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_第1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_第2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_第3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_第4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心理学心理现象注思第一章总论第节心理与教育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学1 .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是人的心理现象。2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其中 核心是思维。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知觉 认识过程(知)记忆 想象 心理过程J思维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兴趣个性倾向性,志向Il界观自我认识 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I自我监控能力I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3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 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4 .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5 .心理学基本任务:理论任务(p9通过对自己对象的研究,不断揭示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 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的作用),应用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揭示去解决各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连的问题p10)二、心理学与教育关系密切:1 .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2 .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发展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三、研究方法p161 .原则:客观性,分析与综合,教育性

3、2 .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问卷调查及相关法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科学心理学认为, 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 客观世界的反映,而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 人脑中的主观反 映。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P26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p28心理具有客观源泉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 界的映象,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是人脑加以反映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的实际内容,相比较而

4、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一)人脑的结构人脑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组成。1 .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以下部位是低级中枢。2 .大脑两半球皮质分四叶:额叶、顶叶、颗叶、枕叶。3 .低级中枢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二)大脑的功能1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理(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所谓 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2)神经系统最基本活动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3)反射按起源可分为无条件

5、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 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两类。(4)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2 .大脑的机能与心理(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2)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它们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3)皮层上四个叶在机能上有所分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 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 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二、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特点:1.意识借助于整个认知过程特别是抽象思维

6、,在人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较完整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2 .意识是一种能对自身及心理活动进行审查的功能3 .意识也是以情感、态度的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心状态4 .意识是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意图)并促使其实现的内部调节和控制力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1)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 主体的特点;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的现实的反映。(2)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 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3)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规

7、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 标准的衡量。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因此,心理是主观 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广义上,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对个体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 的过程。基本规律:1.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4具有个别差异性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遗传,环境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 因素2.遗传与环境的作

8、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遗传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三、成熟与学习对准备的影响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三节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第三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动机过程与驱力模式(一)什么是需要1 .需要是当个体或 群体因缺 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 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 态以及要求达到新 的平衡的体验。2 .需要的种类(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

9、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2)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第三节动机过程与认知模式二)需要与动机1 .动机是当某种需要被人意识到并变成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后, 便形成了动机。2 .需要和动机的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3 .动机的种类(1)按动机的社会价值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按复杂活动的多重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与鉴别第二编认识过程和教学第一节注意的概述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生理机

10、制,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激活的必要条件三、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模型2 .衰减模型3 .中枢能量模型第二节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注意的种类1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2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 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 力的注意。3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的内部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4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 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 意。5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11、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二、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p108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两方面影响因素:一知觉对象的特点,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第四节 注意规律

12、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五章感觉与感知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1 .感觉: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2 .知觉:是人对于 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 作用于器官的客观事物整 体在脑中的 反映。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二、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二)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二、感觉与直觉的

13、生理机制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 .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区的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感觉一I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2 .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昧知觉、肤知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觉对象不同分为物体 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受阈限1 .感受性即对刺激物的感觉的能力。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二、感觉的相互作用(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

14、起感受性的变化。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只有痛觉很难适 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2)感觉的对比这是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与一种感受器而是感受器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三、感受性与训练。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和引起知觉的心理因素一、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我们的知觉不是孤立的反映某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反映的。A对象与背景人有选择地把某

15、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b知觉的参照系。一个(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 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把它 们标本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2.定势3.需要和情绪第四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 记忆2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

16、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 输出。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偌词一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指以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指以实际行动、动作、技能为内容的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是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 0.25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组块、复述对短期记忆的保存有重要意义,工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这三

17、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 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三、记忆的生理机制四、记忆表象1 .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任然能够再现出来的形象。2 .表象的特征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3 .记忆表象的作用五、记忆的测定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第二节记忆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一、识记1 .识记是把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的编码。2 .识记的种类(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

18、: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二、保持与遗忘1 .保持是识记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贮存的过程。2 .遗忘是对识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重现。1 .遗忘原因: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4.遗忘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对遗忘过程做系统研究的人,要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三、再认和重现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有两种不同的水平:再认和重现。1 .再认指过

19、去经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认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有关的基本条件:A实际的准确性和保持的巩固性B再认事物与识记所留下事物映像之间的一致性C再认时的环境与识记时的环境相类似2 .重现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层一种较高水平的回忆)。重现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有关的基本条件:A重复材料的数量B识记材料的组织C情绪的作用(3.再认和重现的关系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再现。)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七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1 .思维: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 的反映。思

20、维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2 .思维的特性: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3 .思维的种类 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或记忆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二、思维的过程1 .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2 .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 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

21、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三、思维形式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节思维与语言一、言语及其作用言语:个体掌握与使用语言的活动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词与语言不仅可以巩固与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且也是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预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第三节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二、概念的形成赫尔认为学习一个概念是从一类刺激中抽出一般的因素三、在教学下对概念的掌握教学中应做到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a使用范例时,想法控制非本质特征,突出关键特征b引用反例与正例比较c应用变式)2使用明细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概念定义3使用被掌握概念进入概念系统4将学到的概念用于

22、实际第四节解决问题和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常规式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二、解决问题的策略算法(所有有可能的途径都算出来,逐一地加以尝试一-保证问题一定得到成功)和启发法(解决问题的程序或原则,它以这些程序或原则在先前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为基础是凭经验的-容易,常获成功但不一定保证成功)启发法:选择性搜索、目的手段分析、逆推法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知识经验、心理表征、定势、尝试性动作、个性 特点和动机状态、提示)第五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1 .想象是人 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记忆表象:已过去感知过的

23、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形象3想象表象: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2 .想象与思维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也有所区别。大都是在问题情景中,即在必须探索新的解决办法的 情景中产生的兽人的需要所驱动,想象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的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的,思维则 以以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的形成进行超前反映的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想象的种类1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2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

24、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 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三、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第六节思维与教学第八章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第一节知识的掌握一、知识的理解 理解:应用已有知识 的经验、知识去认识 事物的种种联系、关 系直至认识其本 质、我 律的一种组不深入的思维活动二、知识的迁移三、知识的应用第二节技能的掌握一、什么是技能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的或智力的获得方式二、掌握

25、近的意义三.动作技能四、智力技能第三节教学与心理卫生一、疲劳:人们连续 工作以后,工作效率下降 的一种现象,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二、预防学习疲劳的措施:确立正确学习的动机,培养兴趣;注意学习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及教学方法;适当的各科学习时间三、成绩评定第九章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由自己来学习的能力(sq3学习法、程序学习法、计算机学习、自学辅导学习)第二节 掌握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学 习效率的学习方式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编码的四部分:选择,获得,构建,综合三、元认知p283元认知结构元认

26、识的知识、元认识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训练语言化训练、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训练第三节创造力的培养一、创造力:在进行创造和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二、创造力的结构1 .获得信息的能力2 .储存信息的能力3 .激活信息的能力4 .加工信息的能力5 .输出信息的能力6 .监控能力三、创造力的培养1 .影响因素:创造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各种创造能力和解题策略的掌握2 .培养创造力:A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B提倡发散思维并要求与辐合思维相结合C鼓励直觉思维并要求与分析思维相结合D启发学生向具有高度创造性人才学习E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F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第三编情感、意志与社会化第十章

27、态度与健康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态度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 较稳定的内在心里倾向。二、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三、态度的的功能1 .适应性功能2.知识的功能3.自我防卫的功能4.表达的价值的功能四、态度的形成的因素:1社会信息的影响2.强化3.模仿4.团体的期望与规定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三阶段:顺从、认同、内化五、态度的改变: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第二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 .情绪从一开始而且始终跟需要、机体活动感知觉相关联的:而情感

28、则多 跟社会向需要、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和观点等相关联的2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它随一时需要的出 现而发生,也随情景的变 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 的减弱或消逝。而情感因他基于主观和客观关 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他不仅具有情境 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3 .情绪带有更多的 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而情感则 更加深沉;情绪一旦爆发 则难以冷静或控制, 轻拿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情绪和情感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其差别是相对的,在显示具体的人身 上,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难以严格的区分常合称为感情。4 、情感情绪的两极化1 .首先表现在积极与消极的体验上2.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四、情

29、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内脏器官的变化;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面部表情和姿态的变化;言语的声调变化五、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理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种类(一)按情感的状态分类,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1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2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学习中的作用:影响记忆;心境影响行为3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3 .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

30、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4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第四节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1 .个体指单个的人,是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 实体6第十一章意志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1 .意志:是意识 的能动作用,人为了一 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 行为,并与克服困难 相联系的心 理过程。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认识 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

31、,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人的 认识能力的发展。(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对情 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第二节意识过程与结构一、意志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二、意识的心理结构: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第三节压力的应对与指导一、应对及其方式应对:一个人努力处理压力的过程。1着重于问题(着重问题应对),2着对问题的情绪 反应(着重情 绪应对)二、不良应对方式:消沉、逃避、攻击、忍耐三、对中学生的应对指导:化负面情绪,培养自省能力;加强世界观教育,提高应对辨识力第十二章品德及其形成第一节品德的

32、概述一、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变现出来稳定性或倾向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p371关系密切又有区别,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 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 的品德也会构成或影响这社会道德 的面貌或风气。区别,道德发生发展服从于社 会的发展规律,它不以个 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的品德的有无 为转移,二品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他 一方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服从于头脑反映活动的规律四、品德的心理的结构道德意识 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第二节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学生态度定势和新心理准备、道德信念、道德感和“良心”的培养,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

33、德感、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第三节国内外的道德的研究和理论第四节价值观及其教育一、 价值观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 概念体系一、价值观作用研究三、价值观的培养价值澄清 排等法(团体使用)第五节过错行为的矫正第十三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学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一、个体、群体、集体2 .群体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群,或共同体,有时称作“团体”3 .集体指为了实现共有利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 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一般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形式二、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不存在个

34、体心理就不存在群体心理,个体心理也会因失去重要的来源。相互影响成为“群体动力学”第二节群体对个人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为长期也可以为短期的,短期影响有:一、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惰化作用;三、从众现象(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表面从众内心拒绝、内心接纳表面不从众、内心接纳表面也不从众)制约从众现象的因素:情境方面:1事情的性质。问题复杂,情况不明,判断又缺乏准确时,人就容易从众2团体的声望3群体人员的身份群体人员的地位与能力多数高于自己,人就易于放弃自己己见表现从众4群体的凝聚性与一致性 5群体的情绪气氛人格方面:1智力的高低2情绪的稳定性3自我概念4人际关系概念四、去个性化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第

35、三节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及其了解方法一、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师生间的交往:单项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二.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方法投射技术法,社会测量法第四节 班集体的社会现象班集体的社会现象形成注意点:一、集体目标的形成 1.直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2.间接过渡办法二、舆论与规范三、凝聚性(会产生副作用:在问题争论中出现压抑异议的现象,凝聚性容易滋生狭隘的团体)四、心理氛围与士气五、教育期望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p459第十四章个体心理的差别第一节性格及其个别差异一、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结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

36、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 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二、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 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性格的结构: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四、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 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 )、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 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 产生气质

37、的掩盖现象。4、气质类型及其表现A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的体液学说(1)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的气质的分类方法历史久远,一直影响至今。他认为个体内有四种体液, 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2)气质的主要心理特征:胆汁质容易兴奋、难以抑制、不易约束;多血质反应敏捷、活泼好动、情 绪外显;粘液质安静沉稳、反应迟缓、情感含蓄;抑郁质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3)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B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它们 在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时得到表现,由

38、于在个体身上存在各不相同的组合,从而产生了各自神经活动类型, 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 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性格与气质的关系1 .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 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 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 准分为好的或坏的。(2)气质与性格彼 此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 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 类似的性格特点。2 .联系:(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 自独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