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174张PPT)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诗一、(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

2、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

3、: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

4、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二、(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

5、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D项,“受恩必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原诗中没有依据。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理解知识分子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节奏。三、(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6、。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不是“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片清水粼粼闪光”。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

7、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

8、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四、(2019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

9、.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

10、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形容词概括画面的特点。回答本题应抓住“山色”“江光”这两个意象,对“远、夕、寂寞、滋漫”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然后用“寥廓壮美”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概括。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五、(2019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11、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造访。首联中“朱门”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解析就本题而言,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到龙武李将军的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幽静,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红漆的大门,旧时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

12、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就本题而言,解答此题,应先判明描写人物使用的技巧手法,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的前两联为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以上为侧面描写。诗歌的最后三句则是对

13、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可见,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整合信息作答即可。六、(2019江苏卷,910,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

14、,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解析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终年”与“寸诚”对比,体现精卫填海的坚决;“山石细”与“海波平”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用“渺渺功难见”与“区区命已轻”这个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精卫鸟填海艰难和命运之悲。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回答时要根据诗句的表面意义,从与别人的态度对比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从七八两句起,抒发议

15、论,“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我独”二字,表达了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专精”二字是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表达了对精卫不计后果的无奈;最后两句“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无意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七、(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

16、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第五句中的“穷”字应该是与“达”相对的困窘之意,特指不得志,而非指物质生活匮乏的贫穷,所以B项是错误的。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17、美好向往。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八、(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

18、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运笔如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手中的巨笔,是对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因此,D项是错误的。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

19、点态度的能力。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九、(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

20、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这首诗开头表达的是基于同情的疑问,他问精卫:海如何可填?若大海真能枯干,海中鱼龙又将如何?这绝不是对精卫填海动机的不理解,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此外,困惑与采用问句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问句之后,诗歌用四句的篇幅极写精卫的劳瘁,它衔石折木,口为之磨穿;长途飞行,羽折堕水。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

21、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本题考查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十、(2018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

22、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观点的能力。A项,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他将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现实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因此,A项是错误的。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平畴”,平坦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阵阵微风。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

24、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意境。“良苗”,长势良好的秧苗。“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从整体诗歌内容来看,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他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对“长吟掩柴门,聊为陇

25、亩民”,可以这样理解: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他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没有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十一、(2018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久留(逗留),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2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典诗歌的词语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单一“淹”字就有“久留”意,如屈原涉江中有“淹回水而凝滞”的句子,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何事苦淹留”句。“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渲染出空旷苍茫的氛围,强化了友人尚未远去就已有的孤单无依之感。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参考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染,本指绘画

27、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后也比喻修饰文字。修饰文字时,“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柳永雨霖铃下片,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部分则是“染”的内容。十二、(2018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

28、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2)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前两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每天的生活情境。“闲”在“向春风倒酒瓶”,与春共饮酒;“闲”在“送客特过沙口堰”,特地绕道送客;“闲”在“看花多上水心亭”,常去湖水中心的亭子里赏花。每天所作“闲事”表现出“闲”的状态,实则因为怀才不遇,得不到升迁,而“无所事事”之“闲”;又因为喜欢自然山水而“心

29、闲”。2.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更远”“高咏”写出了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表达了他对刘禹锡有很大的期许,同时,“有谁听”也写出了对他怀才不遇现状的同情与愤愤不平。尾联一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他与别人不同,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十三、(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30、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诗的第一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由考场的环境入手,直接切入考试主题。为避免考场中因人多而带来的空气混浊,特意焚香以改

31、善气息,香气随着暖暖的轻风弥散,使得肃穆的考场也充满温馨怡人的气氛,考生们在宽阔的考场中按部就班,开始考试。面对此情此景,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接下来描写考生们心无旁骛、认真作答的严肃态度:考场中悄无声息,只听到笔与纸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响声。“无哗战士衔枚勇”正是在努力展现考场的寂静,“无哗”直写,“衔枚”巧喻。选项B称此句重点在于表达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无疑是不准确的。第三联表现了对考生们的肯定与期许。“乡里献贤先德行”,指出考生们都是经过先期选拔的精英。宋代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能参加礼部会试,必须先通过地方的乡试,而在这个一直传承以德治国传统的古老国度,德行从来都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考

32、试的目的 诗歌鉴赏选择题“三步骤” 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理解了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在于为国家选拔人才,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之成长为国家栋梁,所以诗中说“朝廷列爵待公卿”。最后一联是诗的收尾,表达自谦的态度。作为身负国家选材重任的,当然不可能真的“衰病心神耗”,这么说只是对同事们的推重,选项E所说的“事实”并不是事实。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

33、句的精妙之处。参考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紧扣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声衬静分析其中的精妙。“春蚕食叶”与考生书写之间的相似点是鉴赏的关键处。解答炼句类题目“两步骤”十四、(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

34、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

35、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以送人出使为主题的诗中,苏轼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有多方面的用意。首先,所谓“莫道中朝第一人”,强调的是“莫道”二字,不说,并不等于事实上不是。众所周知,“三苏”的文名早就远被国外,尤其是对于东坡,辽和西夏、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研究他的诗词文章的学者,而派遣入宋的使节或参观的人,都以能见到苏轼为荣。苏氏文章名满天下,谓为“天下第一人”恰如其分。苏轼如此说,其自负之心不言自明。选项B称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苏轼提醒弟弟,在契丹国王面前,不要自称自己家世中有第一流人物,以表明中原的豪杰众多,宋朝是不可欺侮的。选项D认为苏轼的意思是不

36、让弟弟以家世傲人,要表现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是不符合苏轼原意的。最后,李揆不在吐蕃君主面前承认自己是中朝第一人,不是为了宣示国威,而是害怕被扣留,这层含义已被苏轼所吸收。苏轼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

37、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十五、(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

38、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元稹写诗曾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写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都是事实。但诗中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

39、为“短李”,又故称“偷”“伏”,显系朋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C项称“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第三联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这里虽然有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许,但D项所说的“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属于过度解读。最后一联,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口气,夸耀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表达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读这首诗要注意信息:白居易是

40、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做此题时要抓住题目所给的解释,解释共有四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有帮助。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串全篇。颔联由自负开始转而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颈联由自负、自夸转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尾联说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词夸张”。十六、(2017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41、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42、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时可从词语含义、修辞、活用、情感等角度切入。答题时先解释“斗”和“攒”的意思,然后联系“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这两句诗的意思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斗”“攒”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了。最后指出本联运用这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解答炼字类题目“三步骤”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

43、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诗中先写初夏早晨五盘岭的高山景物,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就不觉得路途艰难了。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意思是说诗人此行是为报知己、平蜀乱,因此不觉得“蜀道难”。十七、(2017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愁”的原因。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本题

44、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诗人在酒后登上高楼,觉得天地变得狭窄,疲病交加,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身经百战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深夜响起的号角,让自己徒生忧愁。题干确定了题目的答题区间,因此,要在理解两联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等。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明朝”是想象之景,“占”“系”等关键词是人物动作,诗人以此创造意境,表达自己的百般感触。分析效果时,要抓住所使用的手法,分析他

45、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十八、(2017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形象内涵,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思想情感。解答本题,

46、应抓住关键词“独立”“相依”及景物“日落断桥”“水涵幽树”,可知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静态画面。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参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因此,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分析诗人借助某些意象(或画面)表达的感情。本诗第三联通过“清游”“静处”以及“心无累”“世有机”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心态。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47、。参考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更待”点明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所以要考虑虚与实的问题;“秋风斜月钓舟归”是景物描写,处于结尾,所以要考虑以景结情的手法;看到景物描写,我们也要考虑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十九、(2017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

48、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前六句写采地黄的原因,七、八句写采地黄的情况;九至十二句写卖地黄,最后两句写卖后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参考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

49、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特点应从人称、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叙事诗多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本诗主要是叙述采地黄和卖地黄的过程,没有景物描写,却能够感人至深。本诗对比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特点在于:短短十几句,却包含几组对比,这些对比都直接反映和深化了主题。二十、(2016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

50、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

51、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歌的形象有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物象(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此题属于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要紧扣诗中写到的景物,分析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了怎样的画面。题目指明“前四句”,因此鉴赏时要紧扣其内容:一、二两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瀚,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三、四两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宏大。诗人开头写这样的景象,是为下面赞美国家一统后的“众流安”做铺垫,以突显诗歌的主旨。 分析景物作用五角度 分析景物作用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

52、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景物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景物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景物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作用。有的景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有的景象则是为了后面的抒情或议论作铺垫。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典故抒情。“今日任公子,沧浪

53、罢钓竿”,诗后面的解释中解释了其含义: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应众生安居乐业。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这种理解很有道理。二十一、(2016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

54、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第一问主要分析概括曹霸所画马的外形特点,结合“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一联分析即可;第二问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分析即可。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

55、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铺垫”一词,提示了答案信息应在本诗的前半部分,再找与曹霸、马相关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时要分析出画此马的困难之处。二十二、(2016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

56、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法,因此要多角度

57、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进行阐述。此题两问,应对“弱”“昏”与“健”“明”两组词语的不同含义及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从字面意思和寄托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作答。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可结合两个的不同身世遭遇比较分析。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曾得重用。他的诗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

58、浓烈的报国之志。而辛弃疾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他的词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悲凉的感慨。二十三、(2016浙江卷,2122,7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指明手法,然后

59、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效果。这两句是诗歌的第二联,“残”“泣”用了拟人手法,结合诗歌的题目“北来人”亡国破家之人、沦落之人,可以看出这两句借写残破之景,抒亡国之情。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叙事的特色”,因此要先找出诗中的叙事成分,然后分析是如何叙

60、事的。诗歌以北来人的口吻写所见之景,抒心中之情。第一首诗主要写所见和所想,所见皆凄凉残破之景,所想的都是国运民生。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身的孤单凄凉和“甲第”豪族的歌舞升平、钟鸣鼎食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老年惨景和思归之情。抓住叙事的视角、口吻、对比手法、表露的情感分析即可。二十四、(2016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望”:照应题目“登裴秀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