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_第1页
三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_第2页
三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_第3页
三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回答道,“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1“奔流不息”是形容河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描写河流的?(写出三个)_2“我遵循这条规律”,“这条规律”是什么?_3河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用“”画出。2. 读山行回答后面的问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2、霜叶红于二月花。1这首诗写的是_季节的景色。2“生”的意思是_。3说说你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理解。_3. 根据意思选出相对应的诗句,然后再回答问题。(1)下列与“两岸青山相互对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对应的一项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El边来。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诗句选自   代诗人   的   。我还能写出这首诗的前两句:   

3、;,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_。_,_。(1)默写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   ,   。(2)解释下列词语。潋滟:    方:   空蒙:    亦:   (3)这首诗中,诗人把西湖比作   ,描绘了西湖   时和 

4、  时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诗人   之情。5. 阅读理解。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添得黄鹂四五声。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 _代诗人_。3从这首诗中的“_”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是_,从“_”可以看出天气十分晴朗。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途中_的心情。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1)对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2)片段中哪一句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用横线画出来。(3)片段中第一小节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无处不在、随处可寻的   。7. 古诗填空。出  塞_汉时关,万里长征_。_飞将在,不教胡马_。1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陆游 C. 王昌龄2“但”的意思是(   )。A. 但是 B. 只要3“飞

6、将”是指(   )。A. 秦朝的李广 B. 汉朝的李广 C. 唐朝的李广4第一句诗的意思是(   )。A.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B.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5第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表达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感到非常悲愤的思想感情。B.表达作者久别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8. 阅读练习。早发白帝城作者(    )_ ,千里_。_ ,轻舟_。1把诗句补充完整。2多音字组词。还huán(_) há

7、;i(_)重chón(_)zhòn(_)3解词,再写出诗句意思。辞(_) 还(_)住(_)啼(_)前两句意思:_4早发白帝城一、二句写了作者从_ 乘船一日到达_ ,三、四句回忆了_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_ 的心情。9. 你会读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根据诗句的意思,把诗句写在横线上。A.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_B.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_10. 古诗阅读。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清明”是指(_)。A清澈明净  B清醒明白  C二十四节气之一(2)“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是对行人的(_)描写。A动作  B神态  C外貌2诗中用“欲断魂”形容行人悲伤愁苦的样子,请你写出两个表示“悲伤愁苦”意思的成语。_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雨纷纷”既形容春雨,也形容人的情绪。(_)(2)“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诗人杜牧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_)(3)“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指”是摇着手指。(_)11. 课内阅读,

9、完成练习。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色,   。1把诗句补充完整。2古诗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把_比作_,把_比作_。3诗人遥望洞庭湖看到了什么景象?_4望洞庭这首诗是_ 被贬官后,途经洞庭湖所作,描写了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思想感情。5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其它诗吗?_12. 课内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3千百年来,一句“_”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成为游子思乡的名言。4我还知道关于思念的诗句。_13.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

10、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又写了_;既有_之景,又有_之韵。( )A.湖;山;春天;夏天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而且_,情味隽永。(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这两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相照应,“相宜”与“_”、“_”相照应。(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14. 按照古诗内容填空并作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