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统编)识字2-《 画》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统编)识字2-《 画》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统编)识字2-《 画》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统编)识字2-《 画》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统编)识字2-《 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 画 教学设计标题 6 画年级科目一年级语文授课教师章节 所需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要点难点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3.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4.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下列谜语)教师读谜面,学生猜谜底。(1)白天草丛待,夜晚空中游。一盏小灯笼,挂在身后头。(打一动物)(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 四个日来连

2、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打一字)预设: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结合生活经验,再提取谜面中的“夜晚”“小灯笼”,可以猜出谜底是萤火虫。联系学过的生字,再结合谜面,可以猜出谜底是汉字“田”。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画)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过渡:在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将谜语都猜出来了,真棒!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则谜语,谜底又是什么呢?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提示:观察图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图上画的有山、水、花、鸟。)2.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四个字。3.学生试着自己拼

3、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注意:读好前鼻音与后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声母为n、l的音节以及整体认读音节。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提示:设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5.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6.指名分行读,其余学生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三、认读生字,扫清障碍过渡:我们虽然能够顺畅地读课文,但是有些字的意思却并不十分清楚。现在,我们一起去认识10个生字宝宝吧。1.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字。(1)教师出示“远、近、还”3个字,请学生带读。(2)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字有什

4、么相同点?(都含有走之这一偏旁)元+辶=远 斤+辶=近 不+辶=还注意:走之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3)设置情境,理解“远、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2.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斤”,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出示“听”,引导学生再次观察。(2)学生交流,说一说发现:口+斤=听。(3)出示本课其他生字,说一说:哪些字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示例:一+米=来 十+月=有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

5、:天无,引导学生观察:“天”换了哪一笔变成“无”?(2)教师依次出示:爸色、近听,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这个偏旁。注意:斜刀头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需要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和写法。斜刀头整体宜小。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1)出示3个生字:远、无、来,请学生说说和这3个字意思相反的字。(近、有、去。)(2)出示:远近、无有、来去,指名读,上台演示这3组反义词。比如,演示“无有”,学生可以摊开左手掌,手中有一颗玻璃珠,然后摊开右手掌,手中什么也没有,直观理解“无、有”。(3)教师出示反义词儿歌,学生阅读积累。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多对少,老对少

6、。来对去,男对女。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5.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识字。(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静默,教师播放关于大自然的声音的音频,请学生说一说音频中的声音有哪些。(2)教师出示生字“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示例:下雨了,雨声沙沙;打雷了,雷声轰隆。泉水流动,叮咚叮咚;木门转动,嘎吱嘎吱。6.用组词或编句子的方法识字。有些生字,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组词或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生字词语句子还还是、还有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是那么鲜艳。家里还有一些饼干没吃。色颜

7、色、色彩奶奶特别喜欢那些颜色鲜艳的衣服。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明亮。7.巩固复习。(1)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字。教师出示词语: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学生认读。(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8.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分组读、接读、男女生读。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1.课堂回顾。示例:在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认识了2个新偏旁和10个生字,而且能认读由这10个生字组成的词语,还会读谜语诗画。同学们回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

8、习巩固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2)玩“摘果子”游戏。教师课件出示一张苹果树图,图中树上结了10个苹果,每个苹果分别写有本课10个生字。指名摘下一个苹果,然后该生用苹果中的字组一个词。依此进行游戏,直到摘完苹果。2.(课件出示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点明本课插图也是山水画,谈话导入新课。二、学习生字,练习巩固1.(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2.教师播放动漫笔顺,然后一边范写一边解说书写要领,学生边听边书空。 独体字。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 独体字。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

9、第四笔为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独体字。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独体字。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3.学生描红,同桌互评。4.随堂书写,教师巡视指正,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学生自评,自由练写。三、朗读诗句,感受诗意过渡:观赏了颇有意境的山水画,你们是不是被这美丽的风光吸引了呢?其实,除了画,有些诗也能为我们呈现动人的画面。走进本课诗句,感受诗中画意。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注意朗读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指导: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画中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实景有差异

10、,朗读时,可将差异之处适当体现在重音上,以凸显是一幅“画”的特点。3.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划分朗读节奏。师:远看生:山有色,师:近听生:水无声。师:春去生:花还在,师:人来生:鸟不惊。4.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最能感染人。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画中的描述: 生活所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四、研读课文,熟读成诵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山水之景是怎样的。示例:山很高大,长满了绿色的树木。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发出巨大的响声。2.

11、女生读第一、二句诗,男生想象山、水的样子,说出诗句的意思。(从远处看,山还有明亮的颜色;在近处听,水没有流动的声音。)3.引导学生质疑:山为什么还有颜色?水为什么没有声音?4.男生读第三、四句诗,女生想象花、鸟的样子,说出诗句的意思。(虽然春天过去了,可是花仍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鸟却不会害怕地飞走。)5.教师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远看山有声,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得飞走。6.熟读成诵。提示: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