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第1页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第2页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第3页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第4页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省普通高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 ) 请赏析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答案】( 1) 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

2、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或可着重炼“斗 ”、 “攒 ”两字也可) 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在这一联中“江回 ”对 “

3、日隐 ”, “两崖 ”对 “群峰 ”, “斗 ”对 “攒 ”,对仗十分工整。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 ”、 “攒 ”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 ”、“攒 ”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 ”,中间八句为“染 ”,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 ”,地点 “出五盘 ”(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然后运用的“染 ”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 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

4、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中间这几句勾勒妙画出美景的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被有力地渲染烘托出来。最后两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又回到“点 ”上,点出了此次入蜀,是为了报知己,不觉得蜀地道路艰难险阻。故答案为: 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或可着重炼“斗 ”、 “攒 ”两字也可) 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中间八句着力于

5、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杜

6、鹃花得红字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释】 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 ”: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 “红 ”字,亦即需押此韵。 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

7、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D. 尾联明写“行人 ”直言诗意,一个“染 ”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答案】( 1 ) C(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

8、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 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解析】【分析】(1) C 项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 ”指思归之心;“白 ”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

9、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故答案为: C; 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 本

10、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琵琶行中 “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3 阅读

11、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笫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A.云郑准i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郭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两句。【答案】(1) 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 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

12、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 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解析】 【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 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 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 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

13、忘兼济天下的思想。 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 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 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o(2)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 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 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

14、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 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 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故答案为:A;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 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 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 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

15、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 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 感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 ”的形象,进而由“云 ”去联想,去思索。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 小题)5 1 ) ,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 劝学)( 3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

16、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 4)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享送别)( 5 )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答案】( 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故答案为: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多

17、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5 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山

18、斋独坐静观,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具有鲜明的层次感。B.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十分丰富,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景中寓情。C. 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勃发、百鸟歌唱的时刻,但眼前却是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D. 起句点出居所四周都是高山,末句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使全诗浑成一体,圆满无缺。(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赏析。【答案】( 1 ) CE. 2) 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

19、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解析】【分析】(1)诗歌中,选择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优美的画面,而选项C,却说 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与整体画面不谐。故选C。( 2)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比较好。“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雨流离之感。“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 ”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

20、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再而写到居室,“幽气 ”“ 虚白 ”“ 落花 ”“ 细草 ”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 ”,无一字提“思 ”,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日暮 ”暗中呼应“日出 ”,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故答案为:C; 诗歌前十句写了诗

21、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

22、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6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B. “直下 ”“ 三千 ”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D. 尾联以 “金鞍玉勒寻

23、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答案】( 1 ) A(2) 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解析】【分析】(1) A 项, “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

24、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故答案为:A; 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点评】 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

25、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附诗歌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

26、颇有感染力。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 ”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

27、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午枕 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 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 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

28、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 ”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 1 ) D( 2 )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

29、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解析】【分析】(1) D 项, “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 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 ”“ 鸣鸠 ”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

30、”“ 新 ”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故答案为:D;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

31、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答案】( 1 )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

32、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 “吟莫尽 ”, “酩酊 ”“ 乐浮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 ”、 “鹭 ”、 “柳条 ”、 “莺 ”等动物和植物。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

33、孤客笛鸣遥相呼应。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2) “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故答案为: 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

34、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 “吟莫尽 ”, “酩酊 ”“ 乐浮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附诗

35、歌赏析】湖上即事的诗人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之,宗子、彦才,号芸居,一号陈道人,别称武林陈学士。宋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陈起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至今所传宋本书籍,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均为其所刻。和福建建安余氏,称宋代刻书两大家。湖上即事的创作背景: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被史弥远指责为诽谤朝臣,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获罪流配,下落不明,且诏禁士大夫作诗。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

36、创作了湖上即事。水很清澈,诗人穿着草鞋沿河行走。柳条看到远处草地上有白鹭的身影,开始发芽,无法掩饰莺的身影。我不知道是谁在喝酒、唱歌和音乐,是一艘孤单的船,远处有客人,还有笛声。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最好喝点酒,好好享受你的余生。诗的第二,三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化 ”,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诗的二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 ”、 “鹭 ”、 “柳条 ”、 “莺 ”等动物和植物;三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之心及不流于世俗的高洁情趣。这种情趣在尾联用“吟莫尽、乐浮生 ”两

37、个词生动的突显出来。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 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莳:种植。( 1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

38、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 ) 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 ) D 项, “ 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 ”,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

39、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故选D。(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

40、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D; 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41、,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 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 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

42、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释】 鲍照南北朝诗人。 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答案】( 1 ) B( 2) 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

43、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解析】【分析】(1) B 项, “借代 ”错,应为比喻。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故答案为: B; 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

44、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

45、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玉楼春无名氏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46、常, “香阁浓睡”。一 “恼 ”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B. “一春芳意”与 “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 ”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 “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 ”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 )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 ”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47、【答案】( 1 ) D( 2 ) 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 ”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解析】【分析】(1 ) D 项, “上句变实为虚”错误,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 ”,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故选D。(

48、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 ”,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

49、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 “雕鞍 ”,指马,实又指他自己。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 ”,这就婉曲且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境。 “留 ”而不得。故答案为:D; 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

50、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 ”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51、;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 ) 诗歌第一联以“ ”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 “ ”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答案】( 1 )危;饶( 2)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借代,以“败红 ”“ 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 ”“ 残绿 ”“ 野萧萧 ”等景物渲染了萧瑟

52、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解析】【分析】(1)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 ”,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故第一个空填“危 ”,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 “败红 ”“ 残绿 ”“ 野萧萧 ”

53、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故答案为: 危 饶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借代,以“败红 ”“ 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以景结情,以“败红 ”“ 残绿 ”“ 野萧萧 ”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

54、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3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D.诗中 白发”代指诗人自己;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案】( 1 ) B( 2) 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 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 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