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_第1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_第2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_第3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_第4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诗词单元1 、学习目标(1 )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 )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2、学习建议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 “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2、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古典诗歌分类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

3、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 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 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大致分为两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 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 还有话要说

4、,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 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 空格隔开。(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 “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赋,文赋。(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 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 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 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 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 鱼儿”等等。(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 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

5、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 “破阵子” “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 法。登楼赋文学常识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所谓“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谡、刘桢七人的合称。建安为 东汉 献帝刘协年号,时间为公元 196 220年,在时间上应属东汉, 建 安时期的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所以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可编辑-精品建安文学。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乱离的痛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后人把这种文学精神称作 “建安风骨”。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在这七人中,王粲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 登楼赋最为人称道。曹丕论文

6、中称“王粲长于词赋”,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的登楼赋之所以成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是因为它打破了汉大赋歌功颂德的体制,开始面向现实,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表现手法上,一反汉赋雕琢的作风,虽用铺陈而不做连类繁举,有诗话的倾向,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的手法,篇幅短小,写景简洁明快,抒情深切动人,所以是建安小赋的代表作。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写作背景及主题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汉献帝初平三年( 192 ) ,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

7、,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公元204 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骋目四望, 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这篇登楼赋,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所以,其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

8、、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 “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他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作为表现的主体。此赋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性。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 安定城楼) “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且也在后来用“王粲登楼”代指思乡与不遇的特有感情。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据此创作了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结构层次及内容提示全赋共分

9、三段。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思乡之情。 赋的起首写道: “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一个 “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登上这麦城城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势,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楼与它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流向沮水,倚靠着弯曲的沮水中的长洲。楼的背面是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面临着江岸水边新开垦的田地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尽头是陶朱公的墓地,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花木果实遮蔽着原野,谷物庄稼布满田畴。(这里)地方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啊,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陶墓” ,陶朱公的墓地。范

10、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变异姓名,到齐叫作鸱夷子皮,到了定陶就叫陶朱公。 19 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后年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王粲此典,实际反衬自己一事无成,未能像范蠡那样成就功业,与后文“冀王道之一平”之政治抱负相呼应。“昭丘”为楚昭王的陵墓。他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政治环境与王粲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楚昭王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王粲用此典,意思是自己不能与上像楚昭王一样的明君,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感慨万千,深意正在于此。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 “忧思”的信息。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我因为)

11、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曲而长远啊,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遥远而被阻隔,眼泪横流而不能停止。从前孔子在陈国受困的时候,发出过“回去吧”的叹息,楚国的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仍然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在病中呻吟时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困窘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

12、,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 “孰忧思之可任”)的程度。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仲尼的典故,朱熹称“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谈焉。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如同等待黄河水清没有尽头啊!(我)希望朝廷政局统一平定,借助太平盛世的大道施展自己的才能。我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也害怕像淘净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

13、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 (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对思乡之情作进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 绝非关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王粲蛰居荆州一隅,因所托非人而宏图难展,不免感慨丛生,愁肠百结。“心凄怆以感发兮,意仞

14、怛而懵恻”,便是愤懑郁积的内心情怀的直接表露。在赋的结尾部分,作者遥顾开头,以“循阶除而下降兮” ,呼应“登兹楼以四望兮”,以“气交愤于胸臆”,呼应“聊暇日以销忧” 。作者本为销忧而登楼,谁知登楼销愁愁更愁!终篇之际,作者在浓重的使人压抑的悲愁气氛中,将一个夜半不寐、辗转反侧的自我抒情形象突现在读者面前,就像一幅占满整个画面的大特写,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让我们至今掩卷而思,尚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内心起伏震荡的感情波澜。艺术欣赏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写文字,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

15、色。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点。1 、虚实相间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写四方所见。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点,以一个“清”字、一个“曲”字加以表现,再冠以“挟”和“倚”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这是实写。接着两句: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这里点明古人遗迹,写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极深隽,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业、不遇明君的现实处境。写景一实一虚,使下文抒发的思乡之情,既有具体的环境条件,又显得深沉悠

16、远,耐人寻味。2、明暗相映第一段用色彩明朗的秋景反衬思乡之情。荆州城显敞,川原可赏,地方富庶,历史悠久,诚可以“信美”一词简括之。但想到在这里长期寄人篱下,难展抱负,则荆州之富美,与我又何用!于是远游之客,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写景迥异,夕阳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惨淡,旷野无人。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与作者因徘徊沉吟而变得愈益难遣的惆怅忧思,显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甚至在这死气沉沉背景上活动着的“求群”之兽, “相鸣”之鸟,也无不对作者离群索居、了无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动兴发的作用。3、主客相兼“主客相兼”是指写景与抒情关系的处理。第一、三段中,通过自然景象构成生动画面,来引发主观感情,因而从荆州

17、“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寥惨淡而更心意凄怆,这是情随景迁,所写之景偏于客观。第二段写作者凭栏遥望,展现了山高水长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种虚撰,只是把乡国之思借具体的视觉形象传出,以关山重重来表示家乡阻隔而已。作者因情设景,缩千里于寸径之间,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这种景物描写显然是偏于主观了。刘勰赞誉说: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文心雕龙?才略)确实,仅凭这登楼一赋,王桀就足当建安“七子冠冕”的称号。别赋文学常识江淹( 444-505 ) ,六朝时期著名诗赋家,尤以恨赋、 别赋著名。晚年担任高官后,不再创作,人称“江郎才尽”。诗歌赏析这是一

18、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 “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前赤壁赋文学常识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本篇具有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本文主

19、旨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要点1 、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 悲 喜。乐(假乐) 悲(真悲) 喜(思想解脱后真喜)。第一层,描写作者泛舟赤壁,起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第二层, 描写作者听到萧声之悲发问,引起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第三层, 描写作者对客人议论的反驳,阐述 “变” 与 “不变” 的道理,转悲为喜,主客精神得到解脱。2、掌握文中描写的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及其与抒情的关系。“清风徐来, 水波不

20、兴”。 “月出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与写景的关系:作者在充分感受了清风,明月,江水的美好之后,才产生如在天空遨游之感和绝尘而去之情;文章说理也与景物有关联。如“客”关于生命短促的议论,都是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的。 “哀吾生之须臾”与“羡长江之无穷”紧扣江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紧扣明月。等等文中先写景,然后因景生情,借景寓理,三者互相生发,互为表里。3、重点掌握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客”是虚设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示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主”即“苏子”使自己的形象,表示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主客对答,以主说服客,

21、反映了最终积极思想战胜了消极思想。4、重点掌握对箫声的描写。从三个角度描写:直写箫声;描写余音;描写箫声产生的艺术效果。重点段落分析1、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 、分析此段的思想内容。苏轼借水与月的景物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2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得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作者随遇而安的思想。3,采取的表现手法是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1 , “吾” “子”各代表:吾代表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子代表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这段话的意思;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2、设置靶标。描写的景物有;江水,清风,明月。蒹葭蒹葭是一首怀人诗。所怀何人,历来说法不一,因而对诗的主旨及写作动机,解说也就迥然不同。我们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对象,至于他是朋友还是恋人,且不论及。诗篇采用了重章迭句形式,二、三两章的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换,避免了诗的板滞,增加了韵律的和谐美,也使诗意稍有递进。同时,反复咏唱,使诗所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如“蒹葭苍苍” 、 “蒹葭凄凄”、 “蒹葭采采”这三句就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而凄青, 由凄青而泛白,一步一步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索寞。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 “白

23、露未已”三句则抓住了露珠结成霜,霜花又融为水,水在不停地蒸发这种渐变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黎明已过,太阳将升。试想,他兀自一人长久地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无边的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再如诗中对伊人所在地点的描写,也是一章比一章清晰具体。首章写“在水一方”,说得较笼统,次章写“在水之湄”,说得较具体,说明那里有水有草,三章写“在水之涘”,是说伊人在那水草交接处的靠水一边。由此推想,伊人这时也可能就在对岸,正等待诗人的到来呢。这么写,不仅诗的意境有所扩大,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情也显得更为迫切了。另外像写溯洄从之的

24、道路,先是 “道阻且长”, 继而 “道阻且跻”, 然后是 “道阻且右” ,这“长”、 “跻”、 “右”三个字的变换,就写出这条道路不仅距离远,而且坡度大,同时还曲曲弯弯,并有险阻难关。这说明要由此去寻见伊人,的确困难重重。这里越写道路难走,就越能衬托诗人想见伊人心情之急切。至于写伊人“宛在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证"也是一步比一步具体。开始先写出方位一一河水的中间,进而点明是个小岛,最后又说是水中的一片小沙滩。这虽是诗人的幻觉,但使人感到又很真实。诗篇通过这种迭唱的形式,表达出含蓄深长的意味,耐人咀嚼和玩赏。这是一首抒情小诗,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写所见之景,

25、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笼罩全篇。蒹葭、 白露,是两种最能渲染深秋凄凉气氛的自然景物,诗人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使整个诗篇都充满了凉意,这就有力地衬托出他寻人不见,不免有些凄婉和惆怅的心境。同时也由于心情的凄婉,才更显得深秋景色之悲凉与寂寥。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量。诗中除了描写“蒹葭”、 “白露” 、 “河水”这样的实景,和怀人觅路这样的实情之外,每章末句又以“宛在”一转,用虚写之笔辟出了一个想象和幻想的新天地。湘夫人文学常识选自九歌。作者屈原。屈原(公元前 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主张联齐抗秦,提倡

26、“美政”。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

27、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 “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嫩嫩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

28、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 “召唤方式”呼应 “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 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

29、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 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 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

30、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 “罾何” 、 “麋何” 、 “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 秋水、 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

31、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姨、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 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归园田居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 427 )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

32、酒、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本篇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如果说那洒遍浓荫的庭院就象是诗人“ 复得返自然 ” 之后的恬静心境,那么在材落上空缓缓弥漫的炊烟就象是诗人对故乡田园的依恋之情。甚至那几声最普通不过的鸡鸣狗吠也以其特有的乡土气息传达着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

33、落、炊烟, 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诗歌的语言就象那茅舍一样质朴无华;其间的意趣就象那缕炊烟一般高速。诗人以叙家常的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 豪华落尽见真淳” 的艺术境界。 诗人采用了一种与朴实淳厚的田园生活本身完全谐调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诗歌具有自然真挚之美。而这正是陶诗独具的魅力。陌上桑文学常识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诗。本文主旨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课文

34、串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疑难词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秦氏有好女。好:美女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何用识夫君,白马从It驹。从:跟从。学习要点1 、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 ”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重点段落分析“东

35、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1 、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2、划分层次。分为五层。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短歌行文学常识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本文主旨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36、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词语解释1 、对酒当歌。当:面对;2、但为君故。但:只是;3、何时可掇。掇:拾取;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第二层, (青青子衿 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分为四小层。(1 )( 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2 2)( 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3 3 )( 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 ( 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第三层, (月明星稀 ) 惋惜贤才未得明主,

37、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 “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

38、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 ,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出自 管子 , 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重点段落分析“月明星稀, 乌鹊

39、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找出比喻的手法。前六句。用典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出塞文学常识王昌龄( 698 757 )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 、 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 首。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

40、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 木兰诗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 “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 “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

41、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 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

42、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 “压卷” 之作。山居秋暝文学常识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集是王右丞集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本文主旨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课文串讲1-2句, 交代时间,地点, 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78 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学习要点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

43、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掌握“空”字的含义。“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 “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 “竹喧归浣女”写听, “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写景用白描手法。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行路难文学

44、常识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本文主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五层。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第三层,7-8 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

45、理想之日。第四层,9 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词语解释1 、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学习要点1 、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向,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

46、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 “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借吕向,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学常识岑参 ( 715-770

47、) , 荆州江陵人,南阳人。 早岁孤贫,博览经史。边塞诗派诗人.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 “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 “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 “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 “散”、 “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

48、用“狐裘不暖”、 “锦衾薄”、 “角弓不得控”、 “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 “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 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 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

49、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 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蜀相文学常识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有 “诗史” 之称。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本诗属于七言律诗。本诗主旨作者怀着崇

50、敬的心情瞻仰三国时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祠堂,对诸葛亮历史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给与热情地肯定,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给与高度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国家动荡之阶,未能有所作为的感概。课文串讲前四句描写景物。首句设问句,表示自己崇拜已久,来到成都,急于往访的心情。 “自” “空”两字,表明物是人非,人们已经忘记诸葛亮了。 后四句抒发感情。 “三顾” 是明君求贤, “两朝” 是贤相图报。最后两句是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也寄托自己的感叹。词语解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几次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国家出师未捷身先死。捷:成功。写作特色1 、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前四句描写景物,

51、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五六句叙事,内中也含着感情。最后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发表了议论。2、颔联对丈工整。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映阶”对“隔叶”。 “阶”平声, “叶”仄声。 “碧草”对“黄鹂”, “草”平声, “鹂”仄声。杜陵叟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齐名。杜陵叟属于叙事诗,新乐府诗。课文讲解一、本文主旨通过叙述受灾农民遭到长吏急敛暴征的经过,揭露封建官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小序“伤农夫之困”就是此诗的主题。二、课文串讲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杜陵叟,杜陵居 禾穗

52、未熟皆青干。”描写春旱秋冻,灾情严重。第二层:“长吏明知不申破 明年衣食将何如。”揭露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依旧横征暴敛。百姓只好卖田,卖地。第三层: “剥我身上帛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直接控诉官吏是吃人的豺狼。第四层:最后八句。描写皇帝下诏免税,等到命令发下,大部分百姓已经破产,只得了一个虚名。三、词语解释1 、麦苗不秀多黄死。秀:开花;2、急敛暴征求考课。考课:官吏的奖赏标准。3、手持尺牒榜乡村。榜:张贴;学习要点1 、重点掌握开头部分描写灾情之重的铺垫作用。描写春天旱灾,秋天霜灾,颗粒无收。杜陵叟们已经陷入绝境之中。而地方官吏为了升官,隐瞒灾情,不顾百姓死活,急敛暴征。作品开头描写

53、灾情,起到后文发展的铺垫作用,突出“伤农夫之困”的主题。2、重点掌握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作用。“剥我身上帛”四句由前面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 1 )表达作者对官吏的极端愤怒,体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2 )反映农民对官吏的强烈憎恨,加强了评判力度。3、掌握诗后八句对皇帝的讽刺意味。作者把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帝有了恻隐之心,好不容易下了免租诏令,但是诏令又迟迟不传下来,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才下来,诏令成为一纸空文。灾民的希望破灭了。这诏令就是皇帝的一场骗局。灾民受到长吏的急敛暴征,又受到皇帝的欺骗。作者把矛头直指皇帝。重点段落分析“杜陵叟,杜陵居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划分层次;分为三小层。一小层,前六句,写灾情之重;二小层,中间四句,写长吏急敛暴征;三小层, “剥我身上帛”,以第一人称直接控诉贪官的豺狼行径。第一小层的作用。写灾情之重,为下文作铺垫。人称的转变的作用。表现农民对贪官的愤怒,加强了评判力度;也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深同情。无题文学常识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写七律,七绝,尤以“无题”著称;作品集为李义山诗集。此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课文讲解一、本文主旨表现忠贞,执著的爱情,抒写了男女双方深挚的相思之情。二、课文串讲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