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Ⅱ1-18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_第1页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Ⅱ1-18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_第2页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Ⅱ1-18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_第3页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Ⅱ1-18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_第4页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Ⅱ1-18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1-18 小层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摘摘 要要高含水时期,剩余油分布非常零散。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储层的精细描述程度。本论文以喇嘛甸油田北西块萨组储层为研究背景,从岩心上区分不同类型隔夹层,并获取不同位置夹层对应的测井曲线响应值,确定利用测井曲线识别隔夹层的方法及标准,利用隔夹层判定标准对未取心井进行隔夹层识别,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区隔夹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本次研究成果为技术人员提高研究区储层描述的精度,查明不同类型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特征及其在垂向、平面上

2、的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通过在研究区块中的实际应用,显著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为挖潜剩余油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字:喇嘛甸油田;储层描述;隔夹层;测井响应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AbstractIn periods of high water content,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s very fragmented.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depends on the extent of the reservoir fine descriptio

3、n.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r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layers and get logs corresponding response mezzanine different position ,it determines the use of logs to identify methods and interlayers standards, criteria for the use of interlayers not coring wells interlayers identi

4、fy, research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dwich segment on this basis. With the North West Lamadian oilfield block Sa group reservoirs backgroun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r the technical staff to improve precision of the reservoir description layers and identify different types of s

5、and body internal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plane distribution provid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 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block,i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ffect of block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apping the potenti

6、al of remaining oil.Key words:Lamadian oilfield;reservoir description;interlayers;logging respon-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目录前言前言.1 1第第 1 1 章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2 21.1 小层划分依据和原则.21.1.1 传统的旋回厚度对比法.21.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31.2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及方法.41.2.1 选取资料.41.2.2 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51.2.3 确定标志层.61.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7第二章沉积微相研究第二章沉积

7、微相研究.9 9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102.1.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102.1.2 河口砂坝微相.102.1.3 席状砂微相.112.1.4 远砂坝微相.112.2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112.3 联井相分析.132.4 平面相分析.14第第 3 3 章章 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16163.1 储层参数的获取.163.1.1 资料预处理.163.1.2 单井储层参数解释.173.2 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183.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203.3.1 层间非均质性.203.3.2 平面非均质性.243.3.3 层内非均质性.24第第 4 4 章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8、.26264.1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264.1.1 沉积相带变化影响剩余油分布.264.1.2 储层物性影响剩余油分布.264.1.3 非均质影响剩余油分布.274.1.4 砂体厚度对剩余油的影响.274.2 G1-G183 小层剩余油分布.274.3 剩余油分布规律.294.3.1 垂向剩余油分布规律.294.3.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30结结 论论.3232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前言前言一、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二、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三、研究要求内容:三、研究要求内容: 1、研究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过程及沉积特征,利用取芯井资料,结合试验区

9、测井解释,建立测井-地质相模式,分析试验区砂体沉积特征;2、提取试验区单井横纵剖面,依据“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对试验区油层沉积单元划分,完成沉积相研究工作;3、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划分标准完成试验区沉积微相识别工作;4、利用新钻井测井解释成果进行储层微构造、储层参数特征研究,结合老井测井数据解释结果,分析差异;对试验区隔层进行分析,搞清井间隔层发育状况,研究隔夹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指导细化分层开采;5、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及动态反应规律,绘制井组砂体连通图,研究井组砂体控制程度及连通状况;6、结合试验区沉积特征与测井解释结果,充分结合取心井资料,搞清水驱后目的层动用状况,

10、分析剩余油富集类型。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第第 1 1 章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沉积地质研究的基础。常规地层划分与对比应以储层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取心、测井、地震等相关资料,在区域标准层控制下进行相控等时对比。研究表明: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二 1-18 层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以席状砂、河口砂坝较为发育,形成该区主要储集体。依照松辽盆地陆相沉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 所谓“小层” ,通常是指单砂体或单砂层,属于油田最低

11、级别的储层单元,为油气开发的基本单元。只有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才能在油田范围内统一层组的划分,才能将砂体确定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之内。其划分与对比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油藏描述的成败。储层单元的成因分析是小层单元划分的基础。对于储层单元, 尤其是小层,可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以沉积、构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划分。本次研究中将以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小层对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在目的层小层划分中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划分结果更为真实。1.1 小层划分依据和原则小层划分依据和原则1.1.11.1.1 传统的旋回传统的旋回厚度对比法厚度对比法 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可以归纳为以标志层为主、

12、沉积旋回对比为辅、厚度为参考的划分原则。(1)利用标志层对比首先研究标志层的分布规律及沉积的旋回变化,同时遵循油田划分的生产实际。可以选择易于识别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在岩心和测井剖面上易于识别,分布稳定,具有极好的等时性,因此,可操作性较强,是研究区油层组和小层对比中极好的等时对比划分标志。(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研究目的层段有明显的沉积旋回,可将沉积旋回的变化作为划分砂层组的依据。(3)利用岩性厚度对比在油田范围内,同一沉积期形成的单砂体,岩性与厚度都具相似性,可在短期旋回内分析单砂体发育的强弱程度。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盆地内部地壳运动以整体的垂直升降作用为主,盆内地层厚度基本保持一致,变

13、化相对比较稳定。若研究区具有这一特点,即可采用“等厚法”的地层对比方法。然而,以往在用岩性和不同级次沉积旋回的对比中,尤其在精细的油层和小层单砂体划分对比时,经常遇到在同一级旋回内,横向上小层砂体的尖灭和垂向上叠置增厚等问题时,具体操作难度很大。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1.1.21.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1)划分对比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露头、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技术,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高精度对比隔架,在成因地层格架内对地层包括生油层、储层和隔层进行评价

14、和预测的一项理论和技术。T.A.Cross(1994)引用并发展了 Wheeler(1964)提出的基准面概念,分析了基准面旋回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基准面并非海平面,也不是一个相当于海平面的向陆延伸的水平面,而是一个相当于沿地球表面波状起伏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 ,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变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理论核心是指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中沉积物体发生再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堆砌样式,相类型及相序、岩石结构、保存程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沉积体系与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置

15、和可容空间的函数。依据基准面旋回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其划分为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每个高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由若干个具有相同地质背景和沉积特征的低级次基准面旋回相互叠加而成。在基准面旋回的研究中,通常岩心资料用于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资料用于确定短、中期基准面旋回,而地震剖面用于确定中、长期基准面旋回。(2)划分对比方法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地层旋回是在相序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来的,相序及在纵向上的相分异直接与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及与其伴生的可容空间的增加与减小,在地层记录中由代表二分时间单元的完整的地层旋回组成,有时仅由不对称的半旋回和代

16、表侵蚀作用或非沉积作用的界面构成。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记录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所以岩性露头剖面是高级次旋回识别的基础,通过取心观察,可建立合理的测井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确定的短期旋回及其依据相组合和叠加样式进而识别长期旋回。 地层旋回的等时对比Cross 认为,可容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为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turnround point),它是基准面旋回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并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地理位置则表现为连续的岩石序列,因此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注意确定什么时候岩石与岩石对比

17、、岩石与界面对比或面与面对比。不仅一个完整旋回可以和相邻另外一个完整旋回对比,也可以将向上变细的半个旋回和另一个向上变粗的半旋回对比,甚至可以和无沉积记录的一个面进行对比。实际对比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先进行较大旋回对比,然后依次进行较小旋回的对比。在一个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同一地质时期不同地点的沉积环境,有的地段发育了完整的旋回,有的地段只有上半个旋回,有的地段只有下半个旋回,而有的地段却没有沉积物沉积。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4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关键是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利用岩芯资料及其沉积标志,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及组合关系,可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建立测井曲线响应模板的基础上

18、,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可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把基准面旋回转换点作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进行连井剖面地层对比,建立本地区地层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精细描述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关系着地质建模和油藏精细描述的成败。综上所述,在对研究区小层划分与对比中细节处理使用了如下技术:高程对比切片法高程对比切片法:即把等距于同一标志层的砂体顶底面作为等时面,把处在两个等时面之间的砂体划分为同一单砂体。理论依据是,河道内的全层序沉积其厚度反映古河流的满岸深度,其顶界反映满岸泛滥时的泛滥面,同一河流的的河道沉积物其顶面应是等时的,而等时面应与标志面大体平行。也就是说,同一

19、河道沉积,其顶面距标准面(或某一等时面)应有基本相等的高程。反之不同时期沉积的河道砂体,其顶面高程应不相同(裘怿楠、陈子琪,1996)。尤其对于构造稳定、地层平缓、沉积连续的地层,该对比技术可普遍应用。多期河流叠置厚度大砂体分层处理技术:多期河流叠置厚度大砂体分层处理技术:由于河流强烈的切割作用,不同时期河道位置的继承性,每期河流沉积物都可能被后来的河流冲刷改道,不同时期河道砂叠置成厚度较大的复合砂体。此时可依据厚度和曲线形态判别叠置砂体,如在两期河道砂体之间可能会残存部分较细粒沉积,在电测曲线上会反映出来,此时可将分层界线定在细粒沉积物所对应的电测曲线处。若两期河道砂体之间未存留较细粒沉积,

20、据等高程切片法,将多期叠置的厚砂体在据标准面一定距离(距离为欲划分地层的平均厚度,精确一点可采用邻井的厚度为依据)内, “一分为二” 。此时上下小层的隔层厚度为零,此处是注水开发应注意注水窜层之处(见图 2) 。1.2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及方法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及方法针对研究区的地层沉积特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录井等资料,依据“标准层控制、旋回对比”的原则,全面考虑构造、沉积旋回、沉积相以及油水关系等多种因素,进行细致对比,全面分析,再对前人的地层划分进行复查,最终实现各区统层。并按下列程序、步骤有序地开展。确立区域地层标准层,为准确划分地层

21、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标准井;要求标准井地层发育齐全,无断层、剥蚀造成的地层缺失,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容易辨认,地层沉积旋回非常清晰且砂体发育。建立对比剖面骨架网,在全区开展地层对比。对比结果要随时和构造及动态资料结合、验证。全区闭合对比。对比工作按照目的含油层段亚段小层逐级进行,分级完善。1.2.11.2.1 选取资料选取资料小层划分中广泛应用的资料是测井资料,但测井资料种类很多,因此必须在研究岩性和电性关系的基础上对众多的测井曲线进行多信息综合分析后精选出几种曲线作为层组划分及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油层对比的工具,所选取的资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能明显反映储层的岩性、物

22、性、含油性特征;(2)能明显反映各级旋回特征;(3)能明显反映岩性上各个标志层的特征;(4)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分界面;(5)技术经济条件成熟,能大量获取,广泛应用,测量精度高;(6)所选用的资料纵向比例应为 1:200。要实现比较精确的小层对比及划分,所选的资料最好为 1:200 的测井综合图与测井校深综合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主要参考曲线有自然电位、自然伽玛、深、浅侧向、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电阻率曲线能够反映油、气、水层,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高于水层。声波时差曲线可用来划分岩层,在砂泥岩剖面中,一般砂岩显示为高的声速(低的时差) ,泥岩显示为低的声速(高的时差) ,页岩介于砂岩和泥岩之间,砾岩一般

23、具有高的声速,且愈致密时差愈低。当一定类型的岩层,其孔隙度及岩性在横向上大致恒定时,时差曲线即可用来做地层对比,声波时差曲线的异常可以作为很好的标志层。自然电位是判断旋回最好的曲线,能比较清楚的反映各级旋回特征。用自然电位曲线划分砂层厚度,一般是小于或等于实际的砂层厚度,结合自然伽玛曲线就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各类储层的岩性。对于响应灵敏的自然伽玛曲线来说,由于自然伽玛曲线的计数率与岩层孔隙中所含液体性质无关,与地层水、泥浆矿化度无关,能很好的反映隔夹层,因此当进行油气水边界地带的地层对比时,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标志层。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这四条曲线和其他曲线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准确的进行地层

24、对比和小层划分。另外,为了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使用了岩性剖面。地层剖面上最短期的地层旋回是在相序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来的,通过相序特征及其在纵向上的相分异所表现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引起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直接确定基准面旋回。1.2.21.2.2 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由于研究工区面积较小,故在工区中间选择了两条呈“十字”交叉的连井剖面作为骨架剖面(图 1 中红色线) 。位于骨架剖面上的井,均匀的分布在油田的各个部位或不同相区,作为层组划分的基本骨架。通过骨架剖面的反复对比,确认对比标准层和对比原则,继而在此基础上过将全区井连成横向共 10 个剖面(蓝色线) 、纵向共 3 个剖面(

25、绿色线)构成对比骨架网,进行全区对比。并编制了小层对比剖面图。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6图 1 骨架剖面和骨架网1.2.31.2.3 确定标志层确定标志层 标志层系是指剖面中那些岩性稳定,厚度均匀,标志明显,分布范围广,测井曲线上易识别,与上下岩层容易区分出来的时间-地层单元,可以是一个单层或是一套岩性组合,也可以是一个界面。标准层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点:1、同时性:同一标准层沉积时间是相同的,具有同一地质界线的意义。2、稳定性:标准层平面分布稳定而广泛。3、特殊性:标准层岩性特殊,电性特征易于识别,如纯泥岩、油页岩、灰质页岩、白云岩、泥灰岩、鲕粒灰岩等。4、测井曲线特征明显:由于测井

26、资料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取芯资料,所以只有电性特征明显且易于识别的标准(志)层才有可能进行全区对比。在标志层的控制之下,结合岩性、沉积旋回、沉积相序组合特征、电性等特征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小层划分。显然,在剖面上标志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越容易进行。有的标志层分布范围小,岩性或电性不太稳定时,可以选作辅助标志层,或作为小范围的标志层。因此,在确定了剖面和骨架网之后,就需要寻找标志层。寻找标志层可以通过高收获率取心井的岩心上寻找岩性特殊,沉积稳定的标志层。一般在砂、泥岩剖面上可选厚度稳定的纯泥岩、页岩、油页岩或变化小的砂岩做标志层。在碳酸岩盐剖面上可选取泥灰岩、泥质灰岩或生物灰岩等特殊

27、岩性作标志层。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岩性标准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只有在电测曲线上有明显响应,易于识别的岩层才能作为储层对比的标志层。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7 从两口取心井看,本区 G21-G218 层主要标志层包括(图 2):G21 顶部钙尖、G26 底部泥岩、G211 底部泥岩、G214 底部泥岩、G215 顶部钙尖、G218 底界面。从旋回上看,从G21 到 G218 底主要可分为三部分,下部 G218-G215 总体是一个水进过程;中部 G214-G27 总体是一个垂向加积过程,水体相对较深,砂岩不发育;G26-G21 总体是一个水退过程。在标志层和旋回性的控制下,将垂向地

28、层进一步细分为 20 个沉积时间单元。1.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对全区 204 口井根据标志层、旋回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如图 3、表 1 所示。层位 岩心剖面 短期 中期图 2 标准层的选取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8图 3 L7-2324L8-2321 井对比剖面图表 1 G21-G2183 小层划分结果一览表序号小层地层厚度砂岩一类砂岩二类有效厚度砂地比1G212.370.510.980.380.212G222.130.581.440.420.273G231.450.550.850.46 0.374G241.500.550.740.43 0.365G251.510.2

29、20.540.16 0.156G262.430.731.500.49 0.37G271.310.280.600.18 0.28G282.230.651.330.43 0.299G291.490.110.810.060.0710G2102.360.611.610.430.2611G2111.930.501.140.39 0.2612G2122.000.320.850.230.1613G2131.960.471.050.33 0.2314G2142.300.511.240.37 0.2215G2153.841.790.770.480.216G2163.442.321.190.820.3417G21

30、71.910.671.050.47 0.3518G21811.910.761.230.500.3919G21821.650.741.080.510.3520G21831.620.220.420.18 0.13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9第二章沉积微相研究第二章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沉积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和物源条件以及它们所决定的介质的物理条件、地球化学条件、生物条件;沉积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小的构成单位,它反映的是在基本一致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单元,是沉积亚相中次一级沉

31、积单元。沉积微相的研究目的是就是了解砂体分布的规律和储层物性变化的规律。研究沉积相就是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表征,恢复岩相古地理特征,并对其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三维岩石体的外部及内部几何形态、沉积构造以及微相组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恢复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并搞清楚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时空分布规律,为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及剩余油的开采提供先决条件。通常沉积相的研究是以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含岩屑及井壁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等资料为基础(如有露头观察描述则更好),并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及与沉积储层相关的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类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它包括油气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标准

32、微相柱状剖面图、测井相分析、单井划相、剖面对比相分析、平面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式等方面的内容。通常我们采用“点、线、面、体、时”的综合分析方法:1)点:岩心、测井、单井及野外等资料进行沉积相研究;2)线:钻孔连井剖面及地震剖面的沉积相研究;3)面:以组为平面成图单元,勾绘沉积体系、沉积相图;4)体:沉积体空间几何形态、分布范围及其叠置关系,构建沉积相模式。5)时:沉积演化分析。另外在沉积相的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在进行系统的岩性描述和收集各种相标志时,应特别注重沉积层序的观察和研究应用相序递变法则(沃尔索,1894),同时要注意区分事件沉积作用和正常沉积作用;2)典型相标志和相模式

33、是沉积相研究的依据,因此要注意应用一些典型的相标志和相模式;3)重视宏观观察,并结合所研究的目的层段的重点取样进行室内鉴定测试;4)每个剖面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沉积现象,因此要反复进行观察对比,注重与相邻剖面和标准相模式的对比,在资料少的情况下,有助于对相类型尽早做出比较可信的预测。相标志是划分沉积相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相标志的划分基本上可归纳为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三类。对沉积相研究来说,岩石学特征是最为重要的相标志之一,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等特征。岩石学相标志是指示沉积相最重要的相标志之一,岩石学特征是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研究的基础,可以用来分析储集层的沉

34、积环境。其中最直接最醒目的岩石学相标志就是颜色,颜色反映了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是指示氧化环境或还原环境的特殊标志。但是,在观察沉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0积岩的颜色时要注意区分沉积岩的三类颜色,即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继承色主要继承了陆源碎屑颗粒的颜色,次生色是在成岩作用阶段或经历了风化作用后,使原生组分产生变化引起的,这两种都不能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而自生色主要取决于岩石自生矿物的颜色,它能够很清楚地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大部分自生色为粘土岩所具有。因此,泥岩的颜色主要为灰色或黑色的反映的就是还原环境中的产物;而红色、褐色、黄色等多数是氧化或强氧化环境中的岩石颜色,绿

35、色反映的一般就是弱还原-弱氧化环境。通过研究区 2 口取心井的资料,泥岩颜色主要为灰、灰绿色、夹氧化色;比陆上分流平原亚相层理发育、明显、微细;岩性细,以粉砂岩为主,整体具砂岩、泥岩极薄互层。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对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认为喇北东块研究区高台子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时水体环境较深,以渗透率较低的稳定席状砂为主,钙质层多,泥岩颜色多为灰绿色到灰黑色,河道砂发育规模小、小层多、单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在本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等微相类型,主要特点如下。2.1.12.1.1

36、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入湖后在水下的延续部分,研究区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由灰色、杂色粉、细砂岩构成;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显示明显的正韵律,厚度一般在2-10m 之间。其自然电位曲线呈高幅箱型,微齿-光滑,电阻曲线为齿化钟形,高幅度值高幅度差。研究区由于处于三角洲前缘水体较深位置,受湖水改造作用强烈,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不发育,在平面上多表现为断续、孤立条带状。2.1.22.1.2 河口砂坝微相河口砂坝微相河口砂坝指河流入湖分叉处快速卸载堆积形成的沉积微相,是三角洲前缘相中厚度较大的砂体,由中、细-粉砂岩组成,分选较好,中-厚层,与下伏的远砂坝较细粒沉积物共同

37、构图 4 水下分流河道测井相模式图 图 5 河口坝测井相模式图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1成反旋回沉积序列。其自然电位曲线为中一高幅,呈漏斗形,反映其由下向上变粗的粒度特征。2.1.32.1.3 席状砂微相席状砂微相席状砂为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是先期形成的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被较强的波浪改造,发生横向迁移,并连接成片而成,其岩性为砂泥混杂,以细砂岩为主,厚度在1-3m,垂向上多具有反韵律或均质韵律,在相序上与远砂坝、前三角洲泥或浅湖泥共生,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幅的微齿化曲线。在实际砂体中,河口坝和席状砂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即河口坝在核部,向边缘厚度减薄,过渡为席状砂,故河口坝或

38、厚度较大的席状砂多称为主体席状砂,较薄的渗透性较好的席状砂则称为非主体席状砂,厚度薄、物性差的称为表外储层。2.1.42.1.4 远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末端砂坝。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并有少量粘土和细砂。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结构纹层和由植物炭屑构成的颜色纹层在远砂坝微相中也较为特征,向河口方向结构纹层增加,颜色纹层减少,向海方向则相反,远砂坝化石不多,仅见零星的生物介壳,可见虫孔。2.2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单井相分析是沉积相研究的基础,只有各单井沉积微相划分正确可靠,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研究区沉积相发育特征和区域沉积相展布特征。从岩心观察入手

39、,收集各种相标志和样品分析,初步确定各级地层单元沉积相类型(相、亚相、微相类型),确定各种相类型在纵向上的共生组合规律,绘出单井相分析综合柱状图。L8-JP182 井位于研究区域,由于该单井离物源较远,沉积物供给不足,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最发育,夹有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等沉积。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为支流间湾的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泥岩主要呈灰色、浅灰色。测井曲线主要以漏斗形为主,夹有少量钟形。L8-JP182小层自然电位 90 135 深度 (m)岩心剖面微电位 0 30 微梯度 0 30 渗透率 0.001 1000 孔隙度 0 30 泥质含量 0

40、50 沉积微相砂岩厚度G G2 25 5G G2 26 6113011401.2图 6 席状砂微相测井模式图 图 7 远砂坝微相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2L8-JP182小层自然电位 90 135 深度 (m)岩心剖面微电位 0 30 微梯度 0 30 渗透率 0.001 1000 孔隙度 0 30 泥质含量 0 50 沉积微相砂岩厚度G G2 21 1G G2 22 2G G2 23 3G G2 24 4G G2 25 5G G2 26 6G G2 27 7G G2 28 8G G2 29 9G G2 21 10 0G G2 21 11 1G G2 21 12 2G G2 21

41、13 3G G2 21 14 4G G2 21 15 5G G2 21 16 6G G2 21 17 7G G2 21 18 81 1G G2 21 18 82 2G G2 21 18 83 3112011301140115011601170席状砂河口坝席间泥席状砂席间泥水下分流河道席间泥远砂坝席间泥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席状砂席状砂远砂坝席状砂席状砂河口坝前三角洲泥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间泥席状砂席状砂图 8 L8-JP182 井单井相分析在对全区各井单井相划分过程中,进一步探讨了各微相的划分原则。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以正韵律为主,其厚度可随

42、河道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较大规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可达2m 以上,高自然电位幅度值,高微电极幅度差;中等规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多在 1-2m之间,中等 SP 幅度值,中高微电极幅度差;较小规模砂体厚度较薄,多在 0.5-1m 之间,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中低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主体席状砂实质上相当于河口砂坝,因此具有反韵律,厚度大,分选好等特点。较大规模的主体席状砂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中等规模的主体席状砂多为中等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较上规模砂体则表现为中低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非主体席状砂和表外储层实质上相对于席状砂,多具有

43、均质韵律,主体席状砂多具有低SP 幅度值,中低微电极幅度差;表外储层则具有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非主体席状砂和表外储层的区别在于表外储层厚度更小,渗透性更差。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3微相类型较大规模砂体中等规模砂体较小规模砂体河道测井相模式正韵律,高 SP 幅度值,高微电极幅度差正韵律,中等 SP 幅度值,中高微电极幅度差正韵律,中低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主体席状砂测井相模式反韵律,高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反韵律,中等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反韵律,中低 SP 幅度值,中等微电极幅度差非主体席状砂测井相模式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中等微

44、电极幅度差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表外储层测井相模式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均质韵律,低 SP 幅度值,低微电极幅度差图 9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相模式2.3 联井相分析联井相分析联井剖面相分析是在单井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来对井间沉积微相进行对比,同时建立各邻井之间的相序关系,以确定沉积相在二维空间上的展布特征的一种相分析方法。它对恢复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根据喇北三类油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研究区所处的构造位置及其地质演化背景,建立了十条连井剖

45、面进行沉积微相对比。本文选择三条进行描述。东西连井剖面,过 L8-2437-L92437 的连井剖面,沉积亚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从剖面上可以看出砂体总体显示从西向东方向变厚,纵向上砂体总体显示由下向上变厚的趋势,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但由于沉积环境、河道多变及多物源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剖面上也可看出有较多以透镜体形式独立存在的薄层砂体(图 10)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4图 10 L8-2437-L92437 剖面砂体连通图该剖面研究区由西向东,主要是主体,非主体沉积。河道砂体总体从西向东先增厚,后变薄,连通性相对好,但

46、仍有较多不连通的薄层砂体存在(图 11)。图 11 L8-S3E2402-L9-2401 的砂体连通图该剖面研究区由西向东,主要是表外沉积。河道砂体连通性差,常呈透镜状分布于支流间湾泥中,且薄层砂体发育(图 12) 。 图 12 L9-243-L8-243 的砂体连通图2.4 平面相分析平面相分析平面沉积相分析是在分析了相标志、单井沉积相和联井剖面沉积相以后,结合研究区古地理条件和地质演化背景,对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作出准确的分析。本次研究根据单井沉积相的特征和联井剖面沉积相的分析,按沉积等时面转化到平面上,结合预测研究区的砂体厚度和砂地比变化,并联系一定沉积环境背景下各沉积类型的平面组合规律

47、,做出了各单砂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并总结了喇北三类油田高台子 II 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本论文以小层为单位,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进行总结。G21 组可以看出以河道沉积为主,表外沉积,主体,非主体,尖灭也有一定的分布。三角洲前缘发育较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2 组可以看出以河道沉积为主,表外增多,主体,非主体沉积,尖灭也有一定的分布。三角洲前缘发育良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3 组可以看出河道沉积减少,主体占绝大部分,伴有少量表外和非主体沉积。属于小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5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4 组可以看出河道沉积减少,

48、非主体占绝大部分,伴有少量表外,主体。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5 组可以看出大量尖灭,河道被吞并,伴有少量的主体和非主体。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6 组可以看出大量主体,非主体,伴有少量河道沉积和表外。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7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伴有少量的主体,非主体,尖灭。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8 组可以看出大量的表外,伴有少量的河道,主体,非主体,尖灭。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9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伴有少量的河道,主体,非主体,尖灭。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0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相对增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1 组可以看

49、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越来越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2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越来越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3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越来越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4 组可以看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越来越多,三角洲发育良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5 组可以看出以表外沉积为主,河道沉积,主体沉积逐渐增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6 组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为主,河道沉积增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7 组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为主,河道沉积减少,伴有少量的尖灭,非主体。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81 组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

50、为主,河道沉积减少,河道发育不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82 组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为主,河道沉积增多,河道发育稍微好一些。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2183 组可以看出以表外沉积为主,河道沉积减少,河道发育不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6第第 3 3 章章 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3.1 储层参数的获取储层参数的获取 储层参数预测是精细储层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岩心分析数据、录井、测井等数据建立各种储层参数解释模型以获取单井解释结果,通过合理有效的井间插值预测算法以获取非井点处(井间)参数分布信息,是储层参数预测的主要工作。3.1.1

51、3.1.1 资料预处理资料预处理 收集和准备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岩心物性分析数据、测井数据、层位划分、沉积分析等。在这些资料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如岩心分析数据的取舍、深度归位、测井资料的区域标准化等。测井解释前必须首先获取研究工区的取心资料,这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物性分析化验资料,也可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岩电测量得到。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工区中的两口取心井 L8-J29、L8-JP182 的实验室物性分析资料为样本制作预测模板。 一个油田在长期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很难保证所有井的测井资料是来自同一测井公司、同类型的仪器、相同的标准刻度器以及统一的操作方式测量,故各井测井数据间必然存在以刻度

52、因素为主的、不反映地层变化的非地质因素误差影响。测井数据标准化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这种系统误差,以提高测井信息在全油田范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测井数据标准化的根据是,在一个油田或地区内,同一层系的某种岩性的地层一般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质地球物理特性,因而具有自身的分布规律。当由关键井及标准层建立起各类测井数据的油田标准分布模式后,便可通过相关分析等技术,对各井的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消除非地质因素对测井数据的影响。可以在油田范围或研究工区内选取 12 个沉积稳定,厚度适中且变化小、分布范围广、岩性与测井响应特征明显的地层作为标准层,以关键井中的标准层测井数据为依据,对其它井的测井数据进行刻度误差校正,

53、将全油田各井的同类测井数据统一到同一刻度水平上。标准化方法大致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前者主要包括直方图校正技术、重叠图校正技术、均值校正等,后者则主要是趋势分析校正技术。其共同依据是,同一油田的不同井,由同类测井曲线对同一标准层段所作的频率直方图或频率交会图,其测井响应特征值通常显示出相似的频率分布,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为同一标准层的测井响应是一定值,不随井位变化,而后者认为即使是同一标准层,其测井响应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平面上的变化往往遵循一定的趋势。最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是直方图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关键井标准层的经环境影响校正后的测井数据作直方图,通过分析各井标准层测井数据的频率分布,并进

54、行相关对比确定校正值。具体做法: 通过井与井对比,找出或选出油田或工区范围内的标准层; 做出各标准层的测井数据(如伽马!声波时差等)的直方图,通过对比找出直方图的总变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7化趋势;将每口井标准层的测井数据直方图,分别与相应的总趋势图进行对比,若两者重合较好,则表明井的曲线刻度正确,若有明显差别,则说明该井的测井曲线有刻度误差。此时,各井标准层曲线特征值与关键井标准层特征值之差,即为该井曲线校正量。本文的做法是先找出标准层,然后对标准层的测井数据作直方图,把直方图所对应的特征峰值作平均值。校正时每口井标准层的直方图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即为该井的校正量。3.1.23.

55、1.2 单井储层参数解释单井储层参数解释 储层参数分布研究是储层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预测的基础是首先对井点处的储层参数进行解释。储层参数解释主要是根据研究区域或邻近相似区域中的一些取心井资料,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式建立储层参数的解释模型。这种解释模型是建立在相当数量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式得到的,为满足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需要,本次主要建立了渗透率解释模型和束缚水饱和度以及目前含油饱和度模型。渗透率解释模型利用取心井渗透率分析化验资料与对应深度及相应测井曲线建立关联,认为微电极幅度差可以较好的反映渗透率的变化,故将微电极幅度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建立微电极幅度差与渗透

56、率交会图。y = 2.6405x + 0.4888R2 = 0.646300.511.522.533.5400.20.40.60.81R0-1lg(渗透率)y = 2.4021x + 20.542R2 = 0.49721517192123252729313301234lg(渗透率)孔隙度图 13 渗透率与微电极幅度差交会图版 图 14 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版lgK=2.6405*R0-1+0.4888 相关系数:0.8(1) 孔隙度解释模型常规测井中一般利用声波、密度、中子三孔隙度测井资料进行孔隙度解释。另孔隙度与渗透率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故本次采用渗透率进行孔隙度补充解释。=2.4021*lg

57、K+20.542 相关系数:0.7(2)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8y = -9.8194x + 44.735R2 = 0.6597051015202530354045500.511.522.533.5lg(K)束缚水饱和度/%y = 113.46x - 32.863R2 = 0.716301020304050607080901000.50.60.70.80.91归一化微梯度目前含油饱和度/% 图 15 束缚水饱和度与渗透率交会图 图 16 微梯度与目前含油饱和度交会图Swi=-9.8194*lg(K)+44.735 相关系数:0.81(3) 目前含油饱和度模型So

58、=113.46*Rmg0-1-32.863相关系数:0.85(4) 解释结果利用 L8-JP182 井测井曲线解释孔隙度、渗透率,并与实际孔隙度、渗透率进行比较,解释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岩心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值符合率较好。3.2 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从 L8-JP182 以及 L8-J29 两口取心井统计高 II1-高 II183 层的岩性,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43%) 、粉砂岩(22%) 、粉砂质泥岩(20%)和泥岩(14%) ,另有少量的钙质粉砂岩(1%) 。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特高孔高孔中孔低孔特低孔隙度类

59、型分布频率0.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特高渗高渗中渗低渗特低渗渗透率类型分布频率图 18 储层孔隙度分布频率图 图 19 渗透率分布频率图从物性上看,两口取心井在目的层的储层以中孔中渗为主。根据统计可见,储层物性和含油性与岩性关系较密切。含油性为油砂的样品均为粉砂岩,含油性为含油的样品粉砂岩占95%;油浸的样品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各占一半;油斑和油迹的样品则以泥质粉砂岩(均大于 80%)为主。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9统计了不同含油级别样品和不同岩性样品的物性,粉砂岩物性最好,渗透率可达733.35md,泥质粉砂岩渗透率也较高,可达 207

60、.21md,相应的,含油性为油砂的样品孔渗性也最好,其次是含油的样品,油浸、油斑、油迹物性较差。表 2 不同含油级别砂体的孔渗性油砂含油油浸油斑油迹渗透率789.78267.964.372.862.06孔隙度26.9325.3623.3822.5122.18表 3 不同岩性的孔渗性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渗透率733.35207.214.932.64孔隙度26.3824.9223.7822.6700.10.20.30.40.50.60.70.80.91油砂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分布频率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图 20 不同岩性含油级别柱状图 图 21 不同微相类型的渗透率分布柱状图 根据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