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城的创建(共6页)_第1页
古代运城的创建(共6页)_第2页
古代运城的创建(共6页)_第3页
古代运城的创建(共6页)_第4页
古代运城的创建(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运城的创建(chungjin)与发展山西运城是元末兴建,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一座盐业专城。探讨它的兴建、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对于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颇有助益。一、兴建原因和经过 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bnln)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亭,潭而不流。水中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由于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古代汉民族的发展,一直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个都城都在盐池附近。古代因盐池之利而修筑城堡也很早、春秋时晋国的谷奇食采于苦城。苦读盐,盐即河东盐

2、,苦城是以盐为城名,战国秦昭襄王十一年(前 304)。“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这里的盐氏也是城名,是以氏为名。汉代司盐都尉设置于潞村,所以又名司盐城。唐大历年间(776779),也曾经设治于潞村。不过,上述城堡规模都不大,以后都荒废了。 元末在潞村筑城,是先建运司而后筑城。元初,潞村尚是“弹丸(dnwn)一乡镇。”元太宗八年(1236),盐运使姚行简绘图献议后,始“芟莽夷榛”,立运司于潞村。至元年间(12641294)曾一度迁司于解州,后又迁回。延佑年间(13141320)潞村更名为圣惠镇,其时虽尚无城垣,但在潞村已渐筑有池神庙、学宫、谯楼和隶役处所。至正十六年(1

3、356),那海德俊任盐运使时始筑城,初名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此即运城兴建之始。 运城初建时比较简陋。城垣周长一千七百丈,筑土为墙,门有五,各构简易城楼。门的内外左右筑有军庐、稽察所,是巡警稽察所在处。城四角各筑烽火屋,是觇伺防御之所。诚于八月开工,是时“丁夫星布,畚插云集”,除庶民输财赴役者外,另有兵丁二千五百人参加,共历时五个月,于当年十二月峻工。 元政府为什么要在运城设司筑城呢?其原因有二:一是封建盐政的需要。河东盐利历来是封建政府的重要财政入项,所以“历代治鹾皆设官司,以为经理”。不过,元代以前“榷沽之政,而或入少府,或归大农,或隶度支,即行榷之吏大约分摄于军州郡邑之卒

4、幕,未置专廨”,故“解盐多莅治于解州”。可是,元代“盐为诸赋之首,解之盐泽又诸鹾之首”;“会其岁之入,以缗计者二千万”,“租赋外,惟以盐课佐经费”。于是,元政府出于控制池盐业,搜刮盐课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庞大的盐政官僚机构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专门管理河东盐政,搜刮盐课。由于盐务繁杂,“解州城小,且偏处一隅,鞭长莫及”,因此,“为掌榷近便”而“徙运司于路村”。此即运城建司之因。 二是阶级斗争的需要。元末,由于全国各族人民反抗元政府统治的斗争不断深入,蒙古军事贵族的统治已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面对(min du)这一状况,元政府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和保护盐政官吏自身的安全,而筑城于潞村。元人黄觉说:潞

5、村“室庐联骈,楼阁辉映。惜乎!散漫纵横,无山溪城隍之固。加以河南不轨之徒。猖狂恣逞,阖镇之民,宵肝蹙额。止以天堑为倚,倘有不虞何可以生?”故当务之急“莫先城事。”明人许赞又说:“城何义,曰盛也;城何盛,以盛民也,民何以盛,曰盛之以图安也。河东运司山川开盐池之利,地土负猗顿之富。士庶丛萃,官署森列。官立而驭御宜严,此城河东之要义也。” 但是,“天下(tinxi)盐治不一,举无专城,河东何以独有专城?”旧史称,其它盐区未筑城是因为“煮海者商灶延绵沙际,千里相望,如淮浙长芦皆非一州一邑之地,故但居要以临之,而所附则皆通大邑,已有提纲挚领之势” 。而河东池盐生产集中,潞村地理适中,筑城于潞村便于管理。

6、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运城便应运而生了。 由上观之,运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池盐业,搜刮盐课,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保护统治者自身安全的目的而兴建。这和西欧中世纪以来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chngxn)建立起来的”,显然是不同的。二、城市的发展和封建性的加强 运城建成后不多年,元代即灭亡了。运城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前期。而且,这一发展过程,主要是封建性加强的过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一、在盐政机构的设置上,明初沿元制,设立了河东都转运盐使司。由盐运使总理河东盐政,同时整顿和充实了下属官吏。成化九年(1473)明政府又增派巡盐御史驻运城,以

7、监临盐政。清初沿明制。这样,封建政府就从行政组织上加强和充实了封建盐政官僚机构。 二、在军事力量的配备上,明初在运城设射手50名,正德年间(15061521)为了防御刘大、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境,曾添设这盐壮、市壮800名,民壮600名,吏农有膂力者200名,共分为六营。天启年间(16211627)又增兵160名,由把总一员领之。此后,复增兵300名,由守备一员领之。崇祯年间(16281644)再增兵50名这样,封建政府就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运城地方的控制。 三、在城垣防御的设施上,明朝政府在元代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了扩建。如天顺二年(1458)把原有的五门改为四门(东门称放晓、西门称留晖、南门称

8、聚宝、北门称迎渠)。正德六年(1511)增高城垣。嘉靖年间(15221560)先后建东、西、北、南城垣,并在城四角增望楼。崇祯年间(16281644)又先后增设敌台守望工具。这样,封建政府就从城垣设施上把运城变成了一座封建城堡。 四、在城市建筑上,明清政府按照封建等级制进行了规划和有计划的修建(xijin),“其它署则巡盐察院居其中,左鼓楼,而右谯楼,运司、分司文武各员皆在城内街场棋布,衙署星罗,仓库坛庙无不备具”。城内设九坊,总分四街。“坊为商民所错处,而集则粒食所聚之场”。九坊是:厚德、和睦、宝泉、货殖、荣恩、贤良、甘泉、永丰、里仁。四街按东西南北方位而名,俗呼四关,是城内规定的集市之处。

9、这样,封建政府又从城市规划和建筑上加强了封建等级制。 五、在城市体制(tzh)上,明清时代运城“其地虽属安邑县辖”,但是,除“一切编户保甲悉于安(邑)就理”外,其盐政并不在县政治范围内,而体制自备,“学校、官师武备、坊市保甲及报祭宾兴诸典礼,俨与邑等”。这样,封建政府就从城市设置上,使运城成为封建统治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在盐业政策上,明政府不仅以运城为强迫附近州县盐丁进行徭役性劳动的中心地,而且明政府和清政府都以运城为中心,在河东池盐(chyn)运销地区实施禁榷制度,阻碍池盐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样,运城就成为封建政府在河东池盐产运销地区的封建盐政中心。 七、在文化教育上,明清政府都设官办

10、儒学机构于运城。明会要载:“河东又设都转运司儒学,制如府”。此外,封建政府还设宏运书院,“隶商籍子弟”;设河东书院,准送“民籍生童”。所以,运城“人以科目起者,明以来称极盛,自永乐迄今孝廉无虑数百人,其成进士者亦后先相望” 。这样,封建政府就以运城为据点,通过宣传陈腐儒学。不仅禁锢着新思想的发展,而且为封建政权培养了一批效忠皇帝的封建文人。 不难看出,运城是在封建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下发展起来的,它是地主阶级实施封建盐政以及维护其统治的一个封建经济、军事、文化城堡。这和西欧中世纪以来具有自治权力的工商业城市,显然是不同的。三、新的变化的开端 尽管运城是由封建政府兴建,并在其严密控制下的一个

11、封建化城市。但是,由于“历史过程中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明中叶以来,特别是清前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运城在工商业、人口结构、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作用上,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池盐工商业的发展。元代池盐生产是人力捞采自然结盐。明初改变为“且种且漉”。所谓种,即采用垦畦浇晒法。此法原创于唐代,主要是人力垦地为畦,引入池中卤水,经过加工而晒制成盐。所谓漉,即人力捞采自然结盐。明初采用“且种且漉”,在生产方法上已比元代有了一定的进步。明中叶以来,随着池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加剧,盐丁对官办池盐业徭役劳动的不断反抗,造成官办池盐生产

12、经常不敷配运,以致明政府不得不允许商民直接到盐池浇晒或捞采,这样就在官办池盐业中出现了商民自备工本生产的又一种经营形式。尽管这一经营形式其产品尚为官商伙分,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生产。然而,由于这一经营形式,商民获利增加,生产积极性较高,不仅增加了池盐生产,而且为池盐生产经营形式的进一步变革创造了条件。入清以来,池盐生产专事畦种。这一生产方法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总结和提高。在清代已成为一套比较科学的生产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迫盐丁进行徭役劳动的官办池盐手工业,已经成为池盐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在盐丁逃亡和其它各种反抗斗争的打击下,在明代商民自备工本生产的基础上,清初又演进为“畦归商种”新

13、的经营形式。所谓“畦归商种”,就是池盐生产由官办改为商办,畦地统由商人负责经营垦种;政府取消编籍盐丁,由商人雇佣盐工来进行生产。这样,商人“各建作坊于池之北阜下,凡碓铠釜灶之类皆备焉,日具饮食,出重资雇作头,募民而治畦事,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虽所费不无浩繁,而亦能大偿其愿”。据统计,清前期投资池盐生产的商人共有寡400多户,其中投资较多,占有两号以上畦地的商人有40多户。其作坊规模,“每岁浇晒之时,工作人夫盈千累万”。商人各自指挥自己雇佣的盐工进行生产,已开始具有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起点的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池盐运销,明初是实行以物易盐的开中制。明中叶以来,改变为纳银凭引

14、运销后,大大活跃了商人货币资本。旧史称“始维时盐利倍增”,弘治年间(14881505),商人“固难免于名姓之乘除,而历载考籍大约不离乎五百家”。到了清代,池盐生产由官办改为商办后,随着(su zhe)生产和运销业务的扩大,商人在清前期又分化为专事运销的商人运商;专事生产的商人坐商,进一步推动了池盐业运销的发展。据统计,清乾隆年间(17361795)池盐运销秦晋豫三省 119州县,运城已成为“三省商民群萃”之地。 第二、其它商业部门的发展。运城所在区域位于(wiy)黄河中下游间土河湾的三角地带,是山西气温土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地区。晋南盛产麦,晋东南盛产谷,都有着提供商品粮的潜力。潞安府的绸

15、,是明代“号称利薮”的商品生产。煤炭则“霍、吉二州及临汾、洪洞、浮山、赵城、汾西、岳阳、翼城、灵石等县俱出”。阳城民营“铁冶甚多”。这些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都为运城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利件条。明中叶以来,随着运城居民生活的需要,运城的粮食等商业部门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清初,运城城内的集场由明代的东西北三关轮集,改变为四关轮集。雍正时(17231735),“东西北三关各设粮店,而北关为盛”。集市和店铺的商品也十分丰富,旧史称:“顾商贾聚处,百货骈集,珍瑰罗列,见于无物不有”。清人郭书俊有诗云:“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有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所以运城有“五方物产,即为运城物产”

16、之称。这时的运城,“富商大贾,游客山人,骈肩接踵”,已十分繁荣。 第三、运城人口的发展。元末明初,运城的人口主要是官吏兵丁。此后,逐渐发生变化。明中叶“商贾之懋迁,羁人之旅食与夫工执业、民赴役者,纷纷然皆都于路村”。到清代前期,运城已是“商民辐辏,烟火万家”,“人集五万”。人口结构,按其经济状况大体可分为:一、上等人户。包括纲总(运商总目)、大坐商、大粮商、缙绅等。据旧史载:“安邑缙绅,运城居半”。二、中等人户。诸如小坐商、斗户(一般粮商)、揽户、牙人等。小坐商是资金较少之油盐生产作坊主,他们“畦地租自他人,措资浇晒”。而揽户、牙人则是他们之中富有时代特色之流辈。三、下等人户。由于运城是“浇晒

17、人夫聚集之所”,所以制盐人夫很多,他们是下等人户中的主要成员。这些人大多来自附近州县,但也有不少“外来工作的人夫”。他们生活都很贫困,所以运城“穷民乞丐(qgi)甚多”。 上述三种人都是围绕池盐业进行生产或商业活动,有着大致类似的经济利益,并在逐步形成城市人口共同体。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近代市民阶级的先驱。 第四、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元末明初的运城,是封建等级制和儒学道德占着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明中叶以来,特别是清前期,金钱欲已在开始支配人们的思想,并正改变着社会风尚。所谓缙绅之家不外乎“或以科第奋迹,或以货郎起家(q ji)”,经商已作为他们致富的主要途径。而普通百姓“率趋盐利,握算佣工

18、,不务本业”,同时,商民“乘间策肥争奢斗靡”,“相习成风”。金钱欲正在冲击着封建等级和儒学道德观念。 第五、对附近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如前所述,元末明初的运城是河东池盐运销地区封建盐政的中心。是管理附近州县盐丁进行徭役劳动的中心。但是明中叶以来,特别是清前期,随着运城池盐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编籍盐户的裁革、雇佣劳动的实行,附近乡村出现了“遂令此间人,不省重农桑,以池为世业,以盐充储儋”的状况。过去“穷人无所归,皆食力于农,今大半为商所在,而农事不问”,并成为专门出卖劳动力的盐工、车夫等,从而使雇佣劳动在这一带有了较快的发展(fzhn),促进了附近乡村自然经济的分化和瓦解。 运城兴起后,附近解州、安邑县皆日渐衰落。明人袁翱说:人们“纷纷然告都于路村,而居解(州)之民浸以凋落”。安邑县志载:“清季因运城盐客(yn k)丛集,市民繁居,本(安)邑渐形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