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精品课件_第1页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精品课件_第2页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精品课件_第3页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精品课件_第4页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精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下册8* 时间的脚印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陶世

2、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读一读预习检查掸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龟裂 帷幕 海枯石烂dnzngz

3、hhngf shllhjnwiln多音字预习检查p湖泊b停泊泊jn龟裂gu乌龟龟qi龟兹形近字预习检查砾l沙砾烁shu闪烁栎l栎木渗shn渗入掺chn掺和糁shn玉米糁词语解释预习检查【踪迹】【山麓】【沟壑】【胶结】【龟裂】【帷幕】【腐蚀】行动所留的痕迹。山脚。山沟。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裂开许多缝子。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预习检查【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例句:不管是海枯石烂,还是转瞬即逝,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眼前的一切就都是美

4、好的。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矢志不移”“地老天荒”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整体感知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精读细研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中国

5、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精读细研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精读细研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沉淀重压胶结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有何用意?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精读细研 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6、精读细研 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精读细研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精读细研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精读细研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当

7、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总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精读细研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方式和意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

8、,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合作探究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合作

9、探究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合作探究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合作探究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

10、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合作探究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

11、多么宽广。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合作探究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

12、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合作探究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合作探究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生动有趣。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1.“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2.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

13、留下的脚印一样。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合作探究 本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以及怎样记录时间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启示人们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时间一分一秒地飞快流逝,如同一位永不停步的旅行者,不受任何阻挡,勇往直前。时间又好似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勤劳的人能从这条河中捞取财富和智慧,懒惰的人只能捞取悔恨和失望。所以时间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我

14、们应该懂得抓紧时间,这样,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就能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值得回忆的脚印吧!学后感悟课堂小结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引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岩石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写作特色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巧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5、写出了笨重的沙砾想跑也跑不动,而轻巧的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写作特色丰富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时间的脚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板书设计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腐蚀(sh)棘手(l)迥乎不同(jin)B.喑哑(yn)稽首(q)楔形文字(xi)C.龟裂(u)慰藉(j)骇人听闻(hi)D.狡黠(xi)山麓(l)锲而不舍(q)【解析】A项,“棘手”的“棘”是难读易错字,应读“j”。C项,“龟裂”的“龟”应读“jn”;“慰藉”的“藉”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

16、“j”“ji”,此处应读“ji”,表抚慰。作“含蓄”讲时,也读“ji”,如“蕴藉”。另外,作“践踏,凌辱”讲时,读“j”,如“狼藉”;作为姓氏时也读“j”。D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B课堂检测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B.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C.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D.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解析】D项中的“丙”应当是“柄”。D课堂检测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B.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

17、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C.通过化石这个证人,使我们认识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解析】C项,句子的前一部分省略主语,而后一部分又用“使”开头,这样句子就没有了主语。应当去掉“通过”或“使”。C课堂检测4.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B.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C.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D.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解析】A项这里不构成省略,所以不需要省略号。A课堂检测5.

1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另外,树木的年轮里,还储存着当地的气候、地震、火山爆发和水灾旱灾等丰富的自然信息。人们所熟知的年轮,是树木的年龄。因此,科学家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蕴藏着的科学信息资料。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A.B. C. D.A课堂检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拓展阅读关于时间的名言拓展探究拓展阅读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从经典的星球

19、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拓展探究(2019年四川广安中考题) 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

20、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1948年,全息技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拓展探究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

21、显示技术。 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拓展探究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

22、“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拓展探究 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

23、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拓展探究1.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2.第段中画线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B.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

24、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D.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拓展探究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2.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C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

25、形象,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示例: 我陶醉于春天的风,它轻柔稚嫩。它为春天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增添了一份和谐和宁静的美。我喜欢春天到野外去品尝春的味道。闭上眼睛,若有若无的风拂过我的脸,在我的脖颈中呵着气,中间还夹杂着花朵和泥土的芬芳。这,就是春的味道。我追逐着春风,与它嬉戏,享受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课下作业8时间的脚印R八年级语文下册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岩 石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长

26、毛象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走近作者背景资料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腐 蚀 浑 浊 山 麓 刨 刮 海枯石烂 楔形文

27、字 粗 糙字词积累shzhulkxicobo整体感知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 共 31段9段(1、5、7、11、13、18、22、24、27)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8)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课文

28、内容分段第一段:(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细节感知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段。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

29、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总提下文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过渡,引起下文岩石毁

30、灭所呈现的现象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岩石生存的原因岩石生存的结果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11段:第12段:第13段:第14段第1517段第1821段概括具体结果原因原因结果总分小 结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

31、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课堂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

32、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时间的脚印PPT模板下载:/mob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

33、i/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吗?新课导入铜壶滴漏PPT模板下载:/mob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34、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导入新课明确文章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准确、科学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自然的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目标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作者简介犹豫( ) 逝去( ) 低洼( ) 堆积( )腐蚀( ) 渗入( )沙砾( ) 掸去( )山

35、麓( ) 沟壑( )粗糙( ) 琥珀( )犀牛( ) 楔形文字( )读准字音shwdushshnll co dnhhpy xxi低洼:腐蚀:渗入:浑浊:山麓:沟壑:龟裂:粗糙: 词语解释比四周低的(地方)。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脚。山沟。裂开许多缝子。(质料)不精细;不光滑。海枯石烂:石炭纪:钟鼎文:楔形文字:词语解释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开始于约3.54亿年前,结束于约2.92亿年前,是煤形成的时期。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

36、汉铜器上的文字。公元前3 0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题目介绍 “时间的脚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本文的层次结构 课文讲解岩石的毁灭水、空气破坏风沙破坏人为破坏岩石的新生 1.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这首小诗是文章的引子,引出话题;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目,起到破题的作用。 课文讲解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运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保

37、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1.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简要赏析。品味语言(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3)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