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高考人教版语文(江苏专用)二轮复习课件课件35张PPT。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学案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文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江苏卷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考试说明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巧解实词六妙法高考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一直遵循“题在课外,功在课内”的原则。虽然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年年更新。但考查的重点较为稳定,仍以“常见、常用”为主,因此考生答
2、题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已学知识推断实词的词义,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试卷之中,学会触类旁通。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解析A项,“就”,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可译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通顺,可知其正确。C项,“具”,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知C正确。D项,“逆旅”联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在潼关旅店”,通顺。B项,“诣”译
3、作“拜会”欠当。因为“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拜访住所则不通。联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为“到去”。答案B解析(1)“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3)“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4)“略”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答案(1)D(2)D(3)D(4)C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多义性,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要判断其在具体句子中表示哪
4、种意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做到据境析文,依境解文。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勿以今义附会古义。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中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法律捆绑他”,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答案D解析(1)“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表达”显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2)“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5、。(3)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系,既然是作战骁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迁做了裨校”。(4)“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不是不想多背”,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任”。答案(1)D(2)A(3)A(4)C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某句话中某字按其本义、引申义解释都讲不通的情况时,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进行考虑。在确定通假现象的前提下,根据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存在音同、音近或形近的特点来推断本字,进而确定词义。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意思是“聪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据上下文语境可确认A项错误,这
6、里的“暴乱”是“残暴、胡作非为”之意。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官职”。C选项将释义代入,只能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不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可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吏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由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答案D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B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C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D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解析A项,“旁”通“傍”,依傍,靠近。(
7、我的灵魂还能恋恋不舍依傍着你,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B项,“支”通“肢”,肢体。(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暖脚)。C项,“而”通“尔”,你。(我和你的君主说话,你算什么人)。D项,“颠”,跌落。(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D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且很大一部分从古代传承至今都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留存的文言词语词义相对比较稳定,考生可借助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联想“薄暮”“日薄西山”,可推知“薄”应解作“迫近”“逼近”。而B项中的“溃”,可通过“不战自溃”“一触即溃”“
8、溃散”等词,推知“溃”解作“离散、逃散”,正确。C项中的“测”可通过“变幻莫测”“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测”推知“测”解作“预料”,正确。D项中的“俾”可通过“俾众周知”“俾使考查”推知“俾”解作“使、让”,正确。A解析(1)C项,“次”应解作“驻扎”。A项,“克”可组词“攻无不克”“克敌制胜”“克服困难”,从而推知“克”可解作“战胜”;B项,“被”可组词“披坚执锐”“披挂上阵”,从而推知“被”通“披”,可解作“穿”;D项,“行”可组词“行将就木”“行将死亡”“行将倒塌”,从而推知“行”可解作“将要”。(2)D项,“乌”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项,“滨”可组词“东滨大海”“滨江大道”,从而推
9、知“滨”可解作“靠近”;B项,“远”可由单音词变双音词;C项,“竭”可组词“枯竭”“竭泽而渔”,从而推知“竭”可解作“干涸”。(3)A项,“投城遁走”理解成“投奔城逃走”于理不通,所以这个“投”应是“抛弃”“扔掉”,如“投笔从戎”;B项,“济”可组词“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从而推知“济”解作“渡河”;C项,“虞”可组词“不虞匮乏”“无冻馁之虞”“兴修水利,水旱无虞”,从而推知“虞”可解作“忧虑”“忧患”;D项,“尚”可组词“礼尚往来”,从而推知“尚”可解作“崇尚”“推崇”。(4)B项,如将“渝”解作“坚持”,那么“泽命不渝”便与“信也”前后矛盾,可组词“矢志不渝”“忠贞不渝”,从而推知“渝”
10、应作“改变”“违背”讲。A项,可联系成语“生生不已”中的“已”作“停止”讲,所以A项正确;C项,可联系成语“修身养性”而推知此项正确;D项,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理解,便知此项解释正确。答案(1)C(2)D(3)A(4)B文言文中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对偶句、排比句、并列短语等,其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可以根据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应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答案D答案“贯”同“通”,通晓,精通“以”同
11、“用”任用“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望”与“凌”相对,“凌”,越过,“望”,未到“兴国”与“亡身”相反,“逸豫”应与“忧劳”相对,安逸享乐“亡”与“有”相对,无,没有“腰”与“戴”相同,应活用作动词,腰间带着“急”与“宽”相对,“宽松”的反面是“严酷”“之”是“去、到、往”,“去”与“之”相反,则应为“离开”“牧”同“御”,统治,治理?“出”是出仕,所以“处”是隐居?“慎”与“敬”同,谨慎汉语的句子成分古今一致,即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形容词充当。考生可根据词语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结合语境,判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其意义。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12、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B项“寇幽州”应为动宾短语,所以把“寇”解为名词“盗贼”错误,名词名词,应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的“寇”应为动词“侵犯”。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句可译为“契丹侵犯幽州”。由此例不难看出,有时掌握了这一要点,一招足以定正误。B解析(1)联系上文的“樵苏”(此两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柴砍草)和下文的“饱”,推断应为动词,译为“埋灶做饭”。(2)“勒陈”应是动宾结构,“陈”不应是动词“陈列”,而应是“阵”的通假字。(3)“忽”与“贵”均应为动词,忽视、看重。“忽于往”“贵于今”即“过去被忽视”“现在被看重”,将其理解成形容词“珍贵”显然错了。(4)
13、“躬”是“亲自”,“汲”是动词“打水”,“樵”应是动词“砍柴”。(5)“行旅不至”,“行旅”做主语,应是名词“旅行、游览的人”。答案(1)A(2)A(3)D(4)B(5)D课件20张PPT。学案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江苏卷以前从不单独设题考查虚词,而是把虚词放在翻译中考查。但在2014年高考中,江苏卷单独设题考查了一个虚词,这点尤须重视。在2015年、2016年高考中,江苏卷没有单独考查虚词,但在2017年的备考中,也不可轻视。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
14、、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如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四法虚词含义明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考生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应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词语所做的句子成分的不同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的不同。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中的“其”在句中做主语,做代词“它(指鹤)”讲;后
15、一句中的“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为副词。技法点拨“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之前。在“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乎事物名词”通常做补语,“乎”做介词,可译为“于”。上例中“超乎群”即属“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乎”用在“超”和“群”之间,带有比较的意味,可翻译成“于”。另一种情况,“乎”和“焉”等虚词,常在重叠的形容词的后面,充当形容词词缀,表示对某种状态的描摹,可翻译成“的样子”。上例中“恢恢乎其于”即属“形容词词缀”的语法结构,“乎”翻译成“的样子”。再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焉”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盘盘焉,囷囷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16、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两个“乎”都是助词,表反问语气。A项可抓标志词,这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中的“者”构不成定语后置,应是代词,“的人”,“少有全者”即“很少有保全的人”。C项的两个“之”均为标志性词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禽兽之不若”即“不若禽兽”;中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之利”即“利之爪牙”。相比较而言,D项有一定难度,如能知道出于愚公移山,这个“焉”做语气助词,再将其代入,确认中的“焉”不是助词,可以得出答案,否则,只能通过语法分析来推断。中的“造”可组词“造访”“登峰造极”,可见,它是“到、去拜访”的意思,因此,它的后面须带宾语,所以这个“焉”应是代词。全句意为“于是
17、带酒挟琴去拜访他”。而中的“反”通“返”,为“返回”的意思,“一反”即“回去一次”,无须带宾语,所以它是语气词,不译。答案B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它在句中的位置大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我们也就能够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惟之(惟弈秋之为听)”“孰(孰与君少长)”“焉(且焉置土石)”等。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再如“所”字结构,即“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是助词。只要我们记住了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它的用法和意义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两个
18、“且”均当“将要”讲。A项,前者的“而”,句子前肯后否,明显表转折;后者连接了两个主谓词组,用法显然不同。C项,前者表陈述语气,后者句中无动词,明显表判断。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后者是前置的宾语,所以两个“之”字用法不同。答案B所谓“单复”,即看加点词是单个的虚词,还是和其他词构成复音虚词。常见的复音虚词有: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为所(表被动)、有(无)所有(没有)用来的、之谓也(说的就是啊)、以为(把当作、看作)、是以(因此)、于是(对此、从此)、见于(被)、孰与(跟比较,哪一个)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虚词后是否有省略,如“以”后常省略“之”。在
19、试题中,加点的如是复音虚词中的一个,它一定和单个的虚词用法不同。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与为复音虚词“所以”,它们应为一类,答案圈定在A、B中;与“为所”构成被动,应为一组,所以答案为B。答案B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技法点拨理解“其”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A项,“所忧者其实也”,是一个判断句,“其”位于判断句的后半部分,做判断陈述部分的定语,“他(老师)的”。C项,“仆幸非其人”,“其”用在名词“人”前面,做指示代词,译为“那样
20、”。D项,“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礼者”为名词,“其”位于“礼者”之前,也做指示代词,与C情况一样。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一句,首先,从语境来分析,“吾子”暗示是人称代词,如果“其”也做代词,翻译成“他”,势必与“吾子”的称呼相矛盾;其次,从整个句子表达的语气来看,该句是一个祈使句,而“其”在这个位置,恰恰起到表示祈使语气的作用,“其”在这里表示“可要”“应当”的意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项中的“与”,为介词,可译为“和、同、跟”,可组词“参与”,“与”应读y,是动词,当“参加”讲,“与师”是参加了军队,两个“与”
21、,一个是介词,一个是动词,不仅意义不同,而且词性也不同。B项,是动词,与“以”构成“以为”固定格式,可译为“把当作”;是介词,当“替、给”讲,所以二者用法不同。D项,是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这里指代人,相当于“的人”;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即“河南上助贫民的富人”。二者词性与意义均不同。答案C课件42张PPT。学案3分析综合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考查的常考点和重点,但此类题目总体不难,要注意此类题目各选项本身都是文言文的重要信息,可以借助这些选项理解文章;其次判断选项时要注意选项与文中
22、相对应信息的比对。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行文顺序设置的,用现代汉语表述,且表述内容属文章主要部分。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错误项表述内容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在某个细节处与原文有出入,故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通读全文。接着重点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再进行重点通读,即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语句,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巧借选项明文意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病,因而生病。答案C2.对原文有关内容
23、的概括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沧州酒虽然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来,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真正的好沧州酒并不容易买到。B.沧州酒不是普通人家能够酿造出来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够把握好水与火的关键环节。C.姚安公认为,饮用沧州酒禁忌太多,喝来有点得不偿失。不如打发小童去随便买壶酒喝,更觉陶然自乐。D.董曲江的叔叔董思任非常喜欢喝酒,他任沧州知府时,知道好酒不该由官府享受,直到罢官之后才得以尽情喝酒。解析“知佳酒不应官”的意思是“他知道好酒不上交官府”。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译文
24、:_(2)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译文:_答案(1)当地人为了防止官府无休止地征酒,便相约不卖正宗沧州酒给官府的人,即便是挨打也不肯拿出来,出十倍的价钱也不卖。(2)放了一年的酒,温两次味就变了;放了两年的,温三次味就变了;一丝一毫不能作假,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4.沧州酒有哪些特点?请概述。答案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 一摇动即味变。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沧州酒,阮亭先生称之为麻姑酒,但当地人并没有这么叫的。虽然沧州酒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的人看法很不一样。这儿舟船往来,都上岸买酒喝,乡村土酿酒味淡薄,根本上不了筵席。而当地人又为了防止官府
25、无休止地征酒,便相约不卖正宗沧州酒给官府的人。即便是挨打也不肯拿出来,出十倍的价钱也不卖。保定知府尚且连一滴也得不着,何况他人。沧州酒不是一般人家所能酿造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把握酿制的火候。造酒的水虽然取之于卫河,但混浊的水不能造酒,必须在南川楼下,像金山和尚在江心取泉水那样,把锡瓶沉到河底,装地下涌出的清泉水,这样酒才有淡雅的味道。贮存的沧州酒怕冷怕热,怕湿怕燥,环境稍不对劲,味儿就变了。新酿的酒不太好喝,必须把它放置在架上,过了十年之后,才算是上品,一坛能值四五两银子。但是人们大多用来互相馈赠,而耻于拿到市上去卖。而且像酿酒大户如戴家、吕家、刘家、王家,还有张家、卫家等,都衰
26、落了,酿酒的人少了,所以这种酒尤其难得。如要把这种酒运到别处,或者肩扛、车载、船运,一晃动它就变味。必须把它静放几天之后,才能恢复原味。喝酒时要把酒装入壶中,必须用酒杓平平地舀,如用酒杓搅来搅去,酒味也变,这样须静放几天才能恢复原味。姚安公曾说:沧州酒有无数的禁忌,经过万般劳苦之后,才能喝到花前月下的那一杯,好处实在补偿不了辛劳;不如打发小僮去随便买来一壶,反倒陶然自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检验沧州酒真假的方法是:喝南川楼水酿的酒,虽然大醉,胸腹之间也不难受恶心,第二天也没有酒醉的症状,只是感到四肢非常舒服,想安静睡觉而已。如果用卫河水酿的酒,情况就相反了。检验沧州酒新货陈货的方法是:凡贮藏两年
27、的,可以温两次酒;贮藏十年的,可以温十次,味道都一样,温十一次,味就变了。放了一年的酒,温两次味就变了。放了两年的,温三次味就变了。一丝一毫不能作假,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董曲江前辈的叔叔名叫思任,最爱喝酒。任沧州知州时,他知道好酒不交官府,百般劝说,酿酒人还是不肯破坏禁约。于是他在罢官之后又来到沧州,住在进士李锐巅家,把他家酿的好酒都喝光了。他对李进士说:“我真后悔没有早一些罢官。”这虽然是一时的玩笑话,也足以看出沧州的美酒真是不易得到呀!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
28、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命题常见的4大误区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误区定答案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而设错。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原文片段(2015江苏卷)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试题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误区分析根据原文可知,
29、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属错位嫁接,原文是“宪来求铭”,可见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参考译文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原文片段(2015新课标全国卷)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
30、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试题选项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误区分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
31、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参考译文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
32、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原文片段(2015天津卷)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
33、,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试题选项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误区分析原文的表述是公输般以攻宋利器云梯模拟攻宋,结果是九攻而被九却之,最终楚不攻宋。所以选项中的“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于原文无据,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
34、。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
35、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原文片段(2015广东卷)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试题选项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误区分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象昇上疏救,不得”,意思是“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而选项D中却表述为“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属曲解文意。参考译文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
36、产,扫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请判断以下各题内容概括和分析的正误,错误的请给出原因。1.原文:(苏)琼性清慎,不发私书。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选项:苏
37、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比对:答案错位嫁接。“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错,从原文看被苏琼洗脱罪名的是一些被冤枉的人。2.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
38、,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选项: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比对: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3.原文:英宗即位,(蒋贵)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选项: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
39、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比对:答案无中生有。“英宗很生气”于文无据,文中只有“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的说法。4.原文:初,(张)亮之在州也,弃其本妻,更娶李氏。李骄妒特甚,亮宠惮之。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觋盈门,又干预政事,由是亮之声称渐损。选项:李氏的恶劣品行给张亮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李氏骄横妒忌,不仅喜欢邪门旁道,还和很多男女巫师一起干涉和参与张亮的政事。比对:答案错位嫁接。“干预政事”的只是李氏,无男女巫师。文中只说李氏所到之处男女巫师满门,并未讲男女巫师干预政事。“又干预政事”前省略的主语应为“李氏”。5.原文: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
40、,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于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选项:监司卢高很敬重包括汪沨在内的湖上三高士,曾想以世外礼约见他们而不得,有一次卢高当面遇见汪沨,他骗卢高说汪沨刚走。比对:答案以偏概全。“曾想以世外礼约见他们而不得”不正确,原文有“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三人中只有汪沨一人未到。6.原文:炀帝遣将军段达来讨金称,善会进计达,达不能用,军竟败焉。达深谢善会。后复与贼战,进止一以谋之,于是大克。选项:将军段达讨伐金称,善会进献计谋,未予采纳,段达失败。后来的战斗中
41、,段达采纳了善会的谋略,打败了盗贼。比对:答案正确。7.原文:(丘处机)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选项: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中的大师兄。比对:答案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丘处机是大师兄。(事实上大师兄是马钰,丘处机排行第四)8.原文: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牒牌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
42、。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选项: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比对:答案曲解文意。“期以三日雨”是“以三天为期出现降雨”,并非“下了三天雨”。错在对“期”的理解。而且“煞星移位”与“三日甘露”是两个年份的两件事,并非具有因果关系的一件事。课件73张PPT。学案4文言翻译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
4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3.积累迁移意识。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
44、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2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得分点。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给予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五类实词要译准一、准确译出多义词要准确译好多义词,就要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2016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傅珪,字邦瑞,清苑人。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
45、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多义词:陈_权幸_嫉_译文:_(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46、。多义词:忠谠_如_报_译文:_答案(1)多义词:陈述、陈奏受宠的权贵痛恨译文:(傅珪)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2)多义词:忠实、正直按照回复译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有六十九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星宿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旱灾害不断,灾祸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坚守正义遭到反对,于是阉党就假
47、托帝王诏命让二人辞官。长安和洛阳的谏官上奏恳求皇帝留用他,皇帝不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称傅珪在位时具有“古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储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正逢傅珪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追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二、准确译出活用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
48、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此水东流”,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
49、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50、。 (2015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日旦将朝,(来护儿,指传主)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选自北史来护儿传)活用词:凶逆_译文:_答案活用词:凶恶悖逆的人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泉壤”,代指九泉;“何言”,宾语前置。)三、准确翻译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1.两大类型它有两大类型: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
51、“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2.三大方法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1)联想迁移法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再由“路”“枝”的交错,联想到“人”的“交错”,即为“交往”。(2)博闻强识法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
52、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3)文句推敲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古今异义词:妻子_译文:_答案古今异义词:妻子和儿女译文:紧
53、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四、准确译出偏义复词1.两大类型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2.三大方法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切入:(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
54、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窦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偏义复词:恩雠_生死_译文:_答案偏义复词:复仇死亡译文: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亡的危险。五、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
55、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识别。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选自宋史赵立传)
56、通假字:趣_讫_译文:_答案通假字:通“促”,催促通“迄”,最终译文: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其他如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四类句式也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很有必要对各自的翻译方法进行重点突破。四类句式体现好一、宾语前置句重在调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较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1.四大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2.三大方法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主
57、要有以下几种:(1)从特殊句式入手若碰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未之寤”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寤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才是举”“夫晋,何厌之有”“之谓”等。(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对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见齐景公,景公
58、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宾语前置:未之行_译文:_答案宾语前置:未行之(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二、被动句注意译出“被”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五大类型具体来看
59、,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2.两大方法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
60、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6-T1721-2022-龙回红脐橙栽培技术规程-江西省
- 人事培训方案
- 2025学年南通市崇川区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导数综合题)解析
- 2025年托福口语独立任务思路拓展卷:实战演练与思维训练
- 2025年统计学专业期末考试:统计质量管理理论实践试题集精炼试题
- 2025年考研英语(二)翻译(汉译英)专项卷:哲学思想翻译深度解析
- 2025年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
- 2025年注册测绘师测绘综合能力模拟试卷(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专题)大地水准面拟合技巧解析
- 2025年物理碗模拟试题:热力学系统与热机效率试卷
- 2025年Delphi新手指南试题及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建筑工程一切险投保单
- 波峰焊作业指导书
-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中文答案(共175页)
- 医院体检中心应急预案
- 强制性条文监理执行计划(水利水电专业工程)5-5
- 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Word 文档
- KTV开业活动策划方案
- 车库顶板行车及堆载方案范本
- 关于开展超大规格防火门产品证书有效性重新确认换证工
- 医学交流课件: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