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制度变迁理论_第1页
第二讲制度变迁理论_第2页
第二讲制度变迁理论_第3页
第二讲制度变迁理论_第4页
第二讲制度变迁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制度变迁理论1一、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1)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系列制约,其主要作用是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2)当要素相对价格及谈判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组织的偏好发生转变时,制度变迁随之发生。组织偏好会勾画出制度变迁的方向。23)制度演进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因此制度从一种安排形式向另一种安排形式的演进,一般来说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 4)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谈判的过程。博弈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博弈的均衡即是新的制度的均衡。5)正式制度的变迁常常是非连续的,而非正式制

2、度的变迁一般是连续的、渐进的。3制度变迁的含义: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诺斯,其代表作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制度变迁的含义并不复杂,从字面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的修正、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以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更新。 制度变迁包括:正式制度的变革;非正式制度的变革;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变革;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变革;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消亡。4注意: A.没有一种制度安排是完美无缺的; B.制度是博弈、冲突的结果,制度变迁是人们互动的过程; C.制度变迁是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 D.

3、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将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形式及其绩效.5二 、制度变迁实例1、实例一 故事苏北农村有一个乡,到县城的交通车,都是农民经营的中巴车。一般一辆车有一个驾驶员、一个售票员。共有8辆车。为了争夺客人,车主们经常大打出手车主们为了多拉客人,经常不能准时发车,乘客们怨声载道。车主、客人均不满意6第一次变革相互对抗导致的损失,使得车主们达成协议:每隔半小时发一班车,谁先谁后,一周7天,达成一致意见。每班车的发车时间精确到分钟形成时间上的制度安排。但时间一长,问题又出来了:前一辆车没拉到什么客人的时候,就会拖拉(要么说对方手表走时不准,要么说车有问题要修理),与后一辆车主发生冲突。问题如

4、何解决监督和执行问题7第二次变革为了保证准时发车:换司机,售票员不变。后一班次的司机开前一班次的车。会提前发车?售票员不干!会延迟发车?司机不干,因为老板的车在后面,司机的工资取决于老板的营业收入。8进一步的分析两个问题:第一,司机会不会故意将车弄坏?因为车出毛病可以使生意落在自家老板的车上。但他们有规定:前一班车要修理,后一班车的老板要承担20%的修理费。第二,售票员会不会向司机行贿让他“磨蹭点”,以便多拉客人?这在司机是联合团体的条件下才可能.但大多数司机是车主自家人,行贿机制难以运行。这是不是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9二 、制度变迁实例2、实例二: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 基本政治制度:半

5、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低层次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体制:科举制现代教育制度农村由合作社、人民公社又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方面有只有刑法到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婚姻由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制。户籍制度的变化。证券股票市场1927 年11 月出现,1949 年中断,1987 年恢复 10二 、制度变迁实例3、实例三:经理人员的十大股权激励制度设计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与股票期权的区别在于:在行权时,经营者并不像认购期权形式下要购入股票,而是针对股票的升值部分要求兑现。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股票增值权的实现可以是全额兑现,也可以是部分兑现。另外,股票增值权的

6、实施可以是用现金实施,也可以折合成股票来加以实施,还可以是现金和股票形式的组合。 限制性股票: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售这种股票的权利受到限制,亦即经营者对于股票的拥有权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比如说,限制期为三年)。经营者在得到限制性股票的时候,不需要付钱去购买,但他们在限制期内不得随意处置股票,如果在这个限制期内经营者辞职或被开除了,股票就会因此而被没收。虚拟股票:对于这些虚拟股票,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所有权,但享有股票价格升值带来的收益,以及享受分红的权利。 11二 、制度变迁实例3、实例三:经理人员的十大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帐面价值股票:对于非上市公司,帐面价值股票作为经营者长期激励性报酬是可以操作

7、的。西方一些大公司也有采用帐面价值来向经营者发放报酬的。特定目标奖金:这类奖金与年度奖金相同,也是一年一评,但是评定的标准是前35 年内公司战略计划中既定的长期目标的实施情况。该奖金一般以现金计量,但是可能有的公司以现金支付,有的公司以股票支付。通用汽车公司在1997 年设立了一次性的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的激励计划。如果从1997 年计划开始起到2000 年12 月31 日为止的时间区段中,通用汽车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5%,则2000 年12月31 日公司将向相关高级管理人员赠予既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如果该目标没有达到,该计划在2000 年12 月31 日自动失效。业绩股份:这是公司用普通

8、股作为长期激励性报酬支付给经营者。比如EPS (每股盈余 )的增长率达到3%,公司才实施事先承诺的股权转移,经营者得到股份;而且,在3%的基础上,每增加1%,公司再采用比例或累进的形式增加支付经营者多少股份。12二 、制度变迁实例3、实例三:经理人员的十大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储蓄参与股票:储蓄参与股票允许员工一年两次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员工将每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放入公司为员工设立的储蓄帐户。一般公司规定的比例是税前工资额的2%10%,少数公司最高可达20%。不论股价上涨还是下跌,都至少有15%的收益,当股价上涨时赢利更多。 股票无条件赠予:是以前一些公司常常采用

9、的激励经营者的报酬形式,现在一般情况下已经很少采用。影子股票:是经营者在被决定给予股票报酬时,报酬合同中会规定,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股票升值了,则经营者就会得到与股票市场价格相关的一笔收入。通过影子股票的形式向经营者发放报酬,要借助于股票,但又不实际发放股票。影子股票不同于虚拟股票,前者是以合同的形式参照股票价值给予经营者既定的收入,后者是经营者持有“股票”参照股票价值的未定性收入。13二 、制度变迁实例4、实例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1978 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分田密约”:“1978 年12 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

10、,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于(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极度贫困的小岗村18 位农民,冒坐牢杀头之险,点燃了势如破竹的改革圣火,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该“分田密约”上面按有该村全部农户户主的手印,密约的内容就是要大家共同承担因此产生的政治风险。一开始当地政府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后来有来自更高一级政府的公开反对,但这一制度的实行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因而迅速地推广开来,政府的反对已是难以阻挡了,后来中央政府才公开表态,支持这一制度变迁,因而使得这一制度有了政府的支持,

11、得以合法化。14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15三 、制度变迁的主体 可分为个人或群体、组织(非政府的赢利和非盈利组织)、国家或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当然还有一种混合性组织,即非政府与政府组织的结合而成的组织,如中国的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美国的商会等等。1,个人个人是促使制度变迁的主体之一,群体不过是个人的集合,但同样是一种无组织的制度变迁主体。例如: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死亡”。 同姓恋婚姻许可: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者结婚。荷兰同性恋者不但可以合法结婚也可以合法离婚 。16三 、制度变迁的主体2,组织这分为非政

12、府的赢利性组织与非赢利组织,因为政府也是一种组织,但由于与一般的组织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单独进行分析。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重要主体 。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取决于: 组织规模的大小; 组织的有效性(凝聚力); 组织目标是非清晰,是否可明确地考核、统计和计量; 组织的进取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与适应性17三 、制度变迁的主体3,政府如果没有政府很难想象一夫一妻制能够建立并长期得到维护。股份制如果没有政府也难以发展到现在的严密、复杂的形式。政府的特点是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非赢利性、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定制

13、度、监督制度的执行、惩罚不执行制度者等方面有着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性与消极性。 18四、制度变迁的原因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及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这是制度变迁的前提;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持原有制度不变。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少制度成本或交易费用。19四、制度变迁的原因专利法的产生及发展堪称为专利制度发源地的威尼斯(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于1474 年3 月19 日以立法的方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利制度

14、。这个法规定在10 年期限内,未经发明人的同意与许可,禁止他人再制造与该发明相同及相似的装置。它还规定:“若他人贸然仿制,将赔偿专利人金币百枚,仿制品也将立即销毁”。随着贸易的发展,专利制度从威尼斯传到英国1623 年,英国制定了“垄断法”,它规定,专利保护的对象是新创工业领域最早的发明;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专利权人在国内有权制造和使用该发明;专利权期限为14 年以内等。这些原则和规定,后来被许多国家的专利法所沿用。英国制定的“垄断法”是世界上具有现代化雏型的第一部专法。由于“垄断法”的出现,英国的技术迅速发展,由16、17 世纪每年平均批准三五件专利,到18 世纪,英国每年平均批准近百件

15、专利,发展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每年平均批准的专利已达一万多件。继英国之后,美国于1790 年、法国于1791 年、俄国于1814 年、荷兰于1817 年、西班于1820 年、印度于1859 年、德国于1877 年、日本于1885年都相继实行专利制度,自19 世纪末开始,由于专利制度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专利制度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专利制度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展,到1990 年止,全世界已有164 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专利制度。中国于1992、2000年对我国专利法进行了两次修改。20四、制度变迁的原因获取收益(物质的与

16、精神的、货币的与非货币的、直接的与潜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增强激励,保护创新 激励分为两类:正激励与负激励,或者增加产出性激励与减少投入性激励,前者为生产性激励,后者为分配性激励 。破产法也是一种激励,它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它使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防范不确定性与风险(订立各种合作、契约、协议等等)(WTO)合作有序(各种国际法律、法规、惯例、条约等)(有关市场秩序的各种法律、法规、规定等)21四、制度变迁的原因公共安全(人身、财产、名誉等)(有关人身、财产等的各种制度、法律,有关产权的各种制度等)相对减少制度费用(交易费用)(政府的行政审批)减少

17、外部负效应(明晰产权)减少搭便车行为(明晰责、权、利)(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公务员制度)知识的增加和普及(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 讨论:分析学分制的产生原因、问题及今后应予完善之处 22五、制度变迁的方式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1、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这种划分依赖于变迁是由一个(群)人的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其特点可概括为: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

18、有关创新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3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为什么需要国家(或政府)推进强制性变迁呢?这是因为:第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统治者需要维持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

19、用。第二,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因为国家生产公共物品比私人生产公共物品更有效。 24 2、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 是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划分的。所谓渐进式变迁,就是变迁过程相对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不引起大的振荡的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突进式变迁也可称之为激进式或革命式变迁,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它一般是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制度,制订和实施新制度。有人认为,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这是欠妥的。因为渐进与突进的方式划分是以变迁速度为依据的,而诱致与强制则主要是针对变迁主体而言的。事实上政府进

20、行强制性变迁时也可采用渐进的过程。同样,诱致性的自下而上的变迁有时也以突进方式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5 3、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态度来划分的。主动式变迁是一些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进行的主动变迁或创新。制度是多个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结果。当一个(些)利益集团发现制度不均衡而存在获利机会时,它们会发动制度变迁。另一些集团由于不存在潜在收益,因而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但是当某些主体已经发动并实施制度变迁时,制度结构进而利益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那些原来缺乏变迁动力的主体因受到变革的影响与冲击,若不适应这种变迁就会蒙受损失,这时他们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

21、着进行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就是被动式变迁。例如,当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工资法等发生变化后,企业则不得不改变其用工制度。 26 4、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 这是从变迁的范围来划分的。局部变迁是指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革,一个国家的某些地区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地区而变迁也是局部变迁。整体变迁就是指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严格讲来,整体性的制度变迁是不可能的,即使正式制度可以进行整体性变迁,但非正式制度则是难以进行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正式制度可以进行局部性变迁,也可进行整体性变迁,但非正式制度则只能进行局部性变迁。 27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No

22、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是当今在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措词,一般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 80 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致被不少人当作是在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之外的第三部门。是80 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出现的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目前,非政府组织不仅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全球各个层次的决策过程施加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8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 1,非政府组织在一定

23、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它贯穿着的是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它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即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所罔顾或所顾不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有人口、贫困、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卫生保健、残疾人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等问题。2.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对象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如穷人,农民,失业者,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以及难民等。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除了使穷人在经济上受益外,还使弱势社会群体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很多好处。如:非政府组织把促进民众参与当作其

24、目标,通过帮助建立和促进社会基层的民众组织和社区组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们自立、自助和自主发展。29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3.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的组成是基于有着共同的信念、目标和兴趣的个人之间的联系之上的,具有志愿性。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员主要来自于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和前政府官员 。一般来说,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较为团结,较为谦虚,较为具有理想抱负,较为具有奉献精神。 4.非政府组织是通过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的协商与承诺的方式获取资源的。非政府组织没有强制手段,没有仲裁权,不具有垄断力量;非政府组织也没有立法权和征税权。非政府组织获得资源的可能

25、渠道有: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国际政府间组织,其它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募捐等。 30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5.非政府组织采取的是非等级的、分权的网络式组织体制。 组织的活动是通过民主的和非强制的方式去开展的。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平等、自治和自主开展活动的特点,有利于交流信息,收集加工和分配资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基层组织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工作,还有利于在必要的时候汇合起整个组织网络的力量在较为广大的范围,如全国或国际会议上参与发展决策过程。 6.非政府组织兴起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它们是以“独立”于政府的姿态出现。但政府的力量和影响是本国的非政府组织无法回避的。 3

26、1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中国第三部门的特征之一是“多样性”。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外部输入的;自治的与依附的;合法的与非法的;规模巨大的与规模小的,等等。中国第三部门的另一特征是“双重性”或“半官半民”,独立性较小。 32六、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它更有利于实行诱致性、渐近性的制度变迁,而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常常是在一致性同意或大多数人同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更能够提高大多数人的福利水平。它连接政府与个人的一个中介组织,比较好地沟通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使得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变迁更有益于广大的民众。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的社会

27、结构。传统的政府职能部分或全部地向非政府组织转移是当代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33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在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非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不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干预等于默认,等于间接支持。因此,在一个国家整体的或部分重要的制度变迁中,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扶持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即使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有时也需要政府加以确认,使其合法化。34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政府组织的特殊性政府是一个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自然垄断组织;政府是一个多层的委托-代理结构;政府的行为是其统治者及其官僚互动的结果;政府官员个人偏好和效用不同于全社

28、会的偏好和效用,他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追求;政府目标多元,民选政府首要的是力争当选并连任,独裁政府首要的是权利的最大化和持久化。35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政府的一般作用界定和维护一定产权制度;政府应该对有效的产权制度负责,这是政府税收的依据之一;产权制度是各种制度的基础;制定和维护市场交易的各种制度;削弱垄断,促进竞争的各种制度;统一的货币制度;统一的标准计量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和保护创新的各种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消除各种外部负效应的各种制度;消除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的各种制度。36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在财政压力之下,在维护地方利益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29、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展开了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即政策与对策的博弈。也正是由于财政压力、市场竞争压力和各个地方政府的竞争压力之下,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广东的顺德的国企改制:靓女、丑女自由出嫁,分立式的改制等等。此外地方政府之间为发展经济的、搞好地方建设、吸引外资的竞争等的地方制度安排的优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限制竞争,地方封锁,对外地产品征税,对本地的假冒伪劣、走私、骗取出口退税、黄色、赌博性的东西等也默认、包庇、纵容等等。37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政府作用与寻租设租行为即是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利,有意地制造各种受贿的机会和权力,而被管制者则利用各

30、种手段打破或削弱这种管制,以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也即行贿受贿,由此,引发政府的贪污腐败、渎职失职、买官卖官、徇私枉法等非法行为。寻租的成本一般是远远低于其收益的。公关在中国就成了主要攻政府的关,而不是大众与新闻传播媒介的关。任何进入中国的大企业,都要有一个与政府的关系部。 为什么中国是全世界审批最严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在所有的行业实行审批制的国家,而也全世界骗子最多的国家?38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诺斯悖论制度变迁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常常是两方面的,即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

31、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在任何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39七、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讨论题:政府是否总是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有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 即政府是否总是大公无私的? 或者有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 人人为自己, 政府为大家” ?政府是否总是能够建立、维护和执行符合广大民众利益的制度?40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是由当代新制度经济学家道诺斯1990 年提出的,基本含义:今天的制度创新受以往制度的影响;一个国家一旦形成某种特殊的发展轨迹以后,无论是好是坏,都有一种沿着这种路径走下去的“惯性”。沿着既定的制度方向或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

32、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方向或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制度无效率的状态之中。而如果制度创新进入了锁定状态,要纠偏归正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任何一项制度一旦实行开来,将会导致产生一种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沿着某种方向或路径运作的制度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或自行发挥自己的影响,由此制约下一轮的制度创新。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初始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41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的重要概念制度环境与制度

33、安排决定和影响一项制度变迁的其他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称之为制度环境,也称为体制。制度环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所产生的制度为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更多地是探讨制度安排,而不是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级制度,而制度安排是在一级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二级制度。制度环境决定和影响制度安排的变迁,但制度安排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会反作用于制度环境。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的变迁也会使制度环境不断优化。42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的重要概念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可分为发起者或创新者、模仿学习者、主动或被动服从者。制度经济学相应地分为初级行为团体、次级行为团体与第三

34、行为团体。或者简单地分为第一行动团体、第二行动团体、第三行动团体。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业家、优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一。潜在收益与制度变迁这里的假定是经济人和潜在收益的存在。制度的帕累托改进与非帕累托改进通过制度变迁以实现帕累托最优,随着制度环境、制度作品的边际变化,会不断打破帕累托最优,即打破制度均衡,也形成了制度变迁的可能。43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的重要概念制度变迁的时滞从制度变迁开始到结束或完成的时间为制度变迁的时滞。这取决于:对现有制度安排的认识,发现潜在收益的存在;动员、组织以形成第一行动集团;发明

35、、协商、选择、设计新的制度形式;付诸行动,试错完善,实施新制度;第二、第三行动集团的学习、认知、理解、模仿、执行、服从新制度;对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受损者的态度、政策、是否利益补偿等博弈过程;政府是否予以合法化,从而使得新制度普及或夭折。44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的重要概念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诺思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从而提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轨迹和路径依赖问题。关于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增强和路径依赖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最先是由WBrian Arthur 作出的。他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venue)

36、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入一步。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进”(Lock in)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 可见,技术轨迹依赖的特征是由于自行强化机制在起作用。45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的重要概念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

37、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日我强化。诺思指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如果弄得不好,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正如诺思所说,既有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46八、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诺斯路径依赖适应性的自我强化造成制度依赖或路径依赖,形成制度惯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去学习、适应新的制度。诺斯路径依赖

38、既得利益集团强化既定制度的作用,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资源直接干预或间接游说以阻碍新制度的推行。诺斯路径依赖在既定制度之下发育出来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强化了原有制度的惯性。当上述力量汇合起来,力量比较强大时,新制度是难以生存的,既定的制度就进入了锁定状态,一旦这样,要想改变既定的制度就非常困难了。47九、制度变迁中的选择与实现机制制度选择对现行的正式、非正式制度,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依什么样的程序改变,这些都是制度变迁中的选择问题。例子: 居民楼的防盗网该不该拆除?购物卡应不应该禁止? 类似购物卡的各种磁卡为什么可以存在?各种电话磁卡、各种公交磁卡、各种交费磁卡等等。独裁选择专制制度(少

39、数人或一个人)多数人选择民主制度一致性同意理想制度48九、制度变迁中的选择与实现机制制度变迁是一个各方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过程49九、制度变迁中的选择与实现机制关于“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的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常常抱着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而仔细分析起来,这里有一个政策或制度执行中的博弈问题,其结果常常使得政策进一步优化或更合理,因而并不是完全不合理的。实行鼓励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许多人骗取出口退税。实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致内资的外流,假外资的流入。刑法对贩卖毒品50 克以上的可以判处死刑,为什么不严厉一点,只要贩卖1 克就枪毙呢?禁止政府、军队、司法、人大、政协等组织经商,导致变相的

40、翻牌企业、公司,即名义上脱离,而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税收过高必然导致人们普遍的偷、逃税问题。政策越模糊,官员的权利越大,因为解释在他。因为你们都搞不清楚,政府部门再成立各种的咨询公司向提供你们收费服务,这成了政府一些部门的额外收入。50十、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有些可以用货币来计算,有些则不能,要用非货币的形式来衡量。制度的规划、设计费用;制度的组织实施费用;清理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迁阻力的费用;实施监督成本;随机成本。51十一、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需求与供给科斯(1960)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即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之比会对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诺斯(1971)等人也认为,制度安排

41、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潜在利益,从而行为者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即是说,一项新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被作出。而进入预期收益函数的变量有多个,包括资本收益的获得、风险分担、规模经济的实现、交易成本的减少、外部性的弱减等。 52V.W.拉坦(Ruttan,1978)的文章诱致性变迁理论展示了这方面研究的综合性成果,而且将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制度变迁不仅是由诺思讨论的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致,而且也是关于社会与经济行为以及组织与变迁的知识供给进步的结果。费尼(David Feeny,1988)指出,制度变迁的供给是极其重要的,

42、需求诱致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实现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 。53(一) 制度需求 制度安排的需求,可简单地归结为:按照现有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就象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因为商品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或满足一样,制度安排也能给人们带来收益。制度创新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一切制度安排的调整都有可能影响到原有的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格局。 在微观经济学中,影响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偏好、效用、收入、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等等。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也有很多。这些因素使改变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发生了变化,从而诱致了制度变迁。 54(1)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如前所述,

43、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因此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是制度变迁的源泉。(2) 宪法秩序。(3) 技术。技术变化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应该说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5(4) 市场规模。亚当斯密曾分析过,分工的发展受市场规模的制约。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也就越细。这个道理同样适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市场规模扩大对制度需求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市场规模的扩大,固定成本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障碍了。其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一些

44、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如股份公司制度、跨国公司制度等。再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制度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 56(二)制度供给 制度变迁的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这种能力和意愿好比影响传统产品市场上货物供应的那些因素。 制度供给比一般的物品供给更为复杂。这是因为:第一,制度的“生产”很难由单个行为主体提供,它更多是公共选择的结果,是多个行为主体多次博弈的结果;第二,制度不是私人物品,而是一种公共物品。正因为存在公共物品性质,所以制度创新的供给是不会达到社会最佳供给水平的。 57速水(Hayami)和拉坦(1984)对制度变迁的供给特征作了描述:重要的制度创新的供给,必然包含政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诸多政治手段的运用。制度创新的供给表是由面对政界企业家的边际成本表决定的,从这方面考虑是有用的,政界企业家试图设计新的制度和解决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政界企业家由制度创新得到的预期收益超过采用此项创新所必需资源的边际成本,则制度创新的供给将有保障。由于政界企业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