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经

2、济:政治:思想: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 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2、目的直接:根本: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与控制保障赋役征发,维护封建统治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编制方法:什伍之制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

3、庭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民户户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族)、爵籍(有爵者)、宦籍(官吏)、 弟子籍(官吏子弟)、市籍(商贾)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 商君书徕民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汉代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

4、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保障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随着赋税日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土断”概念解读“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

5、”、“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情 境 一 材料一: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 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三: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新唐书食货志(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内容:将人口体貌与户

6、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影响:清查出大量隐漏户口;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情 境 一 材料一: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 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三: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新唐书食货志(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唐朝户籍制度有何特点?特点:立法更加详备户

7、口核验更周密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宋朝:户分主客宋朝时期户籍制度主户、客户 主户:占有土地,并承担赋役的户,官户与形势户亦包含在内。客户: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土地耕种的农人。宋代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约占全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余则为客户的平均数。情 境 二 材料: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8、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并兼并的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宋朝:户分主客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

9、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民 族户 别蒙古人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色目人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汉人、南人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宋朝:户分主客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建立以里甲制为基础的“黄册”鱼鳞册: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

10、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职业定籍: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黄册: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原因2、目的3、演变: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汉朝:

11、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宋朝:户分主客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建立以里甲制为基础的“黄册”清朝:永停编审清朝时期户籍制度永停编审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直到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情 境 三 材料: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

12、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特点:户籍制度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相结合;身份世袭;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等级特权色彩浓厚。情 境 三 材料: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

13、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2)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影响?原因: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便于充分合理的征发赋役;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0页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情况,完成下列表格。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乡里制度(乡、里、亭)县县令(最高长官)县丞(行政、刑狱)县尉(军事、治安)乡里制度历史解释 乡里制度是指王朝国家立足于统治的需要在县级政权以下建立的基层

14、管理制度。秦代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下有里,设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设亭长。 这些基层管理者由当地地主绅士出任,不属于国家官僚系统,即今天所说的体制外。乡三老(教化)啬夫(狱讼、赋税)游徼(捕盗)里里正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郡郡守(最高长官)郡丞(行政、刑狱)郡尉(军事、治安)秦沛县泗水亭长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乡里制度(乡、里、亭)乡里、村坊制度:农村设里(百户)和乡(五里);城市设坊(城内)和村(郊外),设里正、坊正、村正进行管理。乡里、村坊制度(乡、里、坊、村)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北

15、宋明朝清朝乡里制度(乡、里、亭)乡里、村坊制度(乡、里、坊、村)乡里、村坊制度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彼此之间互相监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甲制(王安石变法):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家牌法(王阳明推行):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情 境 四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

16、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情 境 六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

17、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作用: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保证了赋役的征发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政治:经济:思想:自然:1、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2、概况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政府(主体)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宋史苏轼传社会救济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2、概况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政府(主体)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社会社会救济宗族(宋)慈善组织(明清)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善堂、善会等机构主要提供日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