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电子方向底盘电子作业_第1页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电子方向底盘电子作业_第2页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电子方向底盘电子作业_第3页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电子方向底盘电子作业_第4页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电子方向底盘电子作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阅读和比较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回正与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研究问题:配有EPS系统的车辆低速时回正不足,中高速易回正超调;解决:改善了低速时的回正不足和中高速时候的回正超调,并且对驾驶员的手感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模型:采用回正模型,由模型分析回正的影响因素,得到控制策略。控制:回正控制策略和主动阻尼控制策略,通过电机提供回正力矩或阻力矩帮助回正准确。仿真实验:采用数字仿真,使用dSPACE硬件系统,在实车上进试验。先测得不同车速下汽车回正曲线相应的k和anr,制定控制策略。试验证明,该方案可以改善低速时的回正不足和中高速时候的回正超调,并且因为持续施加回正与主动阻尼力矩,所以力矩较小,对驾驶员手感影

2、响不大。ActiveReturnControlofEPSBasedonModelReferenceFuzzyAdaptiveControl问题:现有回正力矩补偿对摩擦阻力参数的变化较敏感。解决:提出一种基于参考模型模糊适应控制的回正控制策略模型:二自由度的车辆模型和优化的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使用模糊适应机制由三个输入(yp,e,e)查表得出PI参数的变化量来调整PI控制器的参数,使得转向系统的输出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以尽量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仿真实验:采用数字仿真,使用dSPACE硬件系统,在实车上进行试验。试验证明基于参考模型模糊适应控制理论的转向控制能更加快速准确的跟随,且鲁棒性较好。比

3、较文献1从仿真及实验测得回正曲线出发,用能量守恒来直观的解释不同车速下回正状况的不同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案简单有效但是没有验证过在系统参数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还能维持原来的性能。文献2所提出的方法可以适应车速与摩擦力阻尼变化的情况,系统的鲁棒性较好,但是控制器设计复杂,参数的确定也较多,试验成本较高。尝试用不同的助力曲线(助力力矩Ta操纵力矩Th:直线,折线,曲线)进行助力,画出操纵力矩与转角的迟滞回线,观察助力特性曲线的小助力区域的增益与迟滞回线的中间位置处力矩梯度的关系助力划分段:Th(0-0.5nm)无助力区Th(0.5-1nm)小助力区Th(2nm)大助力区直线助力Ta-Th斜率为0.3-400-300-200-1000100200300400600转向盘转角(deg)折线助力1(曲线斜率:O.1-O.2-O.3)400-J00-200-1000100200300400-祎向盘祎角旳FEMW1超-P鞘叵is折线助力2(曲线斜率:O.15-O.25-O.35)-300-200-1000100200300400500诗向盘蒔角(deg)折线助力2(曲线斜率:0.2-0.3-0.4)-400-300-200-1000100200300400转向盘转角:deg)小助力区域增益越大,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