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考文言复习方略和翻译技巧2011宁夏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识记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 (4)筛选文中的信息。3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选文的主人公大多
2、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
3、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官职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
4、、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主(掌管):“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史记吕太后本纪)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
5、解一些常见官职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例如:很多高考复习书中都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
6、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 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年高考) 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
7、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 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纠缠。 第二步:
8、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
9、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命题推想 不管文言文怎么个考法,实词是必考无疑的。考查的内容仍然会是句中容易理解错的课内曾经学过的词,课内未学过的词估计考生也能根据句意推断个差不多。题型还会是选择题, 要求直接解释的放在翻译题中考查。复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二、解题技巧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1、字形分析法给你方法
10、 (1)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句: 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缢:上吊,吊死绡:丝织品(缒:用绳子往下吊)(2)用“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例句: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白璧无瑕 瑕不掩瑜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璐:美玉(玉上的斑点)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11、2、通假推断法 (字音推断法)给你方法 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蚤通“早”“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3.张良出,要项伯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3、结构观察法给你方法 试试看:1、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通“疲”,
12、疲乏,疲劳 “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04山东、河北)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四、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B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
13、的帮助。 4、知识迁移法给你方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年山东卷)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B(阮)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C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
14、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到、往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答案:D,入罪,定罪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年高考辽宁卷)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含讥讽之意)。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
15、于。C切记: 勤积累,强记忆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5、借助语境法给你方法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6、。B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D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 C2008年江苏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这里的“度”作“考虑”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来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此处的“或”是指有些将领。这句话是说:有些将领惶恐不安,失去了平时的风度威严。上文的“
17、惶惧”和下文的“意气”都暗示这里的“度”不是动词“考虑”,而是名词“风度”“仪容”之类的意思。(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D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说明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项要求。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6、语言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 ,我们可利用这 一结构特 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 ” 相对,应
18、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 “重用、任用”的意思。7 、辨析词性推断法 根 据 词 语 在 文言 句 子 中 的 位 置 , 推 知 它 的 词 性 , 根 据 词性 进 而 推 知 它 的 实 词 词 义 。 如 “ 据 殽 ( 崤 ) 函 之 固 , 拥 雍 州 之地 ” 为 对 仗 句 , “ 据 ” 与 “ 拥 ” 相 对 , “ 固 ” 与 “ 地 ” 相 对 , “ 地 ” 是地 方 之 意 , 名 词 , 那 么 “ 固 ” 也 是 名 词 , 据 此 推 断 “ 固 ” 为 险 固的 地 方 之 意 。 8、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 ,
19、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9、利用排除法(语境检验法) 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 解是否恰当。 切记: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切记: 勤积累,强记忆 各种方法要融会贯通文言实
20、词考察知识点1、通假字 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现象 4、词类活用5、偏义复词 6、兼词三、知识积累(一)、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音近形似。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有的词义扩大了,
21、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此种情况犹为重要)5、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 卑鄙(三)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劝说,说服,音shu;喜欢,高兴,音yu 。如“秦伯说” !务
22、必联系语境分析。(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根据搭配、修饰等关系分析)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何苦而不平。(苦:形作动,愁) 名词、动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 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 无案牍之劳形。(劳,原指劳累,形容词,这里是“使劳累”) 项伯杀人,臣活
23、之。(活,原指活命,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活”)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五)偏义复词 语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同时出现,只为了句式音节的和谐整齐,如果都翻译会出现自相矛盾,要根据语境做取舍。如:日夜勤作息(六)兼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命题推想 “ 常 见 文 言 虚 词 ” 多 为 课 文 中 使 用频 率 较 高 的 虚 词 ,在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范围内。 考 查 常 常 采 用 比 较 的 方 式 , 即 挑 出 字 形相 同 的 虚 词 比 较 它 们 在 文 中
24、的 意 义 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等;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意义”:指这个虚词可以翻译为某意思。 “用法”:通常指这个虚词的词性,当然有时也指表停顿、表假设、作倒装成分的某种标志等作用。 二、解题技巧 解答试题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 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2、要 有 全 句 意 识 。 许 多 虚 词 意 义 不 实 在
25、 , 在 句 中 主 要起 一 定 的 语 法 或 语 气 作 用 , 因 此 只 有 依 靠 对 全 句 的 分 析 和把 握 才 能 准 确 地 理 解 它 。 比 如 语 气 助 词 , 在 疑 问 句 末 助 疑问 语 气 , 在 感 叹 句 末 则 助 感 叹 语 气 , 在 陈 述 句 末 则 助 陈 述 语气 , 与 全 句 的 句 式 和 语 气 “ 息 息 相 关 ” 。 3、要有句位感 。 一 些 虚 词 在 句 中 不 同 的 位 置 就 起 不 同的 作 用 , 比 如 “ 也 ” , 句 末 助 判 断 、 陈 述 、 疑 问 、 感 叹 等 语 气 , 在句 中 一
26、 般 起 舒 缓 语 气 作 用 。 “ 其 ” 在 句 首 一 般 是 语 气 副 词 ; 在 句 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秦王恐其破 璧”(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 ,千万)。 4、注意虚词前后语意间的关系。例如,“而”作连词时可表示承接,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判断的重要依据就是虚词前后句意的关系。古文分析综合一、命题分析主要是指对传记类文章中人物性格描写的归类,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二、解题技巧 1、 文 中 筛 选 法 :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
27、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2)将选 项 列 出 的 “ 观 点 态 度 ” 与 文 中 筛 选 出 的 相 应 的 “ 观 点 态 度 ”加 以 比 较 , 看两者意思是否符合。 2、 概 括 评 价 法 作 者 在 文 中 的 观 点 态 度 是 通 过 人 物 、 事 件 、 事 理 的 记叙 、 描 写 、 议 论 、 抒 情 等 表 现 出 来 的 , 因 而 在 阅 读 时 , 就 要 从人 物 的 言 行 、 某 一 事 件 的 叙 述 、 某 一 事 理 的 说 明 中 , 在 领 悟 、分
28、 析 、 综 合 的 基 础 上 , 概 括 评 价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3、排 除 干 扰 法 考 题 中 设 置 的 干 扰 一 般 有 : (1)夸 大 事 实 , 导 致 谬 误 ; (2)偷 换 概 念 , 混 淆 是 非 ; (3)正 误 夹 杂 , 真 真 假 假 。 (4)翻 译 不 当 , 语 意 错 误。 解 答 时 , 抓 住 原 文 内 容 分 析 , 辨 明 题 干 要 求 , 了 解 干 扰形 式 , 就 能 达 到 解 答 目 的 。 文句翻译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语法现象:实词:通假字、
29、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重要虚词、固定句式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特殊句式1.积累性的。一、命题推想 直 接 让 考 生 翻 译 文 句 这 种 题 型 近 几 年 内 不 会 变 , 内 容 上 , 一 是 考 查 常 见 的 固定 句 式 , 一 是 考 查 关 键 词 在 句 子 中 的 解 释 。二、解题技巧 1 借 助 语 境 正 确 理 解 句 式 和 句 义 。 同 一 个 句 子 独 立 存在 与 在 一 定 的 语 境 中 , 其 省 略 的 成 分 或 表 达 的 意 义 就 有 区别 。 对于要翻译的句子如 果 孤 立 地 看 , 就 很 可 能 判 断 错
30、 误 ,只 有 放 人 文 中 , 结 合 上 下 文 才 能 “ 明 察 秋 毫 ” 。2、 注 意 重 点 词 语 的 意 义 。 一 题 考 一 句 或 两 句 的 试 题 形式 , 常 将 考 查 点 放 在 一 句 作 两 个 词 或 两 句 话 的 四 个 词 上 。如题 : “ 流 徒 即 死 , 具 有 等 差 ” 。 主 要 考 “ 徒 ”( 服 劳 役 ) 和 “ 等 差 ” ( 等 级 次 第 ) 的 释 义 。 因 此 , 这 类 题 只 要准 确 地 判 断 重 点 词 语 的 意 义 , 就 不 难 作 出 选 择 了 。3、 注 意 译 句 中 是 否 有 特 殊
31、 句 式 。 高 考 有 时 将 对 特 殊 句式 的 考 查 融 人 对 句 意 理 解 的 考 查 之 中 。 如题对 “ 何 由 济 乎 ? ” 一 句 的 翻 译 , 一 为 “ 凭 借 什 么 才 能 成 功 呢 ? ”一 为 “ 有 什 么 理 由 能 成 功 呢 ? ” 考 生 只 要 懂 得 这 是 一 个 宾 语前 置 句 , 就 可 一 下 子 排 除 后者。4、注 意 词 类 活 用 。 如题 , “ 永 械 致 之 府 ”的 译 文 有 二 : 一 是 郭 永 持 兵 器 把 它 们 押 送 到 府 ; 二 是 郭 永 给他 们 戴 上 刑 具 押 送 到 府 。 虽
32、然 两 句 都 是 “ 械 ” 的作动 词 用 法 ,但 从 上 下 文 看 来 , 后 一 个 理 解 是 正 确 的 。 5、 注 意 译 文 是 否 通 顺 。 通 常 说 译 文 的 标 准 是 “ 信 、 达 、雅 ” . 不 通 顺 就 是 不 达 。 有 时 考 查 的 侧 重 点 就 是 判 断 译 文 是否 “ 达 ” 。 如题 “ 或 妄 夕 怒 ” 的 译 文 有 二 : 或 者胡 乱 地 发 怒 ; 或 者 狂 妄 地 发 怒 。 后 者 显 然 不 通 , 因 为 “ 发 怒 ”不 能 用 “ 狂 妄 ” 来 修 饰 。 再如题 “ 独 擅 其 利 ”的 译 文 有
33、二 : 独 自 专 占 其 利 ; 独 自 擅 用 其 利 。 后 者 明 显 搭 配不 当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信”、“达”、“雅”。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1、不译。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度量衡
34、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侍中”、“侍郎”、“尚书”、“长史”、“参军”、“诸侯”、 “烛之武”、“南阳” “里” “斗” “亩”等。但名称不全、只用了省写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桓、灵”补译为“桓帝、灵帝”,“泸”补译为“泸水”,“忌”(人名的单字)应补译出姓。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当时的称谓可以不译。如“先帝”、“陛下”。“陛下”也可以译为第二人称尊称“您”或“陛下您”。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古今同义的词语不必译。如创业、天下、危急存亡、晓畅、和睦、计日而待、谨慎、然后施行、危难、贤臣、小人。即使要译也无非是解释该词而已。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例如:
35、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日行千里。 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4.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 2、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郑国人让我 掌管 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翻译下面的句子: 、灌水之 阳 有 溪 焉,东 流入潇水。 灌水的北面有溪流向东流入潇水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流入潇水。 2、计未定,求 人 可 使 报 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对译时注意一下几点: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中道”“中途”,“崩殂”“逝世”,“忠志”“忠诚”。“岁征民间”中“岁
36、”应换成“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家祭无忘告乃翁。” “余” “若” “乃翁” 应分别换成 “我”、“你” 、“你爹” 。拆.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被淋坏”。 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志行志向行为,良实善良诚实其他类似的:晋军 秦军 妻子 子孙 绝境 中间 祖父 地方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1.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昂其直,居为奇货。4.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 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
37、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 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d项最恰当。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 “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句: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得无病乎?附: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动)、特耳(只是而已)。 第二种:表疑
38、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3、增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 “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删除。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发语词。
39、翻译时应删去。 “顷之,炎烟张头。”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无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虽我之死中的之,言之,貌若甚戚者中的之。 、偏义复词中的偏义语素。如不宜异同中,删去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避免重复而删去相同的字词。如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中,第二个事就应删去。“仇雠敌战之国”中,仇雠是同义词连用,可只译一个。(5)调整。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式 1、
40、“.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2、无标志判断句。如:“曹操天下枭雄。” 3、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也可表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二、被动句式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41、负赵。” “暴见于王。”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六国为秦所灭”“若属皆且为所虏”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举孝廉不行” “感斯人言”。三、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 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
42、”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五、定语后置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等组成的介宾短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七、省略句式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有时一个复句或
43、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致,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翻译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又如:“竖子不足与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
44、,果地震陇西”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6)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文言文翻译歌诀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二、国年官地,保留不译。三、遇有省略,补充词语。四、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明确代词,译出用法;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五、调整词序,删去无义。翻译的程序 、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对文句中一些
45、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文言翻译练习将文中两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一)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人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 1分),(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举荐的人( 1分) 。 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1分) 。古代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用人才吗? (1分 )(你)正应该忧虑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
46、够诬毁全天下的人呢? ( 1分) (二)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 【答案】 如今我处在朝廷之外,你处在朝廷里面,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大概就会成功吧。 不久,刘仁之被调到朝中做中书令 (三)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发北
47、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答案】 即使事情不能成功,也应当为国家而死! 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五)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寒花葬志) 【答案】 魏孺人常让她(“婢”译作“她”,以示喜爱)坐在桌边和我们一起吃饭,将要开饭时,她的眼睛在桌上移来移去。这时,妻子又指给我看,我常常认为这好笑。 (七)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 【答案】 毋择在路上让天鹅跑了,仅仅献了一只空笼子。 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铸管退火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快递设备运维师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烧结球团原料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光纤套塑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粉矿烧结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碳五正异构分离装置操作工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今日律师考试题及答案
- 磨毛(绒)机挡车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钒氮合金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占道施工申请书怎么写范文
- 医院耗材SPD解决方案(技术方案)
- 室内工装施工方案
- 护理投诉案例分析医学课件
- 四川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
-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哲学史教案
-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辽宁省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细则修订稿
-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
- GB/T 6365-2006表面活性剂游离碱度或游离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