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_第1页
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_第2页
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_第3页
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_第4页
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7套)10 小石潭记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及融情于景的写法。情感与价值目标:理解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心境。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理解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请你说说“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介绍作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

2、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刘禹锡也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文体特点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可说明。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篁竹(hung ) 清冽(i)为坻( ch ) 为屿( y )为嵁(y ) 佁然( y )俶尔(ch ) 翕忽( x )差互( c ) 寂寥( lio )悄怆( chun

3、g ) 幽邃( su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2、逐段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义,并口译课文篁竹 竹林 清冽 清凉寒冷 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茎蔓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 大约 许 来,上下,左右 依 依托 澈 同“彻”,穿过,透 布 照在 佁

4、然 呆呆的样子 俶尔 忽然 逝 去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斗 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 像蛇那样 明灭 或隐或现 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环合 环绕合抱 凄 使凄凉 寒 使寒冷 悄怆 忧伤的样子 邃 深 以 因为 清 凄清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

5、字离去。隶 跟随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五、归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可以 ,,能够 水尤清冽 清凉 其境过清 冷清, 凄清 如鸣佩环 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全石以为底 作为,动词 为坻,为屿 成为,动词隶而从者 跟随 世隶耕 属于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古今异义1 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今,前往2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使凄凉 ,使寒冷)意动用法心乐之 (以为乐,对感到快乐)名词作状语从小

6、丘西行 向西,往西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特殊句式倒装句例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译文:以整块石头为底省略句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译文: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B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为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7、 潭中气氛 同游人物六、合作探究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

8、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有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清澄。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怎样的感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阳光潭 潭水 侧面描写中 影子 水的清澄景 佁然不动物 游鱼 动静结合俶尔远逝 快乐的心情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流说,形容它像

9、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所看到的特征。源流 斗折蛇行小潭 明灭可见溪身 曲折、蜿蜒岸势 犬牙差互 比喻第四段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怎样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

10、苦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归纳主题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水清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石怪 移步换景树青潭水:清澈透明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游鱼:动静结合溪身:曲折蜿蜒小石潭记

11、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感受:凄苦悲凉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凄苦悲凉的情感归纳写法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写景方法寻潭址 移步换景 整体局部的安排观潭景 定点特写 实写虚写的映衬望潭源 远近交错 动景静景的组合感潭境 情景交融 正面侧面的搭配七、理解课文内容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 原 文 回 答闻水声,如鸣佩环 因 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译文回答问题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砍倒竹子,

12、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用 原 文 回 答底 全石以为底岸 卷石底以出边 青树翠蔓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用译文回答问题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小石潭周围的植物怎样?用 原 文 回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周围的植物怎样?用译文回答问题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 鱼 乐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暗 水 清 空游 下澈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用译文回答问题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13、。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用 原 文 回 答潭的源头如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潭的源头如何? 用译文回答问题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景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情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用译文回答问题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觉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忧伤悲哀。八、课堂反馈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文中高度概括小

14、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 _。影布石上,佁然不动;(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九、作业:尝试写景创作生活中美丽风景无数留存在记忆里的已然触动了我们的灵魂路边偶拾一株青草庭院仰望一朵白云外出登临一座高山游园掬起一汪清泉在特别的今天你瞬间的心动即将化为笔端的永恒板书设计水清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石怪 移步换景树青潭水:清澈透明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游鱼:动静结合溪身:曲折蜿蜒小石潭记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感受

15、:凄苦悲凉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凄苦悲凉的情感课后反思11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教学方法:自学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

16、能正确翻译课文。一、导入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

17、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微雕作品展示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提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二、简介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在狱中,魏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

18、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三、解题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四、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罔( w ng ) 贻( y ) 黍( sh )轩( xun ) 箬( ru ) 糁(s n )髯(rn ) 褶(zh ) 弥(m )矫(ji

19、 o ) 属(zh ) 诎(q )髻( j ) 壬(rn ) 虞( y )了( li o ) 篆(zhun ) 有奇( yuj )五、释词,翻译课文以 径寸之木:用 具:具有 尝:曾经 盖:发语词,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原来是”。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 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八分:10分等于1寸。轩:原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这里是“高起”的意思。敞:宽敞。之:代指船舱。启

20、:打开。而:表承接。相望:相对。焉:助词,可不译出。闭之:之代指窗户。则:就。糁之:之代指字迹,刻字的凹处。糁:涂染。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 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者:的人。居:处于,位于。执:拿。抚:轻按。所语:说什么。现:露出。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 鲁直坐在左

21、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 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绝类:极像。绝,极,很。类,相似,像。属(zh):类似。支:支撑。 倚之:靠在左膝上。之,指 竖起的左膝。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 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攀:扳着。若:好像。啸呼:长啸大呼,意思是大声呼叫。状:形态,样子。视:这里指眼神、眼光。端:

22、正容:神色。寂:平静。然:的样子。船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其:那,代指核舟。船背:船底。夷:平。题名其上:即“题名于其上”,在上面刻上名字。题,写,这里指“刻”。曰:为,是。用:这里指“刻”。初平山人:王叔远的别号。丹:红色。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23、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有:通“又” 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曾:竟然。 盈:满 简:挑选 修:长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六、速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划分课文结构,可分几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2、核舟的大小如何?主题是什么?3、核舟

24、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5、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赞美雕刻家的技艺高超。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

25、题。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按“总分总”的顺序板书设计舟(正面)船舱(中间) 旁开小窗 (16个字)核 (主体部分) 游览者(船头) 佛印右 苏轼中 鲁直左舟 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 一人俯听茶声然记 舟(背面):题名(14字) 篆章(4字)七、研读课文思考: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故事? 大苏泛赤壁。2.核舟上除了雕刻有五个人外,还有哪些事物?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雕刻家技艺的高超?(1

26、)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这段主要运用列数字说明的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学习课文第三段,想一想: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2、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

27、为什么?重点写了苏东坡。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大苏泛赤壁”,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3、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先中间后两边的空间顺序,层次分明。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1、本段文字说明舟尾的情况是怎样布局的呢?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者”。2、本段描写舟子

28、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差不多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课文如此

29、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八、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中轩敞者为舱 是。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却、但是。之 径寸之木 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它,指核舟。其 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其人视端容寂 那。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 为字共三十有四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左手

30、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数量词的用法。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一(幅 )手卷 一( 个 )人篆章一(枚 ) 一( 条 )舟为人五(个 ) 为窗八( 扇 )同义词约可 大约历历了了 分明可数的样子 清楚明白状然 形状,样子 的样子说明顺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空 中间 中轩敞者 逻间 船头坐三人 辑顺 两边 舟尾横卧一楫 顺序 序 局部船背 其船背稍夷九、小结在说明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31、。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有力地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文章简洁而生动。十、学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能以径寸之木(直径 )高可二黍许( 大约 )中轩敞者为舱( 高起宽敞 )雕栏相望焉( 左右相对 )佛印极类弥勒( 非常像 )珠可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 )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其船背稍夷( 平 )翻译下面两句: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十一、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板书设计舟(正面)船舱(

32、中间) 旁开小窗 (16个字)核 (主体部分) 游览者(船头) 佛印右 苏轼中 鲁直左舟 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 一人俯听茶声然记舟(背面):题名(14字) 篆章(4字)课后反思12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诗重章叠句等句式特点2、体味诗中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3、结合伊人形象,探寻诗歌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创设情境,体会人物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文化魅力,正确认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教学重点:1、掌握本诗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2、体味诗中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结合“伊人”形象,探寻诗歌现实意义教法学法:朗读法; 情境

33、设置法;合作研讨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历代对诗

34、经的评论(1)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2)周礼春官大师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3)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4)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35、,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史记屈原列传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二、学习关雎1、指导朗读2、解释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水中的陆地。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寤:睡醒。寐:睡眠。思:语气助词。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芼:挑选。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36、。3、用现代诗翻译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4、诗歌赏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

37、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三、学习蒹葭1、指导朗读2、解释:蒹:没长穗

38、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跻:高。坻:水中的高地。采采:茂盛,众多。涘:水边。右:弯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3、翻译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

39、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4、诗歌赏析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

40、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5、思考: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着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

41、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

42、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四、拓展阅读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教育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投桃报李的道理。五、补充资料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

43、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

44、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

45、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六、作业1、背诵诗歌2、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记叙文,500字以上。板书设计诗经起兴 雎鸠 荇菜关雎 窈窕淑女好逑 求知 友之 乐之情感 诚挚、 热烈

46、、 健康起兴:蒹葭(苍苍、凄凄、采采)蒹葭 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形象; 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课后反思9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

47、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二、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

48、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缤纷( bn ) 豁然开朗(hu) 平旷(kung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 怡然自乐( y ) 便要还家(yo)刘子骥( j) 诣太守(y)掌握课文解释的词语。(补充解释如下)为业:作为职业。 缘:沿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 异:对感到诧异。穷: 尽。 走完。 舍:舍弃,放弃。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 :安

49、适、愉快的样子。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和儿女 。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来往。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标记。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四、翻译课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

50、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 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打鱼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他从哪儿来的,打鱼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51、(他们)就邀请(打鱼 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

52、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打鱼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的打算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点评此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

53、,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五、课文探究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用原文回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的。2、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桃花源生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桃源人见

54、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7、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一、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

55、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课时六、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56、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七、探究主题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 我们应当这样看待:的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压迫与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幻想,不可能实现。八、研讨与练习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

57、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 他 ) )所从来。( 渔人 )具答之。( 村人 )便要( 渔人( 他 )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村人 )见渔人,( 村人 )乃大惊。( 村人 )问( 渔人 )所从来。( 渔人 )具答之。(村人 )便要(渔人 )还家,( 村人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村人 )咸来问讯,( 村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先世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先世 )不复出焉,( 先世 )遂与外人间隔。( 村人 )问今是何世,( 村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村人 )具言所闻,( 村人 )皆叹

58、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村人 )皆出酒食。( 渔人 )停数日,( 渔人 )辞去。此中人语( 渔人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 yo, 加点的“间”读作 _ jin 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答:“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

59、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般译作交错相通。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为外人道也4

60、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不够,不充分”九、精华集萃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优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2. 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3、豁然开朗豁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