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共11页)_第1页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共11页)_第2页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共11页)_第3页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共11页)_第4页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注税-税收法律法规 第3编第1章 刑法基本理论PAGE PAGE 124第3篇第1章 刑法基本(jbn)理论本章(bn zhn)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有2年本章的分值为0分。复习(fx)时以熟悉基本概念为主,在简单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应当是一个好主意。2014年本章教材没有变化。2013年2012年2011年单项选择题-1分-多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合计0分1分0分本章基本结构框架一、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

2、及既往和类推适用。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3.罪刑相当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原则):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二、追诉时效法定最高刑1.追诉时效的一般规定【解释】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如果超过追诉时效(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2.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xinzh)的情形(1)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guji)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huzh)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2)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3.追诉时效的中断:在追诉

3、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一)犯罪客体1.一般客体:一切犯罪行为共同侵犯的客体。2.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如“危害税收征管罪”(包括逃税罪、抗税罪等等)侵犯的客体均为国家的税收征管制度。3.直接客体(1)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仅为一种,如逃税罪的客体是国家税收征管秩序。(2)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直接侵犯两种以上具体的社会关系,如抗税罪为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税收征管秩序,妨害了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活动,而且侵犯了依法执行征税工作的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二)犯罪客观方面1.必备要件(1)危害行为(2)危害结果(3)危

4、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非必备要件选择性犯罪构成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例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将禁渔区、禁渔期、禁用的工具、方法等作为构成要素)。(三)犯罪主体1.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1)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14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速记口诀】史四和史六,杀伤王小豆;强抢他的饭,火爆他的头。已满16周岁(zhu su)的人犯罪,应当(yngdng)负刑事责任。(2)有关(yugun)从宽处理的规定 社会热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5、,“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作为累犯;【相关链接】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可以减刑)。不满18周岁的人和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3)排除死刑适用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4)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对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前科报告义务】根据刑法第100条的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

6、、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5)跨年龄段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是否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取决于前罪是否为法定的8种犯罪(A)属于法定8种犯罪:一并追究刑事责任;(B)不属于法定8种犯罪:只能追究已满16周岁以后犯罪的刑事责任。行为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法定的8种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对此只能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2.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1)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

7、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醉酒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单位犯罪主体(1)单位犯罪主体,是指为谋取本单位的非法利益,由单位负责人或者经集体讨论决定,实施了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解释1】必须为谋取本单位的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谋取私人利益的不属于单位犯罪。【解释2】刑法必须有明文规定。例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到甲企业征税,甲企业法

8、定代表人指示工人对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暴力围攻;由于抗税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甲企业并不构成抗税罪。(2)6种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公司、企业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不属于单位犯罪,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dn zu)处罚;仅仅为单位个别或少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也不是单位犯罪。单位一般成员实施(shsh)的犯罪,不属于单位犯罪。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的犯罪,不可能(knng)成为单位犯罪。刑法分则没有特别规定的,不能认定是

9、单位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以自然人犯罪论处。(3)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两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两罚制”。【例题单选题】根据刑法及有关规定,关于老年人犯罪适用强制措施和量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A.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B.犯罪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C.审判时已满70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D.犯罪时已满70周岁的人,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答案】A【解析】(1)“老年人”的分界线是75周岁,排除选项CD。(2)选项A:对犯罪时不满1

10、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即使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也不适用);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3)选项B:法律并未对采取强制措施有年龄的限制。(四)犯罪的主观方面1.必备要件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应当预见与已经预见)2.选择性犯罪构成要件(非必备要件)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例如,走私淫秽物品罪应以牟利或传播为目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 HYPERLINK /doc/6744164.html t _blank 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 HYPERLINK /doc

11、/5630759.html t _blank 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四、犯罪形态(一)直接故意犯罪的完成(wn chng)形态如何界定(ji dn)犯罪既遂结果(ji gu)犯的犯罪既遂,指行为人实施终了刑法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并且犯罪行为实际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解释】刑法对“抢夺罪”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的,处。按照该表述,实施完毕抢夺行为并不一定构成犯罪,需要满足“数额较大”的结果标准,因此,抢夺罪的既遂属于结果犯。危险犯的犯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

12、害社会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但不要求犯罪行为实际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解释】刑法对“破坏交通工具罪”的规定: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足以造成危险,尚未造成后果”的表述明显表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既遂属于危险犯。行为犯的犯罪既遂,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只要行为人实施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即使犯罪行为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发生,甚至没有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的,也构成犯罪既遂。【解释】刑法对“绑架罪”的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按照该表述,只要实施了“以勒索财物

13、为目的绑架”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即构成犯罪,属于行为犯。例如,甲绑架幼女乙后,向其父勒索财物。乙父佯装不管乙安危,甲只好将乙送回;由于绑架罪的既遂属于行为犯,本案甲已经实施完毕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行为,虽未能实际得到财物,但已经构成绑架罪既遂。举动犯的犯罪既遂,不要求犯罪行为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或者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实际危险,甚至也不要求犯罪实行行为实施完毕,只要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犯罪即告完成并完全符合犯罪构成;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未遂。【解释】刑法对“煽动分裂国家罪”的规定: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处。按照该表述,不论煽动完毕与否、被煽者是否为其所动,只要“煽”了就构成犯

14、罪既遂,因此,“煽动分裂国家罪”属于举动犯。(二)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1.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2.处罚(chf)(1)对于(duy)预备(ybi)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例题1单选题】甲与乙有仇,指使丙寻机报复。一日,丙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被一卡车撞伤,报复计划失败。丙的行为在刑法上属于( )。(2009年)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答案】A【解析】(

15、1)“途中”尚在预备阶段,排除选项CD;(2)“被一卡车撞伤”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排除选项B。下列行为通常认定为“预备”:准备工具; 练习犯罪手段;进行犯罪前调查; 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如把看门的狗毒死;尾随和守候行为; 前往犯罪现场或诱骗被害人去犯罪现场;勾引共犯。【例题2单选题】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 )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009年)A.中止犯 B.既遂犯 C.实行犯 D.未遂犯【答案】B【解析】(1)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16、;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五、共同(故意)犯罪 0102(一)概述1.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可以由2个或2个以上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2个或2个以上的单位构成。3.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4.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1)共同过失犯罪;(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3)同时犯(2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无意思联络);(4)先后故意(gy)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5)超出(choch)共同(gngtng)故意之外的犯罪;(约定一人抢劫、一人放哨,实施抢劫的人又强

17、奸女主人)(6)“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5.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二)共同犯罪的形式1.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VS 同时犯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在刚着手实行或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犯罪故意;同时犯是自始至终未形成共同犯罪故意。2.犯罪集团,指“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表3-1-3种 类处罚规则主 犯(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2)对其他主犯,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从 犯对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胁从

18、犯对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2)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六、罪数(一)一罪与数罪的概念(关键看几个行为)1.基于一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2.基于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数个危害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二)一罪的分类 1.实质的一罪(“继续想结果”)(1)想象竞合犯 :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 ;从一重罪处。(如:暴力抗税致工作人员重伤或死亡-抗税罪、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罪)(2)结果加重犯 :实施(

19、一个)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加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了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按一罪加重处。(如:抗税致工作人员轻伤)(3)继续犯 :(一个)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以一罪处。(如:非法拘禁1-20天)2. 法定的一罪(“法定要惯节”)(1)结合犯: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 ;以一罪论处。(我国没有这种情况)(2)惯犯: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挥霍来源,或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一种犯罪行为,刑法明文规定对其以一罪

20、论处的犯罪形态 ;以一罪论处。(如:赌博)3.处断的一罪(“处断连吸牵”)(1)连续犯:行为人基于(jy)数个“同一的犯罪(fn zu)故意”,连续实施(shsh)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按一罪从重处。(如:连环杀人)(2)牵连犯: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一般从一重罪处,法律可以特别规定为数罪并罚。(行为不必然导致结果,结果不必然由行为导致)【解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从一重罪处。【解释】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以走私罪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并罚。(3)吸收犯 :事实上存在数个

21、不同的行为,其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按吸收之罪处。【解释】牵连犯和吸收犯的区分:虚开增值税专用的发票“并非必然”用于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制造完枪支、弹药后,“必然”有私藏行为发生,只是私藏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例题1单选题】根据刑法理论,实施一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是( )。(2010年)A.结合犯 B.牵连犯 C.想象竞合犯 D.吸收犯【答案】C【解析】(1)抓住关键词“一个行为”实质一罪,根据“继续想结果”,直接选择C选项;(2)选项A是法定的一罪,选项BD是处断的一罪;(3)实质一罪中,“结果加重犯”和“继续犯”均只触犯一个罪名。【例题2单

22、选题】2006年8月2日19时许,何某驾驶出租汽车违反交通法规发生交通肇事,将高某撞死。驾驶证被公安机关扣留。在取保候审期间,何某仍然驾驶车辆外出载客,并于同月18日7时许,将胡某撞死。在这两起事故中,何某均负主要责任。分析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7年)A.对何某的行为应当以法定的一罪论处 B.对何某的行为应当以数罪论处C.何某的行为属于实质的一罪 D.何某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答案】B【解析】(1)何某分别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不属于实质的一罪,当然也就不属于想象竞合犯,直接排除选项CD。(2)根据“法定要关节”“法定的一罪”包括结合犯和惯犯,何某的行为显然非常业、非习性,不属于惯犯;而结合犯中,数个原罪应有一定程度的客观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