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时间(日期、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在北宋史学成就这一重点内容中,以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为代表,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学在宋元时期的辉煌成就。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后周灭亡,前后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编成一部294卷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体大思精、录事全面可信,且通古今之变,拾遗补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又因该书考评前朝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使资治通鉴一书

2、更具特色。鉴于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价值和司马光的巨大贡献,人们将他与司马迁相提并论,并称为“两司马”。“宋词和杰出的词人”:宋代文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词的发展更进入繁荣兴盛的时代。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2.本课的难点,是

3、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与当时的形势紧密相关;没有宋元时期城乡经济的发展,没有北宋东京的繁荣,便没有风俗画日益盛行的社会基础,就没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等等。教师应该讲清这些问题,由此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文化史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是独具特色的。(1)教师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应该首先涉猎相关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实物准备。如将资治通鉴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图片资料

4、或利用幻灯片等,将绘画作品的图片(全图或局部)事先做一些处理,便于课堂使用,使学生通过观看,体会作品意境;在讲解宋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使用一些音响材料,或发动学生诵读、吟唱,或配以古曲等各种手段,使学生通过听,而触发感。这是为讲好一节文化课准备的第一步:创设一种文化氛围。(2)将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层次(即感性认识),进行深化、拓展,引导学生将作品放到其社会时代中,重新思考体会文化的社会价值。(3)通过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以达到拓展学生眼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拓展知识

5、层面。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宋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却出现了这样一部通史巨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北宋王朝自初期起就出现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阶级矛盾的尖锐冲突等现实问题,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于是他们便把目光转向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北宋的教育制度更为完备,科举制度更为理性。无论官办学校还是私人书院,注重依照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道德品

6、行。特别是书院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讨论、辨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学习风气活跃,形成北宋时期文化普及程度较高、官员总体素质较高的典型的文官政府的特征,这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批人才的储备。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治学严谨,则使该书具有取材详实可信、叙事明晰的特点。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收藏,这就扩大了文人学者的知识视野,提高著书立说的能力。所有这些,便是资治通鉴获得成功的客观条件。3.有关资治通鉴的内容和历史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内容介绍及资治通鉴史学思想的分析,使学生体会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地位;教师还可结合课本“动脑筋”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在现实

7、社会中的价值”;同时,在介绍资治通鉴这样的一部叙事明晰、文笔生动的巨著时,应与相关学科语文密切配合,选取资治通鉴中精彩的文字描写作些介绍。3.关于宋词。(1)教师应层次清晰地介绍词的特点及其在北宋之前的发展演变。(2)应分析词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点明著名的词人、主要作品、风格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关于绘画、书法艺术】(1)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拓片、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片等,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2)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

8、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3)书法艺术的介绍,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介绍“宋四家”及元朝书画大家赵孟。教师还可以简单引入一些不同的风格画派,例如简单介绍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宋元文人画。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2. 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

9、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3.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1.学习本课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宋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2.宋词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有意识地多涉猎优秀作品,体会意境,提高修养。3.教师在讲述宋元时期书法、绘画艺术特色之后,应引导学生初步总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可采取表格的形式予以表现,也可以发动学生搜集书法作品拓片,认真体会书法艺术,等等。阶段 姓名书法特点代表作备注(拓片)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

10、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独具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技法、绘画题材等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构建绘画发展史的知识结构网络,让学生搜集、展示作品,以提高鉴赏、品评能力。教学过程第14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一部不朽之作,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于司马迁潜心写作、文笔简洁,使之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到了宋代

11、,史学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近3000卷,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鉴于司马光的巨大成就,人们将他与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相提并论,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力求符合历史事实,做到言必有据。全书取材广泛,涉及历代政治、军事以及民族斗争等方面的史实,文笔生动流畅,因而这部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二、宋词和优秀词人1. 词的产生及特点唐朝中期以来,音乐比较发达,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如高昌、龟兹的音乐)传入长安等地,原

12、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句式固定,缺少变化,谱入乐曲有较大困难。为了适应新兴的灵活的乐曲,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照乐曲的节拍来填写歌词,这就是词的出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新体诗歌。最初,它来自民间,以后一些文人也填词。到了宋代,词成为极为重要的文学体裁,由此涌现出一批很有建树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词人就达1300多人,词作91 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当推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等。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这些著名的词人。2. 优秀词人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人称“三苏”。苏轼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

13、宏伟,豪迈刚劲,视野开阔。他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讴歌历史英雄人物的风貌。同时,也道出了作者政治上受挫折,老大无成的苦闷心情。在北宋的词人中,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突破了以往的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把山川景物、纪游、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丰富内容融进词中,扩展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他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轼成为豪放词风的创始人。欣赏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见,两位词人的词风迥然不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人,生活在两宋之交,为我国古代著

14、名的女词人。其父很有学问,其母为状元的孙女,会做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李清照年轻的时候就具有很高的修养。后来,她与太学生、金石学家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妇俩都勤奋好学,文学成就很高。生活的幸福、美满,也倾注在李清照的词作里。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独树一帜,后来,金兵南下,入据中原,他们被迫逃往江南,饱尝了颠沛流漓之苦。国家的变乱,个人身世的飘零,都在她的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因而,她后期的词作,无不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南宋时,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一些文人也通过词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关心,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他是南宋

15、杰出的词人,继苏轼之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他的词内容丰富,大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雄壮。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年轻时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到南方后,他多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恢复中原,但都未被采纳,反遭当权者的忌恨。所以,在他的词作中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之情。辛弃疾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请学生讨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相同之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在风格上一致,苏轼豪放风格,辛弃疾将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三、元曲和关汉卿1.元曲宋金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在娱乐场所里出现了滑稽戏、讲唱戏等各种戏曲。到了元朝,戏剧空前发

16、达,出现了元杂剧。它通过人物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奠定了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在结构上一般都由四折组成,有的还有“楔子”。元朝还有一种歌词,称为散曲。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和道白。元杂剧和散曲组成了元曲。2.关汉卿和窦娥冤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朝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家和剧本,而关汉卿是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留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他的作品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黑暗统治,充分表现了作者富有正义感,特别是对下层妇女给予了深深的同情。悲剧窦娥冤,是他出色的代表作。在这部不朽之作中,他描写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

17、故事:七岁的窦娥,因父亲无法偿还高利贷,被迫给蔡婆婆当童养媳。不料丈夫早死,她和蔡婆婆 双双守寡。无赖父子张驴儿要强娶她们婆媳俩。窦娥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杀死蔡婆婆,逼迫窦娥成亲。口馋的张老儿吃了有毒的羊肚汤死去,张驴儿以此胁迫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便诬告到官府,受了贿的赃官对窦娥进行逼从,扬言要对蔡婆婆施刑。窦娥怕婆婆年迈体弱经受不住,便屈招认“罪”,结果处死。临刑前,窦娥对天发誓:天降大雪掩盖尸体,楚地大旱三年,以表明自己的冤屈。窦娥被杀后,六月天果然下了大雪,楚地也大旱了三年。最后,窦娥的父亲做官回来,把赃官、歹徒处死,替窦娥报了仇。在窦娥冤中,关汉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的誓愿实现,

18、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宋元时期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就。四、绘画和书法五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绘画艺术,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这幅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元朝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当时人就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他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无不精细传神,富有情趣。【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通过学习,我们领略此时

19、文化的特色和异彩,即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博大精深。板书设计第14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二、宋词和优秀词人1. 词的产生及特点2. 优秀词人(1)苏轼;(2)李清照;(3)辛弃疾三、元曲和关汉卿1.元曲2.关汉卿和窦娥冤四、绘画和书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神品”。作业布置同步探究p.填充练习图册p.教学反思教学课题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时间(日期、课时)2008.5.7 / 一课时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

20、,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2.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

21、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学情分析1.鉴于本课重点在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因此对于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可简单介绍,不可占用过多时间。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3.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

22、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4.在讲述“锦衣卫特务机构”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教材补充材料较多、较生动,教师可充分加以利用,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5.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

23、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6.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的历史结论。7.“靖难之役”这一知识点并非本节教学重点。进行一般性介绍即可。8.教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

24、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9.结合明成祖及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可通过以下提问作为本节学习的小结:“明朝君权加强的特点是什么?”或者“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认识。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2.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

25、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3.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4.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1.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应注意前后联系。可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的内容较多,教师虽不必面面俱到,但应选择一二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2. 对“八股

26、取士”这一内容可进行课堂讨论,既可围绕该知识点,也可就整个科举制度展开。教师在讨论时可补充一些形象而典型的材料,如“范进中举”等,再结合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历史作用,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历史现象。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我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启发学生总结)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导入新课】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五个时期即晚期,其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27、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而明初,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明朝君主专制也得到空前加强。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第15课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 明朝的勃兴1. 红巾军起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迫使广大农民起来反抗。“开河”成了这次起义的导火线(解释“开河”)。农民起义爆发后,很快遍及江淮大地。其中,以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势力最大。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控制了淮河流域,而后又向黄河流域进军。徐寿辉则控制了长江流域,势力最盛时控制了东至江浙,西至四川一带。他们的斗争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创造了有利条件。2.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朱元

28、璋,佃农出身,安徽凤阳人(地处淮河边上,十年九荒),从小给地主放牛。他17岁那年,家人大多死于灾荒,他被迫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到濠州投奔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郭子兴病死后,这支起义军便由朱元璋领导。1356年,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得到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充当谋士。他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加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3. 明朝的勃兴1368年初,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做了皇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

29、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知人善任,任徐达为帅,常遇春为副帅,统率大军25万出师北伐。北伐军先取山东,再下开封、潼关。之后,大军沿运河长驱北上。元顺帝弃大都北逃。徐达率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没有被俘,他逃到塞外,建立了政权,仍称元朝,史称北元(至1402年)。从1368年开始到1387年,明朝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好比一个人已进入了晚年。明朝一建立,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权。二 废除丞相加强君权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很多,本课着重讲了三点:1. 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

30、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特别到了元末,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的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于是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设置了三司,即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三个司的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在改革加强地方机构的同时,朱元璋对中央机构也进行了改革。2. 废除丞相朱元璋为了防止丞相专权,架空皇帝,借理由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又无处商量。于是便效仿宋朝,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向。3. 置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阁臣可参预机务,协理朝政,后来形成专设衙门即内阁,所以

31、内阁制度基本形成。殿阁大学士,都为皇帝的亲信,官级不高。到了嘉靖年间,大学士的势力膨胀,大学士中的第一把手(首辅),如同丞相,称真丞相。但后来皇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剥夺了首辅的官秩,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于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强。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明太祖和明成祖设了立亲军锦衣卫和特务机构东厂。三 锦衣卫和东厂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审讯等事宜。注意,它主要的职能是侍卫亲军,因此侦察、逮捕、审讯只是它的副职而不是正职。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它是由皇帝的心腹组成的特务机构,以宦官为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它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厂卫制度的建立是明朝君权加强的表现。“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四 八股取士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以加强君权,明朝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但是,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那时候,许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沉痛地说过:“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