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第8章(第2节)_第1页
《跨文化交际学》第8章(第2节)_第2页
《跨文化交际学》第8章(第2节)_第3页
《跨文化交际学》第8章(第2节)_第4页
《跨文化交际学》第8章(第2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一一 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二二 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三三 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看,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各种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表达,而且是一种政治化语言、一种文化定势、一种权势观念、一种话语结构、一种社会心态、一种认知

2、模式。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不单纯是语言学的问题。我们应该透过这种表面现象,结合文化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研究,采用一种崭新的观察视野,揭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性别歧视”可以界定为:不论男女任何一方,一性别对他性别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偏见和态度。一一 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一)(一)“语言性别歧视语言性别歧视”与与“性别歧视语言性别歧视语言” “性别歧视语言”指以下四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 (1)偏袒一性别

3、,损害另一性别的语言现象; (2)诋毁一性别,抬高另一性别的语言现象; (3)无视一性别存在,凸显另一性别的语言现象; (4)刻意掩盖,极力粉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二)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发展阶段(二)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语料搜集与身份验证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唤醒公众意识,充分认识歧视危害性唤醒公众意识,充分认识歧视危害性。现象分析缺乏专业性指导,以偏概全;改革措施忽视语言发展历史,易走极端。

4、观察角度:基本上是采用女权主义的观察视野。 研究方法:内省式研究和民俗语言学方法,以书面材料为对象。 考察内容:现代英语中含有显性性别歧视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参与群体:媒体的积极介入,广大民众踊跃参与。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形式批判与缺省配对阶段。 采用形式分析的方法,从构词形式上找出有“男尊女卑”倾向的词语与用法,采用不同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措施与方法:互补配对;替换植入;改换说法;表明禁忌;回避方法;

5、标新立异。 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一种“男女共生”的改革原则,因此语言性别歧视研究在语言改革方面,产生了许多的积极成果。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结构改良与语义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结构形式上的分析已经逐步让位于语义的研究;语义研究中又特别注重语言社会意义的研究。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改

6、革反思与认知研究阶段。 一个重要变化:在语言认知研究同语言性别歧视研究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 这一阶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对前一阶段研究内容的认真反思,加强了实证研究; 二是结合语言发展、心理表象、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扩展了认知探索的视野。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由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源于美国,所以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研究得较为充分。因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英语中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成果,并适当论及汉语中的类似现象。二二 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

7、中的表现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在所指对象性别不明的情况下,或者在所指兼指男女两性时,英语中有两种表示通称的说法:一是名词用法名词用法,即采用man一词兼指男女双方;一是代词用法代词用法,即采用第三人称代词he的形式泛指男女。(一)通称名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一)通称名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这并非语法系统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社会使然的人为产物人为产物。 以man作为非标记形式兼指男女双方的用法,从约定俗成角度而言,也未尝说不过去;但是倘若细究起来,这种变化结果就值得反思。因为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

8、来说,男女两性均为彼此独立的个体而发生、发育、成长,不存在相互替代或包蕴的可能性。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明确规定第三人称代词he作为英语泛指通称形式,是规定语法学派崇尚拉丁语法的结果,将拉丁语法中语法属性意义的“阳性为先”的含义,篡改为生物学或社会学意义的“男性优越”的解释。这种用法隐含“无视一性别存在、凸显另一性别”的嫌疑,显然是一种性别歧视语言现象。 从语言政治学的观点来说,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于教材编写、辞书编撰、语法条例制定以及习惯用法讨论中的规定主义学风和大

9、男子主义思潮,同这这种用法的流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汉民族的情况也一样。古代汉语中用于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单数的语言形式不少,但却没有一个单独用来指代女性的。从标记理论来看,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系统中,阳性代词表现为非标记形式,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泛指的通称形式;如果要特别指明所指对象为女性,有必要在上下文中采用其他形式标记,才能使得回指照应的意义落到实处。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

10、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许多英语词语仅有表示男性的用法,没有体现女性存在的形式。Word of ManWord of ManWord of WomanWord of WomanWord of ManWord of ManWord of WomanWord of WomanchairmanseminalMan of the Yearvirileshrewbitchyviragowanton(二)词语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二)词语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 比较表中各词条的内容和语义即可发现,所有相应的男性所指词条的内容均含褒义,所有相应的女性所指词条的语义均为贬义。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

11、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汉语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大”多数形容男人,如“大丈夫、大男人、大兄弟、大老爷们”;而“小”往往修饰女人,如“小妞、小丫头、小姑娘、小媳妇、小女人、小寡妇”。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一般而言,不同语言中都存在着姓氏称谓上的性别歧视现象。(三)称谓形式中的歧视现象(三)称谓形式中的歧视现象 英美文化中的这种歧视现象,集中体现在女性称谓形式涉及个人女性称谓形式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隐私方面的信息

12、,以及含有消极社会语义含有消极社会语义这两个方面。 语言性别歧视在英语称谓系统中最为集中的表现莫过于Mr和Mrs、Miss这种对立形式所包含的不同社会语义。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女权运动和语言改革浪潮的推动下,Ms出现了,其语义表现如同Mr。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汉语中的情况也很相似。比如“先生先生”和和“女士女士”通常只在正式场合作为称谓时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先生”可以作为社会性称谓使用,“女士”一般则不这么用,两者是不对称的。 “严父慈母严父慈母”的表述表面上看起来是平等

13、的,但暗含着一种性别歧视意识。“父亲”这一称谓历来是尊严、权利的象征,“母亲”这一称谓有时却会引申出贬义的指称含义。 “大哥大哥”从家族称谓引申为社会性称谓,没有任何消极的含义,通指成年男性;但“小姐小姐”从指称大户人家的女儿引申为社会性称谓就麻烦多多。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由于千百年来受到封建父权意识的影响,但凡涉及性别主题,各国俗语里都能找到许多反映“男尊女卑”观念的实例。出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这些语言成品虽然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表现的内容却惊人地相似。(四)俗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四

14、)俗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Man,woman,and devil are th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子与魔鬼,三级差别分贵贱。)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金玉女子不抵稻草男儿。) 中国传统伦理强调“男女有别”,“夫唱妇随”; 女子要“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由于男女双方不在一个等次,所以“好男不跟女斗”。 (1)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15、,男子处于优越的统治地位,而女子则是被统治的对象,等差显著。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A man is successfulA woman is sexy.(男人是成功的,女人是性感的。) (2)地位不等导致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由此,好男人和好女人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 汉语中则讲究“郎才女貌”;“男儿当自强”,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Long hai

16、r and shor wit.(头发长,见识短。)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冬日的风,女子的心,变幻无踪。) (3)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女性成为被蔑视的对象,产生了很多诋毁、贬低女性的俗语。比如讥讽女性缺乏理性,是感情的动物。 汉语也不例外,宋朝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 妇人水性杨花,焉得不为所动。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Woman is made to weep.(女子生来好哭。) Nothing dries so fast a

17、s a womans tears.(易干不过女子泪。) Woman is made of glass.(女子脆复弱,像是玻璃货。) (4)英汉俗语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形容女性性情脆弱的,形成了一种“过度概括”的态势。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汉语中有“秀色可餐”的成语;欺凌女子被比喻为“吃豆腐”。 (5)由于女性地位低下,属于弱势群体,因而易受到侵犯。许多文化中都有将女人比作食物、饮料之类的说法。 A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

18、美女无德,淡酒一杯。)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性别歧视是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多重的影响因素,有的是权势结构方面的,有的是社会文化方面的,有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有的是学校教育方面的。近些年来,语言性别歧视的问题同种族歧视现象一样,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往往同意识形态的讨论联系在一起。三三 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一)语言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解释(一)语言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解释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

19、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1.1.文化定势文化定势“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模式的直接反映模式的直接反映 由于千百年来封建父权主义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妇女的能力价值、行为举止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最终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和思维定势进入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 首先,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文化之中,反映了一种语言普遍性规律; 其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文化模式体现了一种权势文化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都是通过牺牲女性一方的权益而得以实现和维持的。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

20、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使用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反映,是千百年来父权观点或大男子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结果,也是妇女长期以来,在政治、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直接表现。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2.2.权势话语权势话语“双重标准双重标准”评价的必然产物评价的必然产物 语言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但在具体社会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价值判断色彩。千百年来,大男子主义作为一种霸权话语模式的存在形式,处处反

21、映出“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价值观念。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词语分别同男女所指发生联系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引申含义。这种词语的引申用法,多半含有贬损女性的社会底蕴;对于男性来说则显得宽容大度,未必苛求。由此可见,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思潮,通过各种话语模式,试图推行一种“双重标准”,体现了一种强权政治对于弱势社团的压迫与歧视。 从历时角度考察中我们发现,各种语言中专门用于女性的贬义词数量大大超过男性。同时,从词义的演变构成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最初表示中性含

22、义的词语用于女性所指之时演变为贬义词语了。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这种文化歧视,又通过语言的折射,演变成为一种观念定势。这种观念定势,还通过社会语用机制,成为社会化、制度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重新进入我们的价值系统,最终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社会化”、“制度化”、“化石化”的结果。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3.3.社团内部社团内部“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认定的具体表现认定的具体表现 “性别

23、角色”的概念,对于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语言学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学中的“劳动分工”理论的解释是分不开的。 依据这一理论,男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实际能力的大小,具有典型的工具性评判特征;妇女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她社交功能的充分性,带有明显的情感性评判特征。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按传统观念的解释,女性在社会中只能充当“贤妻良母”的功能角色;语言作为文化传统的历史沉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当然也就存留了大量反映社团内部“

24、性别角色”认定的习惯说法。 这种现象的形成,还和西方社会中社会性别图式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联系。男女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因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甚至言语特征的影响,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男女社会成员都被赋予了彼此有别的社会性别特征。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近30年的改革开放,更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之一,就是女性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崛起。(二)中国国情与性别角色变异(二)中国国情与性

25、别角色变异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1.1.关于关于“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的观念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并在各个方面加以贯彻。广大女性获得了解放,支撑起中国社会的“半边天”。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文化的渗透,使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追求独立的社会地位,与男性展开了竞争。职业和性格也不再是区分男女的可靠标志。男人也不得不习得一些女性的性格特征,使自身的性别角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

26、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中国社会的妇女解放是一种政府行为,女性群体的崛起效果特别显著,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逆转。 因此,虽然汉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也很多,一点不亚于英语或其他语言。但由于女性群体在事实上的崛起,社会地位的实际改观,掩盖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负面效应,没有也不可能像英语国家那样引发全社会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关注。可以说,在这方面中国同英语国家的现实是不对称的,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可能凸显为社会问题。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2.2.关于关于“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政策 “一胎化”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孩子性别角色的变异。 现在的女孩和男孩在智力、体力、学历等方面没有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及行为特征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属于人口政策,却对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起到了“矫枉过正”的作用。这也是汉语性别歧视现象不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间接原因。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