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 在 柏 林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教学目标:1.

2、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2.出示课题,引

3、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l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l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l 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

4、小姑娘。l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3.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

5、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A.反常的情境。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

6、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B.反常的人物。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3)讨论:面对老妇人反常的行为,乘客有什

7、么反应?(两个小姑娘、一个老头。)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这是一位 的父亲,这是一位 的丈夫,这是一位 的军人。交流: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

8、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

9、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

10、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2)读一读,记一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1、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这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来译作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是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虽然

12、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适当的提及,但由于年代久远,毕竟有所隔膜,有些学生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战争给侵略国和被侵略国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以后再涉及这样的文章时,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下理清时代背景的预习作业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篇微型小说,除了深刻的主旨,其谋篇布局也是值得学习和鉴赏的一点。本次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留意了其中一些特别不寻常的语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交流,去解决疑难;同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本课结尾的特点和其中的深刻内涵。            

13、60;     课题11. 宇在柏林12.  课型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

14、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新课教学(   )分钟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

15、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

16、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出示课件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

17、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提问,评点。 3.指导: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

18、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板书内容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后备

19、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地挺身 ( )的老兵 ( )的举动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

20、原因是什么?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答案】1、 缓缓 体弱多病 可怕 费力 年迈 奇特 二、1.老妇人数着。2.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三、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教学反思这篇课文

21、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

22、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柏林: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