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ynji)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ynji)以ABC大学为例报告人: 专业(zhuny):高等教育学共三十一页目录(ml)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评述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论文框架附录(fl):参考文献共三十一页一、选题背景(bijng)及意义1.1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中央多位领导也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从国家发展战略到教育发展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

2、的重要性,这给我国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造就(zoji)拔尖创新人才依靠研究型大学(3)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建立相应培养模式共三十一页一、选题(xun t)背景及意义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 对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总结、分析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效果,对改进和完善ABC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高等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为“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课题(kt)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丰富国

3、内关于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实证研究。共三十一页一、选题背景(bijng)及意义(2)研究意义可以丰富(fngf)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本选题将通过对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个案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人才培养实践的内在规律,从而丰富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此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先锋,在革新传统教育观念、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显示了可贵的探索勇气。虽然它与普通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区别,但与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做好这一研究也将在丰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共三十一页一、选

4、题背景(bijng)及意义有助于优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那么本文最直接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ABC大学的案例研究,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处并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拟定相应的对策以期优化这一人才培养实践,从而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力争成功培养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此外,本研究的预期成果若能得到很好的实施,那么在高校内部便能以点带面,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zhling);而在全国则能起到辐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2.1 相关概念界定(1)研究型大学:就是将教学和研究

5、紧密结合,从事知识的传播和创造,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产生大量(dling)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学。(2)拔尖创新人才:本研究中所指的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指大学里的拔尖创新学生,并仅限于基础学科领域。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本研究暂将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基础、数理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等;2.具有较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对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并具有初步的知识鉴别和选择能力;3.具有较强的综合相关知识来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5.具有团结协

6、作精神;6.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3)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培养模式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全面完善的定论。结合以往学者的见解,本文(bnwn)认为,培养模式是以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有机组合。它包括选拔方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培养模式首先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次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怎样培养人”,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2.2 文献综述国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1)美

7、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为了国家安全必须选拔我国大批的天才儿童,并努力进行天才教育,这是第一次由国家层面提出的关于(guny)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197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了题为投入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研究报告。 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1985年美国的科学促进会(AAAS)启动“2061计划”,提出要面向21世纪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以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

8、育(jioy)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jioy):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 明确提出“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借鉴牛津大学的“荣誉教育”,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引进了这一教育形式,并迅速发展起来。Austin Grey C在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Through Honors Programs(通过荣誉课程培养学术精英)一书中指出“荣誉教育的目标包括选拔出那些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为这些荣誉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在最高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

9、潜能”。 “大挑战计划”是美国杜克大学工学院、欧林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工学院为了应对(yngdu)由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1世纪工程大挑战(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报告中提出的14大挑战所联合成立的旨在培养工程拔尖人才的计划。该计划涉及了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架、校际合作培养人才、院校层面的具体操作等多维度培养方案,极大地保障了计划的实施。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2)英国和日本的拔尖创新(chungxn)人才培养 在英国,自古就有自由教育的传统,以培养人的教养为首要任务,以“绅士”作为培养目标,由政

10、府启动的“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计划使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大学周围建立起严密的科技网络群,不仅促进了英国在科技创新的发展,更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创新。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经济低迷期,通过反思自身与美国的差距,发现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是日本发展缓慢的原因。因此在1994年由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实行“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郝克明认为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重任,大学应从三方面进行(jnxng)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卢铁城在其为建设

11、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文中指出,传统教育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教育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教学,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张秀萍在其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大学教育创新一文中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特征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她指出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实施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培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 杨德广认为,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平

12、而不尖”的问题,存在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科研体制、评价体制、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方面。 朱崇实还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谈到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第二,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应坚持以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的原则;第三(d sn),必须在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下进行。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的重心均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上,通过对其观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集中(jzhng)在以下几方面:1.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形式要灵活;2.要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3.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2)我国拔尖创新人才

13、培养的实践研究我国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丁激文在其教改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理工科拔尖人才的良好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楼程富在其发挥综合优势 改革教学模式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一文的第一部分浙江大学英才教育(jioy)的实践中谈到,虽然试验班的类别不同,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均呈现出以下共性:强化基础、拓宽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注重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重视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14、 潘云鹤为首的浙江大学课题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补充了浙大试验班的以下特色:拓展开放的国际化视野;营造竞争合作的成长空间以及完善管理体制。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尚仁成等人在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msh)的探索一文中将清华大学基科班人才培养过程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优秀苗子,“择天下英才而育之”;2.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基础;3.从校内外聘请优秀的教师授课,“觅天下高士而师之”;4.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5.鼓励学科交叉,学生经过多次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卢冠忠等人指出,自华东理工大学理工优秀生部建立以来,在人才培

15、养模式的多样化、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探索:1.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导师制;2.发挥课堂教学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如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等方向;3.加强实验、重视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周玲玲等人提出,上交的MIT电子信息试点班的学生在具备(jbi)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之外,还应在科研开发能力、理解能力、迎接挑战能力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并对电信试点班的特色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概括:改革课程体系,重视专业课程,加

16、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对高校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量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的选拔,师资队伍的建设;2.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3.教学与管理制度的健全;4.对科研训练的重视;5.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 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我国非试验班形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sh)的相关研究 王宏等根据他们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多年来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及相关竞赛技术组织与培训方面的经验,结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实践与尝试,从一个侧面总结摸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做法,简称“赛课结合”,即鼓励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重大赛事,

17、并通过参赛,因材施教,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促使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印大秋在其创建开放式创新环境 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一文中谈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成绩显著,参赛的学生普遍在实际工程能力、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以后的科研中表现出突出的能力。并指出开放式电子创新环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 张序松等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型人才培养一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大学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开始,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发

18、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南京大学物理系人才培养基地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明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路,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培养的要务,实施培养过程(guchng)的最优化。 总之,此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1.注重创建开放式的创新环境;2.更提倡自主式学习;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2.3 研究述评通过对中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fxin)以下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其一,研究不够深入。当前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大都存在于经验总结的层面,没有深入下去。 其二,研究不够系统。

19、大部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及建议均是建立在分析某些问题的基础上,就问题谈对策,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没要按照选拔方式、培养方案、评价机制来进行系统探索,多集中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探讨。共三十一页二、文献(wnxin)评述2.4 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突破点就在于将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聚焦到大学金字塔顶端(dngdun)的研究型大学,并在充分分析内涵、理论等的基础上,以ABC大学为例发掘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不足,并吸取国外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运用问卷及访谈对ABC大

20、学在校生、老师进行实证调查,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了解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实际情况,发掘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提出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对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参考价值。共三十一页三、研究(ynji)方案3.1 研究思路及设计(一)研究思路(1)本文将首先从相关概念出发,对“拔尖创新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评价标准(biozhn)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2)从宏观上对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访谈及调查研究,总结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用人单位以及ABC大学教师、学生、毕业生对培养现状的认知和认可度,分析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不足。(4)同时将对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内外高校的实践进行比较,对完善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共三十一页三、研究(ynji)方案 本研究将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问题;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管理运行体制、实践环节(hunji)等;ABC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问题,即保障机制。(二)研究设计论文设计架构图访谈提纲 问卷设计(略)共三十一页四、研究(ynji)方法 本文将采取理

22、论层面上的交叉综合研究(ynji)和实践层面的调查取证研究(ynji)相结合的研究(ynji)方法,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ynji)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ABC大学在校生、老师访问调研为主,并辅以归纳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论证。4.1 文献法4.2 比较法4.3 问卷法4.4 访谈法共三十一页五、研究(ynji)步骤研究(ynji)步骤:共三十一页六、论文(lnwn)框架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大学 1.2.2 拔尖创新人才 1.2.3 人才培养) 1.3 研究思路

23、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nirng)与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依据 (1.4.1 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1.4.2 高等教育结构分层理论)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3 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教训 3.1 国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3.2 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3.3 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4 YS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4.1 YS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概况 4.2 拔尖创新人才相关调

24、查目的及方法 4.3 对于YS大学在校生相关调查分析 (4.3.1 问卷、访谈构成分析 4.3.2 调查样本的分析 4.3.3 YS在校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满意程度评析 4.3.4 在校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建议) 4.4 YS大学毕业生及相关用人单位评价分析 4.5 YS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 完善YS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共三十一页附录(fl):参考文献部分论文: 1国家中长期教育(jioy)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

25、tml,2010-07-29.2张辉.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2).3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4陈建成,李勇.发达国家研究刑型人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 (l):1418. 5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6修朋月,张宝歌.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138.7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3538.8Austin Grey C.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Through Honors Programs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6.Pp.5.Julianna K. Chaszar 9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10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11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