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_第1页
艾灸的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_第2页
艾灸的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_第3页
艾灸的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_第4页
艾灸的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灸的中(Zhong)医护理第一页,共二十页。一(Yi)、艾灸的定义及起源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Jing)络的传导,以温通经(Jing)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第二页,共二十页。二、艾灸的(De)治病机理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Shi),其治疗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2、面: 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 2.经络调节作用 3.其它作用 就以上三方面来详细讲解。 第三页,共二十页。二(Er)、艾灸的治病机理(1)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Ceng)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Ceng),也涉及深层(Ceng)。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

3、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Ceng)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第四页,共二十页。二、艾灸的(De)治病机理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Gong)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第五页,共二十页。二、艾

4、灸的(De)治病机理(2)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 经络系统 大脑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Bu)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

5、,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第六页,共二十页。二、艾(Ai)灸的治病机理(3)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Bian)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

6、的倍数效应。 第七页,共二十页。三、艾灸的主要(Yao)作用1温经散寒2行气通络3扶阳固脱 4升阳举陷 5拔毒泄热 6防病保(Bao)健 第八页,共二十页。四、艾(Ai)灸的六种方法(一) 艾(Ai)炷灸疗法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第九页,共二十页。四、艾灸的(De)六种方法(二) 艾条灸疗法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Han)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Han)性疾患。第十页,共二十页。四、艾(Ai

7、)灸的六种方法(三) 药卷灸疗法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Qi)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第十一页,共二十页。四、艾灸的(De)六种方法(四) 温针灸疗法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San)寒等目的。第十二页,共二十页。四、艾(Ai)灸的六种方法(五) 隔姜灸疗法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Wei)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第十三页,共二十页。四、艾(Ai)灸的六种方法(六) 灯

8、火灸疗法以灯心草蘸香油(You),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第十四页,共二十页。五、艾灸(Jiu)的常用穴位常用穴位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Cu)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第十五页,共二十页。六、艾(Ai)灸施灸手法的补泻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De)。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针灸大成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

9、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第十六页,共二十页。七、艾灸的注(Zhu)意事项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Ti)位,要求患者的体(Ti)

10、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第十七页,共二十页。七、艾灸(Jiu)的注意事项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Shi)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施灸时,对颜面五官、心区、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第十八页,共二十页。八、艾灸的(De)禁忌1.禁忌:部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