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文言文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文言文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文言文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文言文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文言文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统编版语文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逐篇梳理 七年级下册注原文、译文、重点词语解释严格依据课本及课下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第6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课文注释】 可不学!”蒙辞以军中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 初:从前,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以:用。 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 【课文注释】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副词,

2、表示反问。译为“难道” “怎么”。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课文注释】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孰若:何如。两者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及:到,等到。 ?过:经过。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

3、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 【课文注释】 ?更(gng):重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眼光看待。刮,擦拭。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晚呢!” 的敬称。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见事:知晓事情。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4、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就学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文章详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略写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了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话侧面展示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

5、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 1.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 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2.一词多义 动词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 但当涉猎 动词 ,应当 (1)当 (2)见 ,了解见往事耳 动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 ,知晓 3.其他重点词 当道,当权 (1)卿今当涂掌事_ 推托 事务 (2)蒙辞以军中多务_ 研究

6、儒家经典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 粗略地阅读 (4)但当涉猎_ 经过 (5)及鲁肃过寻阳_ 才干和谋略 (6)卿今者才略_ 重新 擦拭 (7)即更刮目相待_ 知晓事情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 4.重点虚词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 ,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 “为 ” 一起构成动词 ,认为 5.内容理解 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命令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

7、:“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具有王者风范。 第7篇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课文注释】 自矜。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自夸。 善射:擅长射箭。 以:因为。 自矜(jn):自夸。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睨(n):斜着眼看,

8、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很久不离开。老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课文注释】 但微颔(hn)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问:责问,质问。 射:射技。 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不是吗”。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乎 ?”翁曰: “无 他?, 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康 肃 忿然?曰:“尔安?敢轻吾 射?!” 的本领!” 【课文注释】

9、?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忿(fn)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 ?安:怎么。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罢了” 。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以我酌(zhu)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课文注释】 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

10、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 ?覆:盖。 ?徐:慢慢地。 ?杓(sho):同“勺” 。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康肃笑而遣之? 。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文学常识】 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以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阐明了技艺专长全在于熟能生巧、精益求

11、精,而不应恃技而骄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主题突出。整篇文章篇幅短小,不足200字,但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没有渲染他的射技如何高超,仅用“十中八九”一笔带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取”“置”“覆”“酌”“沥”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酌油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运用对比,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卖油翁技高一筹,沉着、冷静、自信,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风范。 1.通假字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1)但手熟尔_ “杓”同“勺” (2)徐以

12、杓酌油沥之_ 2.古今异义 (1)但微颔之 只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古义: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 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 3.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善射 动词 ,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 名词 ,射箭的本领 (1)射 (2)尔 ”,相当于但手熟尔 同 “耳 “ 罢了 ” 尔安敢轻吾射 人称代词 , 你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1)陈康肃公善射_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2)尔安敢轻吾射_ 动词用作名词,射箭的技术 (3)汝亦知射乎_ 5.其他重点词 发射 箭 指射中靶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_ 放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 铜钱 盖 (3)以钱覆其口_ 曾经 (4)尝射于家圃

13、_ 慢慢地 (5)徐以杓酌油沥之_ 点头 (6)但微颔之_ 自夸 (7)公亦以此自矜_ 打发 (8)康肃笑而遣之_ 6.重点虚词 介词公亦以此自矜 ,因为 以钱覆其口 介词 ,用 (1)以 代词 ,指陈尧咨射箭 睨之久而不去 但微颔之 代词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2)之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 _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指葫芦 ,指卖油翁 笑而遣之 代词 ,表顺承 释担而立 连词 (3)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 ,表修饰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4)其 他 ,指陈尧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词 , 以钱覆其口 代词 , 它的 ,指葫芦 7.内容理解 本文主要

14、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神态描写,如“睨之”,用笔简练传神,表现了卖油翁不在乎的心理。语言描写,写陈尧咨,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而写卖油翁,用“无他,但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冷静和自信。动作描写,如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运用“取”“置”“覆”“酌”“沥”等动词,表现了卖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 第8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课文注释】 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名:出名,

15、有名。 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n):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 【课文注释】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 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16、无案牍之 劳形。 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课文注释】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管乐器。 无案牍(d)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

17、字简洁,一般用韵。 【主旨归纳】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活,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在更高境界上表现了“惟吾德馨”。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提“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

18、”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1.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形状 2.一词多义 往来 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 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 名词用作形容词,指德行美好 (3)惟吾德馨_ 4.其他重点词 这 (1)斯是陋室_ 博学的人 (2)谈笑有鸿儒_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3)往来无白丁_ 弹琴 (4)可以调素琴_ 5.重点虚词 之 何陋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 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

19、不译 6.内容理解 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评价一下刘禹锡的思想。 示例一:我认为即便在现代社会,刘禹锡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居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的思想。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他逃避世俗,远离大众,缺少社会担当精神。这种不与时俱进、不参与竞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容易生存的。 第9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课文注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

20、从唐朝以来, 蕃(fn):多。 独:只。 淤(y)泥:河沟、池塘里积世人甚 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课文注释】 濯(zhu)清涟(li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益,更加。 亭亭净植

21、: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的样子。植,竖立。 亵(xi)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课文注释】 ?谓:以为,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的君子。 ?噫(y):叹词,表示感慨。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 同予者 何人?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

22、还有什么人呢? ?鲜(xin):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主旨归纳】 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

23、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竖立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远 远播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 ,在远处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1)不蔓不枝_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香远益清_ 4.其他重点词 多 (1)可爱者甚蕃_ 沾染(污秽) (2)出淤泥而不染_ 洗 (3)濯清涟而不妖_

24、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4)不蔓不枝_ 竖立 (5)亭亭净植_ 亲近而不庄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 认为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 少 听到 (8)陶后鲜有闻_ 应当 (9)宜乎众矣_ 5.重点虚词 之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6.内容理解 试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上的异同。 相同点 思想内容 都表达了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 陋室铭表现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不同点 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运用类比。爱莲

25、说运用衬托 第10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课文注释】 河干(g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p):倒塌。 并:一起。 沉焉(y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于此,在这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

26、【课文注释】 棹(zh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曳(y)铁钯(p):拖着铁钯。 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 无迹。 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究物理? 。 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 【课文注释】 ?是非木杮(fi):这不是木片。是,这

27、。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大水。 ?坚重:坚硬而沉重。 ?湮(yn):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难道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课文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咬,这里

28、是侵蚀、当求之于上流。 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冲刷的意思。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坎穴: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 【课文注释】 ?倒掷:倾倒。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流:逆流。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29、。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固然是颠倒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 【课文注释】 ?如:依照。 ?然则:如此那么。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 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 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文学常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纪昀(y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写作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