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9年中大考博肿瘤学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02-2019年中大考博肿瘤学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02-2019年中大考博肿瘤学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02-2019年中大考博肿瘤学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02-2019年中大考博肿瘤学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2019肿瘤学 1、什么是肿瘤“”寡转移“ 2、免疫检查点意义 3、错配修复基因及微卫星意义 4、局限期非小细胞癌综合治疗 5、什么是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 5、什么是肿瘤免疫治疗寡转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是局限原发灶及广泛转移灶之间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阶段,是肿瘤转移灶数目少于5个的特殊时期.寡转移治疗的关键是放疗、手术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同时兼顾预防远处转移。肿瘤寡转移是指患者的原发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但是转移灶局限在某个器官内,而且转移灶的数量较少的肿瘤

2、转移状态。免疫检验点,为抑制受体和抑制信号通路,这些“检验点”在正常情况下能抑制T细胞的功能,同时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分子(immune cheeckpoint)是免疫系统中起抑制作用的调节分子,其对于维持自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反应、以及通过控制免疫应答的时间和强度而使组织损伤最小化等至关重要。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于免疫细胞上,将抑制免疫细胞功能,使机体无法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形成免疫逃逸。与肿瘤相关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主要有:PD1、CTLA4、Tim3和LAG3,目前研究较多的为PD1、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针对相应的免疫检查点研发的一些单抗类药

3、物,其主要作用为阻断表达免疫检查点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作用,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所谓“癌症免疫治疗”,即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詹姆斯艾利森所发现的CTLA-4是首个被发现的“免疫检测点”,而本庶佑发现的PD-1 是目前学界大热的研究点,对于PD-1抑制免疫机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其机制的复杂程度可能远胜过已知。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癌症免疫治疗法,分为两种:1.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类药物为了避免误伤,人体的T细胞在被激活的同时会表达某些有“免疫检测点”功能的蛋白,就比如两位诺奖得主分别发现的CTLA-4和PD-1。T细胞的杀伤力很强,因而正常细胞的

4、表面有相应的蛋白能与之匹配,能够解除T细胞的攻击性。换句话说,正常细胞会和T细胞发个信号,表明“我是自己人,别攻击我”。可是癌细胞居然能学会表达相同的“信号”(蛋白)骗过T细胞。免疫检测点调节类药物的作用,则是要阻断检测到的癌细胞表面和其配型蛋白的连接(CTLA-4与CD80/CD86,PD-1与PD-L1/PD-L2),也就是说该类药物揭掉了癌细胞的伪装面具。2.免疫细胞疗法和药物不同,它并非直接通过口服或者通过注射进入人体,而是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对其进行基因改造,使T细胞能够识别并附着于肿瘤细胞上的特定蛋白(比如CD19),从而获取对癌细胞的发现和攻击能力,并在实验室中被扩展成数亿

5、。而后被重新输回患者体内,进而实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标。MSI是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的缩写,MSI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在中某一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任何改变,出现新的等位基因现象。错配修复基因MMR是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PC)中分离到的一组遗传易感基因,该系统任一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果产生遗传不稳定,表现为复制错误或微卫星不稳定,因而容易发生肿瘤。MSI是微卫星不稳定、MMR是基因错配修复。MMR基因是DNA错配修复基因,它的表达缺失可引起DNA复制过程中错配的累积,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

6、SI)的发生,约15% 的结直肠癌是经由MSI途径引发的。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抗体、癌症疫苗、细胞治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等。肿瘤免疫包括:1.肿瘤疫苗;2.免疫调节剂;3.体细胞免疫治疗;4.免疫组合点阻断治疗 2018年必答题(154)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简述SBRT的定义立体定向放疗(SBRT):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tereotacticBodyRadiationTherapy)的缩写为SBRT,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利

7、用高度精准的放疗技能,将根治性的放射剂量通过外照射方式聚焦到肿瘤部位,达到消灭根治肿瘤的目的。过去几十年,头部的立体定向放疗(如伽马刀、X刀,赛博刀等)技能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头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将其原理和技能用于体部肿瘤的精准外放疗技能,即SBRT。 SBRT利用每次高剂量的放疗,短短几次照射即能达到根治性剂量以消灭肿瘤,所以也被称为立体定向消融体部放疗(StereotacticAblativeBodyRadiotherapy,SABR)。同头部立体放疗类似,都要求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照射,同时尽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因此,病人的体位固定、放疗计划的验证、每次放疗

8、时的质量保证等显得极为重要。随着图像引导(IGRT)等技能的出现,目前SBRT在体部的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小肺癌SBRT治疗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大量临床经验。癌变二阶段学说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都是一个受多因素作用,表现为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癌发生的二阶段学说是指癌变至少由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构成,第一个为特异性的激发阶段,由使用一次小剂量的致癌物所引起,使正常细胞变为潜伏性瘤细胞。激发过程是正常细胞经致癌物作用后转变为潜伏性瘤细胞的过程,比较短暂,一般是不可逆的,已证实大部分致癌物为诱变物,因此,激发过程具有诱变性质,即涉及到遗传突变。第二个阶段为非特异的促进阶段,由巴

9、豆油等促癌物促成,使潜伏的瘤细胞进一步发展成为肿瘤。现已证明,这个过程见于肝、肺、膀胱、食管、乳腺、胃、胰腺癌。促进过程的初期具有可逆性,而后期是不可逆的,促癌物本身不具诱变性,促癌过程是被激发细胞进一步增殖,逐步形成克隆的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细胞生长失控,逃脱宿主免疫监视,逐步形成恶性表型,继而发展成浸润、转移性癌。2012年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红细胞里面加入4个基因能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问是哪4个gene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2006年日本Shinya Yamanaka在著名学术杂志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能干

10、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2012年10月,英国和日本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即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而摘取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而使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更为人们所知晓。选答题(选2 202)肺癌的鉴别诊断1.尤其是瘤(球)应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瘤(球)较多见于青年病人,病程较长,少见痰带血,痰中发现结核菌。影像学上多呈圆形,见于上叶尖或

11、后段,体积较小,不超过5cm直径,边界光滑,密度不匀可见钙化。结核瘤(球)的周围常有散在的灶称为卫星灶。周围型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痰带血较多见,痰中癌细胞阳性者达40%50%。X线胸片肿瘤常呈分叶状,边缘不整齐,有小毛刺影及胸膜皱缩,生长较快。在一些慢性肺结核病例,可在肺结核基础上发生肺癌,必须进一步做痰液细胞学和,必要时施行剖胸探查术。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有时难与肺癌阻塞支气管引起的阻塞性肺炎相鉴别。但如肺炎多次发作在同一部位,则应提高警惕,应高度怀疑有肿瘤堵塞所致,应取病人痰液做细胞学检查和进行纤维光导文气管统检查,在有些病例,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剩余炎症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结节或时,很

12、难与周围型肺癌鉴别,对可疑病例应施行剖胸探查术。3.肺部良性肿瘤肺部良性肿瘤:如结构瘤、纤维瘤等都较少见,但都须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良性肿瘤病程较长,临床上大多无症状,X线摄片上常呈圆形块影,边缘整齐,没有毛刺,也不呈分叶状。支气管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常发生在年轻妇女,因此临床上常有肺部感染和等症状,经纤维常能作出诊断。4.纵隔恶性(淋巴及霍奇金病)临床上常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影像学显示纵隔影增宽,且呈分叶状,有时难以与中央型肺癌相鉴别。如果有锁骨上或腋窝下淋巴结肿大,应作活检明确诊断。淋巴对放射治疗特别敏感,对可疑病例可试用小剂量放射治疗,可使肿块明显缩小。这种试验性治疗有助于淋巴诊断。

13、5.结核性胸膜炎肿瘤妇科体格检查的主要手法以及临床意义各类抗肿瘤药物的原理以及举例抗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p125 (1)烷化剂抑制DNA复制 直接与DNA分子形成交叉联结或在DNA分子之间形成交联,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对增殖和非增殖细胞均有强烈细胞毒作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CTX、顺铂、卡铂 (2)抗代谢类干扰核酸合成,大部分作用于S期 与正常代谢物有相似结构,竞争性抑制核酸代谢酶,取代核酸合成的前体物质。对非增殖细胞影响小(细胞周期特异性)。MTX、5-FU (3)抗生素类干扰DNA转录和mRNA生成 插入DNA双链邻近的碱基对,引起DNA双链解离。 阿霉素、柔红霉素(心脏毒性),博来

14、霉素(肺纤维化) (4)微管蛋白抑制剂阻止细胞分裂 长春碱类: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聚合和形成,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骨髓移植、神经毒性) 紫杉醇类:阻止微管解聚。(过敏、骨髓移植、神经毒性、脱发) (5)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干扰DNA合成和复制 抑制拓扑异构酶I和II,使DNA双链断裂。(骨髓抑制) (6)激素类竞争性受体拮抗 竞争性受体拮抗,抑制激素依赖型肿瘤生长 (7)分子靶向药物 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增殖、扩散和转移相关的分子。选择性高、结构多变(靶向广)、疗效独特、毒性低什么是肿瘤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对临床的的指导意义(其他记不住了)遗传易感性是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由于遗传结

15、构不同,在外界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呈现出易患多基因病的倾向,如肿瘤。补充一下选答题:简述肝癌的高危人群,AFP的临床意义肝癌的高危人群:1.肝癌高发区的自然人群;2.有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丙肝抗体阳性;3.有肝癌家族史;4.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5,酗酒人群AFP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是肝癌的诊断和病情预后评估、肝硬化或各种原因导致肝坏死后病情观察、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其中在肝癌中的应用如下: 诊断肝癌,AFP300 ng/ml且持续48周不排除肝癌,50200 ng/ml持续2月,肝 癌高危者。结合临床,AFP400 ng/ml即可确诊原发性肝癌。应排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睾丸肿

16、瘤。 疗效观察和病情预后评估。术前无转移,切除彻底,术后会降至正常。若不降或降后 复升,提示弥漫性肝癌或癌复发。术后化疗过程中AFP如保持术后水平,示病情稳定,下降示好转,持续不降疗效不佳。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糖蛋白,由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内粗面内网核糖颗粒所合成,并出现于胎儿血清中。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几个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量极微(一般 70分。凡有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有心功能不全,浮肿、胸、腹水,肝损害等,可视情况禁用或慎用。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1) 早期:涕中带血或中鼻道有血排出。

17、随肿瘤发展,可发生的变化有:(2) 侵及前壁:面颊部疼痛、麻木感,晚期可见面颊部隆起、瘘管或溃烂。(3) 侵及底壁:上列磨牙疼痛、松动,晚期可见硬腭下塌、牙槽变形。(4) 侵及内侧壁:鼻塞、血性涕。(5) 侵及后外侧壁:侵及颞下窝引起张口困难,侵及翼腭窝引起顽固性神经痛,侵及翼板到鼻咽部。(6) 侵及顶壁:出现泪溢、眼球移位、眼肌麻痹、眼球运动受限和复视、眶下缘变钝或饱满。(7) 侵及筛窦到前颅底,侵及颞下窝到中颅底。(8) 颈淋巴结转移:同侧颌下淋巴结(15%27%)。(9) 全身转移症状:1.2%10%。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鼻窥镜在鼻咽癌诊治中的应用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顶后壁及咽隐

18、窝,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少见。其形态可分为结节型、浸润型、菜花型、溃疡型和黏膜下型,以黏膜下型和浸润型早期较难诊断。由于鼻咽癌的原发部位隐蔽,早期症状如涕血或吸性痰中带血、耳鸣或耳阻塞感、头痛等均无特异性,不被患者甚至医师所重视。 间接鼻咽镜检查及活检:该方法又称后鼻镜检查法,经口腔进行,简单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是目前最常用的鼻咽部检查方法。但检查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过分紧张或咽反射敏感不能很好配合默契,间接鼻咽镜的镜面小,镜像小,从镜面折射到鼻咽部的光线弱等原因,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有时也很难得到整个鼻咽部的清晰镜像,微小病变容易出现误判、漏判情况。间接鼻咽镜下伸入活检钳取材难以到达鼻咽部的各

19、个部位 ,活检阳性率不高,有时需反复多次进行,延误诊断和治疗。 纤维鼻咽镜检查及活检:纤维鼻咽镜镜体细软,镜端可随意改变角度和方向,视野清楚,照明好,可到达鼻咽部的各个部位,还可随时抽吸鼻咽部分泌物,能及早发现鼻咽黏膜的细微病变,不受患者咽反射的影响。但其不足之处是活检取材时咬取的组织小而表浅,易造成病理诊断困难。 鼻内镜检查及活检:鼻内镜属于硬管内窥镜,备有0、30和70等不同角度检查镜。其视野较广,清晰度高,光亮度强,镜像逼真等方面优于纤维鼻咽镜。鼻内镜可以随意接近病变部位,无焦距限制,细微病变可一目了然。鼻内镜直视下取活检准确率高,尤其是深层取材容易进行,镜下还能进一步完成鼻咽部胂块切除

20、等手术,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Kwong等通过对746例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检验,鼻内镜对鼻咽癌患者鼻内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检验,鼻内镜对鼻咽癌放疗前诊断准确率达99.7%。本组5例患者间接鼻咽镜下鼻咽部未见异常,经鼻内镜检查及活检诊为鼻咽癌,其中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间接鼻咽镜检查及CT扫描鼻咽部未发现异常,鼻内镜下仔细观察见1例同侧鼻咽顶后壁黏膜稍显增厚,另1例同侧咽隐窝黏膜略粗糙。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低分化鳞癌。鼻内镜检查通过不同角度的窥镜及双鼻腔分别进行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鼻咽部的每一个壁的细微结构,方便快捷,不受咽反射、张口受限的影响。通过我们2300例的鼻内镜检查的经验,采

21、用0超广角镜检查鼻咽部都能够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年龄在3岁以上患者腔充分收缩表麻均能一次检查成功,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鼻内镜下观察的重点部位是鼻咽顶后壁及咽隐窝,但咽鼓管咽口及咽鼓管圆枕的改变也要特别留意,双侧仔细比较才能得出正确地判断。 鼻咽癌放疗后利用鼻内镜及影像工作系统进行能够动态记录肿瘤消退过程及追踪随访。可以监测癌灶有无复发和处理放疗后鼻腔、鼻窦、中耳并发症。本组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1个月复查鼻内镜发现鼻咽顶后壁右侧溃疡面较前明显缩小,但并未消失,取活检证实为鼻咽癌残灶。另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10年出现声嘶2个月就诊,间接鼻咽镜检查鼻咽部呈放疗后改变,未见明显肿瘤。鼻内镜下清除部分干

22、痂后发现咽隐窝浅溃疡,喉镜检查同侧声带麻痹,取溃疡组织病检报告为低分化鳞癌。Chao等通过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的价值作比较,认为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鼻内镜检查是最好的选择,鼻内镜检查鼻咽部阴性病例,组织学检查不必进行。 本组病例均做了鼻咽部轴位CT。鼻内镜检查前行CT扫描的2例未发现病变;确诊鼻咽癌后行CT扫描的26例中,25例显示异常,1例报告为鼻咽癌放疗后改变,未发现明显肿瘤。鼻咽部CT扫描对确定鼻咽癌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和引导活检取材有重要价值。但CT不能对病变进行定性,不能将癌组织与鼻咽黏膜慢性炎症、腺样体肥大、鼻肉、囊肿及分泌物、结痂等良性病变进行区别。而鼻内镜照明好,镜下

23、图像逼真,从黏膜的光滑度及色泽变化容易发现早期病变,根据肿块的形态及质地容易鉴别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但鼻内镜检查也有其不足之处,陶仲强等指出鼻内镜对黏膜下型鼻咽癌的诊断价值不如CT,鼻内镜下因其表面黏膜光滑则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鼻内镜检查过程中连接ENT影像工作系统记录存储图像文字资料,对于临床病例的积累,图文资料分析、对比、编辑,病例追踪观察、治疗效果评判以及教学科研均起到重要作用。对可疑病例,多名医生同时研究其影像图文资料,提高了鼻咽癌早期发现率和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发生。本组部分病例就是在集体研究患者的鼻咽部影像资料后提出鼻咽癌的可能诊断,决定取材活检,最后得以明确诊断。简述作用于抗癌

24、新靶点的药物并举例说明易瑞沙: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 是一个小分子苯胺喹唑啉化合物,选择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可降低肿瘤组织中EGFR AKT ERK及细胞增殖标志Ki-67的表达,并可通过上调P27表达起到促凋亡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格列卫:伊马替尼(STI571,CGP57148B,格列卫),属于2-苯氨基嘧啶衍生物。作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能占据BcrAbl酪氨酸蛋白激酶的SH1区域的ATP结合位点,竞争性抑制ATP或其底物与酪氨酸激酶催化中心结合,阻断酪氨酸激酶的自身磷酸化及其底物的磷酸化,切断了异常的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这种独特

25、的机制使它能够靶向作用于病变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伊马替尼除了抑制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包括p21OBcrAbl、pl85BcrAbl、vAbl、cAbl外,还能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包括cKit、PDGFR、ARG,而对丝(或苏)氨酸激酶和其他酪氨酸激酶如EGFR、VEGFR、FGFR、cSrc等的活性抑制都很低或没有,从而显示出其高度的选择性。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可以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及受体酪氨酸激酶, 包括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 )-2、VEGFR-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PDGFR-)

26、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 、Fms 样酪氨酸激酶3( FLT3)和神经胶质细胞系来源的亲神经因子受体(RET) 。因此,索拉非尼一方面可以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和FLT-3以及Raf /MEK/ERK途径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另一方面,通过上游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和PDGFR,及下游抑制Raf /MEK/ERK途径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试述 90 年代后使用于临床的对恶性肿瘤有效的新药物,并举例说明健泽:吉西他滨:为阿糖胞苷同类物,在细胞内首去氧胞苷激酶催化后,活化成三磷酸化合物GCBTP,然后掺入DNA结构,干扰DNA聚合。 紫杉

27、醇:泰素:使微管蛋白双聚体从正常的动态平衡转向多聚体型,即微管组装上来,所形成的相当稳定而不具功能的微管。增加聚合反应的速度和程度,并抑制解聚过程,此药可逆性地与微管结合。奥沙利铂:本品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奥沙利铂与DNA形成的加合物主要为Pt-GG 和Pt-AG链交联体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这与顺铂类似。但本品较顺铂具有更强的DNA合成抑制作用。试述B 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取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的方法B 期非小细胞肺癌指没有远处转移的N3(淋巴结转移在原发灶对侧纵膈,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者锁骨上淋巴结)或T4(肿瘤已直接侵犯到任何一下器官者:纵膈、心

28、脏、大血管、气管、食道、椎体、隆突,或者在同一肺叶有多个单独的肿瘤;或者肿瘤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NSCLC,治疗方法主要以同步放化疗为主。获取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的方法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央型肺癌时,可观察肿瘤与隆突、气管、支气管的关系并行活检,检查周围型肺癌时,经纤支镜放入肺活组织钳或细胞刷到达肿瘤位置,取得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痰液细胞学检查(简便易行、应用广泛、患者无痛苦,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CT导向经皮穿刺肺活检(主要用于帮助确定穿刺位置、方向和深度,有利于病变的活检定性。)纵膈镜检查(有创检查,指征掌握不当或经验不足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9、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表现1) 食管

29、浅表癌症状:多数食管浅表癌有肯定的但较轻微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的不适、摩擦感、微痛或异物停留感。开始只在吞咽食物时出现,以后变为经常性。 2) 中晚期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 呕吐粘液,吐出量随肿瘤梗阻程度而增减。 胸和背部持续性隐痛,肿瘤外侵导致此症状,若疼痛剧烈伴发热,常预示肿瘤穿孔。 营养不良、脱水、消瘦以至恶病质。 侵犯气管,可致呼吸困难,穿破则引起食管气管瘘;侵犯喉返N引直声嘶;侵犯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肝、肺、脑等都可转移,引起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呼吸困难、全身水肿等相应症状。1、癌发生的二阶段学说(重复)2、基因突变的方式与原癌基因活化(重复)3、 p53 基因生物学特性与意

30、义(重复)4、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重复)5、调亡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重复)6、肿瘤多步骤转移基本过程(重复)7、基因突变形式几检测方法(重复)8、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发生机制(重复)9、基因治疗策略(重复)10、腹部肿块的类型并举例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增生或肿大,在腹部形成异常肿块而被扪及,称为腹部肿块。其发生原因甚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有不同的分类,试叙述如下: 一、按解剖部位分类 1、 腹壁肿块 肿块位于腹壁,常见有脂肪瘤、腹壁脓肿、腹壁疝、腹壁韧带样瘤、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等。 2、 腹腔内肿块 肿块位于腹腔内,常有一定的活动度。常见有腹腔脏器的肿瘤、炎症肿块、器官移位(如游走肾)

31、、器官发育异常(如隐睾、盆腔内肾等)。3、 腹膜后肿块 肿块位于腹膜后,常固定于腹后壁,常见有神经纤维瘤、脂肪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淋巴肉瘤等。 二、按性质分类 1、 肿瘤所致肿块 (1)、恶性肿瘤:常见有肝癌、大肠癌、肾癌、淋巴肉瘤、恶性畸胎瘤等。 (2)、良性肿瘤:常见有纤维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 2、非肿瘤所致肿块 (1)、炎性肿块:常见有腹壁脓肿、腹腔淋巴结炎、肝脓肿等。 (2)、先天畸形、器官肥大或膨胀所致的肿块:常见有脾肿大、胃扩张、马蹄肾等。 (3)、急腹症:如嵌顿疝、肠蛔虫团梗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4)、组织或器官异位或异常:如游走肾、错构瘤等。 (5)、寄生虫感

32、染:如包虫病、阿米巴囊肿等。11、说明胸部肺癌转移的各站淋巴结小叶内、小叶间、段叶间和支气管血管束、肺门、纵膈10-14区淋巴结是N1期淋巴结,1-9区淋巴结是N2期淋巴结,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是N3期淋巴结。1) 最高纵膈淋巴结:位于头臂或无名静脉上缘水平线以上。 2) 上气管旁淋巴:主动脉弓上缘切线的水平线与最高纵膈淋巴结之间; 3) 血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 4) 下气管旁淋巴结:主动脉弓上缘切线的水平线与上叶支气管上缘之间; 5)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6) 升主动脉旁淋巴结; 7) 隆突下淋巴结; 8) 食管旁淋巴结; 9) 下肺韧带淋巴结; 10) 肺门淋巴结 11) 叶间淋巴结; 12

33、) 叶淋巴结 13) 段淋巴结; 14) 亚段淋巴结12、食道癌的 X 线表现食管癌的X线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髓质型: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结节状、菜花状充盈缺损,与正常段食管分界不清楚,管腔呈不规则性狭窄。B、溃疡型:病灶内见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的龛影,多呈长条状,与食管纵轴平行、切线位龛影在管壁内,周围见围堤征、半月征。C、缩窄型:环形狭窄、严重时呈漏斗状,边缘光滑、粘膜平坦消失,病灶较短,与正常食管分界较清楚。 D、覃伞型:覃状充盈缺损、边界清楚、表面不平,官腔偏心性狭窄。 共同的基本改变归纳为: (1)黏膜皱襞增粗、迂曲、中断或消失:黏膜改变主要是由于肿瘤侵犯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34、所造成,为早期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 (2)管腔的充盈缺损和狭窄:常见管腔边缘不规则,有如虫食或鼠咬状,主要是由于肿瘤管内突入或侵犯肌层所致。管腔狭窄程度,视肿瘤突入管腔或侵犯肌层的程度而异。 (3)管腔舒张度减低、消失以致管壁僵硬:主要是由于癌瘤侵犯黏膜、黏膜下层或肌层所产生的功能改变。管腔舒张度减低常是癌瘤尚局限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表现。而至于蠕动消失、管腔僵硬,则表示癌瘤已侵犯肌层。 (4)软组织肿块影:主要是肿瘤向食管壁外侵或贲门癌向胃腔突入所造成,是中、晚期病例的常见表现。 (5)钡剂通过及排空障碍:主要是由于癌瘤突入管腔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管壁僵硬和管腔狭窄的表现。13、四度白细胞减少患者

35、合并严重感染的处理4度骨髓抑制是指:根据WHO骨髓抑制程度分级4级为:白细胞(01.0)109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处理:4度骨髓抑制患者由于粒细胞极度减少极易发生感染,并因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而导致贫血和易引起出血。首先保护性隔离:层流室隔离或简易隔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抗菌素的应用:在采取保护性隔离的同时开始进行静脉输注抗菌素;支持治疗:所有病人均给予补充能量,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乳,维生素等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及适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14、简述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及代表药物(1)局部刺激:常见的有软组织红肿、疼痛和静脉炎。刺激性强的有ADM、THP

36、、EPI、MMC、NVB。氮芥、5-FU(2)血液学毒性:骨髓移植是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表现为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继发感染、出血,危及生命。GEM(3)消化系统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PPD、5-FU、抗生素(蒽环类、放线菌素类、BLM、MMC)、烷化剂、CPT-11等。TKIs(4)肝功能损害:SGPT升高,如CBP等。(5)泌尿系损害:PPD是最容易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CTX、IFO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6)心脏毒性:以ADM最为常见,与剂量有关。(7)过敏反应:紫杉醇等药物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8)呼吸系统:长期用BLM可发生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MMC

37、(9)神经系统:生物碱类(长春新碱、喜树碱)药物对周围神经有明显的毒副作用。(10)皮肤及附属器反应:脱发、色素沉着、皮疹和手足综合征。希罗达、TKIs15、拓扑异构酶 I 和 II 的作用及区别,抑制剂的代表药物 作用:DNA拓扑异构酶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类酶, DNA拓扑异构酶催化的反应很多,其反应本质是先切断DNA的磷酸二脂键,使超级螺旋松弛,改变DNA的链环数之后再连接之,兼具DNA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功能。 区别:拓扑异构酶I催化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每次只作用于一条链,即催化瞬时的单链的断裂和连接,它们不需要能量辅因子如ATP或NAD。拓扑异构酶II能同时断裂并连接双股DNA

38、链它们通常需要能量辅因子ATP。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TopoI抑制剂共价连接于DNA上,稳定Topo IDNA 断裂复合体,妨碍Topo I介导的单链DNA切口的再连接,导致细胞最后死亡。研究表明。引起细胞最终死亡的原因是Topo I抑制剂诱导的细胞凋亡而非DNA断裂。Topo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 妨碍酶一DNA 复合物对断裂DNA 的再连接作用,类似Topo I抑制剂; 加快DNA 断裂的速度; 以“闭合蛋白夹”形式捕获ToPo酶使之不能与DNA结合。前两种方式均造成细胞中断开性双链DNA 堆积,诱导细胞凋亡或死亡。 代表药物: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CPT)、开普拓(CP

39、T-11)、托泊替康(TPT)。 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足叶乙甙(VP-16)、鬼臼噻吩甙(VM26)、氨柔比星。 举例说明作用:羟基喜树碱:羟基喜树碱为特异性Topo I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S期,可导致DNA 链断裂,明显抑制癌细胞DNA合成,使癌细胞不能继续增殖而死亡,甚至还可诱导部分S期癌细胞凋亡。 氨柔比星:氨柔比星为葸环霉素类药物,于2002年 1月被批准用于NSCLC及SCLC的治其通过抑制Topo的活性,导致DNA 断裂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6、简述肿瘤外科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肿瘤手术治疗是肿瘤防治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时至今日外科切除仍是疗效最肯定明确的治疗方式。其在肿瘤防治中

40、的意义有: 1、 肿瘤的预防目前肿瘤真正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尚无理想的预防措施。对某些容易引起癌变的先天或后天病变作预防性切除,从而达到预防肿瘤的作用。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作预防性结肠切除。 2、 肿瘤的诊断 外科治疗是获得肿瘤病理标本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各种外科途径如细针抽吸、穿刺活检、切取活检等,肿瘤标本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 3、 肿瘤的分期 目前常用的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国际分期很大程度上依赖肿瘤外科提供相应的分期证据。根据术中所见作出的外科分期(sTNM)和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期(pTNM)为术后辅助治疗及预后估计的重要依据。 4、 肿瘤的治疗 手术是目前治疗实体肿瘤的重要手段

41、,相当部分的实体肿瘤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获得治愈,而在部分晚期肿瘤患者中外科切除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达到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5、修复与重建 切除肿瘤后可能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影响,或对患者外观和美观上有影响,治疗性手术后,修复重建手术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弥补外观和美观上的缺陷。简述肿瘤外科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重复)2、术前放疗的原则。术前放疗适用于对射线中等以上敏感、肿瘤位置较深,体积较大,粘连明显,估计手术切除较为困难或者容易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给予一定剂最(30一40GY左右)的术前放疗,往往可以使原发肿瘤缩小,癌性粘连变为纤维粘连

42、,杀灭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增加手术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和血行转移从而提高治愈率。放疗结束一般宜在2一4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间歇期太短放射水肿消退不完全,术中易出血:若间隔时间太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重,影响手术切除。3、根治性化疗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重复)4、肿瘤免疫治疗有哪些方法?肿瘤的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就是使肿瘤患者低下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增强人体对肿瘤的防御功能,重新调节被破坏的机体与肿瘤之间的平衡,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或直接给患者全身或局部输注体外活化诱导的免疫活性细胞,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在清除少量、残余的肿瘤细胞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3、。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刺激、细胞因子治疗、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的应用、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疫苗5大类。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如卡介苗通过导致CK分泌和DC的刺激达到抗肿瘤的效应。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是有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低分子蛋白或糖蛋白的大家族。临床上常用IL-2、IFN、TFN等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生长。 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通过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抑制肿瘤。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通过输注肿瘤免疫效应细胞的方法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其治疗原则为:见(临床肿瘤学 P165) 肿瘤疫苗治疗:通过主动免疫方式又到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

44、效应,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保护机制,达到治疗肿瘤或预防复发的作用。现有蛋白/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5、蒽环类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防治?(1)白细胞降低、血小板较低。一般在用药后7-10天出现,10-14天白细胞到达最低值,21-28天恢复。一般WBC低于3.0时应使用升白药物。化疗同时口服利可君、鲨肝醇等。(2)心脏毒性。补充维生素E、C,辅酶Q10。N-乙酰基半胱氨酸。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普尼拉明。肾上腺素和组织胺阻滞剂。糖皮质激素。运用脂质体蒽环类药物。改变给药方式:缓慢静滴。氨磷汀。右丙亚胺。(3)脱发(4)消化道反应(纳差、恶心、呕吐)(5)液体外渗。建立通畅通道,防止药物注入过

45、快,药物浓度过高,生理盐水冲管6、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有哪些基本组成要素?(重复)7、信号转导的组成(重复)8、肺癌淋巴引流分组(重复)肿瘤外科发展趋势(1)肿瘤外科治疗向细胞分子水平迈进。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是指以肿瘤为首要研究对象,要以分子机制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试图用分子手段去诊断、预测、治疗肿瘤,于是出现分子诊断、分子指征、分子预后、分子治疗的概念。肿瘤外科治疗中,分子分期、分子定界、分子预后已具有临床使用意义。其中,分子分期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如RT-PCR去确定用常规方法不能发现的淋巴结转移、血道转移、骨髓转移、进行精确的肿瘤分期的方法。分子定界是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检

46、测如P53、KRAS等突变,发现隐匿癌灶,准确判断肿瘤浸润的边界。分子预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基因序列分析、免疫组化等方法来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复发的危险,以补充病理学检查的不足,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的预后,为进一步积极辅助治疗提供依据。(2)肿瘤外科治疗兼顾根治与功能,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这种情况明显地反应在乳腺癌和直肠癌手术发展治疗过程中。目前,乳腺癌综合治疗受到重视,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求治愈肿瘤又要保持身体外形美观,各种术式并存、治愈与生活质量兼顾的个体化乳腺癌治疗模式已经形成。而在直肠癌中,也要兼顾根治、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3)更强调综合治疗。肿瘤的外科治疗经过

47、局部切除、根治术、扩大根治术、个体化治疗,其结果很不理想。外科医生越来越体会到“一把刀”不能治好癌症,必须联合使用其他疗法,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例如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发现,肠腔化疗确实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根治的疗效。另外,结直肠癌术后的辅助化疗也使术后生存率有所提高。(放疗)(4)肿瘤微创外科。由于两个方面的进步,导致肿瘤微创外科的问世和发展。一是肿瘤生物学研究发现带来的手术适应症的改变。二是工程技术发明带来的器械进步,使肿瘤外科告别那个千篇一律的根治术时代。首先,在肿瘤生物学方面,多年基础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在不同的肿瘤发展阶段,其临床生物学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48、。临床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区分,为肿瘤外科治疗的多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由于工程技术上器械的进步,使得内腔镜手术已在肿瘤外科治疗中越来越广泛应用,近期效果与传统手术相似并以恢复快、术后疼痛较轻、早期出院为其突出优点。10、试述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但排列与正常组织不同,诊断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如子宫平滑肌瘤。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如纤维肉瘤、腺癌。肿瘤细胞异型性表现为(1)细胞的多形性:细胞

49、大小、形态不一致。(2)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大,可出现双核、多核、核分裂现象增多,并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像。(3)胞浆多呈嗜酸性。11、 Herceptin 的原理、适应症及禁忌症性质:赫赛汀是一种人化抗体,以HER2为靶向,旨在阻碍HER2的功能。HER2是由一种有着引起癌症的潜力的特殊基因产生的蛋白质。 作用机制:赫赛汀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观察到有25%-30%的患者HER2过度表达。研究表明,HER2过度表达的肿瘤患者较无过度表达的无病生存期短。赫赛汀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均显示可抑制HER2过度

50、表达的肿瘤细胞的增殖。另外,赫赛汀是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的潜在介质。在体外研究中,赫赛汀介导的ADCC被证明在HER2过度表达的癌细胞中比HER2非过度表达的癌细胞中更优先产生。 适用病症: 赫赛汀适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 1.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受过1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 2.与紫杉类药物合用治疗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 下列不良反应发生率5%: 整体:腹痛,意外损伤,乏力,背痛,胸痛,寒战,发热,感冒样症状,头痛,感染,颈痛,疼痛。 心血管:血管扩张。 消化:厌食,便秘,腹泻,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呕吐和恶心。 代谢:周围水肿,水肿。

51、肌肉骨骼:关节痛,肌肉疼痛。 神经系统:焦虑,抑郁,眩晕,失眠,感觉异常,嗜睡。 呼吸:哮喘,咳嗽增多,呼吸困难,鼻出血,肺部疾病,胸腔积液,咽炎,鼻炎,鼻窦炎。 皮肤:瘙痒,皮疹。 输液相关症状:第一次输注本药时,约40%患者会出现通常包括寒战和/或发热等的症候群。这些症状一般为轻或中度,很少需停用,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治疗。其它症状和/或体征包括:恶心,呕吐,疼痛,寒战,头痛,眩晕,呼吸困难,低血压,皮疹和乏力。这些症状在以后的输入本药过程中很少出现。 心脏毒性: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使用本药治疗的患者中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在单独使用赫赛汀治疗的患者中,中至重度心功

52、能不全(NTHA分级III/IV)的发生率为5%。 血液毒性:单独使用本药治疗的患者中,血液学毒性反应很少出现。WHO分级III级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1%。未见WHOIV级的血液学毒性反应。 肝肾毒性:在单独使用本药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有12%发生了WHOIII或IV级肝毒性反应,60%的患者其肝毒性与肝转移瘤进展相关,未见WHOIII或IV级肾毒性反应。 腹泻:单独使用本药治疗的患者中27%发生腹泻。12、什么是预防性手术,有哪些预防性手术是指对一些容易引起癌变的先天或后天性病变作手术切除,从而达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常见的有: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结肠腺瘤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3、作预防性结肠切除;外阴或口腔黏膜白斑切除;皮肤慢性溃疡、皮肤角化病的手术切除;经常受刺激的交界痣和某些黑痣的手术切除;慢性萎缩性胃炎行预防性全胃或次全胃切除;宫颈糜烂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行宫颈锥切术。13、低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原则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及蕈样霉菌病。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自然病程长,中数生存期约6、7年。因NHL为全身性疾病,治疗上多数患者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联合化疗的强度应在综合患者条件、病理学特征、疾病分期等因素后决定。患者能否接受治疗一般取决于年龄、一般状况、并发症等。不同类型的NHL,其生物学行为亦

54、不同,临床的转归也不一致,可以将其分为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三大类。目前常用的预后指标为IPI。治疗的强度应根据上述三方面条件综合考虑。胃粘膜相关淋巴瘤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局限性黏膜相关淋巴瘤,首选手术或放疗,小细胞淋巴瘤,氟达拉滨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烷化剂。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但不能达到治愈,加大化疗剂量也未见疗效提高,自身骨髓移植也未能取得明显成功。化疗取得一定控制后,可长期使用干扰素,大多可耐受3年,无病存活明显延长。14、凋亡特征及发展机制细胞凋亡分为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其中形态学特征有形态上首先变圆,随即与邻近细胞脱离,失去微绒毛,胞质浓缩,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并与细胞膜融合,核染色质密

55、度增高呈半月形,并凝聚在核膜周边,核仁裂解,进而胞膜内陷,自行分割为多个外有膜包裹、内涵物不外溢的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最终被相邻的细胞所识别、吞噬或自然脱落而离开生物体。生物化学特征表现为:1、非随机性DNA降解;2、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3、保持充足的能量代谢直至细胞凋亡末期;4、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由于细胞核酸内切酶激活,使DNA特征性荧光染色减少;细胞质膜完整;线粒体仍有跨膜电位;保留了AIP依赖的溶酶体质子泵;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因为内源性蛋白酶被激活;在胸腺细胞,凋亡发生在G0 期;前进光散射减少和直角散射不变(HL-60细胞)或增加(胸腺细

56、胞)。)15、中晚期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症状有哪些,为什么?(重复)16、 AFP 在肝癌诊治中的意义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糖蛋白,由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内粗面内网核糖颗粒所合成,并出现于胎儿血清中。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几个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量极微(一般300 ng/ml且持续48周不排除肝癌,50200 ng/ml持续2月,肝 癌高危者。结合临床,AFP400 ng/ml即可确诊原发性肝癌。应排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睾丸肿瘤。 疗效观察和病情预后评估。术前无转移,切除彻底,术后会降至正常。若不降或降后 复升,提示弥漫性

57、肝癌或癌复发。术后化疗过程中AFP如保持术后水平,示病情稳定,下降示好转,持续不降疗效不佳。17、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原理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当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12mm3)时,由于缺氧和局部组织PH值的下降,肿瘤便会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以提供肿瘤生长所需要的氧和营养成分。由于肝脏肿瘤的血供几乎100%来源于肝动脉,肝动脉栓塞后导致肿瘤血供中断或减少,随后肿瘤发生坏死、缩小,但是患者并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或不良反应。TACE作为临床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

58、瘤的血供,导致肿瘤缺血、缺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目的。另外,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时,进入肿瘤的化疗药物浓度较外周血浓度提高4-22倍,肿瘤边缘药物浓度是全身化疗药物浓度的9-86倍,明显增加局部浓度,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18、基因突变有哪些及有哪些检查方法(重复)19、常见致癌因素及其致癌特点致癌因素是指能使人群或实验动物群体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的物质或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一、化学物质 对人类总的癌症风险而言,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是香烟的多种致癌成分。其他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燃烧和有机合成产物、某些食物成分、微生物污染产物或食品制备过程产生的物质。此

59、外,人体本身的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炎症、氧化应激反应、营养和激素失衡以及反复的组织损伤等,也可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如氧自由基等。大部分化学致癌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往往形成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具有致癌性。还有一些化合物本身就具有亲电子性质(烷化剂),或在生物体内不经过生物代谢,即可形成最终致癌物。此外,特定致癌物的致癌性不但取决于致癌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宿主的药物解毒及代谢相关酶的遗传多态性。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感染源)是人类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HP、HPV、HBV、EBV、人疱疹病毒-8、埃及血吸虫、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肝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华支睾吸虫等已被证明可引起

60、致癌。三、物理因素 目前已经确认的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矿物纤维。这些物质之所以成为与人类癌症有关的危险因素,常常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的。主要与某些职业性癌症关系密切,对于人类肿瘤的总负荷而言,其影响远远小于生活方式有关的致癌因素。此外,还有家族遗传性许多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管癌、白血病往往有家族聚集现象。因此家族直系中多人患有恶性肿瘤,自身患癌风险也会增加。20、烃化剂作用机理,举出 3 种药物烷化剂类药物具有活泼的烷化基团,在生理条件下形成正碳离子的亲电子基团,以攻击生物大分子中富电子位点的物质。烷化剂的细胞毒作用是通过其直接与D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