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地球和地图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_第1页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地球和地图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_第2页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地球和地图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_第3页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地球和地图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_第4页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地球和地图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与同学们谈地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事实。知道学习地理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形成地理表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

2、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二、【教学重点】1、生活与地理 2、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合作价值观。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老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课程,他可以使我们成为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学生:地理!老师:对,地理! 教

3、师:同学们,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说,并可以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讲评教师: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很多,也很有趣,涉及到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学好地理是十分有用的。那么地理具体学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读P1课文和卡片:1、说一说地理学习哪些内容; 2、尝试在空白卡片中填上地理的其它内容; 3、将这些内容按自然和人文进行分析。教师:1、地理所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 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学生:读P2四幅图,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并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教

4、师: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因地制宜。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围绕下述内容谈感想:造成巴比伦文明消失的原因有哪些?山区种植粮食和果树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2、因地制宜。学生:阅读教科书P4“综合分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两段课文,结合上面所列举事例,说一说: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怎样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教师: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评; 2、小结:(1)形成地

5、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地理;(2)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地理;(3)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再生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地理。 板书: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总结全课: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学好她对每一位同学终生有用。七、【板书设计】与同学们谈地理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1、尊重自然规律。2、因地制宜。三、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八、【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

6、是个球体。2、用一些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最大周长)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7、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

8、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

9、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

10、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的经纬线。(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及认真思

11、考、认真钻研学习的好品质。2、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二、【教学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归纳比较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教师:同学们观察已准备好的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有什么?学生:地轴、两极、经纬线等。(学生看教材关于“纬线和经线的内容”,熟悉并理解这些重要的点和线。)教师强调:地球仪上的能够使地球模型转动的轴以及标注的经线和纬线,在真实地球上都是不存在的。它们

12、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想出来的。板书:三、经线和纬线1、纬线和纬度教师:纬线作为地球仪上重要的内容,具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纬线呈什么形状?是一个圆还是半圆?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有变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纬线与经线有什么关系?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地球仪上一共可以找到多少条纬线?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这些纬线?学生:无数条,用度数标注的。教师:万丈高楼平地起。纬度的起点是从00开始的。那么,00纬线在那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其位置,回答:赤道)(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13、有关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教师:纬度是从0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教师:我除了赤道以外,其余纬线都有两条纬度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别这些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我们用北纬(N)和南纬(S)来区分它们。教师: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 (赤道)教师:观察“南北半球分布图”,说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洲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中的一个半球。(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

14、干标有纬度的卡片,由部分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最后手拿卡片的每一位学生说明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教师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活动)教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几条特殊的纬线,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所熟悉的哪些地名。(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板书:2、经线和经度教师:说明经线的形状是圆还是半圆?所有经线的长短一样吗?经线指示什么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在地球上任何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如果沿经线呢?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都朝北的地方吗?如果能,它们分别在哪里?教师:与纬线

15、相似,在地球仪上我们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经度的起点也是从00开始的。那么,00经线在哪里?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观察经线经过了哪个国家的首都附近?(学生在地球仪找出并回答)教师强调: 0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影像资料)教师:最大经度是多少?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怎样区别它们?(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纠正)教师:地球仪上,哪两个经度的经线只有一条?(00经线和1800经线。)教师: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两条经线可否组成一个大圆圈?组成大圆圈的两条经线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学生:在地球仪

16、上找出与00、450E、200W、900W、1200E等组成经线圈相对应经线的度数。(学生活动后相互交流结果)教师: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生归纳总结:以200W和1600E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其原因是这个经线圈基本上在海洋上通过,很少穿过陆地,从而避免把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所带来的不便。(学生查找北美洲、非洲、亚洲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学生练习:在地球仪上,找

17、出世界著名城市北京、上海、悉尼、莫斯科、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并说明它们的大致经度。(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三、经线和纬线1、纬线和纬度2、经线和经度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纬网的作用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2、会用经纬网读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经纬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1、能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三、【教学难点】1、能根据经纬网确

18、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数量特征四、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

19、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1200W、300S100W、870N1600E、450S2.在地球仪

20、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五、经纬线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

2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三、【教学难点】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三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讲授新课请同

22、学们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地理意义 N S(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23、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周期1天1年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课堂练习)完成金榜学案相关内容七、【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地理意义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地球仪及辅助工具实际操作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绘图、列表比较“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2、认识北半球四季的变化。3、利用地球仪及五带图说明五带的划分,明确界线及各带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24、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和地球的运动有关,树立唯物论与无神论的观点。二、【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教学难点】1、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又会产生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讲授新课1、 提问:(屏幕显示所提的内容,学生回答后,点击显示答案)。(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

25、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2)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屏幕显示地球公转示意过程。(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2、利用课本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用课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并以家乡为例,归纳总结四季的形成并达成共识。屏幕显示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填写下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北半球昼夜长短北半球季节南半球昼夜长短北半球

26、季节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讲授新课)(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

27、?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七、【板书设计】二、地球的公转1、二分二至2、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3、五带的划分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的大小。3、记住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4、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用比例尺进行量算实地距离。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

28、纬网或指向标等判定方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能对地图产生亲切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主动使用地图的习惯。二、【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比较以及量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2、方向的判定三、【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比较及用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2、用经纬网和指向标判定方向。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谈话法、归纳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 地图(提问)

29、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把课桌缩小。(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学生:缩小了10倍(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

30、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数 字 式线 段 式文 字 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 不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

31、起做)(小结) 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归纳)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

32、不同?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图 2 黑板画板图:(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

33、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 = = 即:1:4500000(板书)3、一般定向法(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 南方。(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

34、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提问) 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提问) 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可小组内进行或组与组间进行,比赛谁的得分高)(课后小

35、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低地,这些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请同学们预习“地形图的判读”。(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七、【板书设计】第三节 地图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二、地图上的方向1、经纬网定方向2、指向标定方向3、一般定向法三、图例和注记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一章 地

36、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3、学会阅读、绘制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4、分层设色地形图及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5、知道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几种地形部位。3、学生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4、能举例说明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动手量算、制作

37、地形模型、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三、【教学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教 师 指 导 与 演 示学 生 活 动问题导入: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38、 学生回答: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画板图: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请学生上前标出: 1)A、B、C、D各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标出A点与B点的垂直距离小结: 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 两地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相对高度板书: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过渡: 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大屏幕演示: 1) 2)教材提

39、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小结:计算机课件演示:“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特征”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小组同学间相互商讨: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学生用彩色笔涂上不同的颜色 200 米以下 绿色 200-500米 浅黄色 500米以上 棕色过渡: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3、分层设色地形图挂出世界地形图:提出问题: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

40、地形图有什么不同?2)读世界地形图,看地表形态都有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等高线地形图可直接读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用颜色表示海拔高度的范围。地表的形态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1填写表格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板书: 4、地形剖面图计算机演示: “地形剖面图”小结:地形剖面图更能直观地表示没条线上地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生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3绘制剖面图。本节课小结: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七、【板书设计】二、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确定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3、分层设色地形图4、地形剖面图八、【布置作业】

41、 1)用硬纸片或海绵做原料,做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参考教材提供的制作步骤)2)九、【教学反思】第二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学会辨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媒体使学生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三、【教学难点】1、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

42、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惊呼“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做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讲授新课) 一、世界的海陆分布要求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思考分析以下问题:1、说明海陆的面积与比例。2、观察陆地集中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两极地区分别是以陆地为主还是以海洋为主?3、阅读材料,材料说明了什么?4、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是以陆地为主还是以海洋为主?(小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

43、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且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讲授)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叫半岛。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大陆、半岛、岛屿立体景观图,比较说明三者的区别,并把立体景观图在黑板上绘成平面图,再让学生区别或让学生绘成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并能在地球仪上举例说明。(讲授)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洋洲;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合称为南极洲,全球总共分为七个大洲。二、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学生仔细阅读七大洲轮廓图)(提问)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是什么洲?最小

44、的洲是什么洲?(小结)用顺口溜将七大洲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概括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提问)让学生观察东西半球分布图或地球仪回答:七大洲中,哪些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主要分布在西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过渡)同学们,这些大洲有的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呢?(提问)1、亚洲大陆紧密相连,它们以什么为界?2、亚洲和非洲之间、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分别以什么为界?(学生读图或观察地球仪后回答)(讲授)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亚大陆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将原本相连的亚、非两洲人为的

45、分隔开来,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则将美洲分隔成南美洲与北美洲。(过渡)海洋将陆地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大陆也将海洋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教师在黑板拼图上勾画出四大洋的轮廓,学生看图练习回答:1、说出每个大洋的名称及各被哪些大洲所环绕?2、四大洋中面积最大与最小的洋分别叫什么名字?(讲授)洋是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的水体,而海是洋的边缘部分,被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如日本海、黄海。海峡是两个海洋之间的天然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课堂小结)(指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按地理方位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并在图中注出大洲、大洋的名称。(活动)第31页“活动”第三题讨论,激发学生

46、的积极性。世界海陆分布陆地(29%)海洋(71%)七大洲名称及分布洲际分界线概念:洋、海、海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七、【板书设计】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二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

47、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3、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4、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二、【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三、【教学难点】1、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讲授新课)一、海陆的变迁引导学生读图210

48、-212,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什么问题?(过去这儿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陆地,是因为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小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都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并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过渡)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

49、时回答不了的问题。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你是否想过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科学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归根结底是时代条件所限的问题,而时代的问题只能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回答。到了20世纪6

50、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三、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构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过渡)为什么如此划

51、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了解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出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

52、界地带。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教材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了解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及产生的现象)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课堂小结)1、通过简

53、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总结: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激励学生去探索。七、【板书设计】第二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二、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运动碰撞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 2、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与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能联系日常生

54、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气象与人类的关系。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预报。(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学习预报天气2、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描述当时的天气,总结当地的气候(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气象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学好气象的决心。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社会的气象的关注3、通过对沙尘暴现象的了解和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二、【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与区别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图三、【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

55、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3、识别风向标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总结当地的气候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课件播放海尔兄弟主题曲及歌词歌曲中所唱到的“简单的智慧”、蕴藏的道理,都通过什么来反映出来?天气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来了解关于天气的内容。一、天气及影响【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一段散文节选,讨论天气在时间上、变化上有什么特点,并归纳什么是天气。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晨,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得大雪来。学生分析讨论并

56、归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变化快。人们一般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雷电交加 2、你能说说我们克拉玛依今天的天气状况吗?过渡:这两天我们克拉玛依天气骤然变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影响,天气除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外,还与哪些方面有关系呢?给出学生图示,分别举例说明天气与交通、工农业生产、军事、旅游等的关系。过渡:通过以上同学们所举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天气对人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都很关心天气情况。如果能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

57、利天气的危害。那么,怎样关心天气呢?又怎样知道近期的天气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提问: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 插入:有些动物也能预报天气乌龟、蜻蜓、知了、蚂蚁和泥鳅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天气变化时它们各有下列哪种反应。 搬家,将有雨下。 飞得低,出门带雨衣。 跳,下雨兆。 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拼命叫,天热气温高。 2、那你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吗?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在此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许多前进设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用课件展示视频“中央

58、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请同学生认真看,天气预报一般会播报哪些内容,都用到了哪些地图?(1)展示视频至卫星云图的时候,提问:这种图叫什么?(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识别简单的天气?(2)展示视频至天气预报图时,导入天气符号。(3)【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图, 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对看不懂的天气符号作上记号。(4)【学生质疑】说出看不懂的天气符号,师生解答提问。讲解风向、风力大小,然后练习巩固。【学生活动】(1)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学生预报天气。(过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的洁净程度学生阅读表格,了解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思考:1、表格中哪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最差?2、哪些

59、原因会造成空气质量差? (提问并展示两种图片环境污染、沙尘暴)【学生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完成金榜学案的知识归纳部分。七、【板书设计】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影响二、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天气预报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八、【布置作业】 金榜学案基础巩固部分九、【教学反思】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曲线图。(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举例,感受气温与人类生产和

60、生活的密切关系。二、【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三、【教学难点】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阅读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导人新课 展示投影克拉玛依某天的天气预报图,请一位同学读该天的天气情况:阴晴、风、气温、降水。(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学生活动一:1、学生自学了解气温的观测(阅读课本P50的阅读材料)问题1:什么是气温?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温度计为什么要放在百叶箱中,并离地面1.5米?问题2:一般一天中对气温观测几次?分别是哪几个时刻?2、读图,让学生读出四个时刻测得的气温并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