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辅导部分资料_第1页
西方经济学辅导部分资料_第2页
西方经济学辅导部分资料_第3页
西方经济学辅导部分资料_第4页
西方经济学辅导部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大西方经济学本科选修课教学辅导部分资料(珍藏版)第一章 导论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个绝对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相对在它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清心寡欲就没有稀缺。    稀缺就是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的愿望,又就必然导致选择。选择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生产和生产出来如何分配的问题。经济学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二、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经济单

2、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基本假设是,市场完全出清,就是价格可以将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调节至完全相等;人完全理性,即能够选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供给往往与需求不相等;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两者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

3、基础。三、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与关系: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只讲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就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种标准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关系是,实证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的基础,规范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的指导;越是具体问题实证的成份越多,而越是决策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内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索要解释的变量,也就是因变量,它是为理论或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影响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以外的

4、变量,作为自变量影响内生变量。如价格就是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它是由决定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就是外生变量,它一般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决定的。但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如果货币供给量为企业经济活动所决定,它又会转换成内生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个时点的量,也是不能加总的量;流量是时期的量,需要将特定时期的中每个的时点的量都加总起来。此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一、 需求理论    需求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愿意"和"能够"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需求则是需求量的组合,也就是在纵坐标表示价格,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的图表上,把每个价格点上的相应需求量都标出,并连接起来画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曲线就是需求,它的数学表达式则是D=f(a,b,c,d,n)而需求量则是该曲线上的点。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般来说,有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品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消费者嗜好、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等。严格地讲,其中只有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

6、需求量的因素,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因为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可以直接表现在需求函数的价格上,D=a-bp,而所有的其他非价格因素都将影响截距a,实际上也就是影响需求曲线的高低。 二、 供给理论    供给量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曲线也是供给量的组合,就是在纵坐标表示价格,横坐标表示供给量的图表上,把每给价格点上的相依供给量都标出,并连接起来画出向右上方倾斜

7、的供给曲线。这曲线就是供给曲线,它的数学表达式则是S=f(a,b,c,d,n),而供给量则是该曲线上的点。    影响供给的因素:一般来说,有厂商的目标、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政策、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供给曲线的移动。因为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可以直接表现在需求函数的价格上,S=-C+dp,而所有其它非价格因素都将影响截距C,实际上就是影响供给曲线的高低。所有有关供给和需求的原理,其经济意义大抵相同,只是曲线移动的方向相反。

8、60;三、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也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如图2-1中的P1所示。如果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会因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而使实际价格掉下来;如果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会因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使实际价格升上去。这两个结论表现在图2-2中。需求增强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反之则反是供给增加则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降低,均衡产量增加;反之亦反是。如果供给和需求都变动,其效果则取决于这两条曲线移动的净距离。该论断表现在图2-3中。   

9、政府的价格政策使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这就是支持价格,因为没有这种支持,实际价格就要向均衡价格靠拢;政府的价格政策使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这就是限制价格,因为没有这种限制,实际价格就要升上去,向均衡价格靠拢。这个论断可以从图2-2中得到佐证。支持价格能在短期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限制价格在短期中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但同时却会滋生腐败。第三章 弹性理论 一、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的概念:在经济上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通常是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分母是自变量,而分子是因变量。弹性的种类很多,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弹性,产出弹性,等

10、等。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分母是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分子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弹性系数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则是负的,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决对值。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值不同。    价格弹性的公式: 此公式中的P、Q分别表示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二、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的分类:弹性值为零,即价格无论怎样变化,需求量不变,需求曲线是条垂线。弹性值无穷大,即价格不变,需求量无穷大,需求曲线平行于横轴。

11、单位需求弹性,价格与需求量等比例变动,需求曲线是条正双曲线。小弹性1>Ed>0,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的比例,需求曲线比较陡峭,生活必需品大多小弹性。大弹性,即Ed>1,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需求曲线比较平坦,奢侈品大多大弹性。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商品的需求程度越强,弹性越小,反之则大。商品的替代性越强,用途越广泛,时间越长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三、 弹性理论的运用    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小于1的商品则只有提价销售才能增加销

12、售收入。如下图所示:    因为,P×Q是销售收入,如左图降价后的销售收入减少,P×Q面积缩小;右图降价增加收入,P×Q面积扩大。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是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人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亦不同。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相加的效用,序数效用则是指第一、第二、排列的效用。因为效用没有单位,不象重量可以用公斤,长度可以用公里来度量一样,所以要用序数效用来弥补

13、。数学分析可以证明,此二者的分析殊途同归。总效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是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则是从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量,所有商品边际效用的加总就是总效用。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人们从商品增量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极大化。换句话说,在边际效用等于零之前,商品消费的增加可以增加总效用;而在边际效用等于零之后,商品消费的增加,则会使总效用减少。因为在这一点之后,边际效用负增长。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把钱用完,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这个道理具体表现为两个公式: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无差

14、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一个商品消费的增加,必须是另一个商品消费的减少。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因为高位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量大。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会和它的第二特征发生矛盾。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消费可能性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不同,但是所支出的钱是相等的。两个商品价格的等比下降和支出钱的数

15、量的增加,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若只有一个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或者两个商品价格不同比例地变动,则使消费可能性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无差异曲线分析中的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商品的组合是消费者在既定支出水平上所能实现的最大化效用。如果两条曲线相割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低的满足程度。如果不相切不相割则是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实现不了既定的满足程度。如下图所示K为均衡点,相对于U2来说,F1浪费了,相对于F2来说,U1U2都因为实现不了而没有意义。   第五章 生产理论生产函数:是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数量的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

16、间的函数关系。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在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种生产要素,该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产出要经历一个边际增长,边际不变,边际递减的过程。总产出随之逐渐上升加快,趋缓,不变甚至下降。边际产出、总产出和平均产出的关系:边际产出是追加一个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产出的增量,总产出是所有边际产出的加总,平均产出是总产出除以所有投入要素的结果。单一投入要素的三个生产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边际产出递增,因为生产的规模效益正在表现出来;在第二个阶段,边际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长的速度放慢;边际产出为零时,总产出极大化。过了这一点,边际产出负增长,总产出下降。生产的合理区域在边

17、际产出递减到边际产出为零之间,如图5-1两条虚线之间。所谓减人增效,正是指生产规模由边际产出负增长的区域向零增长的位置移动。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边际产出上升,平均产出亦上升,因为边际产出上升带动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当然上升;边际产出下降,平均产出未必下降,除非与平均产出相交之后,平均产出才随边际产出一起下降,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相交与平均产出的最高点,过了这一点,边际产出上升比平均产出慢,总产出上升得也慢了,边际产出低于平均产出。如5-1图AQ与MQ的关系。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既生产规模扩大时,起初产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

18、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判断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方式:关键就是判断产出的扩大规模与投入要素扩大规模之间的关系。若生产函数为 Q=ALaKb在这个等式的两端乘上一个数,得:fQ=A(Lh)a(Kh)b =ha+b ALaKb若a+b=1,说明 f=h,等式两端扩大规模相等,既生产要素扩大规模等于产出扩大规模,属规模收益不变。若a+b>1,说明f>h,等式左端扩大规模大于等式右端,生产要素扩大规模小于产出扩大规模,属于规模收益递增。若a+b<1,说明f<h,等式左端扩大规模小于等式右端,生产要

19、素扩大规模大于产出扩大规模,属于规模收益递减。若生产函数不能乘上一个数,并将其从等式中提取出来,就不能判断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如Q=ALaKb+C。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即将所有的投资都用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并使每一块钱用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上的边际产出相等。其数学公式为:PKQK+PLQL=M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交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等产量曲线上的每一点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产量是相等的。等成本曲线上每一点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成本是相等的。这两条曲线的相切时的生产要素组合就能实现既定成本上的产出最大化。如果相割,这说明产量低于应有水平,成本太高。如果不相交不相割,则说明该成本无

20、法实现此相应的产量。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的原理是效用极大化的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原理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短期与长期:长期与短期不是就时间的长短,而是就身长要素是否全部可变而言的。只要有一个生产要素不变就是短期;如果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变就是长期。不管它们的实际时间有多少长短。短期成本:短期总成本STC包括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支出和生产工人的工资。短期平均成本指单位成本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成本的增量与产量的增量之比。把固定成本加在可变成本上就得出短期总

21、成本,如图6-1所示。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如图6-2所示,平均固定成本无限靠拢与横轴,因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中分摊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少了。平均总成本线下降后上升,因为随着规模经济的体现,平均总成本下降,超过一定的阶段,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产量下降,平均总成本上升。平均可变成本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先下降后上升。平均可变成本无限靠拢于平均总成本,因为平均固定成本无限趋向于横轴。在平均固定成本为零时,平均可变成本就等于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线下降和上升,并且穿过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因为边际成本低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下降,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上升。长期成本:长期中没有

22、固定成本,因为长期中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所以长期中的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开始,就与短期中的可变成本曲线形状一样。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穿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其原理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穿过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一样。机会成本:是指一项资源派这项用途,而不能派那项用途,从而失去在那项用途上的收益是派这个用途的机会成本。譬如,石油可以自己生产化工材料,也可以出口换汇。出口换汇的收益是自己生产化工材料的机会成本;反过来,出口换汇的机会成本是自己生产化工材料的收益。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就实现了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因为在边际受益大于边际成本时,说明扩大生产规模还能增加企业收益;而在

23、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说明生产已经进入到亏损的领域,生产规模只能收缩。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它存在的条件是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的规模都小到不足以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上的商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进入任何足以盈利的领域。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参与者都能迅速地获得完整的信息。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价格仍然由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但是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却是条水平线。因为整个市场的商品价格下跌,需求才能增

24、加;而个别厂商只能在市场决定的价格的条件下,把所有的商品卖完。因为第一个商品的价格与最后一个商品的价格相同,所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边际收益相同;又因为不变价格乘上产量除以产量得出的平均收益也不变,所以,完全竞争个别厂商的价格线与平均收益线和边际收益线重合。如图7-1所示。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生产规模可以实现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若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说明企业规模达到使其利润下降的地步,厂商应该缩小生产规模;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说明企业还有应的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应该扩大生产规模。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若平均成本大于平均收益,企业也将发生亏损,但此时的亏损达到极

25、小化。在图7-2中的A是利润极大化区域,在图7-3中的B则是亏损最小化区域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MCARAC,在这点上,没有厂商会进入该行业,也没有厂商会退出该行业,这就是该企业的长期均衡。而企业的供给曲线也就是MC大于AVC以上的部分。因为每一条可能的MR线都与MC线相交于MC上,MC线上的每一点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点,而AVC是企业的开工点。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与条件:垄断竞争市场是种又垄断又竞争,不完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不少消费者和需求者,它们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商品的价格,产品存在着诸如牌号、包装和销

26、售条件等的质量差异。垄断竞争的市场图形: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线下降得比需求曲线更快,因此低于需求曲线。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如图7-5,表现在AC1上,可以有超额利润;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表现在AC2上,即长期中没有超额利润,因为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参与竞争,而抹去了这部分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和条件: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极端情况。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是政府的垄断,政府给私人的授权,商品的市场需求很小,厂商对自然资源和矿产或技术的控制。完全垄断的图形与垄断竞争的图形相同,只是需求曲线的弹性更小,企业在长期

27、中能够保有超额利润。因为没有企业能够进入该市场,与垄断企业竞争分享这超额利润。寡头垄断的含义和市场条件: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寡头市场由市场规模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寡头市场的特点:需求曲线是条折断线,寡头的产品价格、收益和利润都由所有寡头的产量共同决定,寡头的成本则由寡头的产量各自决定。寡头市场的价格决定:价格领先制,包括支配型的价格领袖,效率型的价格领袖,晴雨表型的价格领袖;成本加成,按一定的百分比在成本上加利润;卡特尔,指寡头之间的勾结。产业政策:厂商追求自身利益难免造成私人成本、私人利益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矛盾,从而造成环境和污染问题;以及竞争与垄断的矛盾,竞争导致垄断,垄断

28、降低社会效率。所以要对厂商的活动进行限制,如法律限制,税收调节和限产限价,反垄断政策和国有化政策等。 第八章 分配理论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产品需求的引致需求,是产品的需求决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它们的边际产出所决定,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企业家的才能得到利润。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减少了。影响工资决定的因素

29、:工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对劳动的供给,政府通过最低工资法,这些都能提高工资水平,或者将工资维持在某个限度上。利息的决定和作用:利息的决定理论有时间偏好理论,即因为现在商品的效用大于将来商品的效用,借钱给别人就是放弃现在的商品效用,换取将来商品的效用,为弥补这种交换的商品效用的损失,就需要支付利息。迂回生产理论这说明迂回生产的产出大于直接生产,其间的差额是利息的来源。一般来说,利率由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交点所决定。利率具有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地租的决定:地租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的交点所决定。土地的供给曲线是条垂线,表明土地的供给不会随地租的提高而增加,土地的需求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如图8-

30、2所示。利润的分类及其作用:利润分成正常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就是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超额利润,即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它来自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企业家的承担风险,以及各种因素造成的垄断。其中垄断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利润可以鼓励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刺激他们大胆创新,承担风险,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它离开45度线越远表示社会分配越不公平,越近则越公平。基尼系数是将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线以下面积的比较,若其等于零,表明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重合,社会分配绝对公平,等于一则社会分配绝对不公平

31、,用公式表示为A÷(A+B)。如图8-3所示。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与方法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特点: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它的特点是仅计算本年度的产品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以前的产出。是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中间产品。是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而不排除精神产品和劳务。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商品。它不仅要受产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支出法,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收入法,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部门法,按提

32、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运用最普遍的是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中几个变量的关系:国民生产净值,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也是扣除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折旧后的余额,即NNP=GNP-折旧。国民收入,一国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亦即NI=NNP-间接税。个人收入,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即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名义国民生

33、产总值,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总和,它以国境为统计标准,所以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但是却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外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国民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总数就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的循环:国民经济的循环就是要实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如果等式左端大于右端,表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反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

34、管总供给与总需求开始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运行的结果就一定会强制性地实现相等,也就是要么以通货膨胀,要么以通货紧缩的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的均衡。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实际的国民收入,在这个交点的左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增加;在这个交点的右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减少。在这个交点上,国民经济保持均衡。它的图像表示如图10-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消费为国民收入所决定,它的函数式为C=f(Y)。平均消费倾向为单位收入中消费的比重,函数式为APC=C/Y,边际消费倾向为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函数

35、式为储蓄也为国民收入决定,它的函数式也为S=f(Y),平均储蓄倾向为单位收入中储蓄的比重,函数式为APS=S/Y,边际储蓄倾向为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函数式为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的关系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一样,都是两者之和等于1,也就是1减去它们中的一个,就得到它们对应的另一个。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与45度线的交点上移,表明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相应增加;反之,总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国民收入相应减少。消费增加因此而有带动国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储蓄增加则有可能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乘数原理:表达总需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其原理是一个人的

36、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的支出越多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越多,所有人的收入加总就是国民收入,人们的支出越多就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越大。所以乘数就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也就是a=1/(1-c),c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等两种需求的增加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越多。IS-LM分析的定义:IS是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投资都等于储蓄的曲线。LM是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实现的利率是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利率。IS-LM曲线变动的影响:总需求增加,可能是消费、

37、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增加都回导致是IS曲线上移,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反是。货币供给增加则是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反之亦反是。如图10-2所示。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总需求是这样一条曲线,它表示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总需求减少。总供给曲线则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所有企业的商品供给都相应增加。这两条线的交点实现均衡的利率水平和均衡的国民收入。总供给曲线分成三个区域,在生产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阶段,总供给曲线是条水平线,需求增加可以带动国民收入增加,但是价格水平不会上升。随着生产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8、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将带动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同时上升。在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的阶段,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没有国民收入的增加。如图10-3。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的定义:失业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没有工作在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才是失业。这就是说,没有工作而不找工作的人就不纳入失业的范畴。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可以分成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业和经济中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自然失业两部分,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换句话说,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并存。自然失业的定义和分类:自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难以避免的原因,任何动态的市场经济中都存在着这类失业。它包括劳动力流动一起的摩擦性失业;寻找更好的职业引起的求职性失业;劳动力不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性失业;生产的技术性变动引起的季节性失业;工资刚性引起的古典失业。周期性失业的决定:周期性失业是总需求不足引起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如图所示,如果实际的总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