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第三届“圣陶杯”课堂展示课大赛(执教者:于世龙 获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河北省沧县教育局教研室 于世龙 邮编:061000师: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先诵读一首诗,老师来开个头,如果大家能记住的话,就和老师一起大声地诵读出来:“千山鸟飞绝”生:齐背江雪。师:同学们记得非常好,柳宗元的江雪幽僻清冷、寒江独钓,给我们展现出了独特的雪后意境。今天,我们来走入另外一番雪景,去感受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师:首先交给大家一些时间,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将课文中你认为应当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生字词标注下来,并思索应当如何识记最好。现在开始。生:(出声齐读
2、课文)师:(击掌,叫停,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八年级十三班的团结一致。老师要求自由地、大声的诵读,不要求齐读,听明白了吗?好的,再次开始。生:(自由大声诵读)师:好的,读完了。哪位同学能够提起一个字,觉得这个字应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生1:我认为在我们这篇文章的第二行“是日更定矣”中,“更”字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字我们平常都是读四声,在这里应该读一声,要注意一下。师:为什么它在这里要读一声?生1:因为我们看文章一般都要看文下注解,课下注解标的是一声,所以我们就读一声。(众笑)师:谢谢你的诚实。同桌有没有见解?生2:我认为这个字在这里表示时间,不是表示程度,所以才读一声。师:分析得真
3、好,谢谢你。生3:在第二行有一个“余挐一小舟”的“挐”字,它和“絮”字非常相近,读时、书写时应当引起注意。师:那“挐”字和“絮”字的最大区别在哪里?生3:一个下面是“糸”,一个下面是“手”。师:看得很仔细,请坐。生4:我觉得第三行的“雾凇沆砀”中,后面几个字都是生字,比较生疏,我们需要注意。师:“沆砀”是生字,应当注意。那“凇”字见过吗?生4:见过。师:那请组个词。生4:(思考不上来,不好意思地笑)师:(笑)哦,你没见过。我们来看这个字,如果把这个两点水的“凇”字改成三点水的“淞”字,你看好不好?生4:不好。师:为什么?生4:因为因为两点水的“凇”是文中一个词,三点水的“淞”不是原文中的词。(
4、众笑)师:(开玩笑说)这个同学回答得更诚恳因为两点水是对的,三点水不对。(众笑)对于这个字,其他同学有没有自己的识记见解?生5:形旁两点水是“冰”的意思,三点水是“水”的意思。“雾凇”是冰晶,应当与两点水相联系。师:说得很好。形近字之间要注意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差别。生6:课文第二行“拥毳衣炉火”中的“毳”字应当引起注意。这是个生字,想起三毛就会想起这个字。(众笑)师:非常有意思。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毛”和“三个毛”有何区别?生6:“三个毛”更能突出它这个毛多。(众笑)师:毛很多,毛很细,这种衣服非常保暖。师:下面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这是本文中的一些生字词以及多音字,我们一起将含有这些字
5、词的短语齐读一下。生:(齐读含有生字词及多音字的短语)1.【挐(ráo)】2.【拥毳(cuì)衣炉火】 3.【雾凇(sng)沆砀(hàng dàng)】 4.【是日更(gng)定】5.【焉得更(gèng )有此人】6.【强(qing)饮】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可以边听读边结合文下注释对课文进行口头翻译,如果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解释,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如果遇到比较简单的地方,可以凭借语感“冲”过去。生7:(朗读全文,“喃喃”读错音)师:(纠正“喃喃”读音)同学们一边听读一边口头翻
6、译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准含义的字词,可以提出来。生8: “余住西湖”、“拉余同饮”、“见余,大喜曰”中的“余”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生9:这三个“余”都是指作者自己,是“我”的意思。生10:“莫说相公痴”中的“痴”字,我不明白它的意思。师:(笑)其实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痴”字应当解释成“痴呆”,但又觉得不合适?(众笑)生10:嗯不是。(吐舌头,众笑)师:(对学生)呵呵,他在向我吐舌头。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个字我们会在后面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谢谢你的问题,请坐。师: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本文当中有些文言词汇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我们把它提
7、取出来。大家读词,然后读该词解释,读一遍即可,好吗?来,读起来。生:(读重点词释义,记忆)1.俱绝消失2.上下一白全,都3.一芥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4.而已罢了5.及下船等到师:通过刚才我们在课上的两边通读课文,以及结合大家提前的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对张岱的这篇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才课前我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问一位同学:“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他说:“不喜欢。”我说:“为什么不喜欢呢?”他说:(四川话)“没得意思!”(学生笑)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到文章里面,看一看能不能从感觉没意思的文章里面读出点儿“意思”来。师:我们来看题目“湖心亭看雪”,这是一个记叙性的题目,我们不妨从题目入手,理一理要
8、素,看看有没有发现。首先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湖心亭看雪,谁去看雪?生11:作者张岱去看雪。师: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生11:课文中有“余”字,“余住西湖”、“拉余同饮”、“见余,大喜曰”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师:抓住文本信息,这个做法很好。第二个问题:在什么时间去看雪?生12:崇祯五年十二月。师:能不能再具体一些。生13:“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师:“更定”是什么意思?生13:是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师:你怎么知道?生13:我看的文下注释。师:做得非常好,能依据文下注释理解文意。那张岱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呢,还是和别人一起去的呢?生14:他是一个人去的,然后在湖心亭遇到了两个有同样看雪兴致
9、的人。师:你从文中哪里可以读出是作者一个人去的?生14:“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师:(赞许的)抓得准。(板书:独行)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生15:后面写的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说明应该不止作者一个人,还有舟子。师:对呀,作者是和船夫一起去的西湖,可为什么却说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生16:我觉得舟子的职业是划船,承揽顾客,这和作者的出行目的不同,所以不矛盾。师:那么再结合张岱晚上八点去湖心亭看雪,你初步猜测:你觉得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6:我觉得他就是古代的那种文人学者,非常有闲情逸致,有时间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师:你自己有没有
10、晚上八点独自出来赏雪的经历?生16:没有,因为我们这边很少下雪。(众笑)生17:我觉得张岱是很浪漫的人。师:为什么用这个词?生17:晚上八点别人都回家了,他却出来,这就很浪漫。师:我能感受到你是一个崇尚浪漫的人。生18:我觉得张岱是一个有怪癖的人。(众笑)冬天晚上八点左右天色应该已经很黑了,天又很冷,他居然还出来看雪,说明他有怪癖。(众笑)师:恭喜这位同学,能从看似平淡的文章中找出怪异之处并思考,你找到了解读本文的第一把钥匙。师:再思考下一个问题:湖心亭看雪,雪下得怎样?生:大!师:(板书:大雪)从哪些词句读出雪大?生19:可以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读出雪大,雪下的时间长、西湖声音静
11、。生20:可以从“拥毳衣炉火”中读出雪大,因为很冷。生21:可以从“雾凇沆砀”、“长堤一痕”等处读出雪大。师:这位同学思考的答案一出,把我们指向了本文当中非常精彩的描写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上这几个句子。这处描写是湖心亭看雪中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经典描写雪景的文字,它好在哪里呢?你最喜欢这几个句子当中的哪一个词?生:(思考)师:谁来说一下?生22:我喜欢“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它写出了雪下得非常大,天地浑然一体,天气非常冷,雪天的颜色也很漂亮。师:你把这个小短句朗读一下,并且把“一”字重读,强调出来。生22:(朗读该句,强调重音)师:你读的很好,读出了雪大。生23:我特别喜欢“舟中人两
12、三粒”中的“粒”。这个字写出了人在茫茫大雪中显得十分的渺小,也突出了雪的大。师:你说的很好,用人的渺小反衬出雪大。那这个字可不可以在朗读的时候重读?生:(小声:可以)师:好,那我来重读试一下。(师范读该句,故意将“粒”字读重音,问生)这样读好不好?生23:好像不怎么好。(众笑)师:呵呵,谢谢你评价老师时谦逊的态度。怎么不好呢?生23:这个字意图体现渺小,虽然很重要,但好像没有必要重读,只要轻轻地读出来就行了。师:这是个很重要的字,但却不适合重读,那我们就把它轻读,这叫做“重音轻读”。你读一下试一试。生23:(朗读该句,“粒”字重音轻读)生24:我喜欢“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的“
13、痕”、“点”、“芥”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我眼前犹如一幅画,大雪纷飞三日,雪很厚很漂亮。师:那你看老师给改动一下好不好:唯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生24:我觉得不好,这样改了之后,不能表现雪大生25:(补充)用这样的词更能够表现出“我”与万物的渺小。师:你说的很好。我在想刚刚几个同学选择这几个词进行品析的时候,是不是受到了我制作的幻灯片背景的启示,这个背景大家知道吗?这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的同题作品湖心亭看雪,“痕”、“点”、“芥”、“粒”给我们勾勒出这样奇幻的画面。同时我们要注意,这几个字是不是都要重读呢?生:重音轻读。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生:(齐读,“痕”、“点”、“芥”
14、、“粒”尝试重音轻读)生26:我喜欢“唯长堤一痕”的“唯”字,这一个字能体现雪大,而且覆盖力很强,它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覆盖了,能够看见的很少很少,“痕”可以理解为只是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痕迹。师:你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视觉感受隐隐约约,这个词很传神。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意见?生:(再次陷入思考,师等待)生27:我还喜欢“雾凇沆砀”中的“沆砀”这个词,它写出了冰花一片弥漫,白茫茫的一片,说明雪下的大,像仙境一样的样子。师:你形容得非常好,你给大家朗读这一句,读出你的这种感受。生27:(朗读,缺乏意境)师:你读得有一些胆怯。这样,你读的时候把“沆砀”这个词声音拖长,试一下。生27:(朗读,把“沆砀”拖长
15、)师:挺好,你再尝试将这个词拖长并加上颤音,试一下。生27:(朗读,拖长并加颤音,但没有托住气息,出现破句)(众笑)师:气托不住了是吗。来,深吸一口气,托住气息,再读一下。生27:(朗读,拖长并加颤音,很成功,台上台下报以热烈掌声)师:你读得真棒,谢谢你,白气弥漫,不断扩散,你读出了应有的意境。下面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一个“与”字反复出现,是不是很繁复?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去掉?为什么?生28:这三个“与”字的重复,更能加强这句话的气势,更能表现出雪的大,把天、云、山水的颜色化为一体,难以分辨。师:说得好,三个“与”字增加了整体感,雄浑难辨。我们看,这处
16、写景共有两句:前一句强调“极大”,我们要读出一种雄浑感,注意读出重音;后一句强调“极小”,我们要读出渺小感,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几个量词逐次渐轻,当读到“舟中人两三粒”的时候,停顿一下,把最后的“而已”读到最轻。老师先来范读一下,其间大家可以小声跟读。师:(范读)我们想象这画面,一起齐读这处写景句,来,一起读起来。生:(齐读)师:前天与大家见面交流的时候,我曾问过一些同学:咱们这里下过雪吗?有个同学说:我们只在2010年冬天看到了几个雪花片片(四川话)。我们似乎对大雪的感受很少。有同学说:老师你要是让我写雪,我一定会写下雪多美。可是我们发现作者张岱写雪的时候,似乎并不是写雪“美”,而是侧重于写
17、什么呢?生:(齐)雪大。师:你如何理解在这处写景中作者的用意呢?生29:因为雪大才美,“大”即是“美”。(众笑)生30:我认为,作者真正喜欢的是雪“大”这样一种气势,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师:我们看到,作者不写雪美,而直言其大,这又是一处奇异的地方。接着往后读,作者观完雪景,到了湖心亭却遇到了两个人。生:(齐)金陵人。师:他们相遇之后心情如何?生:(齐)大喜。师:(板书:喜遇)从哪里可以读出这种“大喜”?生3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这个“强”字可以读出来,“白”是酒杯,他强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说明他很高兴。师:这个“强”字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我本来不爱喝酒,可是你非要我喝,我只能不情愿地喝,
18、所以叫“尽力”?生31:我不这样理解。我认为应该是很高兴、很痛快地喝。生32: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中可以读出“大喜”。张岱没有想到能在湖心亭还能遇到人,很惊喜。师:你把这一句话读一下,把你所选的词读重,强调出惊喜感。生32:(朗读该句,强调“更”)师:这个句子读的时候强调“更”字,读出惊喜。老师再教给大家另外一种读法。我们想:金陵人见到张岱感到很意外,这是为什么呢?生33:因为他们觉得下这样大的雪一般应该不会有人这么晚出来,没想到居然也有“这样的人”。师:“这样的人”在句子中指哪一个词?生33:“此人”。师:我们再读这个句子,强调“更”的同时,再将“此人”强调出来。生33:(朗读该
19、句,强调“更”、“此人”)师:湖中遇到金陵人,双方见面分外高兴。可是有一个问题,难道张岱和这两个金陵人原来是老相识吗?生:(齐)不是。师:那他们为何会一见如故呢?生34:我觉得张岱遇到金陵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情趣相投,同为知己,所以他们会有亲切感。师:你说的很好。(总结内容)我们来看,在这样一个“大”雪天,作者张岱一个人“独”行,在湖心亭“喜”遇两个陌生人,还痛快地喝酒,然后潇洒地走了。于是有一个人不理解了,他觉得用一个字来形容张岱再合适不过了。生:(齐)痴!师:(板书:痴)这是谁说的?他所说的“痴”是什么意思?生35:这是舟子说的。他所说“痴”表明他对张岱与金陵人
20、的赏雪不理解,舟子觉得他很傻。师:呵呵,课堂一开始那位同学的疑问得到了证实。(对生35)那你觉得“傻”是不是张岱把“痴”字写入本文的含义?生35:不是。张岱的真正意思是是借这个字表现自己对湖心亭遇知己的欣喜、对西湖雪景的“痴迷”。师:你提出了对这个词的理解“痴迷”,请坐。张岱为什么如此“痴迷”于此景、此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示幻灯片张岱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明朝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他入山以后。师:我们研读这两段背景资料,一起看一个词“不仕”,何为“不仕”?生36:“不仕”就是不做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高精度传感器网络优化-全面剖析
- 动态创新管理框架-全面剖析
- 5G通信技术对智能制造的影响-全面剖析
- 模特选角算法优化-全面剖析
- 心理治疗技术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短期效果-全面剖析
- 超疏水材料研究-全面剖析
- 疫苗预防效果分析-全面剖析
- 非正式评审对软件变更管理的贡献-全面剖析
- 2025年化学实验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瑞幸咖啡企业财务造假问题探究》5800字(论文)
- 模块项目化活页式教材模板
- 储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2024北京初二一模生物汇编:实验探究题
- 2024年肿瘤放射治疗学(中级343)专业知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产品召回程序合同
- 重难点18 球的切、接问题(举一反三)(新高考专用)(教师版) 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新高考专用)
- 职业心理健康课件
- 电子测量仪器的微机电系统技术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