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5 诗词鉴赏(新课标)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21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五 诗词鉴赏1.(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

2、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

3、烘托悲凉的心情。(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4、,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关于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

5、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咏怀诗一般都是托物言志诗,用所写之物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志向,思考出第二小题第一问,整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抓住关键句子“但恨处非位”,联系“彻九州”“望八荒”,回答第二小题第二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伤。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3.(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

6、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鉴赏诗歌的思

7、想内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看诗句的内容是怎样体现的,或者分析与诗歌内容是否吻合。全诗来说,主要抒发李白对现实及人生的看法,而且是很消极的看法。A选项却说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与全诗萧索的已经特点完全相悖。A。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诗歌末尾一句在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它是整首诗歌的总结。而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又不仅仅是一点,所以要全面概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是就人生经历来说的,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是就官场现实而言的。对荣华易逝

8、、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3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4.(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考查“炼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本题的考查楔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9、;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考生平时要多读诗歌,注意增加积累和鉴赏经验,并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是可以拿到理想得分的。“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简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考查理解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答题步骤

10、:第一步,联系背景(注解),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区域为下片,要简述下片的内容;二是指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的思想感情。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5.(2010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

11、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解读出诗中各句的含意,即可写总结、整理出素蝶的种种活动。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诗中没有孤立地描写素蝶,而是通过它在优美的环境中表现它的自由可爱的本性,所以借助了其他景物来表现的。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

12、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映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首先结合诗句分析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诗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悟到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四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联系解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

13、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

14、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这一问题,要有整体意识,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雨雪”“边塞”“天寒”“地暗”“鼓声低”“愁云”等意象,我们可以看出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从而概括出环境的特点。而“别路”从诗中第二句可以看出这是从军的戍卒刚刚来到了陇西,由此联想,这个“别路”应该是指从家乡到边关的路,即别后之路。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了解感

15、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天寒”加之“雨雪”之天,才是战旗的色彩显得暗了许多;阴暗的天气也使大地一片暗淡,从而使“鼓声”也显得低沉,其实“旗彩坏”“鼓声低”都是心理感受,这样写更显得逼真。回答戍卒的感情要结合“边塞诗”所表现几种主要的思想感情:厌恶战争,为国征战、奋勇杀敌的豪迈之情,思乡之情。通过上面的分析,本诗的感情应属于第三种。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16、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

17、自己,渔翁即,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

18、”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

19、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的角度进行。怎样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还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诗人或主人公的心情基调,然后结合注解、题目、时代背景、相关诗句来确定忧愁或快乐的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来整合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先定位人物的情感,看有关诗句“独怆然而涕下”,人物心情基调是忧愁、孤寂。结合注解等找原因,所登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由此可断定是无人赏识重用自己而涕下。除此之外还要抓

20、住题目、时代特点、情感寄托物、诗人身世性格等因素来概括。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2.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

21、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 事物形象诗人经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

22、种情感。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崇光:美艳的光彩。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诗的开头两句于正面描写中兼顾侧面渲染。“袅袅”,

23、春风吹拂;“空蒙”,月色朦胧。“崇光”,指海棠花光泽高洁美丽;“香雾”,指海棠花香气浓郁。后两句由花及人,生发奇想;“睡”“红妆”妙用拟人,足见爱花惜花之情,虽近痴语,但情真意切。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诗歌语言的考查类型主要有鉴赏炼字型、鉴赏诗眼型和鉴赏语言特色型。1.炼字型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

24、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

25、网”字进行赏析。答: 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炼字的妙处。 “网”字既是比喻又有想象。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解答古诗歌“炼字型”题目的方法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5.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2.

26、 诗眼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抓住“诗眼”命题往往可以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27、设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答: 本题考查对诗眼的赏析。诗眼就是一首诗最为关键的词语。而一个词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眼前景,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

28、看,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情别怀远之意,而本诗的主旨正是抒写了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题目的方法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3. 语言特色型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

29、、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最好用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

30、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把过程和心理展露无遗。感情朴实,流露自然;语言明快,风格清新。第三步,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欣赏、赞许的感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解答古诗歌“语言特色型”题目的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1、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它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1. 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

32、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 本题以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的诗歌为背景材料,体现出一种暂得安居的悠闲之乐。主要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知人论世。杜甫是大家熟知的诗人,诗后的解释尤其重要,让我们了解杜甫此时诗歌的主旋律,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读懂诗歌的主题:表现暂得安居时的一种淡淡的喜悦。然后,结合题干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烘托衬托、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等。最后,抓住主要几点,高度概括或者分点列举。一定要注意切中题干,少说废

33、话;要点全面,保证得分点;抓住关键词,如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也知道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2.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鉴赏古诗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

34、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白描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答: 词的标题为“咏鹰”,上片没有正面描写鹰搏击苍穹、猛扑狐兔的娴熟本领,而是从“寒山”“中原路”“秋空”等写起,这些场所都是鹰的活动之地、出没之处,易于激发读者对鹰的矫健雄姿的联想,对鹰起到了衬托作用。 主要运用衬托(答“烘托”也算对)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

35、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3.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很注重修辞。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常采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为了突出诗歌主旨,常采用夸张、对比、反问等手法;为了使字句更为精巧,常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

36、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鉴赏诗歌中的用典、抑扬、象征、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

37、“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 通过题干可看出,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局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寓了对世事讥讽的情怀。四、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

38、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主要考查点有:(1)概括诗歌的内容与主旨;(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评价对人事的观点、态度。1.概括内容与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就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的创作意图。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

39、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意象,即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可通过寻找三首诗词的所用意象加以分析对比,从中找出相同事物作答

40、;的感情应通过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去理解把握,如第一首中“旧时”,第二首中的“同是天涯”,第三首中的“亡,都尽说”。燕子兴亡2. 分析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就是诗歌通过其所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评判其深层内涵。鉴赏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类别: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

41、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42、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及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先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再结合具体诗句揣摩具体词语的意思,进而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解释中对人物的相关介绍。本题第一问中“肝胆”在词典中比喻真诚的心。结合全诗具体语境分析可知, “肝胆”这颗真诚的心为诗人的爱国之心,忠肝义胆之心。“阅”的本义为“看”,所在句意为江山看着我花白了双鬓。当诗人向世人表明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时,“

43、江山”的“阅”即是一种“见证”。第二问,这两句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第一问分析的基础上,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应注意的是:在没有第一问的情况下,问某两句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时,亦要运用整体意识。肝胆:指诗人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3. 评价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包括诗人对诗歌所写的事物的态度以及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评价,就是鉴赏者对的观点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44、(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诗歌中的诗句和命题者所给的注解进行分析。从对诗歌的“人不到”和注解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表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也可把“人不到”的“人”理解为泛指,这样,题干表述的观点就不正确。作答这类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

45、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1. (2011兴宁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香砌,飘满落花的石阶

46、。真珠帘,珍珠帘,华美的珠帘。敧,y,倾斜貌。 (1)这首词的上片描摹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2)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寒声碎”“愁肠已断无由醉”中各有一个字最能体现情感,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解释:陈亮,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他才气超逸,关心国家大事、古今用兵。据记载,唐御史裴质和官妓灼灼有情,裴被召还朝,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1)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略加分析

47、。(2)词的下阙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的3. (2011济南外国语第二次质检)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小园 黎简(清代)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4. (2010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48、。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2)人有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 (2011东北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问题。昭君怨南宋 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6.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49、。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请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在运用上的妙处。 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态度。7. (2010北京西城区二模) 读下面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象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写瀑布,由远观转

50、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2)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8. (2010陕西省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

51、“促柱”。(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答:(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然后回答问题.金陵驿二首(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蹄鹃带血归。解释:这是文天祥被俘北上,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的诗。(1)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怎样的“志”?(2)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52、,然后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答案:1. 答案:(1)词的上片描摹了坠叶、香砌、寒声、玉楼、珠帘、银河、月华等秋夜意象,突出了景物的冷寂。表达了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感情。(2)“寒”“愁”。“寒”,寒冷或寒意,既是时令的寒冷,又是处境的孤寒(心境的孤寒) 。“愁”,愁思或愁意,既是酌酒垂泪的愁意,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又状写出孤眠愁思的痛苦。2. 答案:(1)上阕描绘了秋

53、天薄暮时的景色,意境凄冷。蓝天上轻绡般的彩云透出了一缕红色,夜幕即将降临;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冷烟浓密;诗人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看到的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听到的是透过风传来的幽怨的笛声。(2)下阕用典抒情(借古抒怀),以屈原自比,表达与屈原一样的渴望尽忠却不被理解的愁怨;以灼灼自比,表达自己想像灼灼一样用丝巾裹着泪寄托情感,却找不到鸿雁的无奈;又以苏武自比,表达了没有人能把他的心意转给君王的痛苦。全词抒发了耿耿忠心以及救国大计难以实现的孤愤。3. 答案:分析示例:窥:角度好,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

54、小园景物的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负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壁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4. 答案: (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

55、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这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5. 答案: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2用了对比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本词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香得出奇。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是生长在

56、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6. 答案: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也照着思念亲人的征夫。以月写人,以月寄情,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7. 答案:(1)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2)比喻。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

57、又曲折翻腾的姿态。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2)明确提出见解;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8. 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

58、感。(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9. 答案:(1)末句。表达了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2)1)用 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

59、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10.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

60、出了从容、闲适的心境。(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一、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