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_第1页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_第2页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_第3页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_第4页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 ” 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一、技术创新的由来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

2、件下,资本家为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就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影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 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 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

3、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方法。此后 ,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 “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 Drucker , 1909一 ) 从管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创造经济价值的 “技术创新”和创造社会价值的 “社会创新”; 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 “制度创新” ,认为经济发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 50 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 : ,

4、 认为“技术革新就是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 90 年代初。 1995 年, 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1996 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1999 年 8 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

5、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发展。二、技术创新的本质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学家着重从经济学角度把它定义为: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或者把它看成是企业家为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 工艺 ) 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的综合过程;管理学家着重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把它定义为:由选择发明、投入资本、建立组织、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若干种行为综合的结果;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把它看成是:从认识技术的商业潜力到将其完全转化为

6、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从进化论角度把它看成是:一种进化过程。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发明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而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因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

7、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 的技术经济活动。其中,在弓I 进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被称之为渐进技术创新;在自己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被称之为基本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

8、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入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中,科技成果通过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开发研究过程,首先完成科学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然后,再通过设计一试制一中间试验一工业试验等过程,完成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最后,通过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扩散,完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它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关键部分。知识创新首先包括基础科学创新与技术科学创新,其中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技术创新的前提。知识创新其次包括明言知识( 如书本上的知识)和潜知识( 如观念、思想

9、、经验等) 。因而,知识创新不仅指科学研究中的知识的生产或创造新的知识,它还指技术开发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将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转化引入到经济过程中,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虽然都强调市场需求和经济;目的都主张企业是其创新的主体,但知识创新比技术创新的内涵更宽泛。因为:第一,现代技术创新已经不再只是由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经济应用的简单线性模式,而是由多种创新来源和多样创新形式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第二,创新的关键已经不再只是原来所指的技术、组织、制度等因素,而是由这些因素组成的一个知识系统。所以,只有从系统的、动态的观点认识知识创新,才能以制度、政策和环境建设为背景,以

10、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促进它们之间的创新互动为目标,以建立国家创新系统为机制,在政府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引导下,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中不仅存在着关于技术创新的本质问题,而且存在着诸如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客体、动机、条件、价值、方法等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具有哲理性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从哲学角度上说,技术创新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其中,创新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的过程,就是把主观的、知识的、无形的、

11、潜在的技术形态转化为客观的、物化的、有形的、现实的技术形态的过程 ( 其具体表现为从工艺构想到设计技术、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的转换) 。在认识论上,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形态技术乃至技术本质的过程。它体现在创新主体对技术发明成果的评价、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以及对技术应用成果的反思等。即是说,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是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技术认识论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过程(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过程) 中的第二个飞跃。从技术知识论的角度说,技术创新是知识的生产过程,即难言技术知识(

12、如技巧等)和明言技术知识( 如专利技术等) 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价值论上,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根据自身及社会的需要和目的,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把技术的自然价值转化为技术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自身需要,而且取决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主体应该依据价值标准,对其创新决策、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结构进行技术评估和价值判断,促进技术创新与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方法论上,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对诸如技术构思和设计方法、技术试验方法和中间试验方法等的综合运用过程。三、技术创新的分类及特点技术创新范围很广,其方式也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对认

13、识其规律,掌握其方式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角度出发,有以下五种技术创新方式:(1) 产品创新,包括品种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得到全新性或改进性的新产品。前者如首创的微处理器、激光器等,它们往往是全新技术的结晶;后者如双缸洗衣机、无氟电冰箱等,它们是在已有产品基础上更新换代或不同产品的组合杂交。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由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靠产品的市场实现,国家的竞争力也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各国都把推动产品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 工艺创新。它指设计并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创造新的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也包括改进或革新原

14、有的工艺条件。如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来取代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用“浮压法”取代传统的碾压法制造平板玻璃等。工艺创新既要根据新设备的要求,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加工方法,也要求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改进操作和生产方法,以求使现有设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现有材料得到更合理的加工。工艺创新可以使企业能生产现行工艺无法生产的新产品,也可以用来增加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但购买现成的机器设备,不是创新。(3) 新资源开发。这种创新主要是开辟原材料供应源,开发和利用大量廉价的普通材料,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及用新材料或半成品取代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等。比如,用

15、非金属材料取代金属材料,用新型复合材料取代传统材料等。新资源的开发应用能够改善产品工艺性能和外观形象,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也受到创新者的重视。(4) 新市场开拓。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某些产业部门进人从未涉足的新市场,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或者进入新的细分市场,都属于市场开拓。如计算机由办公领域进人家庭市场,运动服进入时装市场等。以往企业在搞技术开发时,常常与市场脱节,而这点与技术创新相比有很大的不足。新市场开拓有利发掘企业的经营潜力,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是最终实现创新技术的关键一环。(5) 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指通过组织创新,形成新的生产

16、组织和生产过程的组织。比如,调整设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方式。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本世纪最伟大的企业生产组织创新,莫过于福特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与汽车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流水生产方式。流水线的问世引起了企业生产率的革命。尽管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有密切的关系,有时难以分割,但一些组织创新方式已不是技术创新研究所全部包括的。按照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深度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技术创新分为四类:(1) 渐进性技术创新。这是一种连续的、逐步进步的创新。这类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改进、组合

17、的结果,通常没有技术上的根本性变化。这类创新虽然很小,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大创新需要许多小创新的辅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大小创新是融于一体的,其累计性效果巨大。如电动力是一项重大创新,但若离开变压器、高压输电技术这些小创新,电就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一些创新虽然从规模、科学突破上不起眼,但却可能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集装箱的推广使用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集装箱,从原理上很简单,但却引起一场运输革命。(2) 根本性技术创新。这类创新的特点是在观念上和技术上有根本性突破。企业将研究开发形成的全新性新产品或新工艺引入市场,并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属于这种创新。例如,美国杜邦公

18、司的尼龙技术创新、贝尔电话公司的半导体晶体管技术创新。它导致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和新组织、新市场的形成,常常能主导一个产业,从而彻底改变竞争的性质,决定以后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3) 导致技术系统变革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方式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不是单项技术的创新,而是由众多技术上有关联的创新组成的创新群。合成材料、石化、全球通讯网络等领域的创新群是这类创新的例子。这类创新对经济系统有较为普遍的影响,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这类创新一般是在国家计划推进和行政干预下进行的。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企业会面临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和具有如此巨大的可利用资源,去进行这类创新。这种复杂的技术系统的变

19、革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但它的成功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极大发展。从创新方法上,它更依赖于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付出大量的精力与创造力。(4) 导致技术经济模式变革的技术创新。这是最重大型的创新,这类创新是由若干个致使技术体系变革的技术创新组成。它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并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会引起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它们的兴衰将表现为经济周期。近现代的几次工业革命,如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包括 20 世纪 40年代之后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均属于这种类型。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对整个经济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的创新,而且直接

20、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他领域。按创新来源,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的技术创新:(1) 模仿改进创新。企业通过“反求工程”等手段,学习、模仿创新者的思路和仿制其产品,并在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及用户特点做因地制宜、渐进的改进,而达到的创新。一项成功的创新总要引来许多的模仿者,而模仿者的成果又会被其他模仿者进一步引进,使得新产品与新工艺不断得到扩散。由于任何新的技术刚出现时,并不成熟, 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缺点,同时一些技术的市场潜力很大,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就能够全部满足的,因此,模仿总是存在的。甚至有这种情况,创新者被模仿者淘汰出市场。模仿创新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它首先回避了研

21、究与开发中的一部分风险。事实上,对于创新活动,人们并不是事事处处都要从创新的源头做起,重复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或周期。由于基础创新成本大、风险高,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愿做最新的创新者,而是采取“只改进不发明”的策略。但由于自主技术创新总有超额利润存在,因此,并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愿意做风险小和成本低的模仿者,而宁愿冒一定的风险投入较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从事自主技术创新。由于创新和模仿这对矛盾的存在,客观上为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战略提供了可能。(2) 自主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自主开发来完成的创新。采取自主创新的企业,力图在引入创新产品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者,以获得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这就要求这种企业必须有很强的

22、、独立的企业内部的R&D能力。这种企业是“研究密集型”和“教育密集型”的,他们重视员工的培训、注意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把握市场的新动向。自主创新并不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上面面俱到,独立攻克每一个技术环节,也可以采取兼并和合作等方式进行创新,但主导技术必须是由企业独立研究开发出的。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仅仅靠引进或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但也会削弱自主开发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不会有任何优势。而对高新技术来讲,靠模仿和引进更是难以行得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

23、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3) 技术购买与引进消化技术创新。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产出率相当高,许多企业可通过专利许可证贸易、技术转让等手段获取技术,这可为企业省却大量开发资金。引进消化创新是直接引进国外最新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或二次开发等活动而进行的创新( 也称二次技术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引进与吸收国际科技成果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察某个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候,不单纯要看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其引进吸收技术的能力亦应同样受到重视。技术的国际转让,最初是通过进口新产品、机器和设备的途径来实现的。后来扩大到转让许可证和专利权,以及

24、购买设计图纸和支付技术指导费等。交换技术文献、互相考察和组织参观展览会等等也是获得技术信息的途径。技术转移可分为设备转移、设计转移和能力转移。其中能力转移是最重要的。人员交流是获得能力转移的极重要的方式。某些后发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实践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是加快本国技术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捷径。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企业往往只注重引进成套设备,忽视消化和开发,结果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长此以往,很难摆脱在技术引进上所走的“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道路,更重要的是会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造成战略上的失误。因此,在

25、技术引进的同时,搞好二次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培育本国自主技术的最佳战略选择。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创造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种行为,如重组生产要素,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都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为此, 一方面创新主体需要更新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消费观念和市场观念;另一方面社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与实现。第二,效益性。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 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和宏观经济效益( 即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社会效益主要是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26、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生态效益主要是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风险性。在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会受到技术不成熟、资源与能力不足、市场变化、创新计划设计和投资决策失误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具有不确定性,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为此,社会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并为此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第四,周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与间断相互交替的循环过程,主要表现在:从发明到创新的转化周期、从创新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寿命周期、创新被广泛采用、模仿的扩散周期等。第五,集群性。技术创新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集群出现的特征,即在某个时间和区域,会因某项技术重大突破,并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而出现若干个技术创新集群,它们共同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第六,系统性。技术创新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等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等因素。因此,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