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化学(第3章)_第1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3章)_第2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3章)_第3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3章)_第4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3 3章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和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和应用3.1 增溶作用增溶作用增溶作用是指溶液中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作用是指溶液中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存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时时),使得在,使得在溶剂中溶剂中难溶难溶乃至乃至不溶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的作用。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增溶作用的定义3.1.2 增溶作用的特点增溶作用的特点特点特点1:增溶作用的基础是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也增溶作用的基础是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也就是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于其就是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于其CMC。其浓度越。其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越多,难溶

2、物或不溶物溶解得大,形成的胶束越多,难溶物或不溶物溶解得越多,增溶量将越大。越多,增溶量将越大。示例示例1:特点特点2 2: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使体系更加稳定,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使体系更加稳定,因此是自发进行的过程。因此是自发进行的过程。特点特点3 3:增溶作用普通的溶解过程不同的是,增溶后溶液的沸点、增溶作用普通的溶解过程不同的是,增溶后溶液的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没有明显的改变,这说明溶质并非以凝固点和渗透压等没有明显的改变,这说明溶质并非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剂的溶液中。

3、在溶剂中加入少量在溶剂中加入少量的非电解质,体系的非电解质,体系的的沸点升高沸点升高;而;而凝凝固点降低固点降低。渗透压与溶质的物渗透压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质的量成正比。特点特点4 4:增溶作用不同于水溶助长作用。水溶助长作用是使用混增溶作用不同于水溶助长作用。水溶助长作用是使用混合溶剂来增大溶解度。(以苯为例,大量乙醇的加入会合溶剂来增大溶解度。(以苯为例,大量乙醇的加入会使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这被称之为水溶助长作使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这被称之为水溶助长作用)而在增溶作用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很少,溶剂性用)而在增溶作用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很少,溶剂性质也无明显变化。质也无明显

4、变化。特点特点5 5:增溶作用不同于乳化作用。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增溶作用不同于乳化作用。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透明的,没有两相的界面存在,是热力学上的稳定体系。透明的,没有两相的界面存在,是热力学上的稳定体系。而乳化作用则是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一种分散在另一而乳化作用则是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一种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液液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相界面及界面自种液体中的液液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相界面及界面自由能,属于热力学上不稳定的多分散体系。由能,属于热力学上不稳定的多分散体系。増溶与普通溶解的区别:増溶与普通溶解的区别:相同点:相同点:都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溶液;各向同性。都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溶

5、液;各向同性。不同点:不同点: 増溶是胶束内部有着与被增溶物相同的状态,因増溶是胶束内部有着与被增溶物相同的状态,因此难溶于水的有机物进入与它本身性质相似的胶此难溶于水的有机物进入与它本身性质相似的胶束核中,成为热力学稳定体系;而溶解是以单分束核中,成为热力学稳定体系;而溶解是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溶剂中,成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子形式分散于溶剂中,成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増溶后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整个溶液的依数性变化増溶后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整个溶液的依数性变化不大。不大。3.1.3 增溶作用的方式增溶作用的方式通过运用通过运用X射线衍射、紫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射线衍射、紫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测试

6、手段,研究得出增溶作用主要有非极性等测试手段,研究得出增溶作用主要有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和聚氧乙烯链的增溶、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和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等四种方式。间的增溶等四种方式。(1) 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夹心型)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夹心型)如图所示,如图所示,饱和脂肪烃、饱和脂肪烃、环烷烃以及苯环烷烃以及苯等不易极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通常被增溶于胶束内核通常被增溶于胶束内核中,就像溶解于非极性中,就像溶解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溶剂中一样。碳氢化合物溶剂中

7、一样。现象现象1: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分析表明,被增: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分析表明,被增溶物的物质完全处于一个非极性环境中。溶物的物质完全处于一个非极性环境中。现象现象2: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增溶后,表面活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增溶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体积变大。性剂胶束的体积变大。(2) 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栅栏型)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栅栏型)对于分子结构相似于表对于分子结构相似于表面活性剂的极性有机化面活性剂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如合物,如长链的醇、胺、长链的醇、胺、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两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两亲分子亲分子,则是增溶于胶,则是增溶于胶束的束的“栅栏栅栏”之间。之间。(3) 在胶束表面

8、的吸附增溶(吸附型)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吸附型)苯二甲酸二甲酯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既不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通常吸附在胶束表面而通常吸附在胶束表面而得以增溶。得以增溶。(4) 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以以聚氧乙烯为亲水基的非离聚氧乙烯为亲水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被,通常将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得以增溶。被增氧乙烯链中得以增溶。被增溶物主要是较易极化的碳氢溶物主要是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例如苯、乙苯、苯化合物,例如苯、乙苯、苯酚等短链芳香烃类化合物。酚等短链芳

9、香烃类化合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同形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同形式的胶束增溶作用对被增溶物式的胶束增溶作用对被增溶物的的增溶量增溶量是不相同的,增溶量是不相同的,增溶量大小排序如下大小排序如下:(4)(2)(1)(3)向向100mL100mL已经标定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缓慢滴加被增已经标定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缓慢滴加被增溶物,当溶液达到饱和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溶物,当溶液达到饱和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浊,此时已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mol)(mol)即为即为增溶量增溶量。增溶量除以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增溶量除以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mol)

10、(mol)即为表面活即为表面活性剂的性剂的增溶力增溶力,表示了其对难溶物或不溶物增溶的能,表示了其对难溶物或不溶物增溶的能力。力。表面活性剂增溶量的测定方法:表面活性剂增溶量的测定方法:3.1.4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又影响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主要有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被增溶物有外界因素,主要有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温度、添加的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物添加剂的化学结构、温度、添加的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物添加剂等因素。等因素。3.1.5 增溶作用的应用增溶作用的应用(1) 乳液聚合乳液

11、聚合(2) 石油开采石油开采(3) 胶片生产及洗涤胶片生产及洗涤3.2 乳化与破乳作用乳化与破乳作用3.2.1 乳化作用的定义乳化作用的定义乳化作用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是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互不混溶的两在一定条件下,使互不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一定稳定性的液种液体形成一定稳定性的液液液分散体系。分散体系。形成乳状液的过程称为形成乳状液的过程称为乳化乳化。在乳化作用下,分散相以很小的液滴形式分散于连在乳化作用下,分散相以很小的液滴形式分散于连续的另外一种液体中,这种分散体系称为续的另外一种液体中,这种分散体系称为乳状液乳状液(emulsionemulsion)。)。分散相分散

12、相 (内相、不连续相内相、不连续相)分散介质分散介质 (外相、连续相外相、连续相)水相水相 / 油相油相水水油油水水油油乳化剂乳化剂乳乳化化液液乳化现象乳化现象3.2.2 乳状液的类型与鉴别乳状液的类型与鉴别(1) 乳状液的类型乳状液的类型. 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性质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性质水包油,水包油,O/W,油分散在水中油分散在水中油包水,油包水,W/O,水分散在油中水分散在油中O/WW/O.按分散相的结构分类按分散相的结构分类简单型乳状液:只有两个不互溶液体及一层表面活性剂分隔膜简单型乳状液:只有两个不互溶液体及一层表面活性剂分隔膜复合型:有两个以上不互溶液体和两层以上分隔膜复合型:有

13、两个以上不互溶液体和两层以上分隔膜水油水油.按分散相的大小按分散相的大小宏观乳状液宏观乳状液微乳状液微乳状液不能自发形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是乳白色。不能自发形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是乳白色。可自发进行,是热力学稳定体系,透明或半透明。可自发进行,是热力学稳定体系,透明或半透明。W/O/WO/W/O(2) 乳状液的鉴别乳状液的鉴别(a)染料法染料法 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轻轻摇动之。若整个乳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轻轻摇动之。若整个乳状液皆是染料的颜色,则是状液皆是染料的颜色,则是W WO O型乳状液;若只是液珠呈染料之色,型乳状液;若只是液珠呈染料之色,便是便是O

14、OW W型乳状液。型乳状液。若内相被染色,则为若内相被染色,则为O/W型;型;若外相染色,则为若外相染色,则为W/O型。型。 检验水包油乳状液检验水包油乳状液加入水溶性染料,加入水溶性染料,如亚甲基蓝,若整如亚甲基蓝,若整体带蓝色,说明水体带蓝色,说明水是连续相是连续相加入油溶性染料红加入油溶性染料红色苏丹红色苏丹红,若仅,若仅液滴带红色,说明液滴带红色,说明油是不连续相油是不连续相 在乳状液中滴一滴油,若油滴在乳状液表面上扩展,即为在乳状液中滴一滴油,若油滴在乳状液表面上扩展,即为WO型;若不扩展则为型;若不扩展则为OW型。同理,也可用水滴鉴别型。同理,也可用水滴鉴别之。在低倍数显微镜下作此

15、实验,观察的会更清楚。之。在低倍数显微镜下作此实验,观察的会更清楚。(b)稀释法乳状液能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所乳状液能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所以凡是其性质与乳状液外相相同的以凡是其性质与乳状液外相相同的液体就能稀释乳状液,如牛奶被水液体就能稀释乳状液,如牛奶被水稀释,所以是稀释,所以是O/WO/W。 多数油是不良导体,水是良导体。所以,多数油是不良导体,水是良导体。所以,OW型型乳状液的电导比乳状液的电导比WO型型大的多。测定乳状液的电导就可大的多。测定乳状液的电导就可判别其类型。但由于影响的因素较多,如乳化剂的类型、判别其类型。但由于影响的因素较多,如乳化剂的类型、相体积等,所以该法虽简便,但

16、不十分准确。相体积等,所以该法虽简便,但不十分准确。(c)电导法 除以上三种方法外,还除以上三种方法外,还有折射率法、荧光法、润湿滤纸有折射率法、荧光法、润湿滤纸法等。实际测定时,往往采用几法等。实际测定时,往往采用几种方法,以便得到可靠结果。种方法,以便得到可靠结果。乳液的制备乳液的制备转向乳化法转向乳化法瞬间成皂法瞬间成皂法自然乳化法自然乳化法界面复合生成法界面复合生成法轮流加液法轮流加液法在制备乳状液时,要将内相分散成很细很均匀的液珠(即形成巨大在制备乳状液时,要将内相分散成很细很均匀的液珠(即形成巨大界面)需要能量,就需要特殊设备,提供激烈的振荡,如机械搅拌、界面)需要能量,就需要特殊

17、设备,提供激烈的振荡,如机械搅拌、胶体磨、均质机、超声乳化器等。胶体磨、均质机、超声乳化器等。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的作用 降低界面张力降低界面张力 提高界面膜强度提高界面膜强度 产生静电斥力位垒和空间阻碍位垒产生静电斥力位垒和空间阻碍位垒乳化剂的选择方法乳化剂的选择方法(1)HLB法法HLBHLB值只能确定所形值只能确定所形成乳液的类型,而不成乳液的类型,而不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小。增加乳化剂用量,小。增加乳化剂用量,则乳化能力增加,当则乳化能力增加,当达到一定值后,再多达到一定值后,再多的乳化剂也不能增加的乳化剂也不能增加乳化剂,反而会引起乳化剂,反而会引起对皮肤的刺激。对皮肤

18、的刺激。HLBHLB法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合理考虑乳化条件法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合理考虑乳化条件改变时改变时HLBHLB值的变法,即温度、水相和油相性质、值的变法,即温度、水相和油相性质、辅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添加剂存在的影响。辅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添加剂存在的影响。(2)PIT法法 PIT PIT与体系中乳化剂的性质及浓度、油相组成都有关系。与体系中乳化剂的性质及浓度、油相组成都有关系。 乳化剂的性能可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性能可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964 1964年年ShinodaShinoda提出了提出了“亲水亲油平衡温度亲水

19、亲油平衡温度”的概念。乳化剂的亲水的概念。乳化剂的亲水亲油特性刚好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为转相温度(亲油特性刚好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为转相温度(PITPIT或或T THLBHLB) 。相转变温度法(相转变温度法(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PIT)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所以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所以PIT法主要针对非离子表法主要针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面活性剂。对特定的表面活性剂对特定的表面活性剂-油油-水体系,存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在该温度水体系,存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在该温度以上,表面活性剂溶于油相,在该温度以下,表面活性剂溶于水相;以上,表面活

20、性剂溶于油相,在该温度以下,表面活性剂溶于水相;随着温度升高,体系由随着温度升高,体系由O/W型转为型转为W/O型,发生转相的温度称为型,发生转相的温度称为相转相转变温度。变温度。乳状液稳定性的测定乳状液稳定性的测定乳状液的不稳定性可分为:分层或沉降;絮凝;聚结;破乳;变乳状液的不稳定性可分为:分层或沉降;絮凝;聚结;破乳;变型(相转变);型(相转变);Ostwald熟化。熟化。温度耐受试验温度耐受试验离心分离离心分离储存试验储存试验Zeta电位判断电位判断测定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测定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 微乳液微乳液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液体经混合乳化后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液体经混合乳化后

21、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的均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的均相分散系统。相分散系统。乳化和破乳作用的应用乳化和破乳作用的应用(1) 在农药中的应用在农药中的应用(2) 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在化妆品中的应用(4) 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5) 在沥青改性中的应用在沥青改性中的应用3.3 润湿作用润湿作用3.3.1 润湿的定义润湿的定义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面或固- -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其中润湿过程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其中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且至少有

22、两相为流体。往往涉及三相,且至少有两相为流体。3.3.2 润湿过程润湿过程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即沾湿、浸湿和铺展。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即沾湿、浸湿和铺展。其产生的条件可以用其产生的条件可以用杨氏方程杨氏方程进行判断。进行判断。如图如图3-103-10所示,在固、液和气三所示,在固、液和气三相交界处,自固相交界处,自固- -液界面经过液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体内部到气- -液界面的夹角叫做液界面的夹角叫做接触角接触角()()。SG-SL=LGcos杨氏方程杨氏方程固、液和气三相中,接触角与固固、液和气三相中,接触角与固- -液液(S-L)(S-L)、固固- -气气(S-G)(S-G)和液和液

23、- -气气(L-G)(L-G)表面张力的关系为:表面张力的关系为:(1) 沾湿沾湿沾湿主要是指液沾湿主要是指液- -气界面和气界面和固固- -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取代的过程。沾湿现象发生的条件为沾湿现象发生的条件为:SG-SL+LG0即:即:cos+10液固g lg sl s大气中的露珠附着在植物的叶子大气中的露珠附着在植物的叶子上,雨滴粘附在塑料雨衣上等,上,雨滴粘附在塑料雨衣上等,均是粘湿过程。均是粘湿过程。(2) 浸湿浸湿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如浸泡衣服。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如浸泡衣服。浸湿现象发生的条件为:浸湿现象发生的条件为:固体浸湿过程

24、示意图气液固固体浸湿过程示意图气液固体浸湿过程示意图气液固体浸湿过程示意图气液固体浸湿过程示意图气液气液固g-sl-sSG-SL0即:即:cos0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固液气ab铺展:铺展:铺展过程是固铺展过程是固气界面被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代替的过程液界面代替的过程=0或不存在铺展(完全润湿)090 浸湿(润湿)90180 沾湿(不完全润湿)180 完全不润湿根据接触角的大小判断润湿情况接触角越小,液体的润湿性越好g- ls - lg- scos3. 3. 固体表面性质固体表面性质 由润湿方程可以看出,由润湿方程可以看出,固体

25、表面能愈高,愈易润湿固体表面能愈高,愈易润湿。 例如,棉织物的大于防雨布的,所以棉织物易润湿。例如,棉织物的大于防雨布的,所以棉织物易润湿。凡表面能高于凡表面能高于100mN/m100mN/m的固体,叫做高能表面固体,其表的固体,叫做高能表面固体,其表面叫做高能表面;凡表面能低于面叫做高能表面;凡表面能低于100mN/m100mN/m的固体,叫做低的固体,叫做低能表面固体,其表面叫做低能表面。能表面固体,其表面叫做低能表面。 按照这个标准,有机固体和无机固体大致分属于这两类: 无机固体,如金属及其氧化物、卤化物及各种无机盐,其表面属于高能表面。 有机固体和高聚物的表面则属于低能表面。 3.3.

26、3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1) 润湿作用的定义润湿作用的定义所谓润湿作用是指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所谓润湿作用是指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可在界面处发生定向吸附,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亲结构,可在界面处发生定向吸附,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体系润湿性质的作用,以便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从而改变体系润湿性质的作用,以便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要。(2) 润湿作用的两个方面润湿作用的两个方面(a) (a) 在固体表面发生定向吸附在固体表面发生定向吸附表面活性剂以极性基团朝向固体,非极性基团朝向气体表面活性剂以极性基团朝向固体,非极性基团朝向气体

27、而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使自由能而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使自由能较高的固体表面被碳氢链覆盖而转化成低能表面,达到较高的固体表面被碳氢链覆盖而转化成低能表面,达到改变润湿性能的目的。改变润湿性能的目的。示例:云母片示例:云母片水可在其上铺展;水可在其上铺展; 云母片浸入较低浓度月桂酸钾溶液中云母片浸入较低浓度月桂酸钾溶液中水不能在其上铺展;水不能在其上铺展; 云母片浸入更高浓度月桂酸钾溶液中云母片浸入更高浓度月桂酸钾溶液中其又能够被水所润湿。其又能够被水所润湿。(b) (b) 提高液体的润湿能力提高液体的润湿能力在液体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可降低液体的在液体中加入表

28、面活性剂后,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LG,从而使其可润湿固体表面。,从而使其可润湿固体表面。3.3.4 润湿剂润湿剂(1) (1) 润湿剂的定义润湿剂的定义所谓润湿剂是指能使液体所谓润湿剂是指能使液体润湿或加速润湿固体表面润湿或加速润湿固体表面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剂。(2) 润湿剂的条件润湿剂的条件(a) (a)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一种好的润湿剂,其碳氢链中应具有分支结构,一种好的润湿剂,其碳氢链中应具有分支结构,且亲水基位于长碳链的中部。且亲水基位于长碳链的中部。4 92C H CHCH OCCH3SO NaO2 5C H2CHCO4 92C H CHCH O2 5C HChemPas

29、ter琥珀酸二异辛基酯磺酸钠琥珀酸二异辛基酯磺酸钠(b) (b) 性质性质润湿剂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而且还应润湿剂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扩散和渗透性,能够迅速地渗入于具有良好的扩散和渗透性,能够迅速地渗入于固体颗粒的缝隙中或孔性固体的内表面并发生固体颗粒的缝隙中或孔性固体的内表面并发生吸附。吸附。(3) 润湿剂的类型润湿剂的类型o目前,作为润湿剂的主要是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目前,作为润湿剂的主要是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1)阴离子型润湿剂)阴离子型润湿剂o1磺酸盐型:烷基苯磺酸盐、磺酸盐型:烷基苯磺酸盐、烯烃磺酸盐、琥珀酸酯磺酸盐、高烯烃磺酸盐、琥珀

30、酸酯磺酸盐、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级脂肪酰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o2硫酸酯盐硫酸酯盐 3羧酸盐羧酸盐 4磷酸酯磷酸酯o(2)非离子型润湿剂)非离子型润湿剂o1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o3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单硬脂酸酯o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3.3.5 润湿作用的应用润湿作用的应用(1) 矿物的泡沫浮选矿物的泡沫浮选(a) 固体颗粒浮游的条件固体颗粒浮游的条件如图所示,当表面涂了蜡的如图所示,当表面涂了蜡的针与水之间的接触角针与水之间的接触角90时,液面受重力的影响形成时

31、,液面受重力的影响形成凹液面,凹液面,水水的合力的合力F的方向的方向向上,因此当排开水的浮力向上,因此当排开水的浮力F浮浮与与F之和大于颗粒所受的重之和大于颗粒所受的重力力G,颗粒将会浮游于水面。,颗粒将会浮游于水面。而相反,当颗粒与水之间的而相反,当颗粒与水之间的接触角接触角90时,液面受重时,液面受重力的影响形成凸液面,力的影响形成凸液面,水水的的合力合力F的方向向下,因此当的方向向下,因此当排开水的浮力排开水的浮力F浮浮小于小于F和颗和颗粒所受的重力粒所受的重力G之和,颗粒之和,颗粒将会沉入水中。将会沉入水中。(b) 浮选剂浮选剂浮选剂是由捕集剂、起泡剂、浮选剂是由捕集剂、起泡剂、PH调

32、节剂、抑制剂调节剂、抑制剂和活化剂等成分按合适地配比配制的。和活化剂等成分按合适地配比配制的。其中主成分为其中主成分为捕集剂和起泡剂捕集剂和起泡剂,捕集剂的作用是,捕集剂的作用是将亲水的矿物表面变为疏水的表面,以利于矿物将亲水的矿物表面变为疏水的表面,以利于矿物容易粘附于气泡上;而起泡剂是为了使矿物有效容易粘附于气泡上;而起泡剂是为了使矿物有效地富集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并能够防止气泡的地富集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并能够防止气泡的并聚,延长气泡在矿浆表面存在的时间。并聚,延长气泡在矿浆表面存在的时间。(c) 矿物泡沫浮选的原理矿物泡沫浮选的原理(2) 金属的防锈和缓蚀金属的防锈和缓蚀(3) 织物的

33、防水防油处理织物的防水防油处理雨衣雨衣防油围裙防油围裙(4) 在农药中的应用在农药中的应用3.4 起泡和消泡作用起泡和消泡作用3.4.1 泡沫的形成泡沫的形成如图如图3-15所示,由于气体所示,由于气体的密度低于液体的密度,的密度低于液体的密度,液体中的气泡会上升到液液体中的气泡会上升到液面,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面,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的气泡聚集的、液膜隔开的气泡聚集物,即为泡沫。泡沫是气物,即为泡沫。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分散体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气体为分散相,液体系,气体为分散相,液体为分散介质。为分散介质。泡沫产生的条件:泡沫产生的条件:1,气液接触,气液接触2,发泡速度

34、高于破泡速度,发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泡沫的破坏机制:泡沫的破坏机制: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由于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由于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气液界面,是热力学上的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气液界面,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泡沫最终还是要破坏的。造成泡不稳定体系。泡沫最终还是要破坏的。造成泡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液膜的排液减薄和泡内气液膜的排液减薄和泡内气体的扩散。体的扩散。1,泡沫的排液减薄,泡沫的排液减薄泡沫的存在是因为气泡间油一层液膜相隔,根泡沫的存在是因为气泡间油一层液膜相隔,根据公式液体从膜中排出的速度与厚度的四次方据公式液体从膜中排出的速度与厚度的四次方成正

35、比,这意味着排液的速度越来越慢。泡沫成正比,这意味着排液的速度越来越慢。泡沫的排液减薄主要由的排液减薄主要由重力排液和表面张力排液重力排液和表面张力排液引引起。起。如图如图3-16所示,泡沫中气泡被一层很薄的液膜隔所示,泡沫中气泡被一层很薄的液膜隔开成多面体,在气泡交界处形成了如图形状,称开成多面体,在气泡交界处形成了如图形状,称之为之为Plateau边界。边界。根据根据Laplace公式:公式:P=2/R可知:可知:PAB。而。而B处表面分子的密度大于处表面分子的密度大于A处,处,所以表面分子有从所以表面分子有从B处迁移到处迁移到A处的趋势,同时处的趋势,同时会携带邻近的液体一起移动,从而使

36、会携带邻近的液体一起移动,从而使A处的表面处的表面张力和液膜厚度得以恢复,液膜强度复原。张力和液膜厚度得以恢复,液膜强度复原。液膜反抗表面扩张或收缩的解释:液膜反抗表面扩张或收缩的解释:(a) 液膜局部变薄、面积增大,以及表面吸附分液膜局部变薄、面积增大,以及表面吸附分子浓度降低,表面张力也将增大。若再扩大液膜子浓度降低,表面张力也将增大。若再扩大液膜表面,则需要做更大的功。表面,则需要做更大的功。(b) 液膜表面收缩,将会使表面吸附分子的浓度液膜表面收缩,将会使表面吸附分子的浓度增加,表面张力减小,这也不利于表面的进一步增加,表面张力减小,这也不利于表面的进一步收缩。收缩。液膜通过收缩使该处

37、表面活性剂浓度恢复,并且液膜通过收缩使该处表面活性剂浓度恢复,并且能阻碍液膜排液流失的性质,叫做能阻碍液膜排液流失的性质,叫做Gibbs弹性弹性。此弹性使液膜在受到冲击后,自动修补液膜变薄此弹性使液膜在受到冲击后,自动修补液膜变薄处,表现出自修复作用。处,表现出自修复作用。纯液体没有表面弹性,表面张力不会随表面积而纯液体没有表面弹性,表面张力不会随表面积而变化,因而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变化,因而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Gibbs弹性弹性E液膜的弹性;液膜的弹性;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张力;A液膜的面积;液膜的面积;T体系的温度;体系的温度;N1、N2溶液的组分。溶液的组分。(4) 表面电荷表面

38、电荷若泡沫液膜表面带有若泡沫液膜表面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当相同符号的电荷,当液膜受挤压、气流冲液膜受挤压、气流冲击或重力排液使液膜击或重力排液使液膜减薄时,液膜的两表减薄时,液膜的两表面将产生静电斥力作面将产生静电斥力作用,阻止继续排液减用,阻止继续排液减薄,延缓液膜变薄,薄,延缓液膜变薄,提高泡沫稳定性。提高泡沫稳定性。(5) 泡内气体的扩散泡内气体的扩散气泡内气体的扩散速度与液膜的性质和黏度有关。气泡内气体的扩散速度与液膜的性质和黏度有关。液膜黏度越高,表面吸附的分子排列越紧密,气体液膜黏度越高,表面吸附的分子排列越紧密,气体的相对透过率越低,气泡的排气越慢,泡沫将会越的相对透过率越低,气

39、泡的排气越慢,泡沫将会越稳定。稳定。(6) 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a) 碳氢链的长度碳氢链的长度当疏水基碳链为长度适当的直链时,表面活性剂当疏水基碳链为长度适当的直链时,表面活性剂依靠分子间力在液膜表面形成紧密的吸附层,液依靠分子间力在液膜表面形成紧密的吸附层,液膜强度和泡沫稳定性提高。碳链太短,表面膜的膜强度和泡沫稳定性提高。碳链太短,表面膜的强度太低;碳链太长,表面膜的刚性太强,缺乏强度太低;碳链太长,表面膜的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因此通常含弹性,因此通常含1214个碳原子的疏水链效果个碳原子的疏水链效果最佳。最佳。(b) 亲水基团亲水基团当亲水基的水化能力越强,亲水

40、基周围形成的水当亲水基的水化能力越强,亲水基周围形成的水化膜越厚,就能将液膜中流动性强的自由水变成化膜越厚,就能将液膜中流动性强的自由水变成流动性差的束缚水,同时也提高了液膜的黏度,流动性差的束缚水,同时也提高了液膜的黏度,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c) 氢键作用氢键作用此外,分子结构中带有羟此外,分子结构中带有羟基、氨基和酰氨基的表面基、氨基和酰氨基的表面活性剂在表面膜中可形成活性剂在表面膜中可形成氢键,使表面膜黏度和强氢键,使表面膜黏度和强度增加,达到稳定泡沫的度增加,达到稳定泡沫的目的。目的。3.4.3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是指表面表

41、面活性剂的起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外界作用下产生活性剂溶液在外界作用下产生泡沫的难易程度。如图所示,泡沫的难易程度。如图所示,这种带有表面活性剂双分子层这种带有表面活性剂双分子层水膜的气泡液膜强度较高,膜水膜的气泡液膜强度较高,膜的厚度为几百纳米。的厚度为几百纳米。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外界做的功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外界做的功W外外为:为:W外外=E=AE泡沫产生前后体系的能量差;泡沫产生前后体系的能量差;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张力;A所产生气泡的面积。所产生气泡的面积。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能力越强,越有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产生泡沫。利于产生泡沫。此外,起泡剂

42、还应当容易在气此外,起泡剂还应当容易在气-液界面形成定向排液界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膜。列的吸附膜。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起泡性的通常是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起泡性的通常是阴离子表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活性剂。3.4.4 表面活性剂的稳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稳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稳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泡沫表面活性剂的稳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泡沫之后,泡沫的持久性或泡沫之后,泡沫的持久性或泡沫“寿命寿命”的长短。的长短。常用的稳泡剂主要有天然聚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和常用的稳泡剂主要有天然聚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表面活性剂等三类。合成表面活性剂等三类。(a) 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主要为明胶和皂素两种。虽然它

43、们降低表面张力主要为明胶和皂素两种。虽然它们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不强,但能在泡沫液膜表面形成高黏度和的能力不强,但能在泡沫液膜表面形成高黏度和高弹性的界面膜,故有很好的稳泡作用。高弹性的界面膜,故有很好的稳泡作用。明胶和皂素的分子间不存在范德华力,但分子中明胶和皂素的分子间不存在范德华力,但分子中含有含有COOH、NH2和和OH等,因此可以形成等,因此可以形成氢键,提高表面膜的黏度和弹性,增强表面膜的氢键,提高表面膜的黏度和弹性,增强表面膜的机械强度,起到稳泡的作用。机械强度,起到稳泡的作用。(b)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改性淀粉、羟乙基淀粉等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改性淀

44、粉、羟乙基淀粉等高分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不仅能提高液相黏度,高分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不仅能提高液相黏度,阻止液膜排液,同时还可以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阻止液膜排液,同时还可以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因此具有较好的稳泡作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稳泡作用。(c) 合成表面活性剂合成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一般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大多,分子结构中大多含有含有NH2、CONH、OH、COOH、CO、COOR、O等能够产生氢键的等能够产生氢键的基团,用以提高液膜的表面黏度。基团,用以提高液膜的表面黏度。3.4.5 表面活性剂的抑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抑泡作用采用抑泡剂防止产生泡沫的方法叫做抑泡法。

45、采用抑泡剂防止产生泡沫的方法叫做抑泡法。作为抑泡剂的表面活性剂不能在溶液表面形成紧密作为抑泡剂的表面活性剂不能在溶液表面形成紧密的吸附膜,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并且形成的界面的吸附膜,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并且形成的界面膜弹性适中。膜弹性适中。一般认为,带一般认为,带短聚氧乙烯链短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较好的抑泡性。具有较好的抑泡性。3.4.6 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具有破坏泡沫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叫做消泡剂。具有破坏泡沫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叫做消泡剂。一种优异的消泡剂应该既可以快速消除泡沫,一种优异的消

46、泡剂应该既可以快速消除泡沫,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防止泡沫的生成。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防止泡沫的生成。(1) 泡沫的消除机理泡沫的消除机理(a) 使液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使液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如图如图3-22所示,消泡剂微滴浸入气泡所示,消泡剂微滴浸入气泡液膜,顶替了原来的表面活性剂,进液膜,顶替了原来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地降低此处的表面张力。而泡沫一步地降低此处的表面张力。而泡沫周围液膜表面张力高,产生收缩力,周围液膜表面张力高,产生收缩力,使低表面张力处的液膜被强烈地向四使低表面张力处的液膜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展而伸长、变薄,最终破周牵引、延展而伸长、变薄,最终破裂而使气泡消除。裂而使气

47、泡消除。(b) 破坏界面膜弹性使液膜失去自修复作用破坏界面膜弹性使液膜失去自修复作用在泡沫体系中加入聚氧乙烯、聚硅氧烷等表面张力在泡沫体系中加入聚氧乙烯、聚硅氧烷等表面张力极低的消泡剂,将会使液膜的表面张力降至极低而极低的消泡剂,将会使液膜的表面张力降至极低而失去弹性,从而失去依靠产生有效的弹性收缩而具失去弹性,从而失去依靠产生有效的弹性收缩而具有的自修复作用。有的自修复作用。(c) 降低液膜黏度降低液膜黏度在泡沫体系中加入不能产生氢键的消泡剂,而将能在泡沫体系中加入不能产生氢键的消泡剂,而将能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从液膜表面取代下来,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从液膜表面取代下来,就会减小液膜

48、的表面黏度,使泡沫液膜的排液速度就会减小液膜的表面黏度,使泡沫液膜的排液速度和气体扩散速度加快,提高液膜的透气性,降低泡和气体扩散速度加快,提高液膜的透气性,降低泡沫的稳定性,减少泡沫的寿命而使泡沫消除。沫的稳定性,减少泡沫的寿命而使泡沫消除。(d) 疏水型固体的消泡作用疏水型固体的消泡作用如图如图3-24所示,疏水性所示,疏水性固体加到泡沫体系中,固体加到泡沫体系中,将吸附液膜上的表面活将吸附液膜上的表面活性剂,并将其携带到水性剂,并将其携带到水相中,从而降低液膜的相中,从而降低液膜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黏度和自修复能力,故黏度和自修复能力,故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降低了泡

49、沫的稳定性,缩短了泡沫的寿命。缩短了泡沫的寿命。(2) 消泡剂消泡剂常用的消泡剂主要有天然油脂、固体颗粒和合成表常用的消泡剂主要有天然油脂、固体颗粒和合成表面活性剂等三类。面活性剂等三类。(a) 天然油脂天然油脂主要是指动、植物油和蜡,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及其主要是指动、植物油和蜡,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及其酯和高级醇及其酯,价格较为低廉。酯和高级醇及其酯,价格较为低廉。(b) 固体颗粒固体颗粒主要是指常温下为固体、比表面积较高、具有疏水主要是指常温下为固体、比表面积较高、具有疏水性表面的固体颗粒,如二氧化硅、膨润土、硅藻土、性表面的固体颗粒,如二氧化硅、膨润土、硅藻土、滑石粉和重金属皂等。滑石粉和重金

50、属皂等。(c) 合成表面活性剂合成表面活性剂主要是指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多元醇脂肪酸主要是指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多元醇脂肪酸酯型、聚醚型和含硅表面活性剂等三种。酯型、聚醚型和含硅表面活性剂等三种。3.4.7 起泡和消泡作用的应用起泡和消泡作用的应用(1) 在泡沫灭火中的应用在泡沫灭火中的应用(2) 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驱油剂驱油剂(3) 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4) 在轻工业中的应用在轻工业中的应用3.5 洗涤和去污作用洗涤和去污作用3.5.1 洗涤的定义洗涤的定义自浸在某种介质自浸在某种介质(一般为水一般为水)中待洗物体表面上去中待洗物体表面上去除污垢的

51、过程称为洗涤。洗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除污垢的过程称为洗涤。洗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分散体系,洗涤过程中涉及到润湿、渗透、多相分散体系,洗涤过程中涉及到润湿、渗透、吸附、乳化、分散、增溶、解吸、起泡等一系列吸附、乳化、分散、增溶、解吸、起泡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复杂的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3.5.2 洗涤的过程洗涤的过程洗涤的过程可表示为:洗涤的过程可表示为:物体表面物体表面污垢污垢+ +洗涤剂洗涤剂+ +介质介质 物体表面物体表面洗洗涤剂涤剂介质介质+污垢污垢洗涤剂洗涤剂介质介质洗涤剂有两方面的作用:洗涤剂有两方面的作用:(a)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改善水对洗涤物表面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52、改善水对洗涤物表面的润湿性;润湿性;(b) 对油污的分散和悬浮作用对油污的分散和悬浮作用(乳化作用乳化作用、静电斥静电斥力力或或空间位阻空间位阻,防止液滴的聚集,防止液滴的聚集)。3.5.3 液体油污的去除液体油污的去除液体油污的去除主要是依靠洗涤液对固体表面的液体油污的去除主要是依靠洗涤液对固体表面的优先润湿,通过油污的优先润湿,通过油污的“卷缩卷缩”机理实现的。机理实现的。其中,在洗涤之前,液体油污一般以铺展状态的其中,在洗涤之前,液体油污一般以铺展状态的油膜存在于物品的表面上。油膜存在于物品的表面上。SO-SW=OWcosw如图,在洗涤剂作用下,如图,在洗涤剂作用下,三个表面张力发生变化

53、。三个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其中,其中,SO不发生变化不发生变化(水水溶性洗涤剂不溶于油溶性洗涤剂不溶于油);SW和和OW减小减小(洗涤剂的表洗涤剂的表面活性作用面活性作用);因此;因此W势势必减小,于是铺展的油污必减小,于是铺展的油污发生发生“卷缩卷缩”。如图,如图,=180时,油污可自发脱离固体表面;时,油污可自发脱离固体表面;90180时,油污可在激流的水中冲走;时,油污可在激流的水中冲走;90时,需做更多机械功,或使用更高浓度的时,需做更多机械功,或使用更高浓度的洗涤剂溶液,利用增溶作用去除油污。洗涤剂溶液,利用增溶作用去除油污。3.5.4 固体污垢的去除固体污垢的去除固体污垢往往与物体表

54、面是点接触、黏附,主要固体污垢往往与物体表面是点接触、黏附,主要作用为范德华力。静电引力可以加速空气中灰尘作用为范德华力。静电引力可以加速空气中灰尘在固体表面的黏附,但并不增加黏附强度。在固体表面的黏附,但并不增加黏附强度。兰格兰格(Lange)分段去污过程:分段去污过程:如图,第如图,第阶段,污垢阶段,污垢P直接黏附于固体表面直接黏附于固体表面S上上的状态;第的状态;第阶段,洗涤阶段,洗涤液液L通过在毛细管微缝隙通过在毛细管微缝隙中渗透而在中渗透而在S和和P的固的固-固固界面上铺展;第界面上铺展;第阶段,阶段,固体污垢固体污垢P分散、悬浮在分散、悬浮在洗涤液洗涤液L中。中。洗涤剂在固体污垢去

55、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洗涤洗涤剂在固体污垢去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洗涤液液L在固体表面在固体表面S和固体污垢和固体污垢P的固的固-固界面上铺展固界面上铺展过程中。当铺展系数过程中。当铺展系数SL/SP大于零时,洗涤液可以大于零时,洗涤液可以在固在固-固界面上铺展,其中固界面上铺展,其中SL/SP可表示为:可表示为:SL/SP=SP-SL-PL洗涤剂在固体污垢去除的作用,如图洗涤剂在固体污垢去除的作用,如图3-29所示。所示。3.5.5 影响表面活性剂洗涤作用的因素影响表面活性剂洗涤作用的因素洗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分散体系,洗涤过程洗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分散体系,洗涤过程中涉及到润湿、渗透、吸附

56、、乳化、分散、增溶、中涉及到润湿、渗透、吸附、乳化、分散、增溶、解吸、起泡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解吸、起泡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因此,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主因此,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界面要有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乳化与上的吸附状态、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乳化与起泡作用等。起泡作用等。(1) 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降低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将有利于表面活性剂降低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将有利于洗涤液产生良好的润湿作用,从而使液体

57、油污洗涤液产生良好的润湿作用,从而使液体油污“卷卷缩缩”得越完全,或使洗涤液在固得越完全,或使洗涤液在固-固界面更好地铺固界面更好地铺展开来,提高污垢的去除程度。展开来,提高污垢的去除程度。(2)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当表面活性剂处于疏水基吸附于固当表面活性剂处于疏水基吸附于固-液界面,而以液界面,而以极性头伸入水相的吸附态时,才能提高固体表面极性头伸入水相的吸附态时,才能提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有利于洗涤过程的进行。因此,阴离的润湿性,有利于洗涤过程的进行。因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性能最好,非离子型次之,子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性能最好,非离子型次之,而阳离子

58、型表面活性剂不宜用作洗涤剂。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宜用作洗涤剂。(3)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洗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洗涤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涤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主要是非极性疏水链的其中主要是非极性疏水链的长度。如图所示,烷基硫酸长度。如图所示,烷基硫酸钠的洗涤效果随疏水链长度钠的洗涤效果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洗涤效果增加。的增加,洗涤效果增加。(4) 乳化与起泡作用乳化与起泡作用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可以使油污乳化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可以使油污乳化并稳定地分散悬浮于洗涤液中,有效地阻止液并稳定地分散悬浮于洗涤液中,有效地阻止液体油污再

59、沉积过程的发生。体油污再沉积过程的发生。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对洗涤效果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对洗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影响,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5)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通常情况下,使用临界胶束浓度较大的阴离子型通常情况下,使用临界胶束浓度较大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洗涤剂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作洗涤剂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不是影响液体油污去除的主要因素;不是影响液体油污去除的主要因素;使用使用临界胶束浓度较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使用使用临界胶束浓度较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洗涤剂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则可能

60、成剂作洗涤剂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则可能成为影响液体油污去除的重要因素。为影响液体油污去除的重要因素。(6) 污垢与洗涤物的黏附强度污垢与洗涤物的黏附强度通常,固体表面与洗涤剂间的黏附作用越强,越通常,固体表面与洗涤剂间的黏附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污垢从固体表面的去除;有利于污垢从固体表面的去除;而洗涤剂与污垢的黏附作用越强,则越有利于阻而洗涤剂与污垢的黏附作用越强,则越有利于阻止污垢的再沉积。止污垢的再沉积。3.5.6 洗涤作用的应用洗涤作用的应用3.6 分散和絮凝作用分散和絮凝作用3.6.1 分散的定义分散的定义将固体以微小粒子形式分布于分散介质中,形成将固体以微小粒子形式分布于分散介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