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第2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第3课时 认识线段、画线段第4课时 解决问题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第2课时 进位加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第4课时 不退位减第5课时 退位减第6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第7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第8课时 连加、连减第9课时 加减混合第10课时 综合练习题第11课时 解决问题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认识角第2课时 认识直角第3课时 认识锐角和钝角第4课时 拼角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1)第2课时 乘法
2、的初步认识(2)第3课时 5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第5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第6课时 乘加乘减第7课时 6的乘法口诀第8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第9课时 灵活解决问题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5单元 观察物体第1课时 观察物体(1)第2课时 观察物体(2)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6单元 表内乘法(二)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第3课时 8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 8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第5课时 购物中的乘法问题第6课时 9的乘法口诀第7课时 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第8课时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10课时 量一量,比一比第7单元 认识时间
3、第1课时 认识分和几时几分第2课时 解决问题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8单元 数学广角第1课时 简单的排列第2课时 简单的组合第9单元 总复习第1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2课时 表内乘法第3课时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第4课时 认识时间第5课时 观察物体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例3。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4、 让
4、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三、认识尺子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5、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
6、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
7、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六、总结提升七、随堂练习教学至此,敬请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
8、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第2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P4例4、例5。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
9、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
10、的?3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
11、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90( )四、扩展练习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
12、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3课时 认识线段、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P56例6、例7。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3、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一)感知线段的特征1.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2.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3.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4.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二)完成“做一做”(三)找线段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四)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14、、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 (五)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15、。(六)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画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二、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
16、能说说看吗?三、总结提升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
17、画两个端点,再连线。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7例8。教学目标: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二、学习新知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引导: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
18、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的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教材第9页第8题。四、总结提升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
19、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教学反思本节课要学生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学生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P12P13例1、例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教学
20、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2+713+52+174+138+12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flash动画。教材P11情境图。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口算。摆小棒法。拨计数器演示法。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5+237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说出列式理由。4.教学例2。35+ 3267
21、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35+3243+262.当医生诊断。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 35+237(人)35+3267(人)3535+2 +32376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这是一节计算课,我一改过去说明法则,反复训练的教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
22、到了成功的快乐。第2课时 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P14例3。教学目标: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笔算下列各题。25+4236+2124+35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35+37。尝试计算。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预设可能出现的方法:(1) 利用小棒理解算理。先摆出3捆和5根,再摆出3捆和7根。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把12根里的10根捆起
23、来又成1捆,3捆加3捆再加1捆是7捆。7捆就是70根,70根和2根相加是72根。师:为什么要把10根捆起来?7个十是怎么得来的?生:因为10个一就是1个十。要求:让合体学生用手中的小棒进行拼摆。(2) 利用计数器理解算理。先拨出35,再拨37。5加7是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添2个珠子,十位上是30+30+10=70,个位上是2个珠子,合起来是72.师:十位上的珠子是怎么得到的?要求:全体学生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3) 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算理。把第二个加数37分成5和32,先计算35+5=40,再用40+32=72,或5+7=12,30+30=60, 60+12=72。师:5为什么要
24、和7相加?(4) 利用竖式理解算理。提示:相同数位要对齐。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3.比较总结。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4.反馈练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积累提高(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5题,改正竖式中的错误。(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题,列式计算。(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四、总结提升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35+377235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31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7 2 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反思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5、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本节课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从而明白算理。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学习任务。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P14“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6+87+2517+75
26、+5742+3030+522.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3.指名板演。29+5436+4576+18学生完成,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1)独立完成第9题。(2)完成练习二第58题。第7题,指名板演。请你当医生。独立完成第6、8题。(3)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4)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三、积累运用(1)练习二第10题。(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6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四、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5、 课后作业 敬请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第4课时 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P1718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27、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28、(1)教学例1:3623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交流。 归纳算法。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1) 反馈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三、积累运用(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3)完成练习三第3题。四、总结提升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1336 36 3623 23 23 3 13教学反思这一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性,要把机会留给每一
29、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第5课时 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P19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
30、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3)5136?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方法一:拿5捆零1根小棒,要减去3捆零6根小棒,1根不够减6根,拿出1捆打开变成10根,从10根中减去6根还剩4根,4和原来的1合起来是5根,再从整捆里拿走3捆,这时还剩1捆,1捆和5根合起来是15根。方法二:从51根小棒中先拿走31根,再打开1捆拿走5根,还剩下15根。方法三:从51根小棒里,打开1捆,和原来有的1根合并共11根,拿走6根,还剩4捆零5根,再拿走3捆,还剩下15根。师:单根不够减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打开1捆小棒?生:因为1根小棒减6根小棒不够减,所以要打开1捆小棒和1根小棒合起
31、来再减。(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3)交流汇报。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多媒体课件再现。(4)学习例3。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第6题。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13615411 411515151 3 6 3 6 3 6 5 1 5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操作小棒的手段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活动
32、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心服口服地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第6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算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189587633650278032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2)引出课题。二、指
33、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2)第10题。(3)第11题。(4)第12题。三、积累运用敬请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32956350801887362732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之后的练习课,这个内容也是本册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设计本课。首先创设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如小医生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活动。其次,提高批阅效率。让学生同位互批,获得巩固知识和机会,又享受成功的快乐。总之,老师只有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
34、生的学习质量。第7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23例4及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4(1)指名读题。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
35、出什么和什么比?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2.出示例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直观形象,演示过程。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按题意摆学具。列式计算。1248(面)3.小组汇报。4.寻找规律,发现方法。5.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总结提升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
36、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12+315(面)答:二班得了15面。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1248(面)想:三班和一班同样多时应是()面,去掉4面应是()面。答:三班得了8面。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相同的部分,和比
37、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的。要求较大的数就把两个部分加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说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讨论和交流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将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闪现火花。第8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材P27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
38、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第一组收了28个,第二组收了34个,第三组收了22个。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交流汇报。验证。写出两种简便竖式。(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同学们共收了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26个,李大爷运走了40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小组讨论:该如何列式、怎样算?学生列式、试
39、算。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13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总结提升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128+34+2284(个)例284402618(个)28 62简便 288444 简便 84 +34+22算法+ 344026算法40 62 84 624418 44 + 22 26 84 18教学反思本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比较简单,一般都会列对竖式正确计算,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
40、,也会出现连减的三个数相叠的竖式,从计算的正确率来说,还是让人担忧。因此在计算课巩固练习时应该加大力度。第9课时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P28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提问引入。(板书:加减混合)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
41、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请学生上台板演。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出示例4:72(47+16)?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讨论、汇报。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列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积累运用(1)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2)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3)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四、总结提升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板书
42、设计加减混合6725+2870(人)72(47+16)9“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运用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计算顺序。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个别学生做题速度太慢,与计算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第10课时 综合练习题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912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练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43、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23+7+40577+2030584820890304036+1551(2)笔算下面各题。7538+3936+5427二、指导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2)第9题。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 (3)第11题。(4)第12题。(5)第13题思考题。三、积累运用(1)在中填数。(题目略)(2)笔算下面各题。(题目略)敬请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四、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细
44、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已在一年级学过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100以内的综合练习。关键是将重点放在竖式计算的方法上。在具体教学中,先结合情境图按顺序分步列出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看怎样写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整堂课给学生以观察、分析、思维的空间,效果不错。但还是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进位和退位及审题不清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指导。第11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32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
45、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已知条件: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该先解决哪一个? 学生:应该先算“男生有多少人?”题中只告诉我们女生有
46、14人,只有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才能计算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那怎么样计算男生有多少人呢? 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就是比14人少5人,少5人就是减去5人,14-5=9(人), 男生有9人。 师: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生:男生有9人,女生有14人,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9+14=23(人),所以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条理,解答得很正确,遇到问题就应该这样层层分析,逐步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讨论。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
47、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7)小结。三、巩固应用(1)教材第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四、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
48、59(人)9+1423(人)145+1423(人)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教学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重旨在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教学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3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练习七。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
49、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1)口算。602038+727845+76+283820977054+10(2)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1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述口算思维过程。二、复习笔算(1)独立完成练习七第7题和第8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反馈练习。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三、反复练习(
50、1)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3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 (2)完成练习七第4题。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四、复习应用题(1)完成练习七第5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2)独立完成练习七第6题。五、总结提升六、学生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不进位不同点:笔算加法 进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不退位笔算减法 退位:个位不够,从十位退1教学反思授予学生规律不如授予学生探究规律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中各种丰富感受,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充分挖掘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是上乘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虽让学生多多练习,但主要是以他们自己探索为主。老师只是适时引导,设计方法。第一,由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第二,自己动手,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不足之处是应该多加入些游戏让学生会更加感兴趣。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烧云作业设计
- 2025届邢台市南宫市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未来挑战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市政工程考试模拟题库试题及答案
- 冷饮小商店课件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试题与答案
- 禁烟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简述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 2025年经济师考题分析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
- 外派工作经历与能力鉴定证明(5篇)
-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培训
- 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
- 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
- 2023发电企业运行管理办法
-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清理坡面危石施工方案
- 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课件
- 企业网络安全咨询服务项目
- 基于苦味产生机制的掩味策略与评价
- 防火卷帘施工方案
- 2023年广东深圳市福田街道办事处招聘高频考点题库(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练习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