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_第1页
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_第2页
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_第3页
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_第4页
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事管理工作,不忘学术探索张绍樑大城市的布局结构,要运用有机疏散、定向延伸、平衡发展、分解成片多中心等理论原则和处理手法,而不宜机械地寻求某种单一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即使是比较先进的城市布局结构,也总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依靠规划布局有“弹性”地加以弥补。我生于1932年12月,至母校百年华诞、建筑与城规学院建院55周年,是75岁的老校友。自1955年9月毕业后参加工作至1999年8月退休,工作几经更动,但多数时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其中又以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居多。我担任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

2、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但技术成就和造诣均属一般,就是比较关注学术问题。一、工作之余,注重探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学报1961年第11期登载了我的一篇文章“城市规划人口计算的探讨”。据此,郑孝燮先生于次年邀我到北京市建筑学会做专题报告。此文是为运用苏联“劳动平衡法”确定人口比例提供内涵概念,并对旧城市、新建工人镇提出不同计算方法。文章的立意及有的方法,现在并不适用,却是我迈出学术探索的第一步(文中Q=服务人口占基本人口的比例,其“占”系“与”的印误)。1978年调到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不久,任院的总体室主任及副总工程师。1979年所写“提高居住区公共建筑定额指标科学性的

3、探讨”(此文亦有几处需勘误)、“改进大城市居住区公共建筑定额指标体系的建议”被分别刊登母校的“城市规划资料汇编”第5、7期。这二篇文章提出了体现定额指标“可比性”的主要因素;以公共建筑的配置系数,反映不同性质、规模居住区在公共建筑定额指标上的差别;居住区公共建筑定额指标适应规划布局及公共建筑配置、修建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体现居住区公共建筑的近远期结合及分期建设问题。“城市规划” 1981年第3期,将我在全国城市建设辨证法学术座谈会上“浅谈大城市规划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发言稿予以发表。该文提出,在控制、改造中发展;工程措施与社会措施相结合,促进城市现代化;认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提高城市规划的

4、现实性。1982年建筑学报第2期载登了“有关大城市布局结构的几点看法”。文中提出大城市的布局结构,要运用有机疏散、定向延伸、平衡发展、分解成片多中心等理论原则和处理手法,而不宜机械地寻求某种单一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即使是比较先进的城市布局结构,也总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依靠规划布局有“弹性”地加以弥补;特大型城市的复杂功能,难以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布局结构,而往往采取复合型的布局形式(此文在西德“中国城市规划改革(1981-1984)论文集中转载)。城市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创刊号、1983年第16期分别发表了“对上海城市性质及合理发展的一些看法”、“上海群体组合城市布局的一些认识”。这二篇文章强

5、调,确定上海城市性质,不仅要揭示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城市功能,而且要对城市发展和建设适应城市职能指明方向。上海城市总体布局,要符合综合性的多种功能要求,并根据现有基础、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采取组合城市的布局。二、从事管理,不忘学术1983年5月以后,我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亦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任过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1984年在中央组织部与建设部共同举办的第二期市长学习班学习时,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世界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撰写了“新技术革命与城市现代化”。这篇文章从新技术革命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整体效应与合理的布局结构等三个方面

6、予以论述。中国市容报1985年3月3日摘登了此文。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了贯彻“批复”要求,我于1987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加快中心城各分中心及卫星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疏解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并担任课题组长。这两项研究提出了,上海城市人口、工业的疏解对策;发展卫星城的对策;搞好中心城区建设,促进老区疏解的建议。针对新的形势,提出要“寻求适应内外开放的规划和管理方法”、“提高应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划1992年第1、5期分别予以登载。对“上海的城市发展与人口控制”、“进一步提高上海居住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思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搞好交通”的一些

7、见解,于1986年、1987年、1992年先后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联合国人口会议”、日本横滨的“国际住房会议”、香港的“高密度城市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表述。其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搞好交通”,母校时代建筑1993年3期予以登载。市政府于1987年成立开发浦东的联合咨询小组(内有一批海外专家当顾问),并于次年5月召开“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我作为咨询小组副组长,代表小组在研讨会上作了“开发浦东,建设世界一流新市区”的发言。不久后通过浦东开发和群言杂志,以“从城市概念谈大浦东开发”、“浦东开发要做到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发表看法。三、参政议政,系列建议1993年至1998年,在任政协上海市第

8、八届常务委员兼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期间,组织专委会及其他有关专家,并自己撰写或修改调研报告。在此期间,对房地产开发,连续四年每年一个课题,分别就“搞好房地产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房地产开发中的动迁安置工作”、“房地产开发中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利用外资开发内销平价住宅”等提出调研报告。其中对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对香港为中、低收入的居住困难户提供优惠房或廉租屋的经验借鉴,以及动迁安置要处理好就地安置与移地安置,“为民行为”与“经营行为”,级差地租与“政府、居民、开发商”的利益平衡,动迁与保护私有产权,人口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建议。对我市实施可持续发

9、展战略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以市政协八届常委会的建议案送市政府。建议共有八点:一是,本市的发展和建设要进一步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二是,市郊要突出杭州湾滨江临海地带的发展和建设;三是,加强对市中心地区开发建设的控制与引导;四是,进一步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与环境目标之间的衔接;五是,努力向“预防为主”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六是,各级领导都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七是,狠抓政府调控、科技建设和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系统工程的落实;八是,以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修订政策和指标体系。市府办公厅在复函中指出:提出的八点意见和建议切合实际,对市政府当前的各项工作很有帮助。徐匡迪市长还专门作了批示:此件甚好,

10、请环保、规划局及计委参阅。对于突出杭州湾滨江临海地带的发展和建设的建议,是运用了1993至1996之间由我组织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上海杭州湾滨江临海城市发展带战略规划”及“杭州湾北岸岸线利用规划”二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四、学会工作,重视研究2000年至2003年期间主要在上海市空间环境的优化方面,开展了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研究、上海中心市区标志性地域景观的塑造与完善、黄浦江、苏州河景观走廊整体创意、上海主要公共活动中心与地带的功能改善和形象塑造等研究。2004年至2006年期间主要在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空间构成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开展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空间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引导、上海与周边地

11、区空间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设管理、上海都市圈的空间构成和区域协调发展、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探索等研究。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所写的十几篇文章,曾在多份学术杂志上发表,其中在母校的城市规划学刊2001年第2期、2005年第4期、2006年第5期分别发表了“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的探索”、“上海市与周边地区城市空间整合”、“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探索”。2000年10月,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研究批示:请市计委、规划局予以认真研究,并结合“十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予以吸收和消化。2001年5月韩正市长对黄浦江、苏州河景观走廊整体创意研究批示:不断深化,并请市规划局、

12、黄浦江开发办具体研究落实。2003年4月市委书记对按课题研究内容撰写的建设一条景观美丽、功能丰富的人文“中环线”,作了:“绍樑同志的意见应予重视,要让上海今后的交通干道更加美丽、更加含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和谐”的批示。五、笔耕不断,尚有成效曾为,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1988),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1992),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1999),总结十年、思考未来(2001),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2002),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2003),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200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2006),撰写了“上海城市规划设计”、“上海城市规划”、“上

13、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完善与发展”、“八十年代上海浦东地区开发的规划储备”、“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的巨变和优化”、“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构思述评”、“优化上海大都市的空间环境形象”、“上海市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需重视的几个问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一些回顾与期望”等文稿。对截止2006年底所写刊登于杂志、报刊和书籍、文集的80篇文章,及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相关专家撰写的50篇文稿,现正一并加以汇集。在职时作为第一得奖人的获奖项目有:1、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对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获上海市

14、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第三届(1999)二等奖。退休后,截止2005年作为第一得奖人的获奖项目有:1、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研究、上海中心市区标志性地域景观的塑造与完善,分别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第四届(2002)、第五届(2004)一等奖。2、黄浦江、苏州河景观走廊整体创意、马鞍山市花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分别获2003年上海城市规划研究二等奖、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3、优化上海城市空间形象研究、上海中心市区标志性地域景观的塑造与完善,还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咨询第八届(2002)、第九届(2004)一等奖。黄浦江、苏州河景观走廊整体创意获该奖项的第九届(2004)三等奖。4、上海与周边地区

15、空间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划引导获上海城市规划系统科研成果(2004-2005)三等奖。此外,对上海城市性质及合理发展的一些看法获第一届(1987)城市经济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优化上海空间形象的探索获第五届(2002)金经昌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汇刊优秀论文竞赛优秀奖;对密集型城市中高层、高架、高密度空间形象的改善的一些思考以上海市为例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论文三等奖。负责编纂的跨世纪的上海新建筑(图集),获第三届(1999)华东地区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张绍樑张绍樑,1932年12月出生,1952-1955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至1978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