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_第1页
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_第2页
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_第3页
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_第4页
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省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省人民政府定期将监测、预报情况予以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治理机构,应当建立执法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上传时刻:2001-6-13扫瞄次数:5544字体大小:大 中 小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躯体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那个地点规定赔偿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确实是关于公民因侵权行为丧失劳动能力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那个问题在实践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但在理论界并不认为具有重

2、要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关于劳动能力丧失进行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不多,涉及这一问题的若干疑难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关于实践中的做法,也缺少系统的总结。作者试图就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问题进行如下探讨。一、劳动能力丧失损害赔偿的理论依照劳动能力是自然人从事制造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活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是公民健康权的一项重要的人格利益,因此,当侵害健康权造成受害人劳动能力减少或丧失的后果时,加害人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义务。在历史上,劳动能力损害赔偿的理论依照有两种。一是所得丧失讲。这种理论认为,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填补被害人实际所生损害,故被害人纵然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但如未发生实际损害,或受伤的与受伤

3、后之收入并无差异,自不得请求加害人赔偿。所得丧失讲于计算损害赔偿额时,系以被害人受伤前收入与受伤后之收入差额为损害额,故又称差额讲。这种理论的局限是,如是无业者,于受伤前因无现实收入,故纵因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以致残废,而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亦不得请求加害人赔偿。但失业者现虽无职业,但如不是损害,则今后非无觅得职业的机会。未成年人现虽无谋生能力,但不得谓其今后亦无谋生能力。因此,这种理论仅以被害人现实收入之有无,作为得否请求赔偿之标准,显不合理。(1)在俄罗斯,对劳动能力的损害赔偿,原则上采取所得丧失讲理论,赔偿数额以收入的差额为标准。为了幸免这种理论的缺陷,又对未满15岁公民丧失劳动能力按照当地

4、一般工人的平均工资金额确定赔偿数额。(2)在日本,民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从前的学讲及判例采所得丧失讲,现今学讲及多数判例改为采纳劳动能力丧失讲。(3)我和韩海东先生在侵权损害赔偿一书中,采纳的也是这种理论作指导,缘故是写作时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制定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着重参考的又是原苏联的民法理论。(4)在我写作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实务一书时,差不多纠正了那个问题。(5)二是劳动能力丧失讲。这种理论认为,被害人因躯体或健康受损害,以至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本身即为损害,并不限于实际所得之损失。劳动能力虽无如一般财物之交换价格,但透过雇佣或劳动契约方式,事实上有劳动力之买卖,工资乃其对价。故劳动能力

5、实为一种能力资本,依个人能力,而有一定程度之收益行情,故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本身即为损害,至于个人实际所得额,只是为评价劳动能力损害程度之资料而已。依此讲,则被害人为未成年人、失业者、主妇等,而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亦得评定其损害,而请求加害人赔偿。(6)在英美法系,采劳动力丧失讲。我国台湾的司法实务也采同一理论,例如其判解认为:躯体或健康受侵害,而减少劳动能力者,其减少及残存劳动能力之价值,不能以现有之收入为准,盖现有收入每因专门因素之存在而与实际所余劳动能力不能相符,现有收入高者,一旦丧失其职位,未必能自他处获得同一待遇,故所谓减少及残存劳动能力之价值,应以其能力在通常情形下可能取得之收入为标

6、准。(7)被害人用躯体健康被侵害而丧失劳动能力所受之损害,其金额应就被害人受侵害前之躯体健康状态、教育程度、专门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酌定之,不能以一时一地之工作收入为准。(8)这些意见确信劳动能力丧失讲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对所得丧失讲给予了批判。比较上述两种理论,谁优劣至为明显。所得丧失讲虽以客观损失为依据,但既不能补偿受害人真实的损失,又难以解决失业者、无业者乃至未成年人的劳动力丧失的损害赔偿。而劳动能力丧失讲,尤其适宜于解决失业者、无业者、幼儿所失利益的赔偿问题。在我国,理论上和实务上究竟采取何种学讲主张呢?首先,并不采纳所得丧失讲,因为民法通则第119条和贯彻执行的意见(试行)第146条都

7、没有讲明采纳这种理论和作法。其次,是不是在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规定了丧失劳动能力的提法,就能够认为采取的是劳动能力丧失讲呢?也不是的。因为尽管司法解释规定了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字眼,但赔偿的标准并不是丧失的劳动能力,而是生活补助费,因而,我国对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所采理论并不是劳动能力丧失讲。我认为,我国立法和司法对劳动能力丧失损害赔偿所采理论依据,是与上述两种理论不同的第三种学讲,即生活来源丧失讲。首先按照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对残疾者劳动能力丧失赔偿所依据的,并不是损害前后劳动收入之间的差额,因而与所得丧失没有紧密的关系;其次,确定受害人劳动能力的赔偿,差不多上不考虑受害人受害之前的体

8、能、技能、教育状态等劳动能力的构成因素,并因此而确定所丧失劳动能力的价值指标,如此,也和劳动能力丧失所依据的标准没有任何关系。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务看来,受害人因残废而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受害人因此减少或丧失生活来源,所要赔偿的,正是受害人因此而减少或丧失的生活费。正因为如此,立法和司法实务才确定这种损害赔偿的内容,只是生活补助费,且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将我国这种生活来源丧失同所得丧失与劳动能力丧失讲两种理论相比,最大的优点是:(1)标准明确,极易掌握,只要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的标准赔偿即可。(2)关于加害人的利益爱护周到,因为当地平均生活费

9、标准一般都低于个人的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只赔偿生活补助费比赔偿丧失的劳动收入或丧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显然低得多。伴随其优点而来的,确实是其缺点。其最明显的缺点,确实是不利于爱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没有救济受害人的全部损失,使受害人在受到侵害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只能依靠赔偿的生活补助费度日,再无其他应当有的能够进行其他必要活动的经济能力。这关于受害人来讲,无疑是悲伤的。另外,还表现在对加害人予以法律制裁的不力,这是因为给予其承担的责任低于其造成的损失;对社会的教育、预防作用不够明显,这是对这一民事违法活动制裁不力造成的必定后果。关于我国侵害健康权的劳动能力损害赔偿制度做如此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造成如

10、此的问题,立法者要紧考虑的仍然是我国经济落后,公民因收入低而经济负担能力不够。如此考虑问题因此也是必要的,但却以牺牲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在法律价值的取舍上不无问题。另外,中国古代立法中某些侵权制度对此也不无阻碍。中国古代侵权法中的赎铜入伤杀之家制和断付财产一半养赡受害人的制度,差不多上对受损害致残的(如废疾、笃疾)救济方法,这些救济,都只考虑养赡,而不考虑劳动能力的损失。二、丧失劳动能力的损害赔偿范围丧失劳动能力的损害赔偿范围,各国立法一般规定三项:(1)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的损失;(2)增加生活上需要的费用;(3)精神慰抚金。德国法除规定上述内容之外,还在第845条规定了对失去劳务的赔偿权

11、,它与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对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只能按照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确定范围,通常认为包括:(1)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2)受害人支出的残疾用具费;(3)残疾者致残前扶养的间同意害人的扶养费。关于致残的损害治疗所需的医疗费、误工工资、护理费等费用以及专门治疗的医疗费,都能够按照侵害健康权的赔偿原则去确定。只有国外通行的精神慰抚金应在讨论范围之内。因而,本文着生讨论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关于残疾用具费、间同意害人的扶养费以及精神抚慰金,只作简单的探讨。(一)生活补助费赔偿关于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的赔偿,民法通则第119条只规定了一个原则,没有规定计算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民法通

12、则的司法解释第146条简要地规定为:赔偿的生活补助费,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能够参照的另一个依据,是国务院颁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法第37条第(5)项,即:残废者生活补助费:依照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各地在适用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和司法解释的时候,有不同的作法,如:1.C省高级人民法院掌握的标准是: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前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残废者有工资收入的,生活补助费的赔偿,能够按照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但工资收入超过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三倍的,按三倍计算。残废者无工资收入或者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其生活补助费的赔偿,能够按照当地居

13、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计算。这种方法坚持了司法解释的原则,但在具体计算上,是以工资减少计算数额的,只有在残废者无工资收入或低于当地差不多生活费标准的,才按其差不多生活计算。就目前来讲,这是一个最有利于受害人的方法,是所得丧失讲的一个折衷方法。2.B市高级人民法院掌握的标准是:赔偿残废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一般不应低于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给付。凡残废后尚能劳动,每月均有固定收入或实际上已享受劳保待遇,以及每月收入虽不固定,但月收入不低于当地生活费标准的,不再判付生活补助费。这种掌握的标准,是最严苛的,是严格地按照生活来源丧失原则确定的方法,关于爱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方法,有专门

14、多地点予以采纳。3.A市高级人民法院采取第2种方法确定生活补助费的范围,但将居民差不多生活费改为居民平均生活费。H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差不多采取第2种方法,但关于有部分劳动收入不再判给生活补助费,因伤残减少收入的,可适当给予一次性补偿。这种对第二种方法采取适当改进的方法,显然使受害人谋求赔偿的地位得到了一点改善。从上述各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来看,在坚持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原则之下,都有一些不同的作法,这讲明各地对此掌握得比较灵活。同时,也能够看出,有的掌握得比较严格,有的掌握得比较宽。在如此的情形下,各地司法机关应当看到我国目前实行的生活来源丧失理论的不当之处,在适用生活补助费赔偿标

15、准的时候,应当尽量从有利于爱护受害人的利益动身,使受害人受到妥善的爱护,使侵权行为受到应得的制裁。例如C省高级法院所制定的标准那样。我认为,在确定对丧失劳动能力人赔偿生活补助费的范围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当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应当是指受害人原居住地,即受害时的居住地,一般指住宅,有居所的,也能够指居所。居民差不多生活费大体上应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作为参照,假如一个省级地区经济状况相差较大,则应以地区或市、县作为统计单位。应当注意,差不多生活费不是最低生活费,应当是当地居民中等的或者平均的生活费。目前各地掌握的标准,从30元至50元不等,显然太低,不能保证受害人的差不多

16、生活。这是不正确的。例如福建省统计的居民差不多生活费为每人每年1440元,每月120元,每天4元,如此的标准作为计算参数,是合适的。假如象前述C省以伤前收入作为生活补助费计算参数,则更有利于爱护受害人。2.按照上述标准,赔偿时是应补足依旧全额赔偿?按照C省标准,是全额赔偿;按照B市方法,是补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因此是补足,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法第37条第(5)项的规定,原则上也是补足,而非一律赔偿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全部。按照前述所得丧失和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理论比,我们现行的生活来源丧失的赔偿方法本身确实是过低,再严格强调补足,是十分不合适的。我认为,司法解释中一般应补足不低于当

17、地居民差不多生活费的标准,应当理解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它的一般和不低于这意味着它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或者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在实践中,完全能够在那个标准以上确定具体标准。如此的一种启发,能够提供给各地司法部门,从更好地爱护受害人的利益动身,制定更为妥当、更为进步的赔偿标准。3.关于赔偿误工损失与赔偿生活补助费的衔接问题。按照民法通则第119条和有关司法解释,人身损害赔偿,既有误工赔偿,又有生活补助费赔偿。假如是人身损害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这两种赔偿统一到一个义务人身上,究竟以何种时刻标志衔接两种赔偿呢?具体地讲,贯彻执行意见(试行)第143条规定,受害人损害误工赔偿费用的标准,能够按照受害人的工资

18、标准或者实际收入的数额计算。而第146条规定,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生活补助费。这两种赔偿标准不同,对致残者应如何样执行呢?一般都认为,受害人在致残前后,按两个不同的标准赔偿,即未残废之前,执行误工工资赔偿,残废之后,执行生活补助费赔偿。如此,考虑两个标准衔接的时刻有以下几种:(1)受害时刻;(2)经医疗确认残为时刻;(3)定残时刻;(4)医疗终结时刻。以受害时刻为标准,实际上没有衔接时刻,即受害即赔偿生活补助费,不尽合理,且对爱护受害人不利。以医疗确认残废时刻为准,虽合情理,但在认定上较难有一个准确的依据,以医疗终结时刻为准,因有专门多残废者需终生予以治疗,无法掌握。唯以定残时刻,既合情理,又

19、有确实的依照,专门好掌握。在实践中,能够现在间作为界限,之前按照司法解释第143条赔偿,之后按146条赔偿。(二)伤残用具费赔偿对此,各地法院差不多上都予以赔偿。如A市高级法院规定:受害人因残疾确需购置残疾用具的(包括装假肢、购代步车等)按中等标准掌握,由侵害人一次性支付。B市高级法院还规定致残受害人确实生活不能自理的,侵害人应按月承担护理费,但负担护理费的,则不再承担伤残用具费的赔偿。上述赔偿项目,相当于国外这类立法中的对增加生活上的需要者(9)的赔偿。然增加生活上之需要不仅如此,如非服相当之补品,其躯体不能支持,如劳动能力丧失后不能不变更适当的职业时,需支付的新职业的学习费等。(三)致残的

20、间同意害人的扶养损害赔偿关于这一项赔偿,国外立法差不多上没有规定。我国最高司法机关依照实际情况,为更好地爱护损害致残的间同意害人的扶养权利,比照民法通则第119条关于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的规定,在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文件第147条中规定:侵害他人躯体致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依靠受害人实际扶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的,应当予以支持。其数额依照实际情况确定。这种对致残间同意害人扶养丧失的损害赔偿,实际上是一种类推适用法律。这一司法解释的进步意义是应当充分确信的。(四)精神慰抚金的赔偿对此,民法通则没有作具体规定,适应上认为不得在侵害躯体

21、权、健康权的场合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进展,人们的观念差不多发挥了巨大的变化,立法和司法再囿于旧的观念以及1986年制定民法通则时的思想基础,不敢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显然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目前或者通过立法、司法解释,或者通过判例,比照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作出对侵害躯体权、健康权,生命权能够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解释,以应司法实务的急需,以应爱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急需。三、丧失劳动能力的损害赔偿方法各国对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方法,都由法律规定,一般规定两种方法:一种是给付定期金;另一种是一次给付赔偿总额。以德国为例,其民法典第8

22、43条第(1)项和第(3)项规定了这两种方法。第(1)项是:因侵害他人躯体或健康以致被害人因此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或增加生活上的需要者,对被害人应以支付金钞票定期金,给予损害赔偿。第(3)项是:如有重大缘故,被害人得请求一次给付赔偿总额。这两种方法,以给付金钞票定期金为要紧方法,以一次给付赔偿总额为专门方法。在我国,丧失劳动能力的生活补助费应以何种方法进行赔偿,法律没有规定,司法解释也没有明确意见。能够参考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法第37条第(5)规定,它采取的是一次给付赔偿总额的方法,即:自定残之月起,赔偿20年。但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许多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在各地人民法院实践中,对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差不多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按月给付,即金钞票定期金的方法。如A市和B市两个高级法院采取这种方法,不适用一次性给付的方法。二是一次性给付,差不多上采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法第37条第(5)项一次性给付的计算方法,如C省、F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采纳同样的方法一次性给付。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