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_第1页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_第2页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_第3页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_第4页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总则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厂的设备平台梯子的设计。本标准代替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BA8-5-2-87)2平台梯子的设置原则为了便于生产操作和维护检修,凡工艺设备的人孔、进出口阀、液面计、调节阀及操作频繁的单独阀、压力表、热电偶等,标高在2000mm以上一般都应设置平台。特殊情况也应保证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能进行操作和维护。装置内布置相邻的设备群,若仪表、阀较多操作、维护较频繁时,宜设置联合平台,中间用走道相接,走道宽度一般应R800ms设置平台应尽量经济、合理、安全方便。操作平台的大小应根据工艺安装、自控等专业及维修需要确定,但平台上应有不小于600mm宽的人行通道。每两层平台之间的距离不得小

2、于2200mm为立式设备设置平台,人孔中心线与平台面的距离应在5001000mm范围内,且应不超过1200mm和不低于500mnrb梯子(包才45。斜梯,55。斜梯及直梯等)的选用应按工艺安装专业和平台结构需要而设置,若用斜梯应尽量选用45。斜梯为宜。设备内介质如在操作温度下能自燃,则在设置其平台梯子时应考虑便于安全疏散,对于较大的联合平台,若只有一个正常操作梯子则应在平台的另一端设置安全梯。立式设备顶层平台的宽度一般宜按下列要求选用。a)顶层为圆形平台时,平台外径宜取设备内直径D加80mnrr210mm=d)顶层为方形平台时,平台伸出设备外壁的宽度视设备直径大小确定。一般设备直径w1200m

3、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300mm;设备直径1200m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mm-600mmc)若顶层平台伸出过宽设计有困难时应与有关专业协商解决。3平台设计的基本要求设备上的梯子平台设计荷载仅考虑一般正常操作和检修需要,按平台自重100Kg/m2、活荷载100Kg/m2、检修荷载200Kg/m2考虑的,当平台上荷载超过此值时,工艺安装专业应提供荷载资料对平台(必要时对设备壳体)进行核算,并对平台作特殊加固。若荷载太大设计有困难时,应与有关专业协商修改承重方案。两设备之间有平台相连时,如两设备温差大于150c时,联合平台上横梁必须采用螺栓连接进行热处理。平高均等于两相焊高上的设备开口

4、,结构。当两设备温差大于350c时应考虑采用他开式结构。与土建框架平台相连处也应采用螺栓连接或分开结构。需要热处理的设备应将附在设备上的平台垫板予先焊在设备上与设备一起台支撑构件只能焊在垫板上,不得直接与设备壳体或封头相焊。平台铺板与内、外圈梁的焊接应采用断续焊,其余搭接或角接焊缝的焊脚件中较薄件的厚度,并须是连续焊。决定平台尺寸时应考虑人孔盖打开后不与栏杆或其它构件相碰。平台的支撑件如三角架、悬臂梁、联合平台上横梁等的设置应避开相应标不得与工艺管道相碰,且布置支撑件时应留有余地。设备上连续向上的直梯其最大高度一般不得超过9000mni否则直梯应交错排列。由旁侧进入平台的直梯,应在平台入口处加

5、设“直梯入口保护圈”。由两侧进入平台的直梯,在平台入口处宜采用图的入口型式。直梯人口保护围图平台梁的规格及布置扇形平台的外圈梁采用不等边角钢90X56X6,内圈梁采用等边角钢50X6。内圈梁的角钢背至设备外壁的间距一般取150mni如设备的保温厚度>140mm时,其间距为保温厚度加30mni悬臂梁用以支承宽度w1400mm的平台,对扇形平台的悬臂梁及三角架等支撑件的布置应避开工艺管道开孔,且使外圈梁的弧长在2000mm范围内,同时两支撑件的夹角不得大于90。三角架的使用范围a) 支承宽度>1400mm的平台。b) 宽度虽小于或等于1400mm,但有较重负荷时。c) 两设备间的联合平

6、台横梁无法采用支座支承,且横梁的长度在3000mm以上者。d) 支承空冷器平台。立式设备顶层圆平台立柱数量可按表选用。卧式容器平台的边梁一般可采用角钢或槽钢,选用角钢90X56X6时,支撑间距按1600表设备直径(mm)80012001400200022003000320040004200500052006400立柱根数346810122000mm布置。选用槽钢80X43X5时,支撑间距按20004000mm布置,若平台上有特殊要求或有较重负荷时,应经校核酌情加大平台边梁的型号,且应在局部荷载作用点上加设梁,并避开工艺安装管道的开孔位置。加强筋的布置及规格a)加强筋的规格一般按表选用表加强筋长

7、度L(mm)LW10001000<L<15001500<L&3000加强筋规格角钢500X50X663X63X675X75X6或80X43X5b)在矩形平台或两设备相连的联合平台上一般应在1面积范围内设置一根加强筋。c) 在扇形平台上加强筋的设置应视平台宽度而定,当扇形平台宽度w1500mm,且外圈梁弧长工2000mm时一般不需布置加强筋。当扇形平台宽度1600mm时,应考虑扇形平台内加设加强筋。见图。(加强筋的布置也应避开工艺管道的开孔位置)。d) 平台上有特殊加重负荷时,加强筋选用的规格应视实际情况酌情加大,且应在局部荷载作用位置上布置梁(或加强筋)。图在标准设计

8、荷载作用下联合平台横梁的规格应按其长度大小选用,见表。但在空冷器平台上因考虑有振动,横梁的选取需比此表上的规格加大一号。表联合平台横梁长度L(mm)横梁规格104000槽钢80X43X54000<1W5000100X48X5000<1W6000126X53X6000<1W7000140X58X67000<1W8000160X63X8000<1W9000180X68X7平台标高W20m选用高的栏杆,平台标高20m选用高的栏杆。栏杆立信的间距一般应为1m。5平台梯子用材料平台铺板用厚度4mm的花纹钢板或型号为WA254/1PG的格栅板。(同一装置平台宜用相同的铺板型号

9、)。平台、梯子所用型钢、钢管、钢板(包括平台铺板)的材质均为。6图栏的画法平台梯子图一律以单线图表示。设备轮廊线用细实线表示。与设备平台相连的土建框架应用双点划线画出。及其护圈等用粗实线表示外,其工现场切割,但平台平面图中的内、外圈梁、平台立柱、悬臂梁、三角架、加强筋、梯子实线(若被遮盖则为虚线)表示。平面图中的栏杆以双点划线表示,栏杆立柱一律不予画出。平台立面图中除地坪、平台面、顶层平台立柱、梯子侧板及其踏步等用粗余均用细实线,栏杆、立柱都要画出。平台平面图中不表示工艺管道穿过平台的开孔尺寸、大小、位置,需在施布置横梁及三角架、悬臂梁时应避开。平面图中每台立式设备上都应表示出标高最低处的人孔

10、方位,对卧式容器人孔位置,并须在每张平面图中画出建北方位指向。平台也应表示出7尺寸、件号、节点的标注方法平台标高以平台铺板的上表面为准。以工艺安装专业提供的装置内相对标Wj为基准。立式设备顶层平台的实际标高由设备专业最后确定。工艺安装专业提供的标高仅供参考。设备外半径、设备外壁至内圈梁角钢背之间的距离及平台宽度,在每一标高的平面图中均须注出。扇形平台的平台宽度系指外圈梁的角钢背至内圈梁的角钢背之间的距离。两个以上的设备联合平台,设备的中心距在同一张图只标注一次,一般应标注在最下一层平台的平面图上。相同长度、结构及型号的横梁在同一标高允许标注一次,但在不同标高的平面图上则应分别注出。两设备间的联

11、合平台横梁长度应标注实际尺寸。联合平台的加强筋尺寸应为两根横梁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平面图幅中件号的编写由最低标高那层平台(包括联合平台)的左下角开始顺时针方向编序号。在一张平面图幅中相同结构、相同大小及相同作用的构件只需编一件号,如内圈梁、外圈梁、悬臂梁、三角架、栏杆、铺板、立柱等。符合下列情况不编件号。a) 各类斜梯、直梯及板凳、各类入口保护圈。b) 各类横梁、筋梁。c) 各类标准节点。没有编写件号的零部件按下列方法表示。a)平面图中凡重复利用的标准节点,均应以细实线圈出,并用引线注明节点代号如下:节点V标准节点的图纸档案号应在备注中写清。若无标准节点可循者,须在平面图中另行画出。新画出的节点编号应为节点A、BC以免与标准节点混淆。b) 相邻两层或若干层平台的连接直梯,须在每层的平面图中用引线注明:FH1型直梯45°斜梯H=4000H=3000A50X6c) 平台的横梁和加强筋梁,应在平面图中用引线注明规格和长度如:L=5500L=1000般只需标注一次。规格及长度相同者在同一标高平面图上,d) 在平面图中出现有材料规格的标准节点时,应在材料表中注出数量及重量,其他标准节点一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