识点的总结介绍各有特色,这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笔者衷心感谢无数潜心研究高考试题,并为之付出了宝贵心血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同时也不揣简陋,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以就教于方家。一、掌握写作规律,走进古典诗歌每当笔者询问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的感觉,或者帮助学生寻找失分的原因的时候,学生总是会说“看不懂诗歌,不晓得在讲什么”或者“搞不清题目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古典诗歌是非常陌生的,这种陌生的感觉与阅读量的多少无关,却与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的写作规律完全不了解有关系。因此,要想消除这种陌生感,使学生能够迅速投

3、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写作规律。这并不是说要教给学生如何讲究平仄,讲究对仗,如何去写一首诗词出来。笔者的意思是,文有文法,诗也有诗法,词亦有词法,文也好,诗也好,词也好,都追求最好的艺术效果、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最大的影响力。因此文法诗法和词法都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讲究构思上的布局谋篇,讲究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都讲究意象、情感、意境的三位一体,讲究语言风格的独特,讲究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而上述这些“讲究”,都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经常涉及到的。当学生明了古典诗歌的写法与文章的写法相同或者近似,他们和古典诗歌之间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学生对

4、古典诗歌的写作规律了解得越深入,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陌生感便会越少,他们阅读古诗词时就不会再如“雾里看花”一般了。当然,教师介绍给学生的古典诗歌的写作常识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要切合高考考查的范围,因为我们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以便准确地鉴赏、解题,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老学究。笔者选择了如下内容为学生讲解,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良好,故赘述在此,供大家参考。应考必备之一:诗歌的体裁与题材1、诗歌的体裁: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词的长调、中调与小令2、诗歌的题材: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

5、的思想感情。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及白描、衬托的表现手法。主题一般是:归隐田园,钟情山水,表达隐逸情怀;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写法是由物到人,由实到虚,由形到神,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一般以物象为题。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典故

6、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主题一般是: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主题一般是: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

7、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个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羁旅行役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

8、、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闺怨宫怨诗:往往是男子借女子的口吻或模拟女子的语气来表达委婉的情怀。主题一般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需要向学生指出的是:这些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会运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要注意对号入座。应考必备之二:语言应用、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1、语言应用:我们的祖先说“言为心声”,“立言”必先“立心”。所谓立心,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熔铸在描写对象中,使主客观融合一体,呈现出作家本

9、人的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外化的手段。所以诗人的个性魅力和学识素养往往通过语言的应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诗歌的语言是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跳跃性的,因此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语言风格,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积累一定的术语是必要的。术语积累: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深情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纤巧灵动、浑厚深沉,冲淡静远等等。除了整体的语言风格特色外,语言应用这个方面考察比较多的还有诗歌的句法和“诗眼”。 句法的一般规律:句式应错综变化,不能雷同。从局部看,是于整齐中寓不整齐;从整体看,则是于不整齐中寓整齐。特殊句法:即

10、倒装句,有时是为了照顾平仄,有时却是有意为之,以增强气势,耐人寻味,翻新出奇,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眼,指的是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征、传达作者情感、揭示主题的最精炼的那个词。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如“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中的“冷”“咽”,“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等词语。有时诗歌用叠字,可以加重语气,增强乐感,使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好。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来被称作情韵双绝。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雄浑气势。2、篇章结构:古人写诗,尤其是写律诗和绝句,讲究“起

11、承转合”,结构圆整;伏笔照应,滴水不漏。律诗以首尾两联为起合,颔联承上,颈联转下。所谓起,就是发端,入手点题,为正起;所谓承,就是衔接,承首联写景;所谓转,就是转折,转入下联言情;所谓合,就是结束,照应本题,或与首联呼应。八句四联,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这是律诗写作的正常章法。绝句章法结构和律诗相同。全诗关键句在律诗来说往往是颈联,在绝句来说则是第三句。这是因为律诗的颈联和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担负着转入抒情的重任,若律诗颈联不转,继续铺写景物人事的话,那么在第7句一定会转;绝句第三句不转,一定会在第二句承上启下完成过渡,否则就会平铺直叙,全篇板滞乏趣。一篇之中起提纲挈领的统率作用的,在律诗是首联,在

12、绝句是首句。这是因为律诗的首联和绝句的首句往往具有破题引入、预设背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作用。在词中,关键的句子一般也是起转折作用的句子,往往是上阕的结语或下阕的开头。术语积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伏笔照应、承上启下、过渡、铺垫、总分关系、画龙点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3、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即诗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艺术形象的巧妙技能。一般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去鉴赏。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高考命题尤以对描写技巧和抒情方式的考察最为常见。运用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地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所以,表现手

13、法是用来描写或者抒情的手段,有时体现为描写的技巧,有时体现为抒情的方式。关于表达技巧,高考总复习的资料上归纳得都比较全面,这里就不赘述了。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注意积累这方面的有关术语。应考必备之三: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写作诗歌的双翼。陆机在文赋篇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叶燮在原诗内篇中则说:“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能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他们的这些论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诗人必须在感受客观外物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

14、而兴起“悲”、“喜”、“思纷”、“叹逝”之意,然后才能“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可见,联想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诗人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读者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读作品。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往往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整体的意境分解成若干个意象,把情感寄托在某些特定的意象上,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读者在解读诗歌时则相反,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这若干

15、个意象联系起来,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一个“化零为整”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具体的形象,并调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感受、体味这些形象,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运用鉴赏技巧,规范有序答题考场如战场,当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的写作规律,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就像士兵有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可以参加战斗了。但是,光有武器弹药就能保证打胜仗了吗?未必。为什么?因为打仗还得讲兵法。考场上的兵法就是应试的技巧,解题的法则。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归纳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开发出若干锦囊

16、妙计,传授给学生,效果显著,现开列于此,和大家资源共享。1、锦囊妙计之“一二三四”:一个通则,两个方面,三个意识,四个元素一个通则:指规范答题的格式:这首诗(这句诗、这个词、这个字)运用了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了景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营造了意境)。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诗歌鉴赏题无非从这两个方面设题和解答。内容方面包括“景物人情理”,形式方面包括语言应用、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三个意识:指标题意识、作者意识、注解意识,即从标题理解诗歌内容,从作者揣摩诗歌情感,从注解捕捉重要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概括,往往包含着有关的时地人事的信息,也常常直接显示作品的体裁和题材

17、,对我们了解诗歌的内容大有帮助。如“野望”、“村行”之类的标题就暗示着诗人肯定要写景抒情,我们阅读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写景抒情的诗句,分出作品的层次来,以及明确景物的特点与情感的类型,写景的方法角度与抒情的方式,景与情的关系等等。作者的身世经历、学识素养、个性品行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思想的境界,情感的好恶,所以要注意作者是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学生对诗歌的作者,熟悉的自不必说,要尽快回想他的有关情况;不熟悉的,一般命题者会在注解里给出介绍,要仔细考察,不能忽略。注解往往是针对关键字词或作者及写作背景而给出的,目的是为考生扫清阅读理解的障碍,也常常暗含着

18、与答案相关的某种信息,从而降低试题的难度。学生不可不体会命题者的一片苦心好意。要仔细研读注解,充分利用注解中给出的信息去推理联想,进而准确把握诗意,理解作者情怀。四个元素:指景物人情(景物事理)。诗人们总是喜欢在诗歌中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或者说理,我们可以把“景物人情”(景物事理)作为构成诗歌内容的四个主要元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元素。人是物的持有者,是景的感受者,是情的抒发者。人会托物言志(理),会触景生情,会借景抒情,当然也会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体察来产生感悟,发现人生的哲理。所以,赏析诗歌必须从人(作者)出发,则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意象都可能有所象征。所以,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四者之

19、间的关系。2、锦囊妙计之“三位一体”:即意象、情感、意境三位一体。意象就是寄寓了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意的能够构成某种意境的艺术形象。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意象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意境是由多种意象构成的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而发生情感共鸣并获得审美享受的某种艺术境界。也就是说,意境是当诗人把情感投注到意象上时产生的某种境界氛围,所以意象、情感、意境是三位一体的。赏析诗歌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营造了什么意境。实际上,营造怎样的意境完全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心境明朗则意境明朗,心境阔大则意境阔大,心境悲凉则意境悲凉,心境萧飒则意境萧飒。而言由心生,心境的色彩也就决定了所运用的词句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来揣摩把握诗人的心境,进而体会诗中的意境,然后选用合适的词语来加以表述。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积累一些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并与特定的情感对号入座,同时还要积累有关意境的一些术语,如“雄浑壮阔”、“凄凉落寞”等等。要使学生明确意象、情感、意境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情感决定意象,意象营造意境。3、锦囊妙计之“必杀技”:提取意象,重新组合,按顺序描述内容。在解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忽略题目的要求,诸如“结合诗句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