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年毕业实习报告调研目的:针对现场基地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场地特征、交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项目功能特征、管理体制、市政设施、建筑现状、公共空间、建筑密度、绿化条件等;了解碑林博物馆新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分析城市及周边道路系统、配套设施、公共绿化系统对该基地的具体影响。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和图表图形。调研对象:碑林博物馆原址:对原建筑及周边进行调研,了解扩建及改建对原建筑及周边的影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对已建的历史性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其建筑及规划与周边的响应。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学习新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并尝试将其融入到碑林
2、博物馆的扩改建当中。调研时间:2012年3月2日至7日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地处西安明城墙内的碑林历史街区中,紧邻南城墙脚下的三学街和城市道路柏树林街。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建筑面积为12984,展示面积为4230。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专题石刻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的碑刻书法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书法的延续和发展受到冲击,而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承载体承担着延续书法文化的重任。它作为西安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博物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背景分析:a、碑林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西安碑林博物馆因为其展品及收藏的价值及其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被视为
3、现代博物馆。但很显然,碑林博物馆与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它始终都是被动式的发展。碑林博物馆始终维持着较落后的展示手段,其地位在下降,与其历史地位不相符合。碑林博物馆缺少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它需要城市生活的渗透、自身历史文化的外延。b、书法特色文化的失落书法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为古人记录、交流、表达感情的工具,是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汉字是中国特有的书体文化,它的产生要早于西方的字母式书体,汉字本身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字体形式,例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除了甲骨文和金文外的其余字体在碑林博物馆都有展藏,这其中还不乏很多名家的范本之作。书法为古
4、代人交流的必需工具,现在随着打字机、计算机等现代工具的纷至沓来,书法已转型为艺术,而且是只能为有限人欣赏的艺术。在全球化驱使下,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多样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宝库,收藏有近千年来书法名家的名碑名字,其中国宝级文物就近有二十组,一百多件。博物馆以其收藏之丰富和精美,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显著地位,承担着延续中国书法文化的重任。但就博物馆目前的静态书法碑刻展示而言,对书法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很是局限。c、城市公共生活的需要 西安碑林博物馆虽然是碑林街区中的核心内容,但却与街区的生活脱节。西安碑林博物馆入口空间缺乏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不具备城市功能,使
5、碑林文化很难向城市生活渗透。碑林街区的居民对碑林博物馆缺少归属感。碑林街区内除了一些常年居住在碑林博物馆周围的中老年人会提到碑林博物馆给他们曾经带来的儿时记忆,很少有人会把碑林博物馆与自己的生活挂钩。碑林博物馆更像是一个被蒙上不透明玻璃罩的绝缘体,得不到街区的“养分供给”,同样街区生活也因为碑林博物馆“绝缘”式的生长关系,少了与碑林博物馆的沟通。基地分析: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地处西安明城墙内的碑林历史街区中,紧邻南城墙脚下的三学街和城市道路柏树林街。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建筑面积为12984,展示面积为4230。现状分析:a、基地内部现状碑林博物馆内石质碑刻主要展示于碑林区域的各
6、个展室。所以博物馆内孔庙区域为非主展示区。博物馆馆内孔庙的建筑基本上是延续孔庙原有建筑中轴对称的思想进行布局建设的,就其单体形式而言比较简单,其中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在历史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己经转变,不再为祭祀行为所服务。今天,它们作为建筑文物,其自身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建筑物的单一使用价值,事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过去活跃的孔庙祭祀活动相关联和具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作用,也是情感场所形成的载体,可以被用来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与爱国热情,具有教育后代的作用;科学价值通过研究建筑单体在整个西安孔庙中的布局及自身形式,可以从中获得过去西安孔庙建筑的自然变迁信息;艺术价值一一通过建筑的造
7、型、色彩、纹饰、材质等,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反映了创造它的时代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今天的孔庙部分仍保留着古代祭祀空间的格局和尺度,通过外部院落与建筑的不同大小体量的组合,勾勒出不同的空间感受,体现中国的礼制思想(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居中为尊)。第一进院中的非文物建筑有东西大门、售票管理用房、原文物商店从图底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博物馆内第一进院看百以空间紧张,但实则不然,浮池池身下陷,只有栏板突出于地面上一米高度,在整体空间中并不会成为视线遮挡物,使第一进院给人实际感觉比较开阔。当进入到第一进院时,在感受过尺度宜人的开敞空间后,使人收定心情,从喧闹的环境中过滤和净化。来到棂星门前,透过棂星门可以
8、看到戟门的部分,而且视线可通过戟门隐约看到第三进院的景深。第一进院的空间显得过于封闭。第二进院中两侧的建筑。第二进院中西侧的建筑为1973年拆除原有的长廊新建的坡屋顶现代建筑,用于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东侧的建筑为1985年拆除原有长廊而建的仿古建筑,用于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但今天它的南侧部分已用于贵宾接待,而北侧余留部分用于商品售卖。博物馆内第二进院的空间看似宽敞,但实际空间中的条形绿化的分隔,使第二进院的空间变得狭长,驱使人们向前行进。第二进院的空间显得过于封闭。第二进院创造出两种空间效果,临展间空间开敞,树木间空间感觉舒适。由于碑林博物馆里基本为落叶乔木,所以季节胜的空间感受差异大,冬季第二进
9、院空间开阔,夏季则有两种效果,走在树间空间亲切,在树木稀疏处空间感觉开阔。第二进院所呈现的线性,使空间极具流动性,空间除了交通没有什么其他功能,而且没有任何信息传递给人,所以通常人们在其中只是进行行进活动,以极快的速度通过,完成进入主要参观区之前的心情过滤。当怀着一种好奇及期待的心清跨过棂星门走入第二进院时,由于空间感受瞬时由横向开敞转入纵向狭长,戟门的形象完整地显现出来,纵向的狭长空间驱使人们加速行进而并非滞留。第二进院作为第一进院的延续发展,运用诱导、延续的树木及建筑,使为已潮起伏,为情绪的酝酿过程。当走到戟门时,前方的“石台孝经”碑亭已历历在目。通过第一、二、三进院的逐层递进,人们从外界
10、环境中被引入到碑林的主要展示功能区,完成了从行进感到归属感的转化,使人们的参观行为及心理得以过渡。b、基地周边现状西安碑林博物馆入口馆外空间的北侧,也即三学街的北侧,布置的基本与博物馆文化旅游相关的仿古建商业店铺,以出售字画及旅游工艺品为主。其中,博物馆东侧沿街的建筑均为一层砖结构坡屋顶,它们大都为上个世纪90年代建造;博物馆西侧,府学巷以东的建筑基本为一层,以西的建筑为两层,大都为上个世纪90年代建造。三学街的北侧,可见碑林博物馆的半面照壁及两座大门,其余均为博物馆围墙所包围。博物馆自身向城市所展示的历史实物除了半面照壁外,均以厚实的围墙或大门隔离开来,造成公众行为活动和视线的阻隔。除了进入
11、碑林博物馆的游人及馆方人员外,在馆外的人很难从其入口空间的少量视觉信息体验到碑林博物馆的文化特性和魅力。三学街的南侧,因为顺城巷的改造动迁,沿街的建筑己所剩无几。近“文物天地”过街楼的两家经营书画用具的二层青砖结构坡顶仿古建及另一家经营书画用具的青砖坡顶建筑均为上个世纪90年代建造。紧挨城墙的城墙售票管理用房是一层砖结构坡屋顶仿古建(位于孔庙照壁对面),为1984年整修城墙时所建。由于三学街南侧原有店铺己拆除,现在以城墙作为背景。三学街南侧紧邻西安城墙。博物馆是在城墙上向内城观望的一个重要景观。城墙上俯瞰碑林博物馆,博物馆入口空间构图得以显现。同时,城墙现在己经成为构成碑林博物馆入口空间的重要
12、界面。因此,碑林博物馆和城墙互为影响。西安城墙于196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墙如今已失去了早年的防御维护功能,成为西安古老文明历史的记忆载体。西安城墙由实用型转向文化型,其地位和价值就如同碑林一样,在历史中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少部分人流在参观完碑林博物馆后,花23分钟时间直接由博物馆照壁南侧的城墙入口登城墙。游人在城墙上可以俯视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部分入口空间及内部院落。高大繁茂的槐树阻断了游人部分视线,使游人在城墙上依然可以看到博物馆的东入口空间及馆内第一进院。三学街南侧东南角上为魁星楼所在地,魁星楼地处于城墙上,正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碑林博物馆处的地
13、标性建筑,也是碑林博物馆入口空间的空间领域界定物。今日我们所看到城墙上的魁星楼为1986年由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在原址上复建的。三学街东侧紧接正在拆迁的柏树林街,其道路的拓宽取缔了原有柏树林街两侧的鲜花售卖、广告装饰等行业。碑林博物馆入口馆夕卜空间,自民国初年府学废弃,昔日的府学建筑就己拆毁。现在的空间形态是长时期在政府干预指导下的自然建设,基本保持着较为规矩的空间形态。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
14、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 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一、规模科学合理一般地,博物馆均由文物保护、文物陈列、观众眼务设施、工作人员用房、设备用房五大部分组成。我们把文物保护和文物陈列这两部分的规棋作为确定全馆规棋的主要因素。文物陈列区分别为基本
15、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主要根据展出文物件数确定其所需面积,并适当考虑展览路线的长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展出的文物与库藏文物的比例以1:10为宜。而实际上许多博物馆的这一比值均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历史悠久的大馆老馆库存比例一般较大。我们按展出库存文物30万件(号)的l/30考虑,即按展出l万件(号)展品来考虑陈列部分的规棋。国外一般一件展品所占展览面积的指标为l平方米。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略低于此指标。考虑到有利于提高陕博的展示效果,故采取1平方米/件(号)的指标。陈列区建筑面积相应为10900平方米。在确定库区、陈列区面积规模的基础上,经过与筹建和使用单位各级领导及专业人员多次结合、调
16、查研究,明确了建筑内容的设t应突破单纯作为文物保管和陈列机构的传统博物馆模式,而应兼具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作用,并为观众提供良好的休息、怪饮、晌物等服务设施。故业务研究用房为9700平方来,公共眼务设施7100平方米,此外,行政管理用房2600平方米,设备用房5300平方米,其它2400平方米,汇总以上各项面积全馆总计4580。平方米。库区、陈列区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40%。总之,博物馆规模的确定要按照馆情“量体裁衣”,适当预计发展,各部分比例适当二、布局集中紧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址在西安市小寨东路翠华路口104亩的场地上,其优点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较近,交
17、通方便;同时这里距大雁塔曲江风景旅游区仅一公里左右,在城市旅游路线上,与大小雁塔均有较好的通视线;特别因为这块地上无搬迁任务,近旁的干道有城市管网设施,便于工程上马。但其不利之处是用地略感局促,发展徐地不大。作为大型公共建筑近旁还缺少公共广场或公用绿地。文物库、陈列厅、公共服务设施、行政用房、业务用房都集中在主馆,设备用房也大都集中在主馆内。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了绿地面积,使主馆处于绿化环抱之中。观众主要入口面南,临主干道小寨东路,距红线50米。门前设有绿化广场及地下停车库(暂缓建)。观众次入口面东,临次干道翠华路。工作人员入口面北,距兴善寺街红线30米,其间为城市绿带。文物及其他货运之出入口在
18、场地西北角之西门。为了保证馆区的良好环境,将锅炉房另行安排在兴善寺街以北距此场地一百米的另一块基地上。主馆布置略向东偏,使西侧留有70米宽的绿地以供远期发展扩建之用。三、分区明确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容庞杂,要求各异。在建筑设计中首先按照其基本功能分为前后二大部分。前部是对观众开放、直接为观众服务的区域,可谓博物馆的 “前台”。后部是收藏文物及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可谓 “后台”。两部分分区明确,使馆内观众不能从前部进入后部,但同时要使有关的工作人员和物品运愉能方便地从后部到达前部。“前台”是由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的陈列区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所构成。这部分设计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使观众流程活
19、而不乱。为此将全部对公众开放的设施围烧主庭布置,以空廊相联。进入陈列区的三个入口分设在庭院北面,在布局上为观众提供的选择参观的自由度较大,从南大门入馆后可通过庭院或连廊直接进入三者中任一部分。观众也可在序厅与其两侧的休息厅所构成的室内枢纽空间内对参观路线作灵活的选择。提供接待、视听设施的东南角楼与提供购物和餐饮的西南角楼分置于庭院二角,亦便于观众自由选择参观前后的去处。这样一个环绕庭院布置的“前台”为观众提供了开阔灵活的文化休息场地。物库及文物前处理所构成的库区是博物馆的心脏,是“后台”中最直接邻近“前台”的部分,被布置在陈列厅与其它业务用房之间。在建筑布局上既要充分考虑安全防护的要求而使之与
20、其它用房截然隔断,同时又要使各业务部门与之有方便的联系。文物前处理在库区一层,西侧对室外有便于装卸的文物入口,处理后的文物通过库区内的专用电梯及楼梯运往一、二、三层及地下室的文物库。库区通过陈列准备室与基本陈列部分的陈列厅直接相通。专题陈列及临时陈列所需文物则通过地下库区通道经由这二部分陈列准备室的电梯运至陈列厅。与临时陈列厅配套还设置了供外单位使用的临时文物库。“后台”的第二部分是名目众多的业务用房,其中主要有陈列工作室、历史研究室、电子计算机房、中央控制室、情报资料室等。除情报资料室单独布置在东北角楼外,其它均集中设置在紧贴库区的多层办公楼内。文物保护试验室业务开展有相对独立性,故使其自成
21、一栋三层小楼,作为主馆后楼置于北部。它与主馆的业务办公部分出入口分开设置,各不相扰。“后台”的第三部分是行政办公用房。因工作性质与业务办公不同,单独设置在西北角楼。它与东北角楼一样均有连廊与业务办公部分相通。“后台”的第四部分是设备用房,包括冷冻机房、空调机房、变配电站、水泵房等均设置在主馆中部的半地下室中。该区设有单独的出入口,便于维修管理 (锅炉房如前所述移至馆区外另一场地)。根据各部分的功能关系,统筹兼顾地进行功能分区并组织人流及货流,将貌似庞杂的博物馆机能纳入了合理运行的轨道。四、设施先进映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八十年代设计、建造的国家级博物馆,理应达到国际上博物馆的现代化设施水平。在设计
22、中对需要与可能作了综合的权衡,在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可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现代化设旅的内容与档次。1.灵活控制的空调系统博物馆最基本的首要功能是保护好文物。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净化程度是持久保存文物的必要条件。西安属大陆性气候,全年有99天低于5,平均气温25有71夭,温度日较差通常在10以上,相应湿度变化也很大。西安市区空气中含尘浓度高出滨海地区10倍左右,远远超出了卫生标准容许值。这样的自然气候条件与文物保护的要求相去甚远。经过多方反复研究,决定对陕博的文物库及陈列厅采取全面空调,并严格根据不同文物的工艺要求区别标准、分开档次;不同季节分别采用制冷、送热、通风的不同手段;提供不同区段单
23、独控制的灵活性;采取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凡此等等以提高空调的使用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所有无特殊工艺要求的用房均只有冬季采暖而不设空调。2.多种功能的电气系统陕博按二路供电进行设计,以保证在发生事故时不中断电源。陈列厅内的照明按环境照明、局部照明、特殊照明与事故照明分别设置。环境照明为150300lx,局部照明为500一700lx,具体根据工艺要求而定。文物库与陈列厅内均根据我国灯具生产的国情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管喷涂紫外线吸收剂,以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报告厅内设有电影放映装置、投影装置及六种语言的感应式无线同声传译装置,可供举行国际性学术会议。馆内设有程控电话、有线扩音系统、电开水炉及防雷装置。3
24、.严密的防灾、防盗系统防灾防盗对博物馆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馆内除按照规范设有严密的水消防系统外,在珍品库采用了先进的1211自动灭火器,设有烟雾报警及1211卤代烷自动灭火的联动系统。防盗系统由公安部门进行设计。4.分期实施的计算机系统馆内设有电子计算机系统。拟由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控制,主要是为历史文物档案资料f理、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服务。5.集中的中央控创系统在中央控侧室内全面掌握控制全馆的电气系统、空调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五、发扬传统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陕西地区各类历史博物馆系列中的“龙头”。兴建这座文化建筑,不但应功能合理,设
25、施先进,而且要注重建筑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在下达设计任务时,明确要求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应具有浓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为此,在建筑创作中力求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化的功能、技术相结合,传统艺术手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1.定性与定形我国传统建筑有一套相地立基、选型定制的作法,即在明确了一个建筑的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后.再相应地确定其规格、型制与形式。这在保证环境与建筑以及建筑与建筑的整体性方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在陕博方案构思时,考虑到这座博物馆主要功能是保存、展现陕西史前文化的丰富遗
26、存和我国封建社会从发生至点盛时期的珍贵文物,博物馆所在的城市西安又是这段历史时期十一个朝代的国都,作为这样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建筑的型制规格必须是高档次、高层次的。用传统建筑的术语来说,应是“大式”,决不能采用“小式”。从而明确这座博物馆建筑如同是陕西历史文化的段堂,应具有宏伟、庄重、质朴、宁静的格调。2.生活方式与空间组合历来中国人生活在有庭院的建筑环境之中,宫殿、庙宇、住宅、作坊无一例外。院落式的建筑空间组合与人们需求院落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考虑到要使陕西博物馆不仅成为一个纯功能性的展览房屋,同时还要使这里成为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息场所,所以采取了室内外空间穿插结合的布局
27、。全馆组织了七个大小不同的内院。其中三个是联系展厅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半开敞式庭院,四个是被展厅环绕的封闭式小院。后者小而单纯,仅是供展厅中的观众稍为休息视力的空间;前者空廊回绕,绿化繁茂,无异于一个无顶的大厅,起到了联系展厅与各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是观众休息活动的空间,在这里休息较为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趣。3.有秩序的变化传统建筑群,无论它们变化多么丰富,大都有较好的整体性,这主要在于变化主次有序才不失于零乱。陕博似乎是一撞房子,但又具有群体组合的艺术效果,它胃“采用宫段式”之大不胜,借鉴我国传统宫段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段堂、四阴崇楼的构图模式。但每个建筑形体又都是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
28、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怎样建立主次有序浑然一体的群体关系,在设计中主要把握了两点:一是吸取了我国传统建筑材分制度的精神,确定了一套模数,从而有效地控创了各类建筑比例尺度的统一性。另一是抓住传统宫段建筑的一个造型特征,即以飞格具角为母.,在建筑各个转角部分一再出现。这些出枯深远、曲率舒展的造形,对于建筑艺术风魏的整体构成起到了提纲攀领的作用。4.艺术、功能、结构的统一唐代建筑雄浑质朴的造型,简洁明确的构造,整体明快的色彩,特别是建筑艺术和功能、结构的高度统一,这些都与现代建筑的逻辑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着这种精神,陕博挑愉下的椽子、斗拱不仅造型简洁,而且在结构上都是受力构件,构成屋顶坡势平缓、出枯深远
29、、冀角舒展的造型,突出了洒脱的唐风特征。建筑的坡面根据内部功能需要,该实则实,该虚则虚,外形盛实变化对比与内部功能有机统一。5.现代技术材料与当代审美意识技术上的现代化势必带来现代化的审美意识。因此陕博作为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不应该也不可能一板一眼地仿古。这里不仅用了现代的钢筋馄凝土框架结构,还全面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构配件和材料,力求具有时代特征,表现当代审美意识。如采用大片玻璃、预制大堵板,造型上突出了大体块的虚实对比。在色彩上一反传统古建浓丽的作法,采用黑、白、灰、茶的淡雅明朗色调。在细部处理上亦力求出新,如不锈钢管与抛光铜球组合的大门给人以传统饱钉板门的联想,而乳白面砖的铺贴图案则尽可能地
30、反映出钢筋棍凝土结构的构成。6.良好文明的室内外环境博物馆是文化建筑,因此要具有高格调的、文化气氛较浓的室内外环境。陈列区以突出文物为主,休息厅要让观众视线能得到放松休息,均不作过多装饰。会议楼是学术活动场所,应该简洁大方。只有商业楼稍为变化活泼一些,但也区别于一般市井商店而具有高雅的格调。馆区内室外场地除道路、广场、铺地外全部进行绿化。铺设草坪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馆区总面积的54%,为博物馆的净化防尘提供一个“不见土”的、园林化的小环境。除广植花木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以外,还在绿地中配置了一些具有高度文物价值的古代石刻,如门前广场的馆名碑水池中陈列了汉长安昆明池中的石鲸。东西两片大
31、草坪上各配置了一匹雄骏的唐陵石马。凡此等等力求构成一个具有文化气息、为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美环境。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展馆面积4.6万平方米、广场8万平方米,已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展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配备酒店、商务写字楼、餐饮、康体及体验中心,构成西安会展经济示范园区。 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西安市南郊文化旅游核心区域曲江新区内,位置在长安南路与会展路交汇处,电视塔东边。 西安国际展览中心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暨南三环路交汇处,与高耸的电视塔隔街相望,距南门约5公里。 西安国际展览中心是西安市人民政府投资、西安市商贸委共同投资
32、建设的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活动场所。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与水厂路交汇处,西临陕西电视塔、东临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中心造型新颖、外观宏伟,展馆主体外观造型似鲲鹏展翅,隐喻西安城市经济建设的腾飞。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及富于现代感的中心广场,具有承办国际博览会、全国性经贸洽谈会的能力。 西安国际展览中心总投资2.3亿人民币,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26000平方米,可设置国际准展位12001400个。整个展馆共分为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一层展区展览面积10600平方米,可分隔为三个独立展厅,一层中央厅4700平方米,净高度20米。可满足各类特展的搭建需求,中心拥有300平方米多功能厅一间,配备佳能投影仪,音响设备可容纳250-300人召开各类会议,小会议室及贵宾室各两间。中心展厅净高23米、整个展馆共安装自动扶梯10部、货运电梯2部、客运电梯4部、均可直达各楼层。展馆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