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567单元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567单元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567单元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567单元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567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1. 使同学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过程中熟悉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能正确判定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 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熟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 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2. 使同学在观看、操作、分析、概括和判定等活动中,经 历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点的过程,进一步积存熟悉图 形的体会,进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摸索的才能;3. 使同学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数学应 用意识,增强对“ 空间与图形” 的学习爱好;第五单元第 1 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345 页;教学目标:1同学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

2、手操作的过程中熟悉平行四边形,发觉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高;2同学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学习体会,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定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3同学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进展对“ 空间与 图形” 的学习爱好;教学重点:同学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熟悉平行四边形,发觉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 征,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难点:同学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学习体会,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 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定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

3、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具预备:例题挂图、投影片、三角尺等;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1. 出示例 1 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 同学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2. 你能说说生活中仍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3. 今日我们连续争论平行四边形;二、探究特点1. 你能想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2. 在小组里沟通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 依据你的胜利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点,并在小组里沟通,说说你是怎 样发觉的;4. 全班沟通,老师留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4、;对角相等:内角和是 360 等 三、熟悉高、底 1. 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假如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 的距离,并量一量吗?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 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2. 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到处相等)3. 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4. 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5. 想想做做 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留意画上直角标 记;四、练习提高 1. 想想做做 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2.

5、想想做做 2,用 2 块、 4 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 沟通是怎样拼的;3. 想想做做 3,用七巧板中的3 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4. 想想做做 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 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5. 想想做做 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 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六、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重点争论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 行争论?板书

6、设计:教后记:第五单元第 2 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649 页;教学目标:1. 同学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熟悉梯形,发觉梯形的基本特点,熟悉梯形的高;2. 同学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学习体会,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定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3. 同学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进展对“ 空间与图形” 的学习爱好;教学重点:同学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熟悉梯形,发觉梯形的基本特点,熟悉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同学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学习体会;教具预备:投影

7、片、教学挂图、三角尺;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 1. 出示例 2 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 同学上台指一指梯形)2. 你能说说生活中仍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3. 今日我们连续争论梯形;你仍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争论平行四边形的吗?依据同学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熟悉高、底( 3)多种练习有了这些争论平行四边形的体会,你想自己来进行争论活动吗?在小组里争论一下,你们预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 2);老师的友情提示:争论梯形时留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分,将使你事半功倍;二、小组活动1. 探究特点1 展现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2

8、 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2. 熟悉高、底1 介绍小组内的争论成果2 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量出相互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以及等腰梯形;3. 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4. 说明:其次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三、练习提高1. 想想做做 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2. 想想做做 2,找出“ 小船” 中的梯形;用七巧板中的 2 块、 3

9、 块、 4 块 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沟通是怎样拼的;3. 想想做做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4. 想想做做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5. 想想做做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四、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探究摸索题 五、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重点争论了哪

10、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 相同和不同?你仍想探究梯形的什么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固性)板书设计:教后记:第六单元第 1 课时(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月 日)教学内容 : 教科书 5051 页;教学目标 :1使同学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简洁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同学在探究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觉一些简洁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究数学规律的爱好,积存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同学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才能;教学重、难点 : 自主探究,把握有序

11、搭配方法,并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预备 : 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淮安的风景图片 淮安有很多的旅行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淮安玩;为了这次旅行,妈妈给小红预备了 2 件上衣: 出示学具 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仍预备了3 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 .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 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同桌合作,把全部的搭配情形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合作

12、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形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老师演示过程;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通过刚才的认真观看,你觉得你更喜爱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 .为什么呢 . 4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电脑演示 把 2 件上衣和 3 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1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行,预备了 3 条领带和 3 件衬衫;争论表示方法;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并且记录在表格当中,现在你仍有什么好方法

13、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 . 同桌争论;全班沟通,老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汇报展现同学作业,简要评析;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洁图形的,仍有用字母或数字表 示的; 3比较方法;四、通过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爱哪一种呢.为什么呢?小结:看来,用简洁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白;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削减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沟通; 板书: 3 2=6; 2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沟通; 板书: 4 3

14、=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觉,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争论沟通;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 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想想做做” 第 1 题;同学自己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 想想做做” 第2 题;指名板演,并说是怎么想的?六、全课小结,引导延长今日,我们一起查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与体会呢 . 小结:只要我们经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看生活、摸索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觉;板书设计:教后记:第六单元第 2 课时(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月 日)教学内容 : 教科书 5253

15、 页;教学目标:1. 使同学经受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觉简洁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2. 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展数学思维;3.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胜利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教学重点: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受从无序到有序的摸索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 单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 初步发觉简洁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预备 : 课件(投影片或教学挂图也可以)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 自主探究1师介绍拍照活动方式;师:小军、小明、小红 3 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小军站

16、第一个的不同排法:如:小军、小明、小红(一种排法)小军、小红、小明(另一种排法)2拍照;(老师当摄影师,选三位同学到讲台前)要示:这3 个同学名字分别叫A B C ,请其它同学把各种排法表示出来;(边拍边出示简笔画,并板书排列的字母;在多种方法比较中突出按肯定次序排列才能不 重复也不遗漏)3小结;说一说你假如是拍照者,怎样才能每种情形都拍而不遗漏呢?4试一试;假如在三位小伴侣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 可以引导同学分两步摸索:每次选两人有3 种不同选法,而每两人都各有2种不同的排法;勉励同学采纳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三、巩固练习;1“ 想想做做”

17、第 1 题;可以先引导同学把用 8、2、5 组成的三位数一一排列出来;2“ 想想做做” 第 2 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体会正确懂得“ 每两个球队都要竞赛一场” 的含义;连线后,熟悉到比赛可以用“321” 来运算;3“ 想想做做” 第 3 题;着重引导同学结合生活体会体会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加深对简洁搭配的排列现象中规律的熟悉;三、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七单元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 54-55 页教学目标:1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懂得乘法安排律, 初步明白乘法安排律的应用;2. 同学在发觉乘法安排律的过程中,进展比

18、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才能,增强用符 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同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觉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胜利感,增强学习的爱好和自信;教学重难点:发觉并懂得乘法安排律;教学预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短袖衫 32 元,裤子 45 元,夹克衫 65 元;师问为了穿着统一美丽,有几种配套的穿法;生回答;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1课件出示:买5 件夹克衫和5 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师问你准备怎样算?生口答,师板书:(65+45) 5 65 5+45 5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要验证我

19、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当用什么方法?生运算,个别板演;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中间应用“=” 接连;3生读算式( 65+45) 5=65 5+45 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仍是有规律的呢?出示:( 2+10) 6=2 6+10 6 (5+6) 3=5 3+6 3 师问中间可以用“=” 来连接吗?5小组争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右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7师问你能想出方法,把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表示出来吗?同学写一写,组内沟通;8揭题:乘法安排律(a+b) c=a c

20、+b 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 积相加;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想想做做第 1 题: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 2=42 口 +35 口 27 12+43 12=(27+口) 口 15 26+15 14=口 (口 口) ( 30+6)=口 口 口 口 72 强调:乘法安排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2想想做做第 2 题: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运算比较简便;(1) 64 8+36 8 25 4+25 2 (64+36) 8 25 ( 4+2)让同学体会乘法安排律可以使运算简便;3想想做做第 3 题:用

21、两种不同的方法运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生独立完成并汇报;4想想做做第4 题:课件出示:买5 件夹克衫比5 条裤子贵多少元?生口答,并完善乘法安排率;四、全课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与体会呢 . 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七单元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 56-57 页 教学目标:1让同学把握能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运算;2让同学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定运算结果的合理性;3让同学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运算效率的愉悦感和胜利感

22、,增加学习的爱好和自信;教学重点:连续加深对乘法安排律的懂得,能比较娴熟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同学对乘法安排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简洁混淆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1. 口算:7327 138 100 8 9 125 10064 64 125 4 40 25 2.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2022=2022 300 2 43=300 2 20223 14=2022 订正时说明依据什么填数;二、自主探究;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安排律,今日争论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使运算简便; 板书:乘法 安排律的应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出示 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23、老师可以快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同学们积极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快速得出4896,填上 72,得出 7344 老师就是依据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的;2. 教学例题;1 运算 102 43;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经过争论后,可能显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 2 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 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 40 3 ;不要简洁的否定,可以让同学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观看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从而使同学明确:“ 两个数相

24、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安排律可以使运算简便;板书: 102 43 =100 2 43 =100 432 43 =430086 =4386 反馈: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 84= 84 84 92 203=92 200 =92 20092 2 运算 102 24;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3 运算 9 379 63;启示提问: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依据乘法安排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在同学充分争论的基础上,师板书:9 379 63 =9 37 63 =9 100

25、=900 师生共同总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 的形式,也就是两 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反馈:运算下面各题;80 8 25 32 200 3 35 37 65 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38 2938 争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安排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 乘法安排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小结: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肯定要认真审题,观看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转变,就能进行简算;三、

26、巩固反馈;1. 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学问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生 1:出 72 46;师:加上 28 46;板书: 72 4628 46 同学自主出题, 师对出题, 后同学完成简便运算;生运算: =72 28 46 =100 46 =4600 生 2:我出 49 180;生 3:我出 63 49; 在师生对出题的过程中使同学明确:题里应当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 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2. 依据乘法安排律把相等的式子用线连接起来;23 12 23 88 23 12 88 35 45 12 35 4

27、545 12 11 25 4 11 425 4 25 4 40 25 425 40 争论: 2,3 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安排律的形式,应 该改哪个地方?在争论基础上得出:第 2 题,假如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 1245 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 假如右边算式不变, 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 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 35 12 45;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第 3 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 和 25,应改为 11 25 4;因此要特殊留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需是两个积 里有相同

28、的因数, 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就是可以转变运算次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需要把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分;四、拓展训练;将 98 35 进行简便运算;同学尝试训练后板演,比较、小结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运算相对比较简洁;在同学懂得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归纳,丰富对乘法安排律的认知表象,完善乘法安排律 的字母表达式: (a-b ) c=a c-b c 五、全课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与体会呢 . 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七单元第 3 课时(课型:练习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 58 页,练习五 1 5 题;教学目标:1. 同学巩固对乘法安排律的熟悉,并对乘法安排律进行拓展,能够比

29、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运算;2. 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和运算才能; 3. 同学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巩固对乘法安排律的熟悉,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把握乘法对于减法的安排律,并能应用这一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课前预备: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乘法安排律说说乘法安排律的基本特点?板书:39 65() ()问:括号里可以填多少?(39 或 65)1. 假如先填了 39,那么后面的数可以填几?怎么想的?(先填 39,说明分别乘的数是 39,为了运算的简便,合起来的数最好是整百数,比如为了合起来是 100,那另一个数就可以

30、填 35)指名说说该题完整的运算过程;2. 那假如是先填了 65 呢?请你把这个算式填写完整,并算出结果;指出:分别乘的时候,确定要有一个乘数数是相等的,然后把另两个乘数加起来;3. 假如算式是: 39 6565,这个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安排律吗?怎么写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晰?板书完整的过程:39 6565 =39 6565 1 =65 ( 39 1)=65 40 =2600 指出:有的时候,需要把题目进行适当的“ 改装”,才能完全符合乘法安排律的特点;4. 分别乘是不是只能有 2 次呢?板书: 39 6530 395 39 这题分别乘的是多少?该如何简便运算?随同学回答板书:=39 ( 65305

31、) =39 100 =3900 指出: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自己也可以编,大家是试试看!二、基本训练1.P58 的第 1 题;同学用两种方法运算后,结合不同的算法说明乘法安排律;2.P58 的第 2 题;同学一组一组地算,沟通: 为什么应用算法安排律会使运算简便?比较: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的?三、探究“ 乘法对于减法的安排律”1. 同学独立完成 P58 的第 3 题;师:你发觉了什么?这和乘法安排律的内容冲突吗?用字母如何表示呢?2.P58 的第 4 题;同学独立摸索: 四个题目分别怎样算简便?小组沟通后独立完成简便运算;集体汇报并订正;3.P58 的第 5 题;同学独立完成解

32、答;两生板演并介绍自己的做法;老师指导同学结合算法说出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四、全课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与体会呢 .作业设计:书 58 页第 2 题;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七单元第 4 课时(课型:练习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 59 页,练习五 6 9 题;教学目标:1. 同学敏捷运用所学的运算律的学问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2. 提高同学的运算才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3. 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教学重点:同学敏捷运用所学的运算律的学问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同学的运算才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课前预备:投影、小黑板;教学

33、过程:一、整理运算律同学将所学的运算律的学问以表格加文字的形式进行有序整理,并展现评比;指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时候,我们统一依据书上的格式来写;加法交换律: ab=ba 乘法交换律: a b=b a 指出:交换律只要2 个数交换位置,所以只要用到字母a 和 b 加法结合律: (ab) c=a( bc)乘法结合律: (a b) c=a ( b c)指出:结合律有三个数,但次序是不变的,只是先算前面的变成了先算后面的;乘法安排律: (ab) c=a cb c 指出:安排律有乘有加;二、简便算法的多样性 你能用几种方法运算:125 24 方法 1: 125 24 方法 2: 125 24 =125

34、 8 3 =(100 25) 24 =1000 3 =100 2425 4 6 =3000 =2400600 =3000 比较两种方法,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更简便?指出:有的时候一道题有多种简便算法,我们应当挑选更简便的算法;三、乘法安排律的延长运用1. 先运算每组的两道算式,再比较它们的结果,并填空:32 ( 302) 32 3032 2 (404) 25 40 254 25 同学算、比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发觉:(只要说出大致就可以)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同学用字母来表示: ( ab) c=a cb c 指出: 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也看成是乘法安排律的一种应用;利用它, 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

35、更简便;2. 同学练习: 88 4188 98 76 同学练习完后再沟通,留意规范同学的书写过程;四、自主练习1p.59 第 6 题,要求同学独立填写,并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其中第 1 题,可能会有同学分别“=49( 258)” 和“=49( 825)”,可引导学生辨析哪种更好?为什么?2第 7 题,要求同学上下两题对比着练习,说说各有什么联系?(第 1 组题, 要让同学明白: 三个数连乘只是转变了先算和后算的次序,仍是分两步乘,而下面的题是有乘有加,要利用乘法安排律做,两步就要变成了三步;第 2 组题: 通过对比, 进一步熟悉下面的题在简便运算的时候,可以想上面是100 个45,下题只

36、要从4500 里去掉 1 个 45 就可以了; ) 3连续把第8、9 题做在作业本上;四、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与体会呢 . 作业设计:书 59 页第 7、9 题;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七单元第 5 课时(课型:活动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 60 61 页,我们去春游 ;教学目标: 1 让同学综合运用学过的运算学问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育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同学的组织才能和实践才能; 2让同学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问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同学综合运用学过的运算学问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际问题,培育同学的参加意识和经济意识,提

37、高同学的组织才能实践才能;教学难点:让同学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问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前预备:教学挂图(投影)与小黑板 ,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郊游 ;2谈话: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想干些什么呢 . 同学回答 那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 . 二、解决问题1提问:在春游前我们都要明白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同学自由谈谈; 板书:人数、包车、游玩项目及价格 2谈话:向阳学校四年级的同学立刻要到水上乐园去春游了,他们在春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出示 P60 的相关信息,同学自由阅读;3谈话: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争论出的三个方面来分析;1 第一我们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