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三、重点问题精讲1、全面认识封建盛世局面内涵: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一般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类型: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釆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

2、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釆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综合认识: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

3、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

4、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釆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釆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5、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是否釆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原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

6、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

7、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结局及根源:三种结局: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起义领袖蛻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推翻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

8、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

9、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改革的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

10、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釆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改革军制,严肃军纪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先进民

11、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否釆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改革者的政治

12、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