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_第1页
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_第2页
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_第3页
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_第4页
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与建设 本章要点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 2.绿色食品生产环境选择的基本原则 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及环境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4.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5.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建设 v绿色食品产地绿色食品产地: :是指绿色食品的初级农产品和是指绿色食品的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生长地。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生长地。n3.1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调查与选择(掌握)n3.2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了解)n3.3 绿色食品生产的污染控制(掌握)n3.4 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建设(了解)第一节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调查与选

2、择(掌握) n一、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原则、任务和意义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原则、任务和意义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制定的绿色食品管理办法,为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有关规定,各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后,按中心制定的考察要点及企业情况调查表的内容,对申报企业的原料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确定是否安排环境监测。n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选择的原则: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选择的原则:绿色食品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绿色食品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 应应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

3、要道等。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等。n 对大气对大气, 要求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要求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 特别是上风口没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有污染源, 大气质量要求稳定大气质量要求稳定, 符合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标符合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准。n 对水环境对水环境, 要求产地选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要求产地选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的地区, 水域上游没有对该产地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水域上游没有对该产地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生产生产用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用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水质( 农田灌溉水、渔业水、畜禽饮用农田灌溉水、渔业水、畜禽饮用水、加工用

4、水水、加工用水)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n 对土壤对土壤, 要求产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要求产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 周围没有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没有农药残留污染没有农药残留污染, 要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要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土壤质量标准。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土壤质量标准。n Z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任务: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任务:为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和质量评价为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和质量评价作技术准备。作技术准备。Z其意义其意义在于既可以为环境监测与评价做好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在于既可以为环境监测与评价做好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经

5、济负担,又可正确判断该产地开发绿色食品的前减少企业的经济负担,又可正确判断该产地开发绿色食品的前景,为产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出方向。景,为产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出方向。二、产地环境质量的现场调查&1.1.外源污染与产地环境要素的外源污染与产地环境要素的现场调查现场调查Y(1)(1)污染源污染源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产地周边的工业、交通、居民村落等的布局,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方式和排放量,污染物进入产地的路径。Y(2)(2)空气质量空气质量调查调查 污染源与产地边界的距离有多大,是否有交通主干线通过产地,车流量有多少。 污染源是否在产地的上风向,估计空气中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6、是否影响到产地,并标记污染空气开始进入产地的地块,以作为污染监测控制点的具体点位。n 空气污染物对植物污染的空气污染物对植物污染的症状症状调查:调查:农业生产中,对动植物生长和健康有较大影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氟化物等。v 二氧化硫在湿度大的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形成硫酸烟雾或酸雨,造成更大危害。危害一般多发生在作物生长比较旺盛的叶片上,典型的二氧化硫伤害症状在叶片的脉间,呈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坏死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坏死区颜色以灰白色和黄褐色居多。n 有些植物的坏死区主要在叶片的边缘或前端。在同一植株上,嫩叶最容易受害,中龄叶次之,老叶比嫩叶抗性强

7、,出现症状的时间较晚。 v 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引起的症状非常相似,受害植物叶片的中部或边缘有许多疤痕,叶片慢慢坏死。n 汽车等交通工具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污染源,交通要道对作物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v 氟化氢危害植物的症状首先发生在幼嫩叶上,使枝梢坏死,继后受害的叶片尖部和叶缘坏死,伤区与非伤区之间有一个红色或深褐色的界限,随后出现叶片失绿和脱落。 Y(3)(3)水质调查水质调查 绿色食品的生产用水包括绿色食品的生产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田灌溉用水、畜禽饮用水、水产品养殖用水和食品加工用水畜禽饮用水、水产品养殖用水和食品加工用水等。等。 绿色食品对水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生产绿色食品对水的质量要求非

8、常严格,生产用水用水不能含有污染物不能含有污染物,如汞、铅、苯和氰等有,如汞、铅、苯和氰等有毒有害物质。毒有害物质。 因此绿色食品产地要选择在地表水、地下因此绿色食品产地要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没有污染的地区,并远离可能对水水质清洁、没有污染的地区,并远离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工厂、矿山。水体造成污染的工厂、矿山。现场调查内容现场调查内容: 污染源的污水是否进入绿色食品产区的地面污染源的污水是否进入绿色食品产区的地面水,或是否影响产区的地下水;水,或是否影响产区的地下水; 产地的常年降雨量是否满足灌溉需要,或开产地的常年降雨量是否满足灌溉需要,或开采地下水是否造成环境的负面影响采地下水是

9、否造成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地面下沉、如地面下沉、水污染等水污染等); 当前的人畜饮用水、灌溉水的水质感观如何;当前的人畜饮用水、灌溉水的水质感观如何;产地是否有污水灌溉历史等。产地是否有污水灌溉历史等。 2.2.内源污染调查内源污染调查Y(1)(1)肥料肥料 调查肥料的种类和配方施肥情况,化肥的调查肥料的种类和配方施肥情况,化肥的品种,有机肥的品种,施肥水平,是否使用品种,有机肥的品种,施肥水平,是否使用污泥肥、垃圾肥、矿渣肥、稀土肥等情况。污泥肥、垃圾肥、矿渣肥、稀土肥等情况。通过调查,对照绿色食品产地所规定的通过调查,对照绿色食品产地所规定的肥料肥料使用准则使用准则进行评估。进行评估。Y(2

10、)(2)植物保护植物保护 调查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否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学农药的品种、数量,农药的安全使用情况。病虫草害发生、变化历史调查,是否出现过重大病虫害,如何控制等。通过调查,对照绿色食品有关农药的使用准则进行评估。 Y(3)(3)农用塑料残膜农用塑料残膜 调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历史,实测调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历史,实测土壤残膜土壤残膜状况及残膜量。状况及残膜量。Y(4)(4)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调查全价饲料的组成,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物调查全价饲料的组成,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物含量等。含量等。Y(5)(5)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 调查产地秸秆的量,处置情况;人、畜调查产地

11、秸秆的量,处置情况;人、畜禽粪便的量及处置情况;加工业下脚料的禽粪便的量及处置情况;加工业下脚料的量及其处置情况。对城市郊区的产地,需量及其处置情况。对城市郊区的产地,需要了解城市废弃物的受纳和影响情况。要了解城市废弃物的受纳和影响情况。Y(6)(6)农业生物物种农业生物物种 重点调查有否转基因物种。根据绿色食重点调查有否转基因物种。根据绿色食品要求,绿色食品或产品原料不能选择转品要求,绿色食品或产品原料不能选择转基因食品。基因食品。3.3.污染源影响预测污染源影响预测产地周边的产地周边的工业布局将工业布局将有何变化,有何变化,产业方向、产业方向、生产水平、工艺技术生产水平、工艺技术有何变化,

12、对产地的环境有何变化,对产地的环境建设和绿色食品的持续发展有否潜在的负面影建设和绿色食品的持续发展有否潜在的负面影响。响。 三、生态环境调查与选择v一般绿色食品产地具有三个等级结构的生态系一般绿色食品产地具有三个等级结构的生态系统统: :产地隔离带与产地组成的一级生态系统产地隔离带与产地组成的一级生态系统产地内构成的二级生态系统产地内构成的二级生态系统产地内土壤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产地内土壤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1.1.一级生态环境调查与选择一级生态环境调查与选择(1)(1)一级生态环境的构成一级生态环境的构成一级生态环境由一级生态环境由产地周边环境产地周边环境构成。构成。周边的林、草、花也需占一定

13、面积,以形成周边的林、草、花也需占一定面积,以形成隔隔离带离带,保护绿色食品的产地。,保护绿色食品的产地。为什么要把产地周边环境划入第一级结构为什么要把产地周边环境划入第一级结构? ?v 首先,首先,这是由开发绿色食品的技术路线所决定的。这是由开发绿色食品的技术路线所决定的。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路线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路线是:使自然生产力与科技生产使自然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相结合,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与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力相结合,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与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相融合,相融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使产地生态良性循环,维持系统中目标

14、生物绿色以使产地生态良性循环,维持系统中目标生物绿色食品的优势生长,获得优质、高产的绿色食品。食品的优势生长,获得优质、高产的绿色食品。 其次,其次,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自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先决条件是生态区域。我调节能力的先决条件是生态区域。v第三,一级生态环境结构具有一定的生态边缘效益。第三,一级生态环境结构具有一定的生态边缘效益。v 不同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有产地内的二级生态系统所没有的物种,称边缘种。 边缘种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结构,比产地内的二级系统复杂,因而生态功能更强大,这种独特的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可以利用这种边缘效应来保护产地系统的

15、稳定性 如边界有林,就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如边界有林,就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滋润土壤;滋润土壤; 有草就可牧,就有有机肥,有草也可保持水土; 边界有林有草就会有鸟、黄鼠狼、蛇,就可防病、虫、鼠害;等等,这些都是绿色食品产地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2)(2)隔离带生态调查隔离带生态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土地荒漠化情况,或水土流失、风蚀、盐渍化和污染情况;土地的功能分布,土地的复种指数。气候资源调查气候资源调查:光热资源、雨水资源调查。隔离带的结构调查隔离带的结构调查:天然的或人工隔离带有生态调节作用,是最佳的隔离带。隔离带可以是草地、树林或某些植物,或是水沟

16、、山等地貌或地形,或其他人工屏障,属于哪一种都需要记录。生物多样性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它是在一级系统中调查的主要内容,需了解生物的分布情况,特别是植被情况,在地图上勾画出树木、草地及农业生产布局;调查主要的病虫草害情况和主要天敌情况,以供生态评估时参考。 2.2.二级生态环境的调查与选择二级生态环境的调查与选择(1)(1)调查意义调查意义 在产地内的二级生态系统,即农田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部分。 要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益,除了依靠良好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外,还需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平衡能力,用相生相克、协调共生原理,使产地系统中的干扰因

17、素(污染物、病虫草害等)得到抑制,使绿色食品高产又优质,从而提高产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利用生态学的最佳法则,使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从而全面建立绿色食品及产地的优美形象。(2)(2)二级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二级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产地的地块调查:产地的地块调查:绿色食品产地地块应属于一片完整的地块,保证产地受外界的影响最小。辅助能量投入调查: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除太阳能外,还需由人工补加能量,以促进植物对太阳能的捕获和转化。农产品调查:品种、产量、外观品质调查与记录。同时,需要调查是否有转基因物种。 3.3.土壤生态环境的定性调查土壤生态环境的定性调查q健康的土壤,是产出绿色食品的关

18、键。q怎样通过目测确认土壤生态,系统的优劣?q一般地,以下指标可供参考。n第一,植物长势良好,枝繁叶茂,产量高,瓜果口感甜,有回味,放在室内有明显的清香,如黄瓜,既清香,又不容易打蔫(需与施化肥的产品对比)。生态要素齐全,光、热、水、气与土壤的非缺性因子配合良好,产量不依赖化学肥料。第二,无恶性病虫害事件发生,用综合防治或生物防治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不依赖化学农药。第三,远离污染源,无明显的污染物输入渠道和输入事第三,远离污染源,无明显的污染物输入渠道和输入事例。例。土壤生态系统从上下结构看,土壤生态系统从上下结构看,分地上、地表和地下三部分分地上、地表和地下三部分( (图图31)31)。地

19、上地上是生物群体层,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物群体层,主要是绿色植物;地表地表土壤是一个次级生态系统,其生物部分为土壤是一个次级生态系统,其生物部分为一个庞大的生物群落层,地表环境部分,最基一个庞大的生物群落层,地表环境部分,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土壤颗粒,其间充满着空气和本的组成单位是土壤颗粒,其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即土壤的固、液、气体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即土壤的固、液、气体组成部分,土壤溶液中包含着各种营养成分。溶液中包含着各种营养成分。地下地下为土壤母质层。为土壤母质层。4.4.天然产地的选择天然产地的选择野生农产品生产、采集基地也是绿色食品的产野生农产品生产、采集基地也是绿色食品的产地,其环境

20、条件应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的地,其环境条件应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条件进行选择。选择条件进行选择。 5.生态调查评估内容(1)(1)边缘效应评估边缘效应评估在评估时,如一时选择不到比较完美的生境条在评估时,如一时选择不到比较完美的生境条件,也需要选择在短期内可以建设好的区域,件,也需要选择在短期内可以建设好的区域,即通过生态建设,可逐步完善其组成结构,使即通过生态建设,可逐步完善其组成结构,使生态环境在三、五年内能够有明显改观的区域;生态环境在三、五年内能够有明显改观的区域;(2)(2)二级系统评估二级系统评估对二级系统的物资循环、能量流动情况,即系对二级系统的物资循环、能量流动情况,

21、即系统内的农、林、牧、渔和加工各业的比例情况,统内的农、林、牧、渔和加工各业的比例情况,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生态分析。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生态分析。 (3)(3)三级系统评估三级系统评估 对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肥力进行定性描述。对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肥力进行定性描述。(4)(4)发展绿色食品与资源的协调性评估发展绿色食品与资源的协调性评估 绿色食品的检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隔离绿色食品的检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隔离带进行检查、确认,保证该地区边界明确。带进行检查、确认,保证该地区边界明确。 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导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导向性意见。向性意见。 四、畜禽生产环

22、境的选择四、畜禽生产环境的选择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种畜、种禽种畜、种禽的出生地应是绿色食品的出生地应是绿色食品的产地,应具有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的产地,应具有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畜禽圈舍环境条件畜禽圈舍环境条件有如下选择:有如下选择:n(1)(1)圈舍外环境条件圈舍外环境条件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向阳、背风,牧场场地高出历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向阳、背风,牧场场地高出历史最高洪水水位,地下水水位史最高洪水水位,地下水水位2 2m m以下;以下;同时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同时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标准( (GB574

23、9-85)GB5749-85);圈舍周边无污染源,距离公路干线圈舍周边无污染源,距离公路干线200200m m以上。以上。 (2)(2)圈舍内环境条件圈舍内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条件、空气清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条件、空气清洁程度等。程度等。对已有圈舍的选择,可实测温度、湿度、风速,对已有圈舍的选择,可实测温度、湿度、风速,和用快速测定法测定氨气、硫化氢气体;和用快速测定法测定氨气、硫化氢气体;对新建产地,需要对设计提出达到环境条件的对新建产地,需要对设计提出达到环境条件的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空气条件:温度:空气条件:温度:10301030o oC C;湿度:湿度:50%50

24、%75%75%;空气流速:冬季;空气流速:冬季0.10.10.20.2m ms s,夏季夏季0.20.50.20.5m ms s。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浓度:氨气:鸡舍不超过:氨气:鸡舍不超过1515mgmgm m3 3;一般圈舍氨气不超过一般圈舍氨气不超过2020mgmgm m3 3,硫化氢不超过硫化氢不超过5 5mgmgm m3 3;二氧化碳不超过二氧化碳不超过0.10%0.10%,或按绿色食,或按绿色食品的具体规定进行。品的具体规定进行。AAAA级绿色食品对种畜、种禽的环境条件规定级绿色食品对种畜、种禽的环境条件规定: 种畜种禽应从绿色食品畜禽场引入,并适应当地的气种畜种禽应从绿色食品畜禽场引

25、入,并适应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对当地特有的优良畜禽品种,要采取措施予以保存和对当地特有的优良畜禽品种,要采取措施予以保存和饲养。饲养。 如果没有绿色食品畜禽场的种畜禽,需要经过绿色食如果没有绿色食品畜禽场的种畜禽,需要经过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同意,才可购买常规的品管理机构同意,才可购买常规的1 12 2日龄的雏禽或从母日龄的雏禽或从母畜怀孕开始就按照绿色食品养殖业标准进行管理的家畜。畜怀孕开始就按照绿色食品养殖业标准进行管理的家畜。 在一个养殖场,饲养的品种要多样化,不能只饲养一在一个养殖场,饲养的品种要多样

26、化,不能只饲养一两个品种。两个品种。 畜禽生产要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有的需对不同品种畜畜禽生产要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有的需对不同品种畜禽的活动面积做出规定,如牛马等大型动物活动面积不少禽的活动面积做出规定,如牛马等大型动物活动面积不少于每头于每头4 4m m2 2,猪、羊等中型动物不少于每头猪、羊等中型动物不少于每头2 2m m2 2,兔、鸡等兔、鸡等小型动物不少于每头小型动物不少于每头1 1m m2 2。圈舍的建筑材料:圈舍的建筑材料: 一要采用天然的、无毒无害的材料,避免使一要采用天然的、无毒无害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性的建筑材料,也不使用有毒的木材防腐剂用有毒性的建筑材料,也不使用有毒的木材防

27、腐剂处理。处理。 二是使用可重复或循环使用的、节能的材料。二是使用可重复或循环使用的、节能的材料。 绿色食品的畜禽饲料生产产地的规定绿色食品的畜禽饲料生产产地的规定: 饲料和营养物质必须来自绿色食品基地,或来饲料和营养物质必须来自绿色食品基地,或来自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天然草场、水域和矿区。自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天然草场、水域和矿区。在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情况下,动物的饲料在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情况下,动物的饲料可以有一部分非绿色产地生产的无污染饲料,但它可以有一部分非绿色产地生产的无污染饲料,但它的比例应尽可能低。的比例应尽可能低。 n饲料养分饲料养分: 畜禽饲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维系畜禽

28、生命活畜禽饲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维系畜禽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还需满足畜禽生活的平衡营养需动的最低需要,还需满足畜禽生活的平衡营养需要。要。 因此,在配合饲料时,应满足畜禽对能量、因此,在配合饲料时,应满足畜禽对能量、蛋白质、钙、磷、钠及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蛋白质、钙、磷、钠及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平衡需求量。平衡需求量。饲料种植饲料种植: 人工牧场应实行轮作、轮放,保证牧草品种人工牧场应实行轮作、轮放,保证牧草品种的多样性,天然草场的放牧要避免过度放牧,防的多样性,天然草场的放牧要避免过度放牧,防止水土流失。止水土流失。 n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添加剂: 在生产中也需要

29、严格控制,除了食盐、微量在生产中也需要严格控制,除了食盐、微量元素、维生素、磷酸钙、碳酸钙及天然矿物外,元素、维生素、磷酸钙、碳酸钙及天然矿物外,绿色食品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饲料添加剂, 比如化学合成的镇静剂或兴奋剂、驱虫保健比如化学合成的镇静剂或兴奋剂、驱虫保健剂、防腐剂、人工着色剂、用溶剂剂、防腐剂、人工着色剂、用溶剂(如己烷如己烷)提取提取过的物质以及纯氨基酸等,而需用天然材料代替。过的物质以及纯氨基酸等,而需用天然材料代替。五、绿色食品水产品养殖区的选择五、绿色食品水产品养殖区的选择v选择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选择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 水源充

30、足,常年有足够的新鲜水量;水温适合不同鱼种的养殖;池塘进、排水方便。2尽可能选取比较完整的水体,以利于生产控制和污染防治。3 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养殖区附近无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养殖区生态环境良好,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4 海水养殖区应选择潮流畅通、潮差大、盐度相对稳定的区域,注意不得靠近河口,以防洪水期淡水冲击,盐度大幅度下降,导致鱼虾死亡,以及污染物直接进人养殖区,造成污染。5交通方便。 第二节第二节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了解)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了解) n 绿色食品的环境监测和现状评价的过程包括: 资料调查、现场调查与评估、优化布点、样品采

31、集与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价,包括产地环境质量信息的捕获传送解析综合评价的全过程,它可为绿色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代表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信息。 一、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v1.监测分类(1)基础性监测这类监测属于特种目的监测,一般在绿色食品产地开发之初,为判断产地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而进行的调查性监测。(2)监视性监测产品在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期内,为监控产地的环境质量所作的监视性监测。(3)仲裁监测为解决在基础性监测和监视性监测中所发生矛盾的特种目的监测。 2.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原则v 必须实行优化。优化监测包含质量优先和经济合理两重含义。 全过程都需采取全程质量保证措

32、施。 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代价,用较低的监测费用,获得具有“五性”(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的数据。 减少投入的办法有:重视现场调查,抓准环境问题,使监测单元的划分和点位的选择有充分的代表性,既能够把那些能指示环境质量的方位、河段、地块选择出来,又使监测参数的选择更准确,以在保证监测质量为前提下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监测资料。特别需要充分利用水、土壤的环境背景值资料,帮助分析自然环境的元素含量水平,以避免重复,从而大大节省投入。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保证监测质量、节省投入的极好办法。 3.3.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参数的选择v 监测

33、参数,监测参数,即在监测中需要分析测定的元素或成分,v 可分为环境污染物和动植物营养成分等两部分。 无论有毒物或营养物,选择参数的原则都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 有可靠的分析方法和测定手段。2 有环境质量标准或质量基准,可以判断或解释环境质量问题,才能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判断或说明,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3 污染物,需优先选择那些毒性大、扩散性强、生物可降解性差的。 #绿色食品监测参数的选择主要根据环境质量评价需要而定,主要有:1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如汞、镉、铬、砷、铅、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等。2有机毒物,有机毒物,如酚、氰、农药、食品添加剂。农药和食品添加剂

34、在产地监测中较少选择。3生物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如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4附加参数,附加参数,如pH值、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氮、磷、钾及多种营养元素等。 4.4.监测布点监测布点v决定布点质量的三个要素为:监测区域、点数和点位。(1)监测区域 监测区域是由绿色食品开发的申请者提出的,因此,所申请区域是否合适,应通过产地选择,从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两个侧面去评估和认定。 (2)采样点数 采样点数是指把监测区域分成若干小区域(采样单元)的数目,并在每个小区域布设一个采样点。 在选择好的一个监测区域,要获得正确的环境信息,往往需要布设多个监测点,并使每个点都能代表该采样单元。 布多少点才能既保证监测

35、质量、又节省投人而实布多少点才能既保证监测质量、又节省投人而实现优化监测现优化监测? ? 为了提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的可比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中规定,产地面积在666hm2以上,土壤监测可设510个点,每增加666hm2,则再增加2-5个点。 对无污染源的区域,或野生林果、牧草地等非农作物产地,可适当减少采样点数。 如空气采样点数,面积比较集中且在如空气采样点数,面积比较集中且在2 000hm2以上的区域,可只设以上的区域,可只设3个采样点。个采样点。 如地块分散,总面积2 000hm2以上,需设410个点。矿区附近监测,应适当增加点数。 (3)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是指采样

36、单元中的具体取样位置,它只是 一个极小的空间。 点位对采样单元的代表性,可用点位的随机性或典型性来描述。 当采样单元的环境条件一致时,点位可以随机确定; 当条件不一致时,点位只能代表采样单元中具有典型主导因素的空间。 例如,当用作物品种作主导因素时,在某采样单元内,既有粮食或果树,又有茶树,或粮果混作, 那么,当评价粮食产地的环境质量时,只能在典型的粮食产地采样。而不能在粮果混作地采样,也不能在果树地或茶叶地采样。 (4)监测布点图 绘制环境监测布点图的三要素为:图例、指北向标和比例尺。 大的区域图应该使用复制的行政区划图。 布点图需要标明村庄、公路、工矿企业所在地,玫瑰风向图或常年主导风向。

37、 对小区域可用示意图。 布点的三要素:区域、点数和点位,均需在布点图上标明。 5.布点v绿色食品的监测点有两种:外源污染监控点和环境质量信息点。 (1)外源污染监控点 如何获得没有外源污染源的环境质量信息?定性确定法,在选择产地时,有意避开污染源的影响,选择在离污染源有足够远距离的区域,起码不在污染源的下风向,或污染源下游区域作绿色食品产地;2定量确定法,即布设外源污染监控点,实测污染源的影响情况。监测点位设在产地内的外源污染源人口处。(2)(2)环境信息监测点环境信息监测点 在监测区域内,按优化原则把该区域划分成若干个采样单元,在每个采样单元布设一个代表性点位。 绿色食品产地一般以面污染源为

38、布点依据,用方格法均分区域,得到多个正方形或矩形采样单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采样单元用随机性或典型性原则确定点位。 6.采样样品有时间代表样品和空间(含部位)代表样品。所以,采样的时间(时段、时刻和频次)和点位都是采样质量保证中很重要的概念。(1)采样时间 空气采样时段: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空气采样周期的时间取值为:年平均、月平均、日平均和1h平均4种(表31)。 绿色食品空气质量监测在计算日平均值时,如果不具有大型采样器(能够连续采样18h以上),而用小型采样器,日采样三、五次无法达到具有统计效力的标准要求,故监测数据不具有国家标准规定的统计效力,只能

39、作参考信息。 表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时间取值项目 年平均(d) 月平均(d) 日平均(h) 小时平均(min)SO2,NO2 144 12 18 4560TSP 80 5 12 4560水质采样时间:我国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农业灌溉用水在各灌期至少采样一次。 如有污染,或水质不稳定,需要增加采样次数。 畜禽饮用水分丰、平、枯三水期采样,每期采水样一次。 绿色食品的水质采样可参考该规范进行。土壤与作物采样时间:土壤与其上作物采样一般同步进行,二者的监测区域、点数和点位相同,但监测时段以作物为主,因为作物的时间性极强。 然而,为申报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按绿色食品的有关规则规定,空

40、气、水、土壤采样时间都需安排在植物生长期进行,否则,在其他时间的采样监测数据将被视为无效。 (2)样品的采集 土壤多点混合样品采集法:在一个点位上,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一般采多点混合样,和单点剖面样。绿色食品产地的监测一般只采多点混合样。采样方法为:在一个点位上,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如s型、棋盘型、梅花型、对角线型,分取520个分点,并等量采集土壤或植物样品,之后混合成一个样品带回实验室。采样深度:采样深度: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采样一般只采耕作层土壤。粮食产地的耕作层深度一般为0-20cm,果茶地一般采0-60cm。绿色食品的农作物样品只采可食部位或商品部位(如茶叶)。采样量:采样量:土壤和植物样品

41、均采约l 000g。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直接采样法:凡空气样品中的目的元素或组分能被检测仪直接检出时,就采用直接采样法。 直接采样法操作简单,可用注射器、真空瓶、可密封的其他容器,到现场抽取空气样品,带回实验室立即测定。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的检出限低,达10-1210-9,可直接检测一些有机物、负电性物质和可热导检测气体,故适宜用直接采集空气样品。浓缩采样法:凡不能直接检出目元素的样品,需要通过采样浓缩或富集。浓缩采样法用选择性吸收剂富集被测组分,带回实验室测定。 按吸收剂的不同,浓缩采样法分液体吸收法、固体阻留法。此外,还有冷冻浓缩法。 水质采样方法:水质采样方法: 对于水

42、质均匀的地面水,水质均匀且流量恒定的源头水,和需要捕捉最大瞬时浓度的水样可采用瞬时采样法; 对于水质不匀的样品,则采用混合采样法,它是通过把不同时刻的瞬时样品混合起来,以获取代表某个时段的平均流量和平均浓度信息。 另外,在一个采样单元的多个采样点位,可采用混合采法,其采样量约1 000mL。地面水流量的测定:对较小流量的灌溉水源,往往需要监测者自己测定水的流速和计算流量。水样的保存:保存时间:水样的保存时间不宜太长,采样时固定好的水样应尽快分析测定,清洁水样可保存72h,轻度污染的水样可保存48h,污染重的水样只能保存12h。保存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如冷藏、过滤和选择

43、适宜的容器。 化学法如调节pH值、加氧化还原抑制剂或沉淀剂等。 样品保存的作用是:减缓生物作用,减少元素或组分的物理和化学损失和污染。多谢参与!(3)采样管理 环境监测对样品的采集、保管、运输、记录都在环境监测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样品保存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在保存过程中不能丢失或污染,标签不能搞错,从采样到测定结束,样品不腐烂变质。7.样品的前处理(1)土壤样品的前处理采用风干方法,不宜烘干或暴晒。风干场地要通风、清洁、少尘,无SO2、NOx酸雾等。因土壤对他们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可以用白纸覆盖防尘。风干过程中每日翻动,风干时间不宜超过1周,以防污染。风干土壤样品的加工:用硬质木棒捣

44、碎,除去石块、植物残渣后,用木棒压细,用四分法减量,一个样品一般保留100200g,在玛瑙研钵磨细,至不同规格(0.25mm,1mm,2mm或100目)。 (2)动植物样品的前处理新鲜样品的制备:分析测试多汁的瓜果蔬菜,容易腐烂的肉、血、尿,或测定时容易挥发损失的成分(酚、氰等),都需要测定新鲜样品,不宜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后,立即洗净、沥干、捣碎、匀浆,消化测定。干燥样品:如样品水分含量较少,可在干燥通风的室内晾干,或在4060oC鼓风干燥箱内烘干,用硬质磨具磨碎,装瓶待用。 8.绿色食品样品的测试方法v 绿色食品的测试方法,可以采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统一规定的方法,清参考有关

45、的环境监测书籍。 9.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全国已委托九个食品监测中心作为绿色食品的定点监测单位,这些机构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定,具有一定权威性,负责绿色食品基地的环境监测、食品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它是定点的环境监测、食品监测机构,是独立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之外,处于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权威技术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权威技术机构。机构。各省绿色食品中心一般只委托一家环境监测单位来负责全省绿色食品申报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 二、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二、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v1.1.现状质量评价程序现状质量评价程序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绿色食

46、品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根据产地的调查、选择和环境监测资料,按照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并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产地环境质量是否适合开发成绿色食品产地所做出的定量描述,并对开发后的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绿色食品产地的评价还需分别对AA级或A级做出评价。 现状质量评价程序见图图3232。2.现状评价体系与评价参数v现状评价体系与评价参数见图33,具体参数见表32。3.评价标准v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包含:空气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饮用水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 第三节第三节 绿色食品生产的污染控制(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污染控制(掌握) 污

47、染控制是产地环境质量控制的主要内污染控制是产地环境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容之一。绿色食品产地有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两绿色食品产地有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两类,类,外源污染,只能在产地选择时加以外源污染,只能在产地选择时加以回避,即产地需要选择在污染源影响不回避,即产地需要选择在污染源影响不到的地区。到的地区。产地的污染控制,产地的污染控制,主要是指对内源污染,主要是指对内源污染,即农业生产自身的污染控制。即农业生产自身的污染控制。 一、产地的环境污染q内源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有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塑料主要有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和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薄膜和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

48、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和资源浪费。 1.化肥的污染主要是指氮肥污染为什么氮肥污染比其他肥料严重为什么氮肥污染比其他肥料严重?从施肥技术角度看,施肥不当,如一次性施氮素过多,从施肥技术角度看,施肥不当,如一次性施氮素过多,并且与磷、钾比例不当,植物一下子吸收、同化不了,并且与磷、钾比例不当,植物一下子吸收、同化不了,氮素就会流人环境。同时,因氮素的氮素就会流人环境。同时,因氮素的流动性大流动性大,不易在,不易在土壤中驻留,随水流走,故而造成作物的当季利用率低,土壤中驻留,随水流走,故而造成作物的当季利用率低,我国目前大约为我国目前大约为30%30%。进而污染水体。进而污染水体。钾肥钾肥在我国特

49、别稀缺,在我国特别稀缺,施肥量不足施肥量不足,同时单季利用率一,同时单季利用率一般可以达到般可以达到50%50%60%60%,故进入环境的量很少;,故进入环境的量很少;磷肥磷肥的作物吸收率虽然很低,约为的作物吸收率虽然很低,约为10%10%,但它的,但它的流动性流动性很差很差,大部分能被土壤固定,不容易进入环境。,大部分能被土壤固定,不容易进入环境。2.农药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v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估计,每年因病虫草害估计,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粮食损失粮食35%,棉花损失,棉花损失33.8%。v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回农产品损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

50、作用,挽回农产品损失。失。v农药按防治对象分类,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农药按防治对象分类,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v农药的植保作用不可低估。然而,滥施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个严峻的事实,如使害虫抗药性增加,伤害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农产品产生农药残留等。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后果甚至比三废污染更为严重。 (1)(1)农药污染的危害特点农药污染的危害特点 1 1)一次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某种农药,有)一次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某种农药,有引起害虫卷土重来的危险。有研究表明,使用农药后,引起害虫卷土重来的危险。有研究表明

51、,使用农药后,普遍引起病虫普遍引起病虫抗药性抗药性的增强。的增强。 2 2) 伤害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伤害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 我国主要栽培植物的病虫害呈上升趋势。主要表我国主要栽培植物的病虫害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已被控制的病虫害再度回升;次要的病虫害上升现在:已被控制的病虫害再度回升;次要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灾害;新的病虫害时有发生;病虫草害抗药性增为主要灾害;新的病虫害时有发生;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加;一些优良品种的作物抗病性降低;鸟类、蛇类减少,加;一些优良品种的作物抗病性降低;鸟类、蛇类减少,鼠害猖獗等。鼠害猖獗等。 专家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滥施农药,生态

52、专家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滥施农药,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平衡遭到了破坏。 3)在环境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 :分散到环境的农药,其起始浓度不一定分散到环境的农药,其起始浓度不一定很大,一般在微克千克级水平,但它可进入食物链,很大,一般在微克千克级水平,但它可进入食物链,随着营养级而不断增加,达到污染的程度。随着营养级而不断增加,达到污染的程度。图图3-4显示的是生物对显示的是生物对DDT的富集情况;的富集情况; 进入空气的农药,或直接以气溶胶,或被悬浮物吸进入空气的农药,或直接以气溶胶,或被悬浮物吸附,随大气运动而扩散,从而扩大污染范围。附,随大气运动而扩散,从而扩大

53、污染范围。如在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以及格陵兰岛等一些从未如在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以及格陵兰岛等一些从未使用过农药的地区,在当地生物及其他环境介质中都检使用过农药的地区,在当地生物及其他环境介质中都检出了农药。出了农药。 (2)滥施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进入水体的农药,主要是由散落在进入水体的农药,主要是由散落在土壤中的农药随地表径流而进入的。土壤中的农药随地表径流而进入的。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农产品的累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农产品的累积:散落在土壤散落在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残留在中的农药,主要残留在0-30cm深度的土壤中,通过深度的土壤中,通过生物和非生物途径转化和

54、降解,或通过挥发、随水移生物和非生物途径转化和降解,或通过挥发、随水移动,或被植物吸收而迁移。动,或被植物吸收而迁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是干扰土壤生态系统,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一是干扰土壤生态系统,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数量减少。有人调查,农药在抑制病虫害的同时,的数量减少。有人调查,农药在抑制病虫害的同时,使土壤使土壤90%的蚯蚓死亡。蚯蚓减少,必然影响土壤团的蚯蚓死亡。蚯蚓减少,必然影响土壤团粒的形成和肥力水平的降低。粒的形成和肥力水平的降低。二是农药在作物中的累积。二是农药在作物中的累积。3.3.农用塑料残膜的污染农用塑料残膜的污染v农用薄膜,包括地膜和篷膜。

55、农用薄膜,包括地膜和篷膜。v 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控和高产、高效、优质农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控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v 从农膜的生产和使用以来,逐步暴露出一从农膜的生产和使用以来,逐步暴露出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残膜污染。些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残膜污染。 (1)(1)残膜污染概况残膜污染概况 残膜是由农膜老化、破碎和回收不净,在残膜是由农膜老化、破碎和回收不净,在农

56、田中的残留,被农民称之为农田中的残留,被农民称之为“白灾白灾”。 据农业部调查,目前我国残膜量一般在据农业部调查,目前我国残膜量一般在60-90kghm2,最高达到最高达到165kghm2;地膜地膜残留量随使用年限而增加。残留量随使用年限而增加。(2)(2)土壤中残膜的影响土壤中残膜的影响毒害作用:毒害作用: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 如农膜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如农膜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22异丁酯随异丁酯随水溢出渗入土壤,对种子有毒害作用,作物缺水溢出渗入土壤,对种子有毒害作用,作物缺苗断垄比对照高苗断垄比对照高15%15%以上。以上。

57、影响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影响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 聚烯烃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聚烯烃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使土壤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使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耕性变差:耕性变差: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土壤的耕翻,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的耕翻,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减产:减产: 据田间大量调查试验表明,作物减产幅度据田间大量调查试验表明,作物减产幅度随农膜使用年限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随农膜使用年限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大,一般情况下,小麦、玉米、

58、大豆、蔬菜的减产幅度情况下,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的减产幅度分别为分别为7%7%20%20%,15%15%20%20%,5%-10%5%-10%,5%-5%-40%40%。生育期短的蔬菜减产幅度小于生育期长。生育期短的蔬菜减产幅度小于生育期长的品种。的品种。 4.4.畜禽产地的环境污染畜禽产地的环境污染粪便及其分解产物伴生伴生物物添加物添加物有机物,以有机物,以BOD5、COD等指标表示等指标表示恶臭,以刺激性臭气体现的物质,恶臭,以刺激性臭气体现的物质,包含氨、硫化氢,挥发性脂肪酸、酚类、醛类、胺类、硫醇类等。包含氨、硫化氢,挥发性脂肪酸、酚类、醛类、胺类、硫醇类等。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细

59、菌、真菌、病毒细菌、真菌、病毒)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微量营养元素、激素、抗生素微量营养元素、激素、抗生素)v(1)(1)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种类寄生虫卵寄生虫卵圈舍消毒剂等圈舍消毒剂等(2)(2)养殖环境的感官污染养殖环境的感官污染n许多规模化养殖场都有一个不雅的景观场所许多规模化养殖场都有一个不雅的景观场所粪便堆放场,臭气熏人,污水漫流;粪便堆放场,臭气熏人,污水漫流;畜禽场的另一景观铺天盖地的蚊蝇。畜禽场的另一景观铺天盖地的蚊蝇。(3)畜禽粪便对空气的污染其污染物主要有两类:其污染物主要有两类:粪便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恶粪便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恶臭;粉尘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臭;粉尘携带的病原微生物

60、。恶臭恶臭是来自畜禽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是来自畜禽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等产生的臭气。禽尸体的腐败分解等产生的臭气。 据报道,恶臭成分极其复杂,其可测成分,牛粪有94种,猪粪有230种,鸡粪有15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挥发性脂肪酸、有机酸类、醇类、酚类、醛类、酮类、脂类、胺类、硫醇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及氨、硫化氢等。二、污染控制二、污染控制绿色食品产地的污染控制途径有两类:绿色食品产地的污染控制途径有两类:对生产过程的行为控制和对产品的终端控制对生产过程的行为控制和对产品的终端控制绿色食品产地的污染行为控制标准主要是生产资料使用规则。 生产资料使用规则是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