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 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
2、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 (1) 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 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
3、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 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
4、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五)组织讨论活动:好好活? (生答)奥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缠身,仍坚持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师应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生命的精彩论述?要求生齐背。 (得知生没学过,师应变,师背,指导学生课后查阅。 (补充)晋江一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刘焕荣。 (明确)自杀对生命的轻率,意志力的薄弱。(提及学生周记)“正如凯煜在周记中说到为什么人有
5、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活着才是最真实的。”在有人轻易地结束自已生命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时,勇敢地面对,改变了自已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网络妈妈”刘焕荣。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和美丽的外表,但她却利用网络同许多有着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谈,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她的网络点击力达到三千万次。刘焕荣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师)现在为同学们介绍这几句名言,希望对同学们在思考生命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名言积累:(幻灯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在
6、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明确)生命无法荒凉,把握青春年华,充实自己。 (六)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母爱深深。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三 2、预习第二部分 (八)板书设计 : 感悟 地坛
7、 “我” 荒芜 不衰败- 纤细的小生命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命的自得其乐)
8、160; (顺其自然地活着,平静,自信) 评课及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公开课。赖老师在讲台上体现出的老练和自如,让我很惊讶她是一位刚毕业的新老师。整堂课体现了赖老师良好的语文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一口气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名言背诵下来体现了赖老师的素质及应变能力。课文用音乐和图片以及图片上的文字导入,新颖且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课件制作精细。引用晋江一中学女生自杀及“网络妈妈”刘焕荣事例体现了让语文走进生活也体现了语文老师关注生活的能力。意见是最后一段作为史铁生又一描景出色的段落还是不应略去不谈。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9、” “我觉得赖老师的课上得很好,我觉得她的语言很富感染力,她很有潜力,具有语文老师
10、的机智。我觉得学生上她的课会是一种享受。” “赖老师的课体现了语文老师的良好素质。史铁生是一位有哲思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一种大气,所以在讲课时还应重视宏观的把握。(建议)在讲第二课时母爱时,可给学生朗读秋天的怀念,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课文节选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对母爱的体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最长的一篇课文,讲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课本将它定为自读课文
11、,许多教案书上也将其课时定为一课时。我选择这篇课文上公开课是因为我喜欢它,大学第一次阅读到它时,我为史铁生的生命体悟感动,为史铁生那坚忍地活着的母亲感动。所以我不想囿于自读与讲读的限制,不想囿于教案书上一课时的限制。我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和学生一起分享。为此我对课文作了较为精细的讲解,将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公开课选的是第一课时,也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对生命的感悟。这也是结合了现在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生命感悟不深或对生命存在困惑来设计的。 这次公开课较为成功之处是实践了我的教学理念及教学风格,即用富于感染性的语言加强学生对生命的体悟。个人素质也在课上有了充分的体现,即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实
12、现了学生在教师感染下的学习,同时举生活事例,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关注生活,让语文课走向生活的能力。 我的教学也存在着经验上的不足,这体现为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不够。指导学生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应加强。(这一点在公开课后,我一直很好地学习及实践)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对此一位新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即让学生课后将讨论内容记在周记里。附: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 一、写“我”与地 地坛坦荡、新鲜、顽强 坛非同寻常的关系 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二、写“我”对母 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亲的追忆和眷念 “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我与地坛教学目的:
13、;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
14、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
15、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6、”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5、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明确:第2、3、5自然段。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7、这些景物给了
17、作者什么启示?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8、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9、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苍黑的
18、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 我们的母亲 第二部分
19、160;我与母亲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
20、,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
21、女,去爱这个世界。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没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更有着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6、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
22、9;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三、吸收迁移1、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体味作者语言风格,填空。(1)要是以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 ( )A 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B 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食用菌行业运营动态与竞争态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面类市场竞争战略规划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尼龙编织套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轮胎硫化机市场竞争形势与营销发展趋势报告
- 肺间质病治疗方案
- 测量个人总结
- 班主任年度工作计划15篇
- 网络诈骗工作方案范文(8篇)
- 从经济角度看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
- 区块链技术在商业合作中的优势
- 3.1《百合花》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会展营销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护理
-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文献汇报
- 《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专题培训
- 2025年中考物理押题猜想卷(苏州卷)(全解全析)
- 《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课件
- 新能源开发知识培训课件
- 精神科患者冲动伤人应急演练
-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培训课件2025
- 《儿童保健学绪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