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_第1页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_第2页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_第3页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_第4页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提出了实 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 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水量、水质和节水三个 层面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这对广东经济社会发 展、构建和谐水利、建设幸福广东有何意义?广东 如何扼守“三条红线” ?现实: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全省用水量急剧增加。 据广东省水利厅发布的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 2004年比1997年,全省用水量增加25.8亿立方米, 增幅达5.9%。用水量的剧增,一方面加剧

2、了水资源 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有加剧水环境污染。水利专 家指出,每消耗1吨水,将会产生约0.8吨污水, 直接污染水环境,导致恶性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据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省废污水 排放总量124.9亿吨,比1997年排放总量98.13 亿吨增加26.77亿吨,增幅达27.3%。巨大的污水排放量,严重超过河流的环境容量,导致许多河流 被污染,河流不再健康,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近年来,广东干旱缺水频繁。2004年,珠江口 咸潮上溯严重,威胁珠江口部分城市的饮水安全, 在国家防总的支持下,珠江流域实施千里调水压 咸,以解燃眉之

3、急。在此之后,每年进入枯水期, 都进行调水压咸。资料显示,广东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全省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按2008年人 口计,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927立方米,比全国人 均水资源量略低,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由于广东人均水资源量不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 出,扼守“三条红线”,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 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对缓解广东 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 幸福广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量:实施水量分配与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 控制红线,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是“三条 红线”之一O2008年

4、4月1日,广东省政府十一届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 案,省政府办公厅于同年8月18日印发了广 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明确了在正常来 水年和极端枯水年流域内各地级以上行政区域的 取水水量分配指标,首次在广东实施水量分配,并 对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 府,以及省直各有关部门、各直属机构提出了相关 要求。与此同时,省水利厅不断完善各行政区取水总 量控制指标体系,逐步构筑水资源总量控制与管理 科学体系,开展鉴江、韩江等其他主要流域水资源 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其中,鉴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 案已完成编制,2010年3月5日,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印发了广东省鉴江流

5、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以 下简称鉴江分水方案)。要求各地级以上市人 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鉴江流域水资源 分配方案。鉴江分水方案是继2008年省政府批准广 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后第二个跨地级市 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对加强鉴江流域水资源统 一调配和管理,规范用水秩序,确保茂名市和湛江 市等供水安全,促进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韩江流域分水工作,省水利厅正积极组织 省韩江流域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开展广东省韩江流 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前期工作。目前,韩江流 域分水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对于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我省加强了监督管 理,

6、全面启动了全省1.2万余户取水许可证的清 理换证工作。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审批 事项网上办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增加办事透明 度,并加强了取水计量监管工作。同时进一步深化 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流域水 资源分配方案,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程序,将经批准 的水量分配方案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控制红线。严 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所有新、改、 扩建需取水的建设项目,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重 点强化建设项目取、退水对水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取 用水户影响的分析论证,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 度开发的现象,并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取水许可审批 的技术依据。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设一批支撑区域经济

7、 社会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引水骨干工程。完成珠海竹 银水源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雷 州青年运河灌区、高州水库灌区、韩江粤东灌区续 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珠三角“西水东调” 工程、惠来中东部供水工程、茂名东南部沿海调水 枢纽工程、汕头市南澳引韩供水工程、潮州市饶平 供水工程等引水调水工程建设。推进三角洲城市群 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跨流域、跨地区,覆盖 全珠三角的科学配置、高效统一的供水网络。水质:“十二五”期间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 标率达95%以上对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我省提出了控制 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水功能区水质 达标率达7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8、达 到95%以上。大中型水库全部作为供水或备用水源 列入重要水源保护区。2005 -2007年,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全省排污 口进行普查、登记和管理,并于2007年编制完成 了广东省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全省共普 查登记入河排污口 5470个,其中,排污口按入河 方式分为明渠和涵管两种类型,个数分别占42.9% 和51.7% ;按污水性质组成分为企业废水口、市政 和其他污水口,分别占48%、33.6%和18.4% ;按排 放方式分为连续和间断排放,分别占63.2%和18.4%。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和已设 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重点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授予省流域机构

9、入河排污口 设置审批权,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监管力度。目前, 全省已完成了 703个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设置 了水源保护区,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初步建立了 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江河湖库、供水水源地和 重要排污口的水资源监测与管理。节水: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了实施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做好节水工作。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水利会议上,省水利厅厅长 黄柏青提出了 “十二五”节水目标,到2015年农 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全省万 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 加值用水量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城镇居民生活 用水控制在每人每天188升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 达到81%以上。

10、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省制订了广东省 用水定额(以下简称定额),促进定额管理, 并于2007年3月1日起开始试行,试行期为两年。 试行期间,定额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并得到 广泛应用,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定用水 计划、评价企业用水水平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目前,广东正在组织开展定额地方标准制 定工作。由于农业用水占广东总用水量的50%以上,农 业节水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完成高 州水库灌区、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和韩江粤东灌区等 3宗大型灌区、15宗重点中型灌区和50宗一般中 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目前,高州水库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已于2010年底全面 铺开,工

11、程概算总投资12.068亿元,总工期3年。 工程建设完成后,将可恢复、改善灌区原灌溉面积 63.29万亩,灌溉总受益367.1万人,农田灌溉用 水保证率达90 %,工业、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7 %, 年节水1.65亿立方米。为提高用水效率,广东选择了深圳、东莞开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自2006 年以来,深圳市万元GDP耗水量逐年下降。2008 年深圳市万元GDP用水量为23.66立方米,比2007 年下降了 10 % ,当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5 %,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万元工 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6.81立方米,工业用水重 复利用率为70 % ;城镇供水管

12、网漏损(失)率为 12.95 % ,污水处理回用率达11.2 %。此外,市民 对节水的认知率也从2004年的35 %提高到2009 年的90 %。2009年9月,深圳市以流域总分第一 名顺利通过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2008年11月,东莞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节 水试点城市。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 展,对探索广东水质性缺水地区的节水经验,缓解 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目 前,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 展。近年来,由于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节 水力度,从法规体系、用水规划体系、用水指标体 系、体制机制建设、取水许可和节水试点等方面入 手,全方位、立体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取得 显著成效。2004年至2009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 量和万元GDP的耗水量连续6年呈大幅下降态势, 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是560、499、494、4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