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_第1页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_第2页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_第3页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_第4页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阐释和理解2.难点:隋唐时期制度与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之间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制度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材分析导入:国家制度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制度设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制度,是社会的基本

2、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 古人云:“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一、选官制度从“以名入仕”到“以文取士”选官制度时代方式依据世官制周贵族世袭血缘家世察举制汉地方官自下而上推举品德才能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中正官评定等级举荐家世才能家世门第科举制隋至清末自由报名考试才学从周至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察举制曹魏采用九品中正制的原因:1、选官权为世家大族把持;、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其社会基础;3、察举制选拔依据的缺陷,其重德没有实际标准,容易被虚伪之人利用

3、;4、曹操尝试新选人方法奠定了基础。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王凝之,为王羲之次子,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內史。孙恩(注:东晋末期地方民变乱军之首)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祈,出语诸将佐曰:“吾依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 摘编自(唐)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二:有一个建康县令王复,见到高头大马在面前嘶鸣扬蹄,吓得浑身战栗,大叫道:“这明明是头虎啊,为啥说它是马?” 材料三:“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摘编自颜氏家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朝开始形成 唐朝发展 宋代完善 明清衰落科举制“三十老明经,五十

4、少进士。”科举制 材料四: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的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科举制特点:自由报名,差额录取。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推举。科举制材料五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六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此制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唐时学校分京师和州县学,各级学校主要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学习律令和书法、算学等专门技能。因此,科

5、举制度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冯天瑜科举制度 “中国第五大发明”材料七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科举制评价科举制度1、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3、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4、削弱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5、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6、直接影响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是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

6、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科举制度选拔大批人才入朝为官,唐朝名相姚崇、宋璟都是科举考上进士后任官的,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因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科举制评价科举制度 进入明清以后,科举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其僵化和保守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因素,1905年被废除。评价科举制度 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什么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反映出中国

7、古代选官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问题探究:二、中枢政务机构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异构”时代中枢政务机构秦、汉初三公九卿汉武帝中(内)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隋唐三省六部秦三公九卿特点:家天下,家国同治;三公大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汉武帝内(中)外朝特点:内朝决策,三公九卿实际成为执行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的位置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

8、,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决策,尚书省下辖六部,具体执行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政事堂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和门下省处于枢纽位置;集体宰相制(群相);官僚政治的强化。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效率的提高。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断带来的失误。 唐朝前期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出现

9、“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与唐代官僚制度的成熟,中央决策更加科学,行政效率的提高密不可分。家国异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5.其他杂税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时代赋税制度征税标准汉代田租、人口税、更赋土地和人口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土地和人口唐前期租庸调制土地和人口唐后期两税法土地和资产人丁汉代赋税制度 编入户籍的人口必须承担赋税,主要有田租,“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交纳谷物,相对较轻,但是人口

10、税和更赋较重。 (1)人口税(口赋:714岁儿童征收;算赋:1556岁成年男女征收,交纳货币)。(2)更赋:征收对象为成年男子,汉代23至56岁的男子必须服役,轮番到中央担任卫兵或戍边,纳钱代役。此外还要每年为国家免费府力役一个月。北魏租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赋税制度(1)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所受之田死后大部分归还给国家,少部分可以留给后代。(2)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以户为单位,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为租(土地税),纳帛或布一匹为调(财产税)。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朝建立

11、后,继承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发展出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补代替服役,为庸。 古人语:“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前期租庸调制唐太宗评价:“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租庸调制的意义: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促进唐朝前期的繁荣强盛。唐后期两税法 材料八: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

12、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根据材料八分析唐政府废弃租庸调制的原因。唐后期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九:(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阅读教材后,根据材料九概述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所学知识

13、分析,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特点:1.量出为入,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2.以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3.按田亩缴纳地税;4.固定缴税时间,一年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唐后期两税法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

14、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没有根据年份农业生产调整税额,没有定期核查户数和资产,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落实,缺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缺乏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好的政策也会在人为操纵下变坏,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思考从汉代到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征税标准: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2.农民到必须服役到可以代役;3.征税时间相对固定;4.征收种类由繁多转向相对简化统一;5.征收方式由以实物为主转向以货币为主。 反映出在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下,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有利于农民自由生产和流动,对促进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本课的再思考 唐朝前期的社会稳定,优秀人才的汇集,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使得唐政府有能力和实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