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_第1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_第2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_第3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_第4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考语文 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 亭斋馆记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待漏院记(宋)王禹偁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掀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2、。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漏:古代计时器。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重瞳:相传舜的眼有两个瞳

3、子,此指皇帝。(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且B所C其D也(2) 对第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安泰百姓,并吞四夷消弭战患,开垦荒田举荐贤能,贬斥奷佞辞官消灾,严惩罪犯ABCD(3) 下列成语与第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A恩将仇报B以权谋私C党同伐异D阿谀逢迎(4) 赏析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5) 结合内容,分析第段的作用。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

4、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

5、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注】锻炼:打铁。(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耳B乎C也D哉(2)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绘堂坐落于驸马都尉私人住宅的东边。B宝绘堂的所藏书画都是王晋卿个人所有。C本段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和目的。D对于书画,“留意”而非“寓意”才是正确的态度。(3) 对文中与“寓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寓意于物”即寄情于物,即使微贱之物也能成为人的快乐。B古代的圣人并未抛弃可供享受的外物,但只是借以寄托情意。C王晋卿建造宝绘堂,

6、就是践行“寓意于物”的最好例证。D钟繇等人“害其国”“凶其身”的事例是“寓意于物”的反面例证。(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A第段开头B第段开头C第段开头D第段开头(5) 第段、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太平州新学记(宋)王安石 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

7、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来求文以识其功。 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

8、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而B乃C且D则(2)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B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C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D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3) 第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4) 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5) 第段作

9、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许氏吴兴溪亭记(唐)权德舆 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尘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睛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

10、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 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注】滑:乱。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大来:指吉祥亨通。(1) 第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析第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3) 简析第段“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4)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B是非得失

11、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5) 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五小题。牧斋记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12、。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A。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B。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C。因述其所以,D。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1) 概括第段的段意。(2)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之门”指儒学孔门,表达恭敬之意。B“圣人”指颜渊,与第段的例子相呼应。C作者认为尘俗繁务忧劳,无悠游之

13、乐却有厌烦之情。D作者贫寒、忧虑,事务、疾病缠身,故无悠游之乐。(3) 第段举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圣人经典形象为例,具体且典型,很有说服力。B圣人内心宁静执着,故处于贫困而不悲戚不急躁C圣人不因贫寒而移志,快乐读书,值得仰慕追随。D与自己作比,揭示圣人之道超凡脱俗、玄妙高。(4) 将下面这句话填入第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处是 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AA 处BB 处CC 处DD 处(5) 评价作者的修身理念。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求志园记(明)王世贞 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后,阁道以度。入门而香发,则杂荼蘼、玫瑰屏焉,名其径曰采芳,示吴旧也。径逶迤数十武

14、,而近有庭廓如,名其轩曰怡旷,示所游目也。轩之右三而楹者,以奉其先隐君像,名之曰风木堂,示感也。轩之右斋以栖图史,名之曰尚友,友古也。斋之后馆,馆临大池,中多金银玳瑁杂细鳞,名之曰文鱼,池所蓄也。穿池而桥,循桥稍西南,为古梅十余树,名其廊曰香雪,言梅德也。 伯起之言曰:“吾吴以饶乐称海内冠,不佞夫差之墟。甲第名圃,亡虑数十计,即屈诸君指且遍,亡及吾园者。诸材求之蜀、楚,石求之洞庭、武康,卉木求之百粤、交州,鸟求之闽、广,而吾园固无一也。然至于旦而旭,夕而月,风于春,雪于冬,诸甲第名圃所不能独擅而长秘,而吾得窃其余。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已。且不见夫都将相贵重用事于长安东者耶?彼其于志若无所不之

15、,然往往人得挟其遇以屈吾志。吾外若伸而中则屈,甚或发其次,且慨叹于所见,而辐辏沃丽之地,等之于荆榛鸟雀之区,闻歌以为哭,见乐以为忧,而不悟其所自。吾无所求伸于外,然吾求之千百禩之前而若吾俟,求之八荒之际而若吾应,求之千百禩之下而若吾为之符节者,此岂可与豪举迹赏者道哉?” 王子闻之,叹曰:“善乎!子之求也。志则可与闻乎?”伯起笑而不答。王子有间曰:“命之矣。”【注】禩:即祀,表示“年”的意思。(1) 第段按照顺序描写求志园。 (2) 下列用来描述求志园的词语,不贴切的一项是A花木秀美B自然天成C古风浓郁D格局雅致(3) 分析第段张伯起从“甲第名圃”说起的用意。 (4) 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

16、的一项是A他们为了完成心志无所不做,但往往受制于人而难以施展抱负。B他们看似实现了理想无所不能,却处处要委屈自己来换取机遇。C他们为了追求志向似乎无所不能,但每每受制于人才贏得机遇。D他们看似实现了想得到的目标,却常常要委屈自己才换来机会。(5) 张伯起说:“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已”。依据文意,推断“吾志”的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潭州东池戴氏堂记(唐)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

17、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18、(1) 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4) 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5)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偃虹堤记(宋)欧阳修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

19、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

20、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注】滕侯,即滕子京,当时的岳州大守。(1) 分析叙述第段对话的用意。 (2) 对第段画线句“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做事情不担心不能成功,而担心容易坏事。B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事成后容易坏。C大丈夫做事不怕干不成

21、,只怕把事情做坏。D大丈夫干事业只怕成功,不怕事情做坏了。(3) 第段“此滕侯之所以虑”中“此”指的是 (4) 概述作者写记的三点理由。 (5) 结合文意,探究第段对滕侯“无所用心,略施其余”的评价是否妥当。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 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梅护节税之华。不研橡,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是山率然起于养苍之中,驰奔云蠢,豆数十百里,尾蟠荒郎,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缩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徽,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履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卵,

22、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字,信乎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袭,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八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润之愧。故志之。【注】裔:边远的地方。周王:即周朝第五代王周穆王,喜好游历,曾驾八骏马游览许多名山大川。(1) 第段运用排比修辞的作用是 。(2) 填入第段方框内最合适的一项是A以B且C因D然(3) 对“

23、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可能是天钟的秀美在这,不被远方的人限制。B大概是自然美景在此展现,不需被远方的人阻隔。C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受地处边远的阻隔。D大概是天钟在这敲响,不因地处边远而声音隔断。(4) 第段描写马退山,为什么要提及周王和谢公? (5) 文中说“兰亭之美,因王右军而彰”,请概述此说的依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木假山记(宋)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

24、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注】孽(ni):树

25、木的嫩芽。拱(g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濆(fn):水边高地。数(sh):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踞肆:傲慢放肆。踞,同“倨”。庄栗:庄重谨敬。(1) 第段画线句中“最幸者”是指 ,“不幸者”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填入第段方框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则B且C而D以(3) 下列句子不属于表明对“木之生”惋惜的一项是A或孽而殇,或拱而夭。B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C强之以为山。D为樵夫野人所薪。(4) 分析第段运用比拟描写“中峰”和“二峰”的作用。 (5) 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答案1. 【答案】(1) C(2) D(3) A(4) 前者生动刻画出贤相为国计民生而

26、焦虑、时刻准备上朝答对的神态,后者刻画了奸相为一己之利而烦忧的那种装模作样的神态,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5) 第段先总结宰相所思所为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特别补充了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的庸相不可取,表明了行文及阐述的缜密周全。【解析】(1) 试题考查“其”作为句中语气词的用法。“其”用在陈述句或疑问句中,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可译作“大概”“恐怕”等。“且”用作连词,“所”一般用作结构助词,“也”作句中语气助词,大多表停顿,或领起下文。(2) 第段与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内容相关语句是:其或以厘之。题干的四个选项,概括了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内容。D 项全对,A 项与 B 项中对了一半,“并吞四夷”不对,

27、应该是考虑让四夷来归附;“严惩罪犯”不对,是以德教化罪犯。(3) A 项涉及的语句是“私仇荣之”,即逐除仇敌,使恩人荣华富贵,此句意与成语“恩将仇报”不吻合。(4) 两处画线语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描写对象是贤相与奸相,写出了他们在等待上朝前不同的神态与心理,其表达效果是形象、生动、贴切,褒贬鲜明。(5) 文章由第段的末句领起第段,分别描述贤相、奸相待朝时的所思所想后,再阐释各自带给国家及百姓的福祸,第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又补充除贤相、奸相外还有第三类宰相,内容上周全,行文上缜密。【参考译文】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皇宫门楼上映

28、着一线曙光,天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铛声富有节奏地“哕哕”响着。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宰相)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他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么样才能让人们去开垦荒田。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排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灾害;各种刑罚未能落实,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

29、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果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他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逐除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获得。奷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斥他们。(春夏秋)农作之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装模作样闭眼而坐。宫门开了,金殿上龙

30、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不是不幸,而是应得的(惩罚)。 由此而知,一国的政治,万人的性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以劝诫执政的大臣。2. 【答案】(1) A(2) D(3) C(4) B(5) 第段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面论证;第、段,先以历史人物反证,继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

31、中心展开论述。【解析】(1) 方框处的虚词所在的句意是: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从语气来判断,A 项最贴合,C 项的排他性不够。(2) 第段段末说“但愿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呼应开篇之意: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D 项的表述恰好与文意相反。(3) C 项的表述中“寓意于物”,指向“宝绘堂”,与文意书画不契合。(4) 第段结尾句的意思是: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第段开头的意

32、思是: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与上下文承接紧密的话题是“书与画”。(5) 分析论证思路,先要大致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中围绕“寓意于物”这个论题先正面论证,再反面论证,前后构成对比关系。【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

33、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羽。嵇康为人旷达,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但是到了沉溺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些都好比是因为小孩子玩的把戏而害了自己的国家,给自身招来祸患。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带来的祸害。 当初我年少时,也曾经喜爱这两样东西。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画),(我)只怕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轻视富贵而看重书,轻

34、视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吗?从那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给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诗和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但愿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

35、害。3. 【答案】(1) B(2) D(3) 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的用意。(4) C(5) 作者认为立州学的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一统思想有利于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思想争鸣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解析】(1) 与空格处相关的前后句意是:太平州的人感念着能永远受用着李侯的好处,就来请我写篇文章记下李侯的功业。空格处最合适的虚词是兼具承接、因果的连词,用“乃”最贴合;“而”大多表示强调、转折或递进;“且”表示递进;“则”

36、可表承接,也可表转折,用在此都没有“乃”贴合句意的语气和上下句的逻辑关系。(2) A 项,太平州新学由当地世家旺族倡议建造的;B 项,建造的不是李侯官府,而是新学;C 项,新学田地产出的粮食供学者食用,祭祀器物都准备齐全,祭祀器物不是用来劳动的工具。(3) 第段有两层意思,写“为吏者”是承上,突出李侯的贤能;再写“为士者”是引出下文的内容,而下文内容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两层意思各有指向。(4) 画线句的句意是:这就是道之所以离散、百家之所以兴盛、学者之所以争讼的原因。判断的关键是理解几个关键词:散、盛、讼和固定词“所以”。(5) 先概括作品的观点,题干提示观点集中在结尾段;再评价此观点的意义

37、或局限性。本文作者王安石是宋代改革家,是教材中出现的名家,其身份地位多少影响或决定了他作品所持的主张,借此宣扬统一思想,便于教化士者,托古改制。评价只须表达他观点的意义或局限,统一思想利于改革的推行,利于传承文化,但学习为了“至于无讼”这个目的,显然有悖于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学(学府)位于子城(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的东南角,治平三年,司农少卿李建安仲卿建造。李侯治理太平州,宽仁而有法制,宁静而有谋略,所以不用惩罚和刑戮,太平州就已经治理好了。于是(州中的)世家旺族互相鼓动着出钱,来到李侯的官署,表达期望兴办州学来满足李侯的心愿。李侯因地制宜而稍加改变,建了几间房屋,筑

38、了堤防环绕着,以避免水患。并且垦田几顷,(收的粮食)给来这读书的人食用。(州学)从大门到大堂,恢宏壮丽,且用来祭祀供奉的器物都准备齐全。来来往往的人,都不知道学堂开始建造,却只看到它的落成。(州堂)建成后,李侯罢官离开了太平州,太平州的人感念着能永远受用着李侯的好处,就来请我写篇文章记下李侯的功业。 唉!“学不可以已”这种说法存在很久了。世间有些做官的人或许不能够知道这个,李侯明白(这个道理)且把它当作首先要做的事,又能不劳民伤财,能让百姓自己互相鼓励来促成它,不是很贤能么?然而世上那些“士人”知道要学习,但有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所以我趁他们请我写文章的机会来告诉他们。 继承“道”最重要的是

39、善,守护善没有什么比得上仁,仁的施用从父(慈)子(孝)开始。积累善并充实它,达到圣明不可知晓的境界称作神。仁的施用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就像圣人推行天道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士人学子应该做的,以前写书的人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道)被圣人接受,不被学子士人这些人接受,只见于古时,不见于现在,这就是道之所以离散、百家之所以兴盛、学者之所以争讼的原因。来学府学习,就是要统天下“士人”(于道),到没有争讼为止。学在学府,吃在学府,却不懂得我说的这些道理,这不过是来享受美食贪图安居而已。李侯建造学府的目的,难道仅仅是让那些求学的人(在此)享受美食和安适的房屋吗?4. 【答案】(1) 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

40、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2) 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3) 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4) D(5) 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隐退之时,则赏玩山水,自食其力,不矫不躁。【解析】(1) 考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须读懂上下文对该词的解释、限制或附加义。“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代上文的“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一句,标题是“溪亭”,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整体。(2) 本文标题是“溪亭”,实则是借物写人的一篇散文,颂扬“许氏”是文章的

41、写作目的。第段写“夸目侈心者”是追求奢侈,“绝世离俗者”是远离世俗,写这两类人的目的是为了反衬许氏的品性与他们不同。(3) 简析语句的意境,前提是理解句意。“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描绘了溪亭的具体景象;在溪亭,水上有飞鸥,水中有游鱼,且悠游自在,与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美景异曲同工,营造出和谐、闲适、静谧的意境。(4) 理解句子的意义,须读懂句子所在段的文意。第段写许氏在溪亭“静”的生活,即“循分食力,不矫不躁”,陶醉于山水自然中,心与境相契合,当然尘俗的是非得失都与他不相干,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了。(5) 文章第段先从反面说世人屈从于外物而失其本性导致不能自适,再解释许氏的“动静之理

42、”:“动”指为官之时则政绩斐然,“静”指隐退之时则自食其力,动静都能顺应自己的本性。【参考译文】 溪亭是什么亭?溪亭在吴兴县的东部,是主人许氏建造的。亭子的样式简约而雅致,溪流平稳而清澈,这二者相得益彰,因而主人完全享用它们,主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知晓。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开阔它的门窗,美化它的梁柱,(可是这样做)节俭人士以之为耻;冠绝当世超凡脱俗的东西;有的是错落有致的巨大岩石,有的是藤蔓婆娑,可传统的观念瞧不起这些。哪里比得上这个亭子,和尘俗相距不远,可是美丽的景象却自然来到。满目青翠,山泉潺潺,或晴或阴,或明或暗,气象万千。鸥鸟飞翔,鱼虾游泳,不慌不忙,自在徜徉。云彩不时飘来,

43、擦着屋脊飞过。许氏站在屋前,目送溪边归鸟,口中吟诵着招隐,神情自若,清心寡欲,体内凝聚力升腾,邪气侵而不入。 (许氏)有二百亩良田,靠近亭子,有几个仆人耕耘劳作。每当北风萧瑟,秋蝉凄鸣,庄稼成熟,许氏拄着拐杖徜徉亭上,眺望远方,不觉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如果一年粮食有结余,就酝酿成酒。当他斟酒满杯,举酒畅饮之时,感觉物我合一,如入化境,是非对错,宠辱得失,争相逃走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能够撩乱自己的内心呢? 哎!整个社会,人们追名逐利而丧失了天性却过得不自在,而且弄错了一张一弛的文武天道。而许氏的做法,做官或耕种,一定选择在山水之乡,因此他在义兴、武康之地为官,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无事可做的时候,

44、就仰卧在亭子中晒晒太阳,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不骄不躁。哪里知道今天的自我封闭,不是将来的吉祥亨通呢?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借助这个亭子来传播我的这些话。5. 【答案】(1) 作者自述多年笃志于学却智益昏、业益堕,因此自责并思索缘由。(2) A(3) D(4) C(5) 作者追求安贫乐道,期望不受世俗繁务侵扰;精研学问,快乐读书,涵养自身;力求达到古之圣人的境界。作者在困境中能精研学问,勉励自己修身养性是值得学习的,但安贫乐道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帮助不大,作为年轻人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解析】(1) 概括段意,先明确段的主要内容,再理清段的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第段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因为

45、学习而产生的负面结果,进而引发思考,前后内容有因果关系。(2) 画线句的句意是:我怀着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又掺杂着出巡之劳顿,患病之忧虑。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游的快乐。B 项的出错在“圣人”指代错误;C 项错在“厌烦之情”属于“无中生有”,不契合文意;D 项表述的因果关系推断出错。(3) 分析所用材料及方法的作用,在本段中对比的作用是指向“自己”不如古人那样能够逐渐涵养并持之以恒,不是为了“揭示圣人之道超凡脱俗、玄妙高远。”(4) 画线处的句意是: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此句承接上文,与下文构思构成因果关系。填入 C 处与上下文最严密。(5)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有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