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货币政策_第1页
第九章 货币政策_第2页
第九章 货币政策_第3页
第九章 货币政策_第4页
第九章 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第十章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q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q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q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1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31 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q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而物价总水平能否保持基本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生活是否能够保持安定这样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因此,稳定物价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q物价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又取决于本国货币的币值、即货币购买力。稳定物价就是要抑制住通货膨胀、维持币值的稳定,因而又常把

2、这一目标称之为“稳定货币”。q指标:消费物价上涨率 531 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q20世纪90年代,有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先后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制”。q反通货膨胀目标制(盯住物价上涨制):货币当局预测通胀的未来走向,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胀目标相比较,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案例:各国采用反通胀目标制的基本情况国名采用时间当时的目标(区)目标公布者通胀报告新西兰1990.030%3%央行与财政部季报加拿大1991.021%3%央行与财政部半年报英国1992.101%4%央行与财政部季报瑞典1993.012%央行季报芬兰1993.022%央行半年报澳大利亚1993.

3、032%3%央行半年报西班牙1994夏3%央行半年报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陆续放弃了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单一货币规则,实行既有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一定灵活性的反通胀目标制。分析:反通胀目标制反映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1、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各国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紧密相关;2、反通胀目标制反映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相机抉择原则。案情介绍以及分析与评价2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q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社会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资源而言。但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很难测量,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经济资源的利用

4、程度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失业人口的存在,就说明了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因此,充分就业就是指劳动力的就业状况。q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总人数相比较,即失业率来考察就业状况。一般认为,失业率 3%为充分就业。过高的失业率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严重时会引发政治动乱。3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宏观问题而设置的宏观经济目标,其涵义是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能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从理论上讲,一国经济增长,必须追加各种生产要素,这涉及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情况。因此,当代各国都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人均GDP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货币资本对劳动力

5、的比率增长。4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不管出现顺差还是逆差,或者会导致黄金、外汇储备变动,影响国内货币流通的稳定,或者会造成本币的对外汇率发生变动,影响本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国家,国际收支能否保持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7(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同时既能够保持物价的稳定、又有较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国际收支也维持基本平衡,这当然是宏观经济的最佳状态。但这毕竟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达到。 四个基本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决定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不大可能的。 9若

6、要求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物价上涨率,则需要控制信贷规模、压缩财政开支,可能因压缩了投资量而付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的代价;相反可能引致通货膨胀而牺牲稳定物价目标。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浦斯认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物价上涨率w失业率 uA0B1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W1U1W2U22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稳定物价,才能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增长又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能不断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平衡,从而

7、获得物价稳定。但在现代经济中,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住货币量与信用量,难免会影响经济增长;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难免会造成经济过热。123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际经济实力也能相应增长,这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减少进口,当然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较大需求,这往往又会增加进口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当逆差很大时,国家就得限制进口,压缩国内投资,这又会妨碍国内得经济增长,甚至会引起经济衰退。104 4、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平衡物价稳定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

8、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尽管两者都在寻求稳定货币的价值,但却很难同时实现。假如一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造成国际收支恶化。在现实生活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贸易结构规模在不断改变与调整,因此实践中无法同时实现上述两目标。 14(三)(三)货币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目标选择1.单一目标论。2.双目标论。同时兼顾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3.多目标论。16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q1995年3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它改变了过去追求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并

9、重的做法,第一次将货币币值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q“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目标既不同于单一的反通胀政策,也并不意味着主张稳定与增长并重的政策。q2003年12月27修正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第三条仍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8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5.适应性20 基 础 货 币 存 款 准备率 货币结 构比率 操纵 货币 供给 国家 宏观 经济发展战略 中 介 指 标 最 终 目 标 传导体: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图23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0、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二)中介目标的选择1.利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优点:就可测性而言,中央银行对有关利率变动的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取。就可控性而言,尽管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市场利率,但可以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就相关性而言,利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关性强。23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二)中介目标的选择1.利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不足:首先,利率容易受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其次,对经济产生作用、影响投资决策的是预期实际利率水平,而预期实际利率的准确数据很难获得,中央银行也就很难对它进行有效控制。再次,利率对经济活动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52

11、 2、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优点:就可测性而言,尽管货币供应量有不同的层次:M0、M1、M2、M3,但是这四个指标随时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进行定量的测算和分析。就可控性而言,M0是直接由中央银行创造并注入流通的,其可控性最强;M1、M2、M3尽管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入量,间接地控制M1、M2、M3的供给量。就相关性而言,一般说来,货币供给量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量,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只要中央银行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也就控制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

1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就抗干扰性而言,政策性影响与非政策性影响,一般说来不会混淆,政策效果明晰。252 2、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不足:首先,由于货币供应量有不同的层次M0、M1、M2、M3,那么以哪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到底应该以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为准,主要取决于它们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即M0、M1、M2、M3,哪一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从而通过对它的调控就可直接影响总供求。其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而后者的受控因素中

13、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最后,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33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形式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即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达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目的。一般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34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对社会的货币信用进行总量控制,而

14、不是针对各种资金的用途进行管理。 35(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给量的活动。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始于英国,但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则始于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提高或降低,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倍数,以达到调节社会信用规模和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35(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

15、的影响力。(2)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工具。(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4)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35(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1)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只在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时才用,而在一个阶段内要保持稳定。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会使得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相应变化,因此

16、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能使超额准备金较低的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不稳定。39(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再贴现率的制定和调整; 二是规定申请再贴现的商业银行资格。39(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影响经济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借款成本效应二是告示效应三是结构调整效应4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提高利率商业银行压缩向商业银行压缩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提商业银行提高放款利率高放款利率企业借企业借款减少款

17、减少商业银行资商业银行资金需求下降金需求下降基础货币收缩基础货币收缩借入资金成本上升借入资金成本上升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使基础货币得到缩。反之,亦然。39(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应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目的。再贴现政策的不足之处:(1)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2)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4)再贴现业务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 43(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

18、证券的行为。公开市场操作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43(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供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3)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4)公开市场政策具有较强的伸缩性。(5)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43(三)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中央银行具有强

19、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这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前提;(2)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50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1996年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本币公开市场操作正式启动,这是中央银行建立间接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由其下设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来进行。51q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人民银行通过与这些银行(一级交易商)进行国债买卖业务。q操作工具是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债。q交易方式采取证券回购交易。回购可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指商业银行为债券卖方的回购;逆回购是指商业银行

20、为债券买方的回购。q以招标方式形成价格(利率)机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回购交易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分为数量招标和利率招标两种方式。中标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本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框架和作法是:53公开市场的外汇操作:q我国的公开市场既包括本币市场、也包括外币市场,即外汇也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q公开市场的国债操作与外汇操作在目标上是往往是相矛盾的:国内发生通货膨胀、人民币对内贬值时,固然应抛售国债、回收基础货币。但由于同时本币利率偏高、外资大量流入,使得外汇供过于求,中央银行势必要在市场上抛出本币来回收外汇、以稳定本币汇率,并同时使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q我国的

21、外汇资产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储备,人民银行储备的外汇需使用人民币购买,从而增加了其在资产方的外汇占款。q人民银行用于购买储备资产的货币属于其基础货币的构成部分,投放出去后,会成倍扩张、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对维持货币的稳定形成威胁。62二、选择性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信贷资金的结构性调节,因此,又被称为“质的控制”。62二、选择性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消费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5、预缴进口保证金64(一)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从质和量

22、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信用配额,利率最高限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64 (二)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措施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交流等,影响其贷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地贯彻中央银行政策,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以及货币政策的要求等,对商业银行

23、的贷款重点和贷款规模进行指导。 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68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货币政策效应及其衡量68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地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简单地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某些社会经济关键因素发生变化的过程。 68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RIEY M为货币供给;R为利率;I为投资; E为总支出;Y为总收入利率是整个传递机制的核心上述分析表明了货币市场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而没有显示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因此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68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局部均衡分析基础上建立了IS-LM模型,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内容如下:(1)假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在既定的产出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